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运用介入手段将溶栓及血管扩张药物直接导入股骨头供血动脉,达到溶栓、扩张血管、改善股骨头血液供应,阻止股骨头坏死的发展,促进坏死骨吸收、新生骨形成的目的。方法:采用股动脉穿刺法,将导管超选择至股骨头供血动脉内,缓慢注入溶栓及血管扩张药物进行介入治疗。结果:通过1-3a的随访观察,疼痛缓解率Ⅰ-Ⅱ期患者为94%,Ⅲ-Ⅳ期患者为50%;关节活动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血管造影可见I-Ⅱ期血管增加为86%,Ⅲ-Ⅳ期为25%;Ⅰ-Ⅱ期有50%骨质明显改变,Ⅲ-Ⅳ期无明显变化。结论:介入治疗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效果,分析其临床疗效和相关因素。方法选取非创伤因素所致的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80例,共计112个股骨头,采用Seldinger技术,经旋股内、外动脉、闭孔动脉选择插管灌注融通扩血管药物治疗。治疗后给予康复干预,并血管造影,观察临床症状及股骨头血供改善情况。结果股骨头主要供血动脉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多、增粗、延长;经介入治疗6个月、12个月后,优者分别为58例、91例;良者分别为32例、9例;可者分别为14例、8例;差者分别为8例、4例。结论介入治疗配合康复干预可以改善股骨头局部血液循环,对早期病变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西药放射介入治疗股骨头无菌坏死的疗效。方法24例股骨头无菌坏死患者采用Seldinger穿刺技术进行超选择股骨头供血动脉插管,动脉造影,推注尿激酶、复方丹参注射液等药物溶通治疗。结果24例患者治疗后髋部疼痛及关节功能障碍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及改善;病变区血管分支增多、增粗;影像随访显示股骨头骨质不同程度修复。结论中西药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刘建华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6,19(13):1650-1650
目的:运用临床综合护理措施,提高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方法采取术前、术后有效的护理措施,强调术前主要为心理护理,术后主要观察血运、出血及功能锻炼等护理。结果所护理的31例患者均获得良好疗效。结论中西医结合护理是提高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疗效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5.
本院自1997年以来,开展钻孔减压配合介入治疗早期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32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与早期诊断密切相关.因此,早期准确的诊断尤为重要.作者复习有关文献结合现代研究进展,对此作粗浅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7.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骨科的一种常见病 ,临床上治疗方法较多 ,但效果均不满意。国内虽然用中药治疗有一定的疗效 ,但见效慢 ,疗程长 ,病情控制也不十分理想。西医采用假体置换有一定的使用寿命 ,大都在 10~ 15年 ,特别对早、中期及年轻患者不易接受。与上述相比 ,近年开展的介入疗法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显示出其优越性。自 1996~ 1999年 ,我院应用放射介入法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46例 ,取得较好的疗效。在对该组患者的护理过程中 ,我们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总结报告如下。1 术前护理①术前须了解患者病情 ,主动关心及帮助患者消除恐惧… 相似文献
8.
丁竹青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1(22):2294-2295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疾病 ,经股动脉插管溶栓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近年来临床上采用的新技术 ,可直接向病变区靶血管注入扩血管、溶栓、抗凝及低渗药物 ,使闭塞的血管重新开放 ,从而改善股骨头的供血[1] ,临床效果显著。现将 2 6例行股骨头血管扩张溶栓术介入治疗患者的护理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2 6例中 ,男 2 0例 ,女 6例 ,年龄1 8~ 70岁 ,单侧病变 1 8例 ,双侧病变 8例 ,均经过X光摄片 (或CT)确诊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临床症状为髋关节疼痛和肢体运动障碍。行介入治疗后能自如行走者 1 5例 ,疼… 相似文献
9.
刘建华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6,19(19):2380
目的:运用临床综合护理措施,提高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方法 采取术前、术后有效的护理措施,强调术前主要为心理护理,术后主要观察血运、出血及功能锻炼等护理。结果 所护理的31例患者均获得良好疗效.结论 中西医结合护理是提高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疗效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中西医结合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6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采用Seldi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插管,经导管注射药物,观察治疗期不良反应,治疗结束后评定治疗效果。结果:患者治疗后股骨头区域血管增加,总有效率72.22%,Ⅰ期、Ⅱ期治愈率85.71%,Ⅲ期、Ⅳ期治愈率53.33%。无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结论:中西医结合介入治疗是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治疗的合理方法,而且治疗越早疗效越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药配合时辰介入化疗(BAI)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方法:对21例(A组)晚期NSCLC患者采用中药配合时辰介入化疗,并与23例全身化疗(B组)进行对照.观察比较两组近期疗效,远期生存率、临床主要症状变化、生存质量及外周血象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有效率(CR+PR)A、B组分别为85.71%、37.50%,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1、2年生存率A组分别为85.71%、76.19%;B组分别为45.83%、20.83%;2年生存率A组优于B组(P〈0.05).在改善症状,卡氏评分、以及对治疗后外周血象变化的改善方面, A组患者优于B组.结论:抑消三结合配合时辰介入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优于全身化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重度颅脑外伤后肢体运动障碍的疗效。方法:60例中重度颅脑外伤后肢体运动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配合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醒脑开窍针法。运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Barthel ADL指数评定方法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病例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均较治疗前有改善,但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初步说明本法治疗中重度颅脑外伤后肢体运动障碍有良好疗效,且该法简便易行、容易推广,同时也为扩大醒脑开窍针法的运用范围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对脑梗塞致偏瘫患者应用针灸治疗中的疏经调脏法进行治疗的疗效进行观察。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确诊为脑梗塞致偏瘫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疏经法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疏经调脏法治疗,对两组患者康复治疗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90.00%)、残障率(5.00%)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63.33%)、残障率(30.00%),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梗塞致偏瘫的患者应用针具治疗中采用疏经调脏法进行康复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降低患者治疗后的残障率,值得在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癫痫的疗效。方法:172例患者给予穴位埋线治疗。结果:痊愈占25.00%,好转30.81%,进步34.30%,无效9.88%,总有效率90.12%。结论:凡病程短,年龄在20岁以下者,疗效显著,不易复发。病程长,年龄大者疗效较差,复发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疗法治疗不寐的临床疗效。方法:用穴位埋线治疗不寐35例,并将结果与针刺对照组32例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4%,高于对照组78.1%(P〈0.05)。结论:穴位埋线疗法治疗不寐疗效明显优于针刺对照组。 相似文献
17.
外敷双柏油膏在肝癌TACE术后肝区疼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外敷双柏油膏在肝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肝区疼痛的止痛效果。方法:将63例肝癌TACE术后肝区疼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外敷双柏油膏)33例和对照组(口服止痛西药)30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强度、持续时间及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在止痛效果方面,两组止痛疗效相近,但治疗组完全缓解率和明显缓解率均略高于对照组。在不良反应方面,治疗组仅个别患者有局部皮肤潮红、轻度瘙痒反应,发生率极低;对照组则见有头晕、呕吐、腹胀、便秘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高。结论:对于肝癌TACE术后肝区疼痛患者,使用双柏油膏外敷能够简单、有效地控制疼痛,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肩周炎临床治疗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治疗的肩周炎患者10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口服芬必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刺结合运动疗法,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采用针刺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肩周炎疗效可靠,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针灸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136例均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分为对照组、针刺治疗组。结果:祖国医学针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效果明显。结论:针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简便易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