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选择汪机重用人参治疗阴虚腹痛一案,介绍了汪氏补气即补阴的理论,以及擅用参芪的经验,并对“诸痛不可补气”一说的局限性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童舜华 《山西中医》2006,22(2):9-10
黄芪建中汤源于《金匮要略》,由黄芪、芍药、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组成,即小建中汤加黄芪。功能温中补气,补虚缓急。主治虚劳里急,诸不足。魏荔彤说:“气虚者加黄芪,津枯甚加入参,以治虚劳里急。此言里急非单指里急之谓也,乃虚劳诸不足腹痛之谓也,故名其方为建中,正以扶持其中气,使渐生阴阳,达于营卫,布于肢体也”(《医宗金鉴》)。  相似文献   

3.
宋元医家提出了“痛无补法”之说.如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指出:“凡腹痛,以手不可按者,属实,宜大黄芒硝下之。实痛不可用参、芪、白术,盖补其气,气旺不通而痛愈甚也。”这里提示了腹痛属实者不可补气.否则会导致气郁.加剧“不通则痛”的不良状况而使腹痛病情加重。  相似文献   

4.
韩一宁  王凌 《陕西中医》2004,25(5):478-479
补法依据祖国传统医学中“虚则补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理论为立法依据,是针对人体气血阴阳,或某一脏腑之虚损,给以补养的一种治法。其作用,在于补益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协调阴阳的偏胜、偏衰,使之归于平衡。所以补法以补虚扶正为主,但亦可间接起到祛邪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明代医家汪机的《营卫论》一文为基础,详细讲述了汪机"营卫一气说"的提出背景、具体内容以及临床应用,在对其具体内容深度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汪机"以阳为本"的阴阳观和"以气为先"的气血观,这样的阴阳气血观为他提出"参芪双补说"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新安医学温补派打开了局面。另外,在研究他的阴阳观的理论渊源时,发现汪氏对阴阳的认知与易学中的阴阳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张宗奇 《中医研究》2006,19(12):41-42
总结王左教授中风急性期运用扶正法的学术思想。虚是中风根本的病理因素,虚是中风诸邪之源,治病必求于本;既病正损,强调早期扶正;扶正固本,擅用益气养阴,平调阴阳法。  相似文献   

7.
"脏虚络痹"理论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首次提出“脏虚络痹”的病机理论,并用于指导慢性病和老年病的辨证论治。认为“脏虚络痹”是慢性病和老年病的基本病机,在“脏虚络痹”中,五脏虚衰为本,络脉痹阻为标,脏虚有气血阴阳之分和体用性之别;络痹有气络血络、体络脏络之别和络实致络痹、络虚致络痹之异;脏虚与络痹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主张以“补脏通络”作为慢性病和老年病的基本治则,补脏要辨气血阴阳而治,并宜体用性并调;通络有祛邪与扶正之别,用药宜流通活泼而忌阴凝呆滞。  相似文献   

8.
汗证,总因阴阳失调而致汗液失司。唐蜀华教授对中医经典仔细研读并反复验之临床,总结出汗证辨证论治在阴阳"两纲"基础上,尤重"六要"之热与虚。热有虚热、实热之分,具体成因有因气、因湿、因痰、因瘀及阴虚之别;虚则以表虚为主。唐教授认为,汗证属湿热、阴虚、表虚者尤多,且多为虚实夹杂之证,擅用黄连平胃散、当归六黄汤、玉屏风散合桂枝汤治疗。并强调辨治汗证需先明汗与气、血、阴、阳间的有机联系,多方兼顾,灵活加减。效欠佳时,亦可选用敛汗治标之品一二味。且汗与小便其实皆水,重用黄芪补气利尿,临证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9.
曹佳城  黄雪莲 《新中医》2018,50(12):266-268
本文探讨张介宾治疗腰痛的用方特色。通过整理明代医家张介宾的著作,根据张介宾编撰的《景岳全书》,针对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相火为元气之贼”的主张,提出了“阳非有余、阴常不足”“真阳真阴均不足”的观点。张介宾认为“腰痛之虚证,十之八九,故凡腰痛者,多由真阴不足,宜培补肾气”。因此,将张介宾治疗腰痛的用方特色归纳为:辨证施治,重视虚实;阴阳互求,固护真阴;重视调治血分;不避寒凉,或以补气。  相似文献   

10.
后世对东垣内伤热中证即气虚发热证之发病机理及证候归结众说纷法,笔者认为,其气虚是本,发热是标,其证候归结是气虚兼热毒证。试述如下。观东垣之内伤热中证,乃为饮食、劳逸、六惜损伤脾胃之气后所产生的内伤发热证,即气虚发热证。然气虚何能发热?气者,阳也,阳虚则寒;脾胃者,后天之本,五脏六腑之气皆由此而生。今脾胃之气既虚.则诸脏阳气亦随之而虚。东垣日:“此阳气下陷阴中,‘阴火’上越所得。”然此阴火又为何物?脾胃乃气机升降之枢,脾胃之气既虚,则枢机不利,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气机郁滞,久则发热。此东坦“阴火”…  相似文献   

11.
"瘿病"记载最早见于隋·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瘿瘤等病诸候";清代名医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说:"何谓瘿?其皮宽,有似樱桃,故名瘿,亦名瘿气,又名影袋"。"瘿者由忧恚气结所生,亦曰饮沙水,沙随气入于脉,搏颈下而成之";气、痰、瘀为基本病机,因气生痰,因痰致瘀,痰贯穿于始终;痰凝气结、火盛阴伤乃病机重点。治疗有辨证分型、经典方剂、中药外敷、针灸等。中医药治疗多局限于临床观察,缺乏现代医学支持。期待遵循循证医学理念,应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符合中医辨证动物模型,提供更加可靠、全面、系统的科学证据。  相似文献   

12.
葛根“起阴气”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农本草经》称葛根能"起阴气"。从文献整理的角度,指出"起阴气"本义是指其具有治疗男性性功能失常,阳痿不育的作用。但明清一些医家又将其解释为生腾脾胃之阴以生津止渴,并从药物本身的性状、胃阳与脾阴的关系、对脾胃阴津的影响等不同角度论述了其机理。这些见解都有合理的成分,也各有其不足之处。但都为临床使用葛根提供许多新的思路。应正确学习前人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促进中医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胸痹以胸膺部疼痛为主证,包含了心、肺、食管、胃、胸膜及胸壁等疾患,其主要病机是"阳微阴弦"。阳微是寸脉微弱,指阳气亏虚,主要为心肺胸阳不足;阴弦是关、尺脉弦,指脾肾阳虚而阴寒、痰浊阻滞。胸痹辨证特点是本虚标实,治疗原则是祛邪以散寒、豁痰、活血、行气为主;扶正以益气助阳、滋阴养血为主。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分析中医体质气虚质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对于298例气虚体质患者,给予心理干预,饮食调养和针灸刺激按摩、捏脊等护理干预后,采用问卷统计疗效。结果:本组298例,治愈58例,显效132例,有效10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7.31%。结论:中医体质学是中医学"治未病"的学术思想的结晶。对于气虚体质,采用心理护理,饮食调养和针灸按摩等干预手段,可以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5.
在针刺过程中,医者不能只拘守手部形式,针刺关键在于"治神"。治神是医者手法的核心,贯穿于整个施治过程中。以神"侯气"、"调气",进而"调神"、"调形体"。其理论在《内经》中已有叙述,具体包括:守神、守机和守气。这三者是对针灸医生针刺手法的要求,也是衡量针灸医生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然而针道易陈而难入,针灸医生须认真钻研针刺手法和心法。针刺治神在于医者必须"心领神会",方能感悟。  相似文献   

16.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历代医家对认识不一。高世栻认为系按时序调节,"夫四时之太少阴阳者,乃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王冰认为乃互养互制,"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全阴则阳气不极,全阳则阴气不穷。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于阴";张介宾认为阴阳互根,阴中求阳,阳中求阴;张志聪指出春夏-养内虚之阳,秋冬-养内虚之阴,虽论述角度不同,顺时养生、平衡阴阳宗旨一致。用于指导临床,谴方用药,尤其在疾病防治,可用于甲状腺功能亢进及甲状腺功能减退  相似文献   

17.
慢性肾脏病属临床常见病,也为疑难病症。根据慢性肾盂肾炎、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衰竭临床不同表现,可分属中医"腰痛"水肿"虚劳"等范畴。通过临床观察,发现脾肾两虚是此类疾病共同的病理基础,临床表现为气阴两虚证最多见。根据"异病同治"之理,采用参芪地黄汤加减治疗此类疾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血液透析低血压是维持性透析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属于中医学“眩晕”、“厥证”、“脱证”等病的范畴.单纯的益气回阳等治疗并不能预防低血压的发生.笔者通过临床观察,体会到该类患者气阴(阴阳)两虚为本,湿热或瘀血阻遏清阳上升为标,是透析过程中阴阳大量脱失,气随津脱,加之湿热瘀血阻遏三焦清阳上升之道,清浊相干为病.因此治疗应益气养阴的同时要清热利湿化瘀,方可获得良效.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通过对“金匮肾气丸”所主之病症和制方精义及其“有效成分”等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使之能对拓展“金匮肾气丸”的应用范围奠定一个比较稳固的临床研究基础,同时也期望这能对古方的创造性应用研究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相似文献   

20.
从饮食护理原则、饮食护理指导(肝胆气滞、肝胆湿热、火毒炽盛、蛔虫上窜)论述胆腑疾病的饮食护理。认为饮食调养与用药治疗,两者应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