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成娟 《职业与健康》2001,17(7):62-63
目的:了解伤寒流行规律,评价防制措施效果,为今后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将1990-1999年本市伤寒流行特征加以总结分析。结果:1990-1999年我市发生伤寒计11063例,年均发病率为73.00/10万,人群发病以20-40岁为主,占54.08%,男女之比为1.12:1,职业分布以农民发病为主,占52.78%,发病高峰位高7-11月,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流行季节后移,病例多呈散发,低年龄组发病下降明显,传播途径主要是经水传播。结论:通过宣传教育,加大改水力度,加强食品卫生管理,外环境及病学原监测,使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1087例伤寒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宁波市镇海区1985~2005年伤寒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85~2005年宁波市镇海区伤寒的发病率为144.56/10万,远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尤其高于中国内陆地区;伤寒发病主要集中在2~5月份,工人发病最多,20~39岁发病率最高,占全部的65.13%。结论宁波市镇海区伤寒疫情常年均有发生,应加强疫情监测,落实综合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1991~2000年增城市伤寒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增城市伤寒流行因素,为伤寒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增城市疫情统计年报表及暴发疫情专题调查报告,对该市1991-2000年伤寒流行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991-2000年全市共报告病例数605例,年均发病率8.27/十万,无死亡病例。1991-1995年与1996-2000年比较,总年龄发病率由13.95/十万降至3.11/十万;1991-1995年共暴发2宗疫情,总发病例数291例,1996-2000年无暴发疫情发生。年均发病率最高为镇龙镇(54.94/十万), 其次为分布在南部铁路沿线经济较为发达、流动人口较多的镇,年均发病率在6.88/十万-17.81/十万之间。该市伤寒常年均有发病,夏秋季为主;5-24岁年龄段是该市伤寒的高发人群;病例以农民和学生为主;1987-2000年该市流动人口伤寒病例占当地病例的9.20%。结论 增城市1991-2000年伤寒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后5年较前5年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已降至较低发病水平;5-24岁年龄段的学生和农民是预防的重点对象。建议针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开展伤寒Vi多糖菌苗的免疫预防接种。  相似文献   

4.
伤寒副伤寒病是影响我市中小学生健康的主要肠道传染病之一。为了控制流行,降低发病,指导防治。我们对1989~1994年全市中小学校的学生伤寒副伤寒发病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1资料来语与方法1.1根据全市各县(市、区)卫生防疫站传染病疫情报告分类统计:1.2市卫生防疫站学校卫生专业人员直接参与暴发疫情处理获得的数据:2流行特征2.l发病强度我市1989~1994年在校中小学生累计6853995名中共报告发生伤寒副伤寒病6579例,年平均发病率96.0/10万,占全市同期发病总例数18.9%。且各年发病率不同,其中1989年为143.9/10万,1990年为1…  相似文献   

5.
自1989年起,我省伤寒(含副伤寒)发病率开始回升,1994年起又呈逐年下降趋势,但部分市伤寒发病率仍较高,局部地区时有伤寒爆发疫情发生,显示我省仍应加强伤寒的防治工作。现将我省lgu-IWe年伤寒的流行病学分析如下:1流行病学特征互.l流行强度三年全省共报告伤寒病例9232例,年平均发病率4.43/十万;病死3例,年平均病死率0.03%,3年发病率分别为5.33/十万、4.23/十万、370/十万,病死率在0.03-0.07%之间。发病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表1)。l.2地区分布全省各市均有病例报告。发病主要集中在东芜市、惠州市、中山市、…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宁波市镇海区1985~2007年1122例伤寒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宁波市镇海区1985—2007年伤寒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85-2007年宁波市镇海区伤寒的发病率为144.56/10万,远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尤其高于中国内陆地区;伤寒发病主要集中在2-5月份;工人发病最多;20~39岁发病率最高,占全部的54.81%。结论宁波伤寒疫情常年均有发生,应加强疫情监测,落实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伤寒是我市常见的肠道传染病,自1958年有疫情记载以来,每年均有发病。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病持续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年发病率位居全省第二,最高年份在200/10万以上。近年来,由于改水等防治工作的进一步加强,发病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为了掌握我市伤寒的流行规律,更好地指导防治工作,现将1996--2005年伤寒疫情的流行趋势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宁波市90年代传染病流行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传染病在人群中的流行模式。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对1990~1999年宁波市法定传染病的报告资料进行系统分析。结果:90年代全市共报告甲、乙类传染病169158例,与80年代比较发病率平均下降71.90%。发病率经Cox-Stuart检验,呈明显下降趋势(K=0,n=5,P〈0.05)。发病率城区显著高于农村(P〈0.01)。发病主要集中在20~45岁年龄组(占56.75%)。结论:传染病的防治仍是现在乃至今后我市疾病控制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伤寒、副伤寒 (以下简称伤寒 )是重点防治的肠道传染病之一 ,发病率高、传播速度快。我市自 1 988年建市以来 ,各级卫生部门积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伤寒疫情有所下降 ,1 994年和1997年我市遭受特大洪涝灾害 ,也没有出现大的暴发和流行。为进一步了解伤寒发病规律 ,对 1 998年清远市伤寒病例流行特征进行了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来源疫情资料来源于 1 998年清远市法定传染病疫情年报和部分伤寒流行专题调查报告 ,人口资料来源清远市统计局年报。2 结果2 1 流行特征2 1 1 流行强度 :1 998年全市报告伤寒病例 1 70例 ,发病率为 4 1 6…  相似文献   

10.
自80年代以来,宁波市的伤寒发病率呈回升趋势,近3年呈直线上升,且有局部暴发或流行,已成为我市当前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为了探索流行规律,制定防制措施,现将我市40年来伤寒疫情资料及部分地区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作一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江华瑶族自治县1990~2002年伤寒流行情况,伤寒(含副伤寒)是江华县发病较多的肠道传染病,疫情波动较大,13年共报告病例1091例,年平均发病率19.41/10万,发病率在9.60/10万~34.37/10万,仍为地方局限性流行。  相似文献   

12.
一起食物型伤寒爆发流行的调查报告陈安东1奚中流2(1淮南市卫生防疫站2320012淮南市化肥厂医院)1996年8、9月间,我市化肥厂地区发生一起因食用伤寒带菌者经营的卤菜引起的伤寒爆发流行,现报告如下:1一般情况(1)流行情况此次伤寒爆发,发病26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2009-2013年全国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及分子分型特征,为伤寒/副伤寒的防控、监测策略制定及调整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分析2009-2013年全国伤寒/副伤寒发病的流行特征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情况。针对13个国家级监测点的伤寒/副伤寒病例,采用病原分离培养、血清学检测、药物敏感性试验、PFGE等方法进行病原学特征分析。结果 2009-2013年全国伤寒/副伤寒年均发病率为1.03/10万,报告发病数及报告发病率逐年下降。报告病例数较多的省份为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省、浙江省、广东省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0~4岁组为发病率最高。农民、散居儿童发病构成比自2009年逐年上升。7-8月及夏秋季为发病高峰。2009-2013年共报告25起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13个监测点的伤寒/副伤寒病例标本分离培养的阳性率为3.00%(940/31 322),其中,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占68.19%(641/940),伤寒沙门菌占31.60%(297/940)。伤寒沙门菌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均对萘啶酸的耐药率最高,分别为50.22%和85.33%。伤寒沙门菌PFGE带型多而分散,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带型相对少而集中。结论 虽然我国伤寒/副伤寒发病处于低发水平,但时有暴发,应进一步加强以实验室为基础的伤寒及副伤寒病原确诊、暴发发现及应对能力,建立耐药监测系统,在新的高发省份加强监测并开展危险因素调查。  相似文献   

14.
无锡市狂犬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狂犬病是人畜共患自然疫源性疾病。80年代后,我市农村养犬、城市养宠物逐渐增多,使曾被消灭的狂犬病又发生流行。为探讨我市狂犬病流行特征和发病因素,制定防治对策,现将我市1983~1996年间的83例狂犬病患者流行病学资料分析如下:一、流行概况1发病率根据疫情统计资料,我市狂犬病除1957年和1960年共报告3例外.1961—1981年间无病例报告。1983一1996年全市每年均有病例发生,14年中共报告狂犬病病例83例.年发病率波动在003-0.35/10万,年均发病率为014/10万。其中1987年发生病例最多汁14例,发病率为0.35/10H,其次为1990年发…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汕头市濠江区2009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的流行情况,为制定传染病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汕头市濠江区2009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9年汕头市濠江区共报告传染病13种,报告发病数924例,报告发病率为324.0/10万,报告死亡病例2例,死亡率为0.701/10万。其中,乙类传染病报告9种,报告发病529例,占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总数的57.3%,发病率为185.5/10万,报告发病数居前3位的病种依次是:肺结核、伤寒副伤寒、乙型肝炎;丙类传染病报告4种,报告发病395例,占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总数的42.7%,发病率为138.5/10万,报告发病主要病种为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泻。结论应加强对汕头市濠江区肺结核、伤寒副伤寒、乙型肝炎、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的监测及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6.
朱莉 《健康必读》2008,7(5):74-75
伤寒病近几年来,时有发生与局部爆发流行,经过近两年来的防治,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但仍有爆发疫点出现,且发病地区分布较广,对我市广大人群威胁极大,为了进一步掌握其流行规律,给该病的防治工作提供可的科学依据,我们对今年报告的26例伤寒病人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沿海地区伤寒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市地处黄海之滨 ,长江以北 ,13条运河贯穿其中 ,交通十分便捷。自 195 6年有疫情记载以来 ,发病率波动较大 ,常有暴发甚至局部流行。近年来 ,尽管发病率呈下降趋势 ,但部分地区仍居高不下 ,成为十分突出的社会卫生问题。为探讨伤寒流行规律 ,逐步控制其发病 ,现对我市历年疫情资料作一简要分析。1 资料来源南通市历年疫情年报表以及如东县省级监测点伤寒反馈资料 :南通市历年统计年鉴与南通市 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2 结果2 .1 疫情概况与趋势195 6~ 1999年共报告伤寒、副伤寒确诊病人 5 3 0 87例 ,年平均发病率 17.46 /10万 ,死亡…  相似文献   

18.
1996~2005年绍兴市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绍兴市辖6县(市、区),境内水网密布,水系复杂,极易造成水源性疾病的传播流行。1999年,越城区城东乡爆发一起副伤寒疫情,范围之广发病之多,为我市历史上所罕见。为了解我市伤寒副伤寒的流行特征,对我市1996~2005年间的伤寒疫情进行分析。材料与方法1资料来源疫情资料来自历年法定传染病订正年报及爆发疫情资料;人口数据源于绍兴市统计局和市公安局。2分析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率的比较用χ2检验。结果1流行强度1996~2005年全市共报告伤寒副伤寒7773例,无死亡报告。年平均发病率17·39/10万,年发病率在7·30/10万~31·36/10万之间…  相似文献   

19.
安阳市1982~2003年伤寒的流行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于杰 《现代预防医学》2005,32(4):358-359
目的:分析安阳市1982-2003年伤寒流行特征,掌握其流行规律。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现况分析研究方法。结果:22年全市伤寒年平均发病率6.32/10万。病死率0.25%。伤寒总发病率呈起伏下降趋势。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1次流行高峰,进入90年代,发病率一直控制在3.00/10万以下。平原发病率明显高于山区;发病高峰为每年8-11月份;高发年龄为30-39岁;以农民、学生和散居儿童为多;临床表现有轻型和不典型趋向;水源污染是伤寒暴发的主要因素。结论:控制伤寒发病的关键,是提供安全的饮用水和食品,搞好环境卫生,改变不良的个人卫生习惯,加强对慢性带菌者的监测与管理。普及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20.
祁东县伤寒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伤寒流行规律,提出更有效的防治措施,现将我县1971~1997年伤寒疫情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资料来自我站历年疫情月报表、年报表及伤寒流行报告。1.2描述1971~1997年伤寒发病率动态及在法定传染病中的地位;发病的季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