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咽鼓管功能障碍可分为咽鼓管阻塞和咽鼓管异常开放两种类型,其中咽鼓管阻塞是引起分泌性中耳炎、化脓性中耳炎等中耳疾病的原因之一,如治疗不当可引起中耳病变迁延不愈、中耳传音结构受损,导致不可逆性听力损害.明确引起咽鼓管功能障碍的原因有助于进行有效的针对性治疗,这对防聋治聋有重要意义.现就近年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纤维喉镜下咽鼓管、中耳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鼓室积液、鼓膜完整和听力下降为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临床上常采用综合方法治疗,疗效报道不一。我科对2009年6月~2011年6月以来61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行纤维喉镜下咽鼓管、中耳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表面活性物质在分泌性中耳炎发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讨论了表面活性物质的组成、功能及在中耳腔、咽鼓管及鼻咽部的分布特征。纵观表面活性物质研究的历史及新进展,认为内源性表面活性物质缺乏可引起中耳腔及咽鼓管粘膜表面张力改变,使咽鼓管开放压增高而致中耳积液,从而发生分泌性中耳炎。而外源性表面活性物质的运用及激发内源性表面活性物质的分泌可为预防和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开辟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分泌性中耳炎为耳科常见病、多发病.笔者自1996年来采用中耳正压治疗仪先行咽鼓管吹张或导管打气,再行鼓膜穿刺抽液,后经鼓膜穿刺孔向中耳加正压并导入药物的方法,治疗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近期疗效令人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表面活性物质在分泌性中耳炎发病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就表面活性物质在分泌性中耳炎发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讨论了表面活性物质的组成,功能及在中耳腔,咽鼓管及鼻咽部的分布特征。纵观表面活性物质研究的历史及新进展,认为内源性表面活性物质缺乏可引起中耳腔及咽鼓管粘膜表面张力改变,使咽鼓管开放压增高而致中耳积液,从而发生分泌性中耳炎,而外源性表面活性物质的运用及激发内源内源性表面活性物质的分泌可分为预防和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开辟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氮气导入中耳腔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将氮气(N2)导入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中耳腔,希望以此产生并维持长时间的中耳腔正压,达到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目的。方法 用咽鼓管导管吹张法将N2导入20耳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中耳腔,用声导抗仪动态观察中耳腔压力的变化,并随访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的变化,判断疗效;将结果与行空气吹张的另20耳分泌性中耳炎作对照组比较。结果 中耳腔在导入N2后能维持较长时间的正压和压力升高。但两组疗效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时,N2导人中耳腔并未比一般的咽鼓管吹张(空气)显示出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中耳炎是儿童最常见疾病,约5%~10%的中耳炎 发作引起分泌性中耳炎.咽鼓管功能障碍是导致分泌 性中耳炎的最重要因素。鼓膜切开和放置中耳通气管 是最常用的治疗手段。尽管这一操作简单、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8.
分泌性中耳炎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对儿童听力和言语发育影响较大,咽鼓管功能障碍是其明确的发病原因之一。正常状态下的咽鼓管黏膜是咽鼓管实现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中耳腔良好微环境,保持其正常功能至关重要。咽鼓管黏膜超微结构和分子生物学上的异常与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存在密切联系。因此本文综述对比近年来咽鼓管黏膜正常和分泌性中耳炎下的超微结构和分子生物学差异,进一步探讨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机制,以期对指导临床治疗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在美国,由于鼓室插管术的广泛应用,对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腺样体(咽扁桃体)切除术已日渐少用。通过实验,肯定了该手术对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作用。腺样体由于感染而增大或缩小,其中含有大量细菌,当吞咽、擤鼻、吸鼻时,病原菌可经咽鼓管进入中耳,这种咽鼓管反流现象是导致咽鼓管感染、阻塞及分泌性中耳炎的原因。对10例分泌性中  相似文献   

10.
分泌性中耳炎是致儿童听力下降最常见的原因.由于腭裂患儿腭帆张肌及腭帆提肌在中线未闭合、肌力弱,导致咽鼓管不能正常开放与关闭,从而严重影响咽鼓管的功能,导致发生一系列的中耳疾病.分泌性中耳炎在腭裂患儿中较普遍.腭裂患儿的分泌性中耳炎具有不易自愈,治疗棘手、并发症以及后遗症多等特点,进一步影响患儿的语言、智力以及感受力的发育.现将近年腭裂伴分泌性中耳炎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治疗及预后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建立大鼠分泌性中耳炎模型的纯物理学方法 ,为建立无化学因素影响的分泌性中耳炎动物模型提供一种造模参考方法 .方法 24只清洁级SD大鼠右侧耳为模型组,左侧为对照组.模型组用木塞经右侧颌下径路阻塞咽鼓管创建分泌性中耳炎大鼠模型,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用ABR和鼓室导抗图检测动物听功能和中耳功能的变化,并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中耳黏膜的病理改变.结果模型组24耳中有20耳ABR反应阈从造模前的34.25±5.45 dB升高到57.63±5.46 dB,造模前后ABR反应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鼓室导抗图为A型或As型,模型组中20耳为B型.光镜下可见模型组病变主要在中耳腔及咽鼓管,有浆细胞大量渗出,咽鼓管腔狭窄,纤维增生,毛细血管扩张.结论 通过颌下径路用木塞阻塞大鼠咽鼓管的方法 可以影响其咽鼓管的功能,成功建立分泌性中耳炎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2.
分泌性中耳炎(SOM)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中耳腔炎性渗出液的产生和咽鼓管功能障碍是形成SOM的重要因素,细菌、病毒、衣原体和支原体被认为是形成SOM的主要生物因素.针对中耳黏膜感染及变态反应炎症进行治疗的同时改善咽鼓管功能是治疗SOM的关键.由2000年始,我们采用鼓膜穿刺加压灌注疗法(简称中耳PPP疗法),对76例(91耳)SOM患者进行治疗观察,有效率达90.11%.  相似文献   

13.
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研究资料进行综述。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的不足可能是导致咽鼓管功能障碍原因之一,并易诱发分泌性中耳炎及中耳气压性损伤。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鼻内窥镜下咽鼓管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从1996年6月开始我们在鼻内窥镜下咽鼓管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28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与分泌性中耳炎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咽鼓管功能障碍被认为是引起分泌性中耳炎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在咽鼓管有表面活性物质,它能影响咽鼓管的功能.本文就咽鼓管功能与分泌性中耳炎,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与咽鼓管的开放压、顺应性、纤毛粘液系统、先天性非特异性免疫及对分泌性中耳炎治疗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上文的研究表明,急性和分泌性中耳炎的咽鼓管峡部和正常耳的相同。本文是研究咽鼓管的咽部情况以进一步评定“咽鼓管狭窄”能导致中耳炎或中耳萎陷的假说。作者用33例无中耳炎病史和10例曾患急性中耳经婴儿的带有咽鼓管的颞骨,按年龄(最大为3岁)分组;将咽鼓管分为下述五个特殊区域,在镜下观察测量,方法同上文。  相似文献   

17.
分泌性中耳炎(SOM)的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咽鼓管阻塞、中耳负压导致血管内液体渗漏形成中耳积液.后来有学者发现咽鼓管阻塞并非是引起SOM的必要条件,而中耳积液中炎症递质和炎性细胞的发现,证实SOM是一炎症反应和渗出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儿童中耳炎患者中大约有10%在急性中耳炎后会有持续3个月以上的中耳渗出。而与分泌性中耳炎相关的听力损失可能会影响患者的言语及语言的发育。急性及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病因决定了该病的治疗,而急性及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涉及多种宿主因素和感染因子。宿主因素包括解剖性或功能性咽鼓管功能低  相似文献   

19.
文中对1995年5月~1997年5月收治的100例渗透出性中耳炎患者行咽鼓管逆行造影摄颅底X片,结果显示:咽鼓管显影率是了解咽鼓管和中耳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从而客观地提示了咽鼓管功能障碍为渗出性中耳炎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且对渗出性中耳炎治疗的评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分泌性中耳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是以鼓室积液和听力下降为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症,是中耳常见的疾病。特别在儿童期SOM将严重影响儿童的语言和智力发育。有关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明确,其中中耳负压学说、感染学说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可。中耳负压学说认为分泌性中耳炎是由于咽鼓管(Eustachian tube,ET)功能不良、中耳黏膜气体交换不良或乳突气化不良、中耳清洁功能障碍引起中耳负压状态,继而黏膜水肿、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