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macrolides)是一类化学结构和抗菌作用相似的抗菌药物。按其大环结构含碳母核的不同,可分为14、15、16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50年代14元环的红霉素因对革兰阳性菌抗菌作用强,对治疗社会获得性呼吸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具有良好疗效,而广泛应用于临床。世界药学工作者陆续研制开发了对酸稳定的第二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改善了抗耐药性,扩展了抗菌谱,增强了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检测肺炎支原体(Mp)临床株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敏感性,以了解Mp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方法:应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76株Mp对5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敏感性和交叉耐药性。结果:交沙霉素抗Mp活性最强,其次为罗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红霉素的抗Mp活性最差,有5株对罗红霉素、阿奇霉素、交沙霉素和克拉霉素呈现交叉耐药,有3株虽对克拉霉素、阿奇霉素呈现交叉耐药。结论:临床Mp耐药菌株增多,应该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理的药物和治疗方案,使之得到正确及时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除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促进胃动力等作用外,近年来发现其尚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用于临床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包括14元环(红霉素、克拉霉素)、15元环(阿奇霉素)、16元环(螺旋霉素、交沙霉素、泰沙星、卡波霉素)3大类,其作用机制是通过与细菌核糖体上的50大亚基的结合作用抑制蛋白质的合成延伸,从空间上阻滞新生肽链的延伸和促进pt-tRNA的脱落.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不仅广泛用于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且因具有很好的细胞渗透能力,常用于治疗细胞内病原体所致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疾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婴幼儿支气管肺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56例患有肺炎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8例采用红霉素治疗,对照组28例采用阿奇霉素序贯疗法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出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症状缓解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婴幼儿支气管肺炎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7.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心脏毒性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环内酯类(Marcrolides)是由链霉菌产生的一类弱碱性抗生素,主要作用于细菌细胞核糖体50S亚单位,阻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对军团菌、螺旋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等微生物有良好效果。对G^ 菌和某些阴性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此类抗生素主要有红霉素、麦迪霉素、螺旋霉素、交沙霉素等,近年来又相继开发了罗红霉素、克拉霉素.阿齐霉素、地红霉素等新的衍生物。它们拓展了红霉素的抗菌谱,增强了胞内杀菌能力和对酸的稳定性,易被肠道吸收。延长了药物半衰期,有良好的抗菌素后效应和免疫调节功能,因而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其不良反应主要有胃肠道反应、肝损害、局部刺激等,近年来陆续报道了红霉素等药物的心脏毒性。由于心脏毒性来势凶险,严重者可致死。为安全、合理、有效用药。本文就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心脏素性作一简述,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我院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病例中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探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中的不良反应。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4月-2009年4月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病例中,产生不良反应的患者46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有25例患者不同程度出现了胃肠反应,肝损害共发生27例,6例患者出现耳鸣现象,2例患者表现为耳聋,3例出现过敏反应,有1例儿童过敏症状较为严重。结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临床应用应当在胃肠与肝肾功能不良的患者中慎用,高度警惕过敏反应。  相似文献   

9.
16元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建强  马淑涛 《中国药学杂志》2006,41(24):1841-1844
 目的综述了16元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生物活性及结构修饰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方法以近几年国内外有代表性的论文为依据,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纳。结果与结论16元大环内酯有显著的抗耐药菌活性,而且具有较低的诱导耐药性。目前已有新的16元大环内酯类药物进入临床研究,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和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0.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macrolides)是一类化学结构和抗菌作用相近的抗菌药物。按其大环结构含碳母核的不同,可分为14、15、16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50年代14元环的红霉素因对G^ 菌作用强,对治疗呼吸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具有良好的疗效而广泛应用于临床。世界药学工作者陆续研制开发出了对酸稳定,改善了抗耐药性,扩展了抗菌谱,增强了抗菌  相似文献   

11.
12.
Studies on the biosynthesis of antibiotic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In the framework of studies on the biosynthesis of several antibiotics, specifically asukamycin, acarbose, reductiomycin, actinorhodin, and granaticin, a variety of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biosynthetic problems are illustrated. These include multiple labeling with stable isotopes in conjunction with modern methods of nmr analysis, as illustrat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a new triple-quantum 2D-INADEQUATE experiment for biosynthetic studies, the use of stereochemical probes, as illustrated by the synthesis and stereochemical analysis of chiral [13C, 2H]malonate, and combinations of genetic and chemical approaches, as illustrated by examples of the production of new hybrid antibiotics by genetic engineering.  相似文献   

13.
试论“思”志致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思”是人体对外界事物的认知过程,为中医五志之一,如果过激则成为一种致病因素危害健康。目前情志致病的首要因素即为“思”,思志过度产生的基础源于人类的个性,形成于工作、生活和社会诸方面的境遇。它可以导致气机结滞、痰浊壅积等病理损害。临床常见思想压力过重、过度关注、欲求过度三种类型。思志过度可导致多种疾病,通过患者的中医体征就可作出初步临床判断。  相似文献   

14.
传统医学认为 ,阴虚燥热是消渴病的基本病机 ,这一认识在消渴的发展史上一直占有统治地位 ,阴虚与消渴的关系是勿庸置疑的。通过参考古今文献 ,并结合临床实践 ,提出阳虚亦为消渴病的重要病机 ,并从阴阳的关系、阳虚的产生及治疗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提出阳虚消渴之义 ,旨在提醒临床医家治消渴当分阴阳 ,勿要见消渴即清 ,贻误病情。  相似文献   

15.
临床诊治疾病时,通过脉诊我们可以诊断躯体性疾病的致病因素、中医病机、病位及西医疾病、疾病的预后转归等。不仅如此,通过脉诊,我们还可以发现在疾病过程中被患者忽视的,或者曾经出现过的,并不是持续发生、时作时止的症状,或者带有情感色彩的被严重扭曲化的症状,以更好的进行临床诊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脾虚致衰老浅探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从阳明脉衰、气血乏源 ,脾虚不健、气化失常 ,现代研究的佐证 3个方面探讨了脾虚致衰老的机理 ,并对健脾抗衰老的临床应用和意义进行了详尽论述  相似文献   

17.
张仲景是我国伟大的医学家,也是中医妇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金匮要略》妇人3篇,开创了妇科疾病辨证论治的先河,对妇科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重症监护病房真菌耐药监测及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金亮 《河北中医》2008,30(1):14-15
目的明确重症监护病房(ICU)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细菌病原学、耐药性及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指导临床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方法对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2006-03—2007-02ICU患者侵袭性感染真菌及其对抗细菌药物的耐药性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ICU真菌感染主要以念珠菌为主,念珠菌中以白色念珠菌为最多。真菌感染中医辨证以虚实夹杂证最常见,而又以气阴两虚、痰热互结为最多,实证以痰热内结为主。结论依据真菌病原学、抗菌药物敏感性结果及中医证型分布,有效选择中西医疗法,减少新的耐药株的出现,发挥中医优势。  相似文献   

19.
Microbial conversion of antibiotic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O K Sebek 《Lloydia》1974,37(2):115-13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