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宇铭 《河南中医》2012,32(7):793-794
《伤寒论》第29条的初见证,过去一般以太阳中风兼阴阳两虚证为解,但经过与《伤寒论》其他原文对比发现,“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六证,属于胃热炽盛而阴液耗伤,且表证已除或表证轻微.故此在选方用药上,本当选择小承气汤治疗,若误用汗法则使病情加重.  相似文献   

2.
“误汗 ,误下伤阴”的说法自古有之 ,至今仍有沿用者。是否误汗一定伤阳而误下一定伤阴呢 ?不完全是。笔者认为不适当的汗与下均可耗阴津或损阳气 ,或变生他证。在阴虚阳亢之体 ,汗下易伤阴 ,在阴盛阳虚之体 ,汗下易伤阳 ,在阴阳两虚之体 ,汗下易阴阳两虚。兹以《伤寒论》为例来论证。如《伤寒论》原文 2 1条 :“太阳病 ,发汗 ,遂汗不止 ,其人恶风 ,小便难 ,四肢微急 ,难以屈伸者 ,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就是太阳病发汗太过致表虚汗漏证 ,汗后不独伤阳 ,而且损阴 ,故“四肢微急 ,难以屈伸”。原文 6 8条 :“发汗 ,病不解 ,反恶寒者 ,虚故也 ,…  相似文献   

3.
<正> 《伤寒论》29,30两条原文是仲景和徙弟之间的病案讨论,现用病案讨论形式浅析如下: (一)题目:本为阳旦汤证误用桂枝汤的变证及治法。病例摘要: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原文29条] 讨论问曰:临证时遇到“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类似桂枝汤证的患者,投了桂枝汤后为什么病情加重呢? 仲景曰:患者本是阳旦汤证,阴阳己虚,反而误用桂枝汤发表则阴阳之气更虚,故见证为:阳虚不能温煦四肢的厥逆,胃气上逆,胃肠无主的呕逆,津液耗损不能上承的咽喉干燥,筋脉失其濡养的脚不能伸(比误治前脚挛急为重),心阴不足虚热上扰的烦躁  相似文献   

4.
霍香 《中国民间疗法》2010,18(12):38-39
桂枝加附子汤出自《伤寒论》,张仲景专为太阳病发汗太过导致卫阻虚漏汗不止所设。经多年临床观察,该方不单治津液耗伤出现的小便难、四肢微急等症,如运用得当还可治疗多种病症,疗效确切,现举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中对小便的论述,粗略统计约有60余条,内容丰富,临床意义广泛,综合简析如下。一明津液存亡小便系五液之一,膀胱为津液之府,“津液之余者,入胞则为小便”。若人体津液充盛,可外泽皮毛,内濡脏腑,小便亦会通利正常。若热盛伤津,或误用汗下伤阴,均可致津液亏耗,化源不足,常表现小便难、小便不利。因此在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观察小便量的多少、利与不利,可知体内津液之存亡。  相似文献   

6.
张仲景根据外感热病演变过程中阴阳胜负之特点,认为伤寒之邪不但能化寒伤阳,亦能化热伤阴,在强调扶阳气的同时,也重视存阴液。《伤寒论》中用:“胃中水竭”、“阴虚”、“心烦”、“亡津液”、“舌上燥而渴”、“反无汗”等来描述外感热病中耗伤阴液的病理现象和临床表现,并将益阴方药巧妙地化裁于寒热温凉,攻散补通诸法  相似文献   

7.
芍药甘草汤为仲景所创。伤寒论第五十九条云:“伤寒脉浮,汗自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仲景用本方治疗伤寒误治后阴阳俱虚而引起的脚挛急。后世医家又扩大了本方的应用范围。用以治疗腿脚赤肿、疼痛,名曰“中岳汤”;治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说:“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凡表证过汗或自汗过多,虚其表阳,身寒而表证未解者,桂枝加附子汤甚效。取桂枝汤以调和营卫,加附子以温壮在表之元阳。《本事方》载:“有一士人得太阳病,因发汗汗出不止,恶风小便涩,足挛急而不伸,子诊其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用  相似文献   

9.
24.太阳病误治伤阳、伤阴,有哪些病理变化? 答:汗法原属太阳病之正治法,但若汗不如法,或运用下法、吐法不当,常损伤阳气或津液。若平素阳虚,误治伤阳,则病从寒化;若素体阳热偏胜,误治伤津,则病从热化;亦有胃虚  相似文献   

10.
2.小便不利伤津证《伤》21条说:“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由于过汗,伤及津液,津液亏乏,故见小便难。难者,不利之互词也,亦即小便不利之谓。本证虽见小便难之津亏表现,但仍以表阳虚为主,故治疗用桂枝加附子汤扶阳固表。  相似文献   

11.
薛武更 《河南中医》2020,40(7):973-977
《伤寒论》中,汗法不仅适用于表证,亦适用于经误治后表不解兼有他证和表里同病须解表者。若汗出不彻尚未转属阳明,病仍在太阳者,亦可用汗法。《伤寒论》中还用汗法治疗水气病、风湿外侵、溢饮、消渴等内伤杂病。汗为人体津液所化,误用汗法,易耗气、伤津、伤血,故《伤寒论》非常重视汗法使用禁忌。汗法的禁忌证有:邪非在表、阴虚、阳虚、阴阳两虚、气血亏虚、太阳温病、少阳病、里热、里虚寒、三阴病等。若表里同病,里证不急或病证在表,先治其表;若里证重且急,或者里证为主证时,先治其里;若表里同病,病势均不急,可表里同治。得汗的尺度以周身微汗为佳,防止汗出不彻或汗出太过,故需要合理服药,并在服药后配合适当护理,以达到最佳得汗效果。服药后一要啜热稀粥或饮暖水;二要温覆;三是服药期间要有饮食禁忌。汗后饮水要适量,饮食不可过饱,需避风寒外邪,不可接触冷水,不可汗出过多,若不慎汗出过多,则以"温粉扑之"。  相似文献   

12.
刘肖  赵达安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3):109-110
张仲景根据外感热病演变过程中阴阳胜负之特点,认为伤寒之邪不但能化寒伤阳,亦能化热伤阴,在强调扶阳气的同时。也重视存阴液。《伤寒论》中用:“胃中水竭”、“阴虚”、“心烦”、“亡津液”、“舌上燥而渴”、“反无汗”等来描述外感热病中耗伤阴液的病理现象和临床表现,并将益阴方药巧妙地化裁于寒热温凉,攻散补通诸法之中,为后世杂病、温病中滋阴法的发展开了先河,为中医滋阴法的临床运用奠定了基础,这些非常丰富而可贵的经验,在理论上有研究价值,在实践中也是卓有成就的。  相似文献   

13.
芍药甘草汤见于《伤寒论》第29条、30条,如第29条有:“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若厥愈足挛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原文用治误汗伤阴,脚挛急,不得伸诸疾,功擅益阴养血,缓急止痛。《神...  相似文献   

14.
滕羽鸥  陈萌 《河南中医》2019,39(12):1786-1788
《伤寒论》第29条初见证提示病情正处于太阳病向少阴病、表阳虚向表里之阳俱虚的转变阶段,"脉浮,自汗出",提示病起于太阳病,阳气勉强达表,汗出则阳更虚;"小便数",提示阳气外张,津液流失,病邪由太阳经向少阴经转化;"心烦",提示误治之前已有腑实热结之象,但无日晡潮热,濈然汗出之阳明经证,故不能说明病邪已由太阳转向阳明;"微恶寒",提示由表阳虚转为表里之阳俱虚;"脚挛急",提示阳气重伤,津液不达;误予桂枝汤后出现"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仍提示病邪正处于太阳病向少阴病转化阶段,但未出现小便色白,故少阴病证尚未悉俱。故在治疗上不可仅予桂枝汤,应加附子以增益桂枝之发汗之力,又可防止亡阳,故应予桂枝加附子汤。张仲景并未直接给出本方,而是采用了分述的方式,正是其"随证治之"治疗思想的体现,亦表明了分步治疗在急证当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第20条云:"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仲景用于主治因发汗过多而致阳虚漏汗证.笔者窃仲景之意,结合临床,将该方广泛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现兹列举临证医案3例,以请教方家.  相似文献   

16.
补法,主要针对虚证言,虚有五脏六腑及阴阳气血之别,补偏救弊,恢复脏腑正常功能是临床治疗中所要达到的目地。仲景《伤寒论》是一部论述外感热病的专书,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贯穿于整部书中。本文拟就《伤寒论》运用补法的规律研讨如次。  相似文献   

17.
徐航 《国医论坛》2010,25(4):4-4
《伤寒论》第29条见于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篇,原文为:“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这一条是为素体阴阳俱虚之人复感外寒,误用汗法,以致变证而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析《伤寒论》六经病误治与"胃气津液"的关系。方法:查阅文献法。结果:在《伤寒论》中,有关误治变证的内容散布于各篇,并以"汗、吐、下"误治居多,这三法都从不同程度耗伤津液、亏损胃气,而津液和胃气是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两者的变化与疾病的发生、传变和预后密切相关。结论:研究《伤寒论》中有关误治后耗伤津液、亏损胃气的条文,有利于对疾病的深度认识,提高医生的诊疗水平,从而避免误治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正> “回其阳则津自生”是清末名医陆渊雷先生注解《伤寒论》第21条:“太阳病发汗,遂漏汗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在按语中提出的。其原文是“津伤而阳不亡者,其津自能再生。阳亡而津不伤者,其津亦无后继。是以良工治病,不患津之伤而患阳之亡。阳明之津液干枯,津伤而阳不亡也,撤其热而津自复;少阴病之津液干枯,阳亡而津不继也,回其阳则津自生……桂枝附子汤证,伤津而兼亡阳也,仲景则回其阳而已,不养其津,学者深长思之。”可见陆渊雷先生对于“津液”与“阳气”的辩证关系认识极为深刻,具有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20.
(续)1.2散寒止痛 散寒包括有温中和温经之意,故散寒止痛之功,适用于寒湿偏胜之痹证。太阳病的治法是以发汗为主,但以絷絷汗出为最佳,若发汗太过和汗漏不止,导致表阳虚而腠理开泄,故出现兼变证,证见汗漏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等,用桂枝加附子汤治疗,以调和营卫、扶阳固表。张仲景在此伍用炮附子,是取其温经复阳,固表止汗之意,以纠正阳虚致阴液脱损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