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分析中药对难治性心衰患者的作用。方法:将难治性心力衰竭8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2例,在西药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治疗;对照组42例,给予单纯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在改善临床症状、提高心功能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均予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以辛甘化阳中药治疗,疗程4周,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且超声心动图指标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辛甘化阳中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3.
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72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西药常规方法治疗,治疗组加用参附复脉汤。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1%,对照组总有效率639%,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的效果。方法:9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8例,两组均给予注射用环磷腺苷静脉滴注治疗,联合组加用中药治疗。结果:临床症状总有效率联合组91.7%、西药组66.7%,超声心动图总有效率联合组68.8%、西药组29.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可明显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分析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宫外孕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宫外孕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中西医结合组,各30例,常规组以西药甲氨蝶呤治疗,中西医结合组予西药甲氨蝶呤联合中药复方共同治疗,两个疗程后对比分析两组临床治疗有效率。结果:中西医结合组总有效率达96.7%,而常规组总有效率为76.7%,差异显著(P〈0.05),中西医结合组出现1例无效情况,常规组出现7例无效情况,差异显著(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宫外孕临床效果较好,可作为宫外孕保守治疗的临床选择,值得推而广之。  相似文献   

6.
徐毅 《中医研究》2011,24(7):48-5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随机对照法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3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联合中药保心抗衰方治疗,对照组53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2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占88.70%,对照组有效率占73.58%,2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治疗组在总有效率、血液流变学指标厦激素副作用积分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激素副作用控制方面均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2组均采用常规抗心衰治疗(强心、利尿、ACEI、β-受体阻滞剂),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参芪强心方治疗;2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2组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9.
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心衰56例武城县人民医院(253300)葛淑芬,李剑平,柳玉春关键词心力衰竭;益气温阳活血汤;中西医结合疗法自1991年10月~1994年10月我们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加服中药自拟益气温阳活血汤,治疗难治性心衰56例,取得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笔者对60例难治性(或顽固性)心力衰竭(简称难治性心衰),即经强心剂、利尿剂及血管扩张剂的常规治疗无效者[1],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并随机与应用西药的30例比较,疗效显著。兹总结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治疗组(中西医结合组)60例,男37例,女2...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29例),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疗程20天。结果:治疗组在症状、心电图等方面较对照组明显改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较单纯西医治疗效果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将52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住院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药基础上合用强心汤治疗。治疗15天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76%,对照组为53.84%。[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48例采用安心汤配合西药治疗,对照组43例单用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83%,对照组仅为79.0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中西医结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30例总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本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治疗后基础心率、6min步行试验及左心室射血分数等均有显著改善,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期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2例急性期肺源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西医处理,治疗组合用祛痰化瘀、补肺脾肾的中药。结果:两组有效率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症状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治疗组的咳嗽、痰液黏稠、气喘、乏力、食欲不振及PaO2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改善,而两组的肺功能改善情况相近。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急性期肺源性心脏病与单纯的西医方法治疗相比可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心肾相关理论指导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治疗组在西医基础治疗上加用"固本救心方"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基础治疗上加用真武汤治疗。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心功能的改善、中医证候积分、6 min步行试验、生活质量评分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固本救心方配合西药常规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疗效明显优于西药联合真武汤。  相似文献   

17.
中西医结合治疗充血性心衰5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将112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住院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药基础上合用益气温阳利水中药汤剂治疗。治疗3周后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心脏彩色多谱勒测定、心功能,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短分数(FS)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为73.21%,且在心功能、心率等方面改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肾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9例住院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采用单纯西药疗法治疗,治疗组86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滋阴平肝化瘀汤治疗。结果:治疗组在改善临床症状,血压及实验室指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0.01)。中西医结合治疗肾性高血压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结论: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肾性高血压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组方治疗内异症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4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表现为痛经的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70例和西药组70例,中西医结合组给予中药方剂“消异汤”加米非司酮口服,西药组组给予米非司酮口服,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结果:中西医结合组和西药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3%和85.7%,严重痛经患者服用中西药后痛经程度评分2.13与服用西药者3.8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异汤加服米非司酮为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有效方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20例病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强的松片、注射VitB1,VitB12等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针刺、按摩疗法综合治疗,治疗四周后观察疗效。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疗效优于单纯西药对照组。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基础上加用针刺、按摩效果更为显著,临床的针刺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且经济实用,几乎无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