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目的探讨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未行支架植入患者个体化血压调治技术的效果、终点事件及安全性。方法初发的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患者112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787例,对照组339例。治疗组给予个体化血压调治技术,以8个层次最佳目标血压根据病情给予实施;对照组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对血压进行调控。比较2组治疗后3年和5年健康功能水平、终点事件、不良反应、依从性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3年和5年后健康功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3年和5年脑梗死发生和复发、心脏事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6.0%vs 13.3%、9.5%vs 19.2%、5.9%vs 12.4%,P<0.01)。治疗后5年病死率低于对照组(4.2%vs 7.4%,P<0.05)。2组出血性表现、心肾功能不全和高血压脑病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退出率低于对照组(5.3%vs13.6%,P<0.05)。结论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未行支架植入患者个体化血压调治技术可显著降低脑梗死发生和复发、心脏事件和病死率,极大提高功能健康水平,效果显著,使用安全,患者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双联抗血小板时间对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缺血性卒中复发和动脉斑块活动性的影响. 方法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95例,根据发病后双联抗血小板的持续时间,分为短期双联抗血小板(SD)组(疗程<1月)67例及延长双联抗血小板(PD)组(疗程>3月)28例,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MES、血清MMP-7和hs-CRP水平等基线数据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分析并比较2组患者经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后,脑卒中复发、出血并发症、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微栓子(MES)、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差别. 结果(1)随访6月后,SD组的MES阳性率及血清MMP-7、hs-CRP水平分别为(38.8%,26/67),(17.35±0.95)μg/L和(13.74±1.41)mg/L,均低于入院时水平(P<0.05);PD组的MES阳性率及血清MMP-7、hs-CRP水平分别为(17.9%,5/28),(16.94±0.62)μg/L和(13.05±1.03)mg/L,均低于入院时水平(P<0.05),且均低于SD组(P<0.05).(2)随访1年后,2组的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复发和出血并发症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PD治疗可减少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MES,可能有利于降低缺血性卒中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3.
方齐  李杰  王红菊 《当代医学》2022,28(10):67-69
目的 探究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穿支动脉疾病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乳山市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200例穿支动脉疾病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00例.对照组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观察组给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NIH...  相似文献   

4.
抗血小板治疗对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标记物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及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对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影响, 为急性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检测方法,对急性脑梗死血小板活化标记物P选择素(CD62P)及PAC-1进行检测研究. 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标记物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脑梗死伴糖尿病及高血压者血小板活化标记物表达明显高于单纯脑梗死组,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治疗能明显抑制血小板活化标记物表达,但二者在治疗后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急性脑梗死疾病发生过程中,血小板活化起了主要作用,且高血压及糖尿病有促进体内血小板活化的作用,加重脑血管病的发生,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在治疗急性脑梗死中能明显抑制血小板活化,在一定程度上阻断血小板活化过程,预防复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症状性脑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的疗效、安全性和操作技术。方法:81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共置入支架96枚。根据狭窄位置选择支架,采用经皮支架辅助血管成型术,使狭窄血管扩张。结果:经过血管内支架置入,81例96处狭窄血管都得到明显改善,血管狭窄程度从术前平均80.26%(70%-95%)下降到术后9.94%(0—20%),效果显著。1例术后第2天出现同侧颅内出血.经手术治疗生活基本自理。另1例由于血管狭窄严重,手术未成功,术后出现对侧脑梗死,经抢救植物生存。其余患者无手术并发症出现。结论: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是症状性脑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运用抗血小板聚集方式对患有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72例患有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病例,将其分为A、B2组,平均每组36例。A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B组患者采用抗血小板聚集方式进行治疗。结果:B组患者在治疗后的病情好转情况明显优于A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和生活能力评分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A组;治疗过程中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人数明显少于A组;实际住院时间明显短于A组。结论:运用抗血小板聚集方式对患有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支架置入术与药物治疗对症状性弓上颅外动脉狭窄(SECAS)患者预防卒中复发的效果.方法 纳入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在该院确诊为SECAS所致的脑梗死患者,将患者分为支架置入术治疗组(支架组)和单纯药物治疗组(药物组),药物组予以抗血小板及他汀类药物治疗,支架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予以支架置入治疗,观察术后30 d和1年的卒中复发率和病死率.结果 出院后1年,两组NIHSS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年后的再发脑血管事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随访1年的脑血管意外病死率和全因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有利于减少SECAS患者卒中复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Wingspan支架对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治疗情况,评价其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应用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36例,观察围手术期情况及术后随访情况,观察支架置入的手术成功率、狭窄率的改变、围手术期并发症、临床随访及影像学随访结果。结果:本组36例手术成功率为100%,围手术期(术后30d)并发症发生率为5.6%(2例)。28例患者接受了影像学(DSA或CTA)随访,在12个月随访期间,2例患者出现无症状性支架内再狭窄,1例患者出现症状性支架内再狭窄,再狭窄率为10.7%,1年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3%。结论:对药物难治性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行Wingspan支架成形术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杨正志  孙延康  任军 《陕西医学杂志》2009,38(12):1612-1613
目的:探讨脑梗死非急性期的抗血小板治疗后再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580例脑梗死患者,根据其非急性期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再出血情况分为两组,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和血压、血糖水平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患者年龄、糖尿病和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显效率和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治疗期间,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平均动脉压和血糖明显升高(P<0.05)。结论:在脑梗死非急性期的抗血小板治疗阶段,应注意患者基础疾病的治疗,特别是老年患者,多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应该对其进行规范化治疗,合理控制血压血糖水平,降低再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糖尿病性脑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植入术的基本方法.总结21例治疗经验及并发症的发生与防治.方法 21例脑动脉狭窄患者行腔内支架成形术,共植入支架30个,其中锁骨下动脉3个,颈总动脉3个,颈内动脉起始部12个,颈外动脉1个,大脑中动脉3个,椎动脉8个,应用脑保护装置16只.结果 21例支架全部置入成功,18例狭窄减少>80%.3例减少>70%.16例脑保护装置均成功释放及回收,4例患者术中出现急性血栓形成,经救治恢复.结论 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糖尿病性脑动脉狭窄新的有效方法,在严格掌握适应证和有经验的医生操作下,治疗是安全的.使用脑保护装置可明显减少神经系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LAACI)急性期病人不同抗血小板药物抵抗情况及用药方案的选择。方法将230例新发LAACI病人随机分为单用阿司匹林组、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组。采用光学比浊法测定两组病人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前及治疗7d后花生四烯酸(AA)、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结果两组病人初始MAR差异无显著性(P〉0.05),抗血小板药物治疗7d后MARAA、MARADP均下降,与初始MA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3~96.7,P〈0.05);两组病人MARADP,下降程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16.7、16.9,P〈0.05),而MARAA下降程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存在抵抗,增加阿司匹林剂量并未减少其抵抗的发生,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用能达到更好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纳络酮联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将5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内科常规治疗的同时,治疗组给予纳络酮联合rt-PA治疗,对照组给予rt-PA治疗.以欧洲脑卒中临床神经缺损量表(ESS)和Barthel指数(BI)分别对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恢复进行评分.结果 治疗后14、21 d的ESS评分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3个月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88%)明显优于对照组(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89、4.914,χ2=5.889,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出凝血检查和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16~1.351,P>0.05).结论 在6 h内应用纳络酮联合rt-PA治疗急性脑梗死是安全有效的,能显著改善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应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 ,CAS)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对51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其中颈动脉起始段狭窄48例,颅外段狭窄3例;狭窄程度50%~70% 12例,70%~90% 24例,≥90% 15例)予以CAS治疗,共释放51枚支架,37例应用保护伞. 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100%,术前平均狭窄率为79.8%,术后残余狭窄率<20%,18例保护伞中有碎屑.所有患者术后1周内症状及神经功能缺损体征有所改善.术中及术后发生心率减慢25例,血压下降17例,血管痉挛5例.随访2年,对糖尿病和高血脂患者3个月随访1次,51例患者均行颈动脉B超观察支架血管,每6个月1次,有6例复查了全脑血管造影,有3例出现轻度再狭窄,1例出现重度再狭窄;未发现支架移位、缺血性脑卒中. 结论 CAS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熟练操作可降低手术风险.术后及时随诊根据病情调整药物治疗方案是远期疗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重度脑动脉狭窄支架术疗效及风险.方法 根据主动脉弓+全脑血管造影结果,全面评估血管狭窄程度、类型、路径、获益/风险后,进行颅内/外动脉狭窄支架术,积极防治并发症,术后复查随访.结果 技术成功率较高,并发症控制较好,术后再狭窄率较低.结论 认真评估、熟练操作和防治围术期并发症前提下,重度脑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是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重度脑动脉狭窄支架术疗效及风险.方法 根据主动脉弓+全脑血管造影结果,全面评估血管狭窄程度、类型、路径、获益/风险后,进行颅内/外动脉狭窄支架术,积极防治并发症,术后复查随访.结果 技术成功率较高,并发症控制较好,术后再狭窄率较低.结论 认真评估、熟练操作和防治围术期并发症前提下,重度脑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是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尿激酶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择住院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60例,治疗组30例应用尿激酶联合依达拉奉,对照组30例给予低分子肝素钙,二组其他治疗相同。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C反应蛋白(CRP)明显下降。结论尿激酶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进展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①目的 观察脑动脉硬化 (CAS)及脑梗死病人认知电位P30 0变化特点及意义。②方法 对CAS组、脑梗死 <2周组 (A组 )、脑梗死 6月~ 4年组 (B组 )、对照组认知电位P30 0进行检测。③结果 CAS组、A组、B组与对照组相比P30 0潜伏期均显著延长 (F =8.6 93,q =8.2 4 0~ 9.796 ,P <0 .0 1) ,B组与CAS组比较P30 0潜伏期显著延长 (q =4 .2 6 8,P <0 .0 5 ) ;A组和B组P30 0波幅均显著小于对照组 (F =4 .985 ,q =4 .310、4 .6 93,P <0 .0 5 )。④结论 脑动脉硬化和脑梗死病人均存在认知电位P30 0异常 ,脑梗死病人随病程延长表现为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18.
不同部位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的特点。方法 应用HDI- 50 0 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分别对脑梗死组和对照组颈动脉进行检测 ,观察血管解剖形态、内膜情况、有无斑块形成及斑块大小、形态、性质 ,管腔是否狭窄及狭窄程度 ,血流动力学改变。脑梗死患者 2 0 7例 ,按头颅CT或MRI结果分为皮质组、皮质下组、皮质与皮质下混合组和椎基底动脉供血组。对照组 45例 ,为同期住院非脑梗死患者。结果 皮质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为 90 .9% ,高于其他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皮质脑梗死组颈动脉狭窄 >50 %的发生率为 2 1 .2 % ,高于其他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结论 皮质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和颈动脉狭窄率 >50 %的发生率高于其他脑梗死组 ,皮质脑梗死与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脑梗死后继发的早期癫痫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 通过对92例患者的发病年龄,癫痫发作类型,梗死部位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脑梗死后继发的早期癫痫的病情和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大、动脉硬化程度的加重、脑梗死病情及并发症的严重程度而加重、上升。癫痫的发生多继发于脑叶梗死的患者,结论 在脑梗死病情及并发症得到有效地控制后,癫痫亦能得到有效地控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糖尿病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加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的疗效。方法 对40例(46只眼)糖尿病患者行phaco Iol术(超声乳化术加人工晶体植入术),同时随机抽取同期非糖尿病患者行此方法手术(对照组)40例(47只眼),术后均随访半年,对两组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及视力进行比较。结果 糖尿病组术后视力0.3以上者35只眼,非糖尿病组视力0.3以上者41只眼,两者比较无显著差异,术后观察两组患者结膜充血、前房渗出、虹膜色素脱失、瞳孔位置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对于糖尿病患者行phaco Iol术是一种较安全及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