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患,男,58岁。因反复发作性腹胀、腹痛2年余入院。常因饮食不当后出现腹胀、上腹部隐痛,每次持续时间1~5小时不等.轻时可自行缓解,加重时需服泻药通便后方能缓解,无恶心、呕吐、发热:平素精神食欲正常,大便规律。病程中曾有一次腹胀持续5小时,缓解后查肝功ALT、AST、ALP明显增高,未治疗,10天后恢复正常。发作间期精神食欲好,无  相似文献   

2.
例1女性,58岁。因咳嗽、左上腹胀痛、排气不排便6d,于2007年10月29日就诊。既往史:高血压、脑血栓后4年,尚能站立行走。查体:血压:170/64mmHg(1mmHg=0.133kPa),双肺偶闻干鸣音,心律不齐,闻及早搏。上腹略膨,全腹软,上腹及左上腹轻压痛,叩呈鼓音,肠鸣音活跃,未闻气过水声。  相似文献   

3.
肝脾曲结肠综合征为临床较少见疾病,笔者近年来以四逆散加味治疗28例,获效满意,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28例中,男12例,女16例;年龄最大55岁,最小24岁;病程最长2年,最短5天。均经X线腹部透视发现结肠区明显胀气,其中结肠肝曲者16例,脾曲者12...  相似文献   

4.
李琳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4):1820-1821
目的:探讨肝脾曲结肠综合征形成的解剖学基础及CT诊断价值。方法:收集临床确诊或随访证实的肝脾曲结肠综合征患者48例,对其CT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结肠的脾曲及肝曲扭曲或扭转,其中肝下型10例,胃上型6例,膈下型13例,胃后型19例,显示为局限性胀气扩大,邻近组织、器官受推压变形、移位。结论:通过认识不同类型的肝脾曲结肠综合征CT影像表现,使我们对膈下间隙的影像定位进一步明确,对腹膜前后腔的界定,在解剖意义上又增加了一些佐证,对相关的疾病认识及其鉴别诊断将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患者 ,女 ,6 0岁。因大便习惯改变伴消瘦 1年入院。查体 :消瘦 ,贫血貌 ,右侧腹肌张力高 ,有压痛 ,隐约扪及 6× 5cm大肿块 ,界欠清。血常规 :WBC3.5× 10 9/L ,RBC 3 2× 10 12 /L ,Hb92g/L。B超示结肠肝曲有 7.5× 5 .6× 4 .8cm大小实性含气肿块 ,形态不规  相似文献   

6.
肝脾曲结肠综合征,是某种因素引起的胃肠功能紊乱.患者肝曲或牌曲结肠局部胀气扩大、移位,出现腹部剧烈疼痛不适、便秘等类急腹症表现,属内科治疗范畴.临床比较少见.作者自1977年至1994年间收治6例,按临床X线表现,符合肝下型(肝曲结肠)2例,膈下型(脾曲结肠)4例.由于对该病征的认识不足,常延误诊治,甚至行不必要的手术,增加病人的痛苦.作者结合文献资料对收总的6例患者临床特点及X线表现进行分析,总结出早期诊断要点,并用简便易行的导泻通便方法使患者获愈.  相似文献   

7.
在解剖一成年男尸时,发现其肝、胆囊及结肠合并变异:(1)肝前部部分缺损:肝左右径25.1cm、前后径8.5cm、上下径12.5cm(正常值:左右径25cm、前后径16cm、上下径15cm)。(2)肝右叶前部呈扇形缺损:下缘长10.2cm、左缘长8.5cm、弧长22.3cm,缺损区不在同一平面上,最大差值为3.1cm。(3)肝左叶前部呈三角形缺损:上缘长12.2cm、下缘长16.3cm、右缘长8.5cm,缺损区不在同一平面上,最大差值2.8cm。(4)胆囊游离:胆囊的大小及形态正常,全部被腹膜包裹,成为游离胆囊。(5)结肠位置异常:升结肠长33.2cm,结肠右曲升至膈下,以肝前下缘为界,升结肠下部13.1cm被腹膜固定于腹后壁,上部21.1cm覆盖在肝前部缺损区;横结肠长32.5cm,其右侧20.5cm覆盖在肝前部缺损区。肝前部部分缺损(有完整腹膜覆盖),且缺损区全部被结肠覆盖实属罕见,提示临床在行腹部拍片、B超及腹腔镜手术时应予以注意。肝、胆囊及结肠合并变异1例@杨占军$承德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河北承德067000 @王福$承德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河北承德067000 @张树斌$承德医学院人体...  相似文献   

8.
先天性双外侧裂综合征(congenital bilateral perisylvian syndrome,CBPS)又称先天性双外侧裂多小脑回畸形,是多小脑回相关综合征中的最常见的一种。多小脑回具有双侧、对称、外侧裂处最显著的特点。1993年由Kuznicky等首次提出,并提出CBPS可以通过临床特征并结合影像学确诊。现将本科诊治的先天性双外侧裂综合征l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患儿,女,11岁。因反复腹痛1月余,加重1d于2007年2月19日入院。患儿于入院前1月余,无明显诱因出现脐周阵发性疼痛,呈针刺样,疼痛剧烈时伴呕吐胃内容物数次,无咖啡渣样物及胆汁样物,疼痛持续数秒至数分种,无明显规律,排便后腹痛可缓解。腹痛期间反复住院,以肠梗阻、肠粘连治疗,病情无缓解。入院前1d腹痛加重伴解黑色黏液便3次,便后腹痛缓解。病程中患儿无发热、咳嗽、抽搐、意识障碍、出大汗,无头痛、头晕、气促、呼吸困难,无皮肤、巩膜黄染,无尿频、尿急、尿痛、血尿、少尿等症状。既往史:患儿出生4个月时因肠套叠在当地医院手术治疗(具体不…  相似文献   

10.
眶上裂综合征进展为眶尖综合征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患者,女,21岁。因进行性左颞部头痛伴复视、上睑下垂3周于2008年12月30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3周无明显诱因出现左颞部头痛,呈持续性胀痛,位于左侧颞部及左眼眶后部,头痛逐渐加剧,1周后出现左额颞部麻木、复视以及上睑下垂,有时伴恶心、非喷射状呕吐,不伴发热。既往体健。入院查体:神志清楚,言语流利,左上眼睑红肿、下垂,左眼球固定,左瞳孔  相似文献   

11.
目的:精确定位肝裂与肝段,为肝脏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用15-30%过氯乙烯分色灌注肝静脉和门静脉。固定灌注后的肝脏,再用雕刻法移去肝组织,保留肝静脉和门静脉,并对其进行详细的解剖学观察。结果:3条肝静脉的位置可精确定位3条肝裂。门静脉左、右支可精确定位1条段间裂。肝裂和段间裂将肝脏分成5叶8段。结论:肝裂和段间裂确定了肝叶和肝段的精确定位与划分,故肝裂和段间裂的精确定位对肝脏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肝肺综合征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烈 《广东医学》1997,18(10):719-720
患者,男,14岁。因纳差、乏力、头晕、胸闷、气促、心悸和唇绀1年余入院。气促与发钳于直立活动时加重,平卧休息时减轻,无慢性咳嗽、咯痰及水肿史。慢性乙型肝炎病史6年。体查:呼吸24次/分,心率86次/分,血压12/6kPa。营养较差,体型瘦小、巩膜轻度黄染,口唇及指趾发组,胸前蜘蛛痣2枚。颈静脉无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无肺气肿征,双肺呼吸音清,无干湿罗音,心前区无隆起,心浊音界正常,心律整,心率86次/分,三尖瓣区可闻及11级吹风样收缩期杂音,肺动脉瓣区D级收缩期杂音,已亢进。腹壁静脉充盈,肝助下未触及,脾大…  相似文献   

13.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7,(3):303-305
目的:提高对Peutz-Jeghers综合征(PJS)的临床手术方式的认识。方法:对我院明确诊断的1例PJS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例发现黑色素斑,肠镜示大肠多发息肉,并有家族聚集现象,行全结肠切除后,治疗效果良好。结论:PJS患者息肉巨大者,息肉癌变可能性大,对于有癌变倾向者,手术干预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4.
15.
于栋娟 《中原医刊》2004,31(10):25-25
患者女,3 5岁。因腹痛、腹胀、呕吐7天在外院治疗无好转来本院就诊。查体:T3 7℃,P90次/分,R18次/分,BP16/11 3kPa ,神志清,痛苦貌,喜作胸膝卧位姿势,心肺听诊( -)。腹部无明显膨隆,无胃肠型及蠕动波,全腹肌略紧张,全腹压痛、反跳痛,以左上腹明显,肠鸣音活跃,无气过水声。血常规、血尿淀粉酶均正常。腹透示左上腹肠胀气,无液平面。拟诊:腹膜炎、急性肠梗阻?经保守治疗5h不见好转,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升结肠及横结肠高度胀气,余脏器未见异常。术中诊断为“脾曲结肠综合征”,将结肠内气体挤压自肛门排出,未行其它处理。术后第6天患者再次…  相似文献   

16.
双侧裂综合征(congenital bilateral pefisylvian syndrome,CBPS)是先天性脑发育畸形的一种罕见类型.本文报道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例CBPS患者,并结合文献复习,探讨其形成原因、疾病特点以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18.
<正> 结肠曲综合征是肝曲综合征和脾曲综合征的统称。脾曲综合征由Machella于1952年首次提出,肝曲综合征由Palmer于1955年首次提出。此后临床对此病研究甚少,且往往由于缺乏典型的症状体征,而未引起人们的重视。现将本院自1990年1月至1997年1月收集到的31例病例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1990年1月至1997年1月我院内科门诊就诊人次为202008例次,确诊为结肠曲综合征31例,占内科门诊病人的0.15‰。31例中男5例,女25例,男女之比1∶5.2;年龄16~43岁,平均21.3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