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鼻渊证治     
鼻渊一证,最早载于《素问·气厥论》:“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对鼻渊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等都有了进一步发展。如《寿世保元》中说:“鼻流浊涕不止者,名曰鼻渊,乃风热在脑,伤其脑气,脑气不固,而液自渗泄也。”这说明了不仅胆移热于脑可致鼻渊,且风热在脑,也会伤及脑气,而致流涕不止,这与现代医学中的流感是急性鼻窦炎之原因之一的观点相似。又说:“夫鼻者,肺之候,时常和则吸饮香臭矣,若七情内郁,六淫外伤,饮食劳役之过,则鼻气不能宣调,清道壅塞,即为病也……,此皆脏腑不调,邪气郁于鼻,而清道壅  相似文献   

2.
辛夷在鼻病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辛夷芳香质轻,性浮而散,善治头面风邪而通鼻窍,为治鼻渊头痛、鼻塞常用药。《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辛夷,味辛、温,归肺、胃经,具散风寒、通鼻窍之功。主治头痛、鼻塞、鼻炎、鼻渊、齿痛。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述:“鼻气通于天,天着头也,肺也。肺开窍于鼻,而阳明胃脉环鼻而上行。脑为元神之府,而鼻为命门之窍,人之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则头为之顷,九窍为之不利。辛夷之辛温走之而入肺,其体轻浮,能助胃中清阳上行通于天,所以能温中,治头面目鼻九窍之病。  相似文献   

3.
叶天士治肺痹的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痹属脏腑痹病之一,脏腑痹病最初见于《内径》《素问痹论》,论中提出“风寒湿三气杂至”是痹病病因,风寒湿闭阻皮、肉、脉、筋、骨,深入脏腑成痹。在华岫方编《临证指南》肺痹一门,首先提出叶氏六淫成痹的理论。他认为“肺为娇脏,不耐邪侵,凡六淫之气,一有所著,...  相似文献   

4.
鼻治法首见于《内经》,记载了用搐鼻方法治疗呃逆。而后历代医家又在此基础上作了许多发挥。鼻称“面王”。上临督脉之印堂,下接督脉之人中,左右为膀胱经之睛明,向内通达顽颡,而上临脑髓,鼻为肺窍、呼吸之门。人体的几条重要之脉均与鼻紧密相连。如督脉贯鼻,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安页),膀胱经起于目内眦,肝经上出顽颡、系目系,胆之经脉抵鼻。从而,构成了以鼻为中心的脏腑经络联系,给后世应用鼻治法提出了理论依据。这里笔者做一简要介绍: 1.和胃止哕肺开窍于鼻,即肺气通于鼻、若鼻窍不通,则肺气不利;又肺经起于中焦脾胃,若肺气不利,则胃气失和。由此形成了肺胃气机失于顺降的病理状态。  相似文献   

5.
江心镜老医师,是我县名老中医,行医五十余载,冶诸家于一炉。尚谓:窍者,孔穴也,如人体口、眼、耳、鼻、喉、二阴,乃至汗孔、脐等诸窍皆似脏腑之门窗,一有不利,六淫之邪必干扰之;反之“五脏不和则九窍不通”。启闭失常。所以调九窍之启闭实有利于扭转病势。《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  相似文献   

6.
二、病理变化脏腑表里“内外调和,邪不能害”。与此相反者,则为脏腑表里气化不通,津血循环不畅的病理状态。所以然者,主要原因是体内正虚,或气、血、津液循行受阻,造成卫气外而不抗,营气内而不守,中气内而不防的状态。外在六淫之邪,疫疠之气得以内乘,或七情之变,饮食劳逸所伤,或误药而致脏腑表里相关功能受到破坏,引起脏腑、经络、气血发生病变。由于发生部位不同,病理反应亦异。故病于肺者,则肺气逆而不降,津液不布,聚而为痰,痰气壅塞,肺气有余,宣发肃降失职,导致大肠传道功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中风基本病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中风发病必根于气虚中医学认为 ,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气者 ,人之根本也”(《难经 .八难》)。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均依赖于气的滋养和激发功能。正气充足 ,脏腑功能正常 ,阴平阳秘 ,在表可抵御六淫外邪侵袭 ,在内则无内生五邪之忧 ,疾病无以发生。正所谓“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如若正气不足 ,脏腑功能低下 ,则人体阴阳失调 ,气血不和 ,外易感受六淫之邪 ,内易滋生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 ,导致疾病发生 ,亦即“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灵枢 .百病始生》篇亦谓 :“风雨寒热 ,不得虚 ,邪不能独伤人 ,卒然逢疾风而不病…  相似文献   

8.
王业龙 《光明中医》2005,20(5):15-16
咳嗽一症虽分五脏诸咳,而所以重要者,在“聚于肺关于胃”六字。盖胃中水谷之气,不能如雾上蒸于肺而转输诸脏,只是留在胃中,随热气而化为痰,随寒气而化为饮。胃为痰饮所滞,而输肺之气必不清而为诸咳。肺居诸脏之高位,呼则虚,吸则满。只受得本原之正气,受不得外来之邪气,邪气干之则呛而咳:只受得脏腑之清气,受不得脏腑之病气,病气干之亦呛而咳。至于咳嗽之因很多,归纳起来无外乎内伤与外感两大类。外感主要由于外界因素所引起,这方面主要强调气候异常变化,即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所引起的咳嗽。而六淫之中,更特别强调风、寒,因为肺…  相似文献   

9.
病在下窍上宣肺属于下病上治范畴,其思想源于《黄帝内经》。肺为脏腑之华盖,其主气血津液之行,倘肺气郁闭,气血津液滞而不行,在下之窍亦会闭而失其通泄之常度。凡下窍闭塞不通之疾,如魄门、溺窍、精窍之窍机闭而不开,皆可依开宣肺气之法以论治。如溺窍闭而不开,可借“开南牖以求北风”之法以治,实为宣肺气以通利溺窍之法;魄门闭塞不通,可用开提肺气以通魄门之法以治;男子精窍不启,可取开肺气以启精关法以治;女子精窍不通,可施宣肺气以通胞脉之法以治。病虽有三窍之不同,法可取上宣肺气之一谛,皆是病在下窍上宣肺之理哉。  相似文献   

10.
鼻鼽相当于西医学的变应性鼻炎,为耳鼻喉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中医认为,本病多由脏腑虚损,卫表不固,腠理疏松,风寒邪气乘虚侵袭,使肺失通调,津液停聚,壅塞鼻窍,邪正相搏于鼻窍所致.本病虽表现在肺系,其病机变化与脾、肾也有一定关系.笔者根据临床观察发现该病临床从肝论治,疗效亦较显著,现举临床案例3则,希望能起抛砖引玉之效.  相似文献   

11.
支气管哮喘属中医喘证、哮证范畴,古代哮喘的病因、病机及治疗论述较多。清·李用粹《证治汇补》说:“哮即痰喘之久而常发者,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哮喘的病因以痰为主,源于脏腑,阴阳失调,致津液凝聚成痰,同时又因气郁痰滞,影响血液运行,出现痰瘀交结,伏于肺,成为哮喘夙根,所影响脏腑与肺、脾、肾三脏关系最密切,复因六淫外感、劳倦、情志因素引动伏痰,则痰随气动,聚于肺系而致哮喘发作,出现肺失清肃为标,痰浊胶结为本的证候特征。西医认为支气管哮喘的主要病理是气道变态反应…  相似文献   

12.
<正> 近年来,蔡福养老师以苍耳散为主治疗鼻息肉,不论内服外用,均收到较好的疗效。现简介如下: 一、方药组成与方义苍耳散方出《济生方》。由苍耳子、白芷、辛夷、薄荷组成。方中苍耳子性温而甘苦,主入肺经,有散风祛湿,通鼻透窍之功。《要药分剂》谓“治鼻瘜”之疾。且本药甘缓不峻,温和疏达而无燥烈之弊,用治鼻病,为老幼虚实皆宦之品。故本方以此药为君,取其为名;伍薄荷辛凉入肺,“通利六阳之会首,祛除诸热之风邪。”性凉轻清,善行头面而芳香透窍,清利头目。与苍耳子相伍能达肺窍而通鼻窍。辅白芷辛温气厚,行手足阳明而走鼻,芳香上达入肺通鼻,散风除湿,活血消肿,善医头面之疾;辛夷散风邪,善通鼻窍,辛温走气而入肺,能助胃中清阳上升,故能治头面目鼻之疾。方中四味相合,主行太阴、阳明而上行鼻窍,能使风邪散而湿邪去,肺气宣而鼻窍通,阳明利而鼻疾愈。故为散风除湿,宣肺透窍,清利鼻窍之佳剂。且本方温凉适宜,性味平和,老幼皆宜,为鼻科常用疗疾之主方。临证加减化裁,内服外用,其效均良。本文仅就蔡老师运用苍耳散治疗鼻息肉的体会,简介如下: 二、苍耳散治疗鼻息肉的方法 (一) 内服法 1.肺经郁热:症见鼻息肉,大小不一,  相似文献   

13.
窍病从肺论治探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阎清海 《新中医》1989,21(3):17-18
窍,即孔道,为人体与外界相通之窍道.由于清阳出上窍,浊阴走下窍,故称眼、耳、鼻、喉为清窍,前后二阴为浊窍。肺为五脏之华盖,受百脉之朝会,主一身之气而行治节之令,气机之升清降浊,与肺之宣肃功能密切相关,故肺与诸窍有着非常广泛的联系。清窍靠肺宣发之精气灌注而通利聪灵,浊窍赖肺清肃下降之性而传导排秽。若肺气膹郁,宣肃失职,非但清窍失聪,浊窍亦因之不利。故诸窍之病从肺论治,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14.
鼻为肺之窍,故有“肺开窍于鼻”之说。中医认为,鼻的通气和嗅觉功能,主要由肺气所主。肺气和,则呼吸通畅,嗅觉才灵敏。正如《灵枢·脉度》篇所说:“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由于鼻是呼吸气出入的主要通道,外邪侵犯人体,往往从口鼻而人。所以鼻又成为邪气侵犯肺脏的入口。鼻窍的变化与肺直接相关,如外邪犯肺,肺气失宣,  相似文献   

15.
<正> 过敏性鼻炎,中医习称“鼻鼽”,为鼻科常见病。吾师谭敬书认为是症之成乃风寒之气、致敏因素所中为其外因,肺脾肾虚为其内应,其间杂以郁热、血瘀等病理变化。临症施治外散风寒、祛邪脱敏以治其标,内补肺脾肾以治其本,参以清解、化瘀诸法,多获疗效。现介绍其常用治疗六法如下: 一、补肺益气肺主一身之气,其窍在鼻,外合皮毛。若肺气虚弱,腠理疏松,卫外不固,鼻窍失健,最易为风寒邪气所中,而成鼽嚏之症。《医林绳墨》云:“鼻之为病,肺病也。”此类病人平日易感冒、鼽嚏常年发  相似文献   

16.
偏头痛属中医学头风、夹脑风、偏头风范畴,西医称为血管神经性头痛。中医认为偏头痛是由于外感与内伤,导致头部脉络绌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致,治疗以缓急止痛为要务。本文拟对中医治疗偏头痛的用药规律作初步探讨。 1 祛除病邪 偏头痛的病邪外指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济生方·头痛论治》云:“凡头痛者……风寒暑湿之邪,伤于阳络,伏留不去者,名曰厥头痛。”内邪指痰湿、瘀血。《丹溪心法》谓:“头痛多主于痰。”《医林改错》则认为头痛多因瘀血所致。内邪的形成或因病前饮食内伤,七情郁结,跌打损伤所致,或为病后邪气停聚,气…  相似文献   

17.
正在中医学中,郁证是指由于精神情志异常变动而引起的以气机阻滞为核心病机的一类病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1]。广义的郁证泛指六淫外感、七情内伤引起的脏腑功能失调,包括气、血、火、痰、湿等病邪壅塞气机所致病证;狭义则特指情志不舒、七情所伤而致气机郁滞的病证。关于治疗,《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提出"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强调"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并载有属郁证  相似文献   

18.
延髓麻痹,就其临床主要症状,当属于中医学的“咳逆嗽”(《丹溪心法·咳嗽》)范畴。本病之治,初起或祛其痰而折其势,或化其瘀而通其络;病久而深者,当温肾阳以固其本,化痰饮、通瘀结、降肺气、理气滞,以治其标。下面就其临床所见,谈谈个人的辨治体会。1 化痰湿祛饮邪以折其势脾得运化,肺得宣降则清窍通利。若脾失健运,肺失宣降,则聚湿为痰,痰郁日久,热生于内,痰热交融,气机不降,壅塞气道,窍道不利,则进食呛逆而出,此乃本病之源。故本病初起,证见进食呛逆,言语含糊不清,或语声沉闷,或头晕目眩,心烦不安,胸膈痞满,舌质红,苔黄,脉滑而数。治当辛…  相似文献   

19.
<正> 血循行全身周流不息,内至脏腑,外达皮肉筋骨。组织器官得血濡养,故目能视、耳能闻、手能握、足能步……。若血不循经脉妄动,上出口鼻诸窍,下流前后二阴,旁溢皮肤毛孔,此乃血证。血证之因,固然与六淫、七情相关,但不可忽视气的致病作用。张子和曾说:“诸病皆生于气,诸病皆因子气”。盖血为阴,主静;气为阳,主动。唐容川《血证论》的首篇就论述了气血即是阴阳,气是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血相倚犹如阴阳相互维系。气行失常必然导致血不归经。血证从气论治的理论基础是阴阳学说,它体现了“阴病治阳”的原则。今录笔者治验的病例三则,谈谈血证从气论治的体会。  相似文献   

20.
赵子贤治疗哮喘急性发作用药特色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哮喘急性发作是指气促、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 ,常有呼吸困难 ,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 ,因接触变应原等刺激物或治疗不当所致。导师赵子贤教授 ,长期致力于肺系疾病的临床研究 ,造诣颇深 ,今总结出其治疗哮喘急性发作的用药经验 ,以飨同道。1 畅通肺窍 应分寒热虚实鼻为肺窍 ,“乃清气出入之道”,有辅助肺主气司呼吸的作用 ,若因外邪或脏腑功能失调导致鼻窍不利则气壅热郁 ,清浊溷乱 ,影响肺的宣肃功能 ,出现呼吸困难。现代医学研究发现 ,哮喘与过敏性鼻炎、鼻窦炎等鼻疾病有密切相关 ,过敏性鼻炎可能是进一步发展为哮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