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张子和汗吐下三法的再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代张子和以倡用且善用汗、吐、下三法而名噪于医史,成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其所著《儒门事亲》中记载了许多以此三法取效的病例,其中有相当多的疑难病似乎不宜用汗、吐、下三法,而张子和却用而取效。如下面几个病例:例一:新寨马叟,年五十九,因秋欠税,官杖六十,得惊气,成风搐。已三年矣。病大发则手足颤掉不能持物,食则令人代哺……夜卧发热,衣被尽去,遍身燥痒,中热而反外寒。……戴人曰:此病甚易治。若隆时,不过一涌,再涌,夺则愈矣。今秋寒可三之;如未,更刺腧穴必愈。先以通圣散汗之,继服涌剂,则痰一二升,至晚又下五… 相似文献
2.
仲景对汗吐下三法的运用极其娴熟,颇具特色,充分反映了祛邪“因势利导”的特点: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高者,因而越之;其在下者,引而竭之;药物剂量,因病势而变。 相似文献
3.
汗吐下三法在关格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格以脾肾阳虚为本,浊邪壅盛为标,尤其是病至后期,以浊邪壅滞三焦为主,采用汗吐下三法,因热得导,排浊解毒,对于减轻关格症状,缓解病情,有较好作用。 相似文献
4.
王正公善用汗吐下治青少年哮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著名老中医王正公老师,晚年专攻青少年哮喘,疗效卓著,尤以善用张子和汗吐下三法治喘著称,今掇其医绪,以窥一隅。一、首重汗法老师强调风为百病之长,首创“寒乃六淫之首”,更重“肺喜温而恶寒”之论。他说:哮喘病人体质多系过敏,气道呈高反应性,然在诸多致敏因子中,以对寒冷之过敏为最甚,故治疗哮喘首宜散寒 相似文献
5.
张从正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著名医家,其治病主张以汗、吐、下三法攻邪,其治病此三法居十之八九,后人称其为“攻邪派”.然自金元至今,世人对其学术观点尤其汗吐下三法多有偏见,不予重视.本文宗其代表作《儒门事亲》择要浅论其汗吐下三法,以发扬之. 相似文献
6.
7.
金元四大家之一张从正为攻邪派的代表医家。发汗、催吐、泻下,是张从正攻去病邪的三个主要方法。他说:“处之者三,出之者亦三也。诸风寒之邪,结搏皮肤之间,藏于经络之内,留而不去,或发疼痛走注、麻痹不仁、及四肢肿痒拘挛,可汗而出之;风痰宿食,在膈或上脘,可涌而出之;寒湿固冷,热客下焦,在下之病,可泄而出之。”张从正的汗、吐、下三法,是极其广泛的。包括方药、针灸、熏洗、按摩、导引等等。现他对三法的具体运用,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李兴培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2,6(2):3-4
<正>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高者因而越之”系指病邪在胸膈以上,即大多在胃者,吐法治之。张仲景所创瓜蒂散(甜瓜蒂、赤小豆、香豉)确为涌吐痰在膈上之祖方,历代均有以之取效之记述。宋《圣济总录》谓:“肺痈酒疸可吐”。迄今南方农村对肺痈给服臭芥莱汁即有此作用;鱼腥草、桔梗配伍治效凿然亦属该范畴。刘河间对吐法亦研究有素,他将吐法广泛用之伤寒邪在上、中风神昏喉有呷咂声、小儿惊风掣缩、头风痛致致瞽、暴嗽风痰上壅咽喉不利、痫久不愈、癫狂、食生脍不化、噎食久不愈、伤食闷乱、瘕痛腹胀、胸膈满闷、妇人筋挛骨痛、肩背痛或臂痛、厉风或疮疡恶疮、厥气中风、半身不遂、破伤风角弓反张、掉眩强直和 相似文献
9.
10.
11.
采用针刺、耳压、水针综合治疗支气管哮喘40例,分别用单纯针刺治疗36例,中药治疗38例为对照,分析3组间的疗效.综合组总有效率为95.0%,针刺组为80.6%,中药组为73.7%,3组间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针刺、耳压和水针结合治疗哮喘疗效优于单纯针刺和中药. 相似文献
12.
杨娜娜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7,20(20):1799-1799
目的:观察补脾温肾汤治疗儿童哮喘的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对照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补脾温肾汤,比较两组疗效。结果:经治疗后两组症状有所缓解,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西药加补脾温肾汤治疗儿童哮喘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远道刺配合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效果。方法:把80例病人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分别予以远道刺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和单纯穴位贴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胸围呼吸差,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有效率。结果:观察组的胸围呼吸差较对照组均有显著增长(P<0.01)。观察组有效率9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5%(P<0.05)。结论:远道刺配合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可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骨髓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将76例急性骨髓炎患儿按年龄分为两组,婴儿组28例和儿童组48例,从病因、临床表现、发病部位、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方面对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结果:婴儿组中有原发病史者13例,儿童组中有原发病史者28例;与儿童组相比,婴儿组的临床表现极不典型;婴儿组骨髓炎发生部位多集中于股骨、肱骨,儿童组发病部位分散;婴儿组致病菌以阴性杆菌居多,对第4代头孢菌素、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耐药率低;而儿童组致病菌以阳性球菌居多,对抗生素普遍敏感。结论:婴儿骨髓炎临床表现极不典型,容易漏诊、误诊,且在好发部位、病原菌、敏感抗生素等方面与1岁以上儿童骨髓炎不同,临床上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与分析中医辨证论治儿童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8例儿童哮喘者作为试验组且于同期另外选取75例给予常规西医治疗的儿童哮喘者作对比,即设为对照组;同时给予两组患儿相应治疗方法且对其近期治疗效果、治疗时间和复发次数进行观察与数据的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两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相比P0.05、临床受益率相比P0.05、临床表现消失时间相比P0.05,12个月时哮喘平均发作次数相比*P0.05。结论:中医辨证论治能够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运用穴位贴敷配合加味小青龙汤治疗支气管哮喘发作期,观察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72例支气管哮喘发作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6例,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穴位贴敷配合加味小青龙汤内服,共7天,检测治疗前后两组临床症状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后临床症状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穴位贴敷配合加味小青龙汤可显著改变支气管哮喘发作期患者的临床症状,并能提高其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对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中医证属冷哮)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中医证属冷哮)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其中试验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穴位贴敷。疗程均为10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FEV1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FEV1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观察艾条温和灸(艾灸)、灸药结合(灸药)及中药治疗非急性发作期小儿寒型哮喘的临床疗效,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IgE)含量,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及尿白三烯E4(LTE4)水平的变化,探求中医药防治寒型小儿哮喘的最佳方案.方法:将90例患儿分为艾灸组、中药组、灸药组,每组30例.观察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实验室指标等.结果:3组总疗效比较,灸药组优于艾灸组、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灸药组临床综合疗效、降低症状体征积分和实验室指标方面均优于另2组(P〈0.05;P〈0.01);3组中重度病例临床疗效比较,灸药组疗效明显优于另2组(P〈0.01).结论: (1)3种疗法对防治非急性发作期寒型小儿哮喘均有较好疗效,其中以灸药结合疗效更为明显;(2)对中重度病例,研究显示不宜单纯采用艾条温和灸防治,而应联合中药防治. 相似文献
19.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14)
目的观察伏九贴灸法对3种不同体质哮喘患儿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按患儿体质将所选241例支气管哮喘患儿分成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3型,每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型治疗组均给予伏九贴灸法联合丙酸氟替卡松气雾剂治疗,对照组只给予丙酸氟替卡松气雾剂吸入治疗,治疗周期均为3年。观察各组治疗前及治疗3年后每年哮喘发作次数,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水平和CD4~+CD25~+和CD8~+CD28-调节性T细胞百分率。结果治疗后各组哮喘每年发作次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气虚质和阳虚质治疗组治疗后发作次数较该型对照组和痰湿型治疗组治疗后明显减少(P均<0.05),气虚质治疗组治疗后发作次数与阳虚型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虚质和阳虚质治疗组治疗后IgG、IgA、IgM均较治疗前、该型对照组和痰湿质治疗组治疗后明显升高(P均<0.05);痰湿质治疗组治疗后IgG、IgA、IgM水平与痰湿质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气虚质治疗组治疗后IgG、IgA、IgM水平与阳虚质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组治疗后CD4~+CD25~+和CD8~+CD28-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均<0.05);气虚质和阳虚质治疗组治疗后CD4~+CD25~+和CD8~+CD28-较该型对照组和痰湿质治疗组治疗后均明显升高(P均<0.05);痰湿质治疗组治疗后CD4~+CD25~+和CD8~+CD28-与痰湿质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气虚质治疗组治疗后CD4~+CD25~+和CD8~+CD28-与阳虚质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伏九贴灸法能够有效减少气虚质、阳虚质哮喘患儿的发作次数,增强其免疫功能,但对于痰湿质患儿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临床应用不同疗程顺尔宁时对哮喘症状和控制哮喘症复发的效果。方法对照组64例按病情严重度采用GINA推荐的用药方案(吸入必可酮和万托林),短期治疗组30例在以上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顺尔宁片口服6周,长期口服组49例,在GINA方案基础上加用顺尔宁片口服6个月。3组疗程结束后随访6~12个月。结果3组患儿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包括咳嗽、喘息或气促)缓解所需时间分别为短期治疗组(2.67±0.81)d,长期治疗组(2.55±0.66)d,对照组(3.01±0.78)d;肺部体征消失所需时间分别为(1.77±0.79)d,(1.98±0.75)d,(2.21±0.98)d;发作次数分别为(61.32±25.87)人次,(94.23±27.12)人次,(144.57±36.35)人次;发作时间各为(4.46±2.29)d,(4.61±2.88)d,(8.12±3.47)d;满意度各为(90.85±24.69)%,(88.78±21.55)%,(49.64±16.67)%。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和肺部体征消失时间3组并无差异,发作次数、发作时间和满意度在加用顺尔宁2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但在加用顺尔宁2组之间并无显著性差异。加用顺尔宁对急性发作期咳嗽症状缓解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结论加用顺尔宁对临床症状缓解时间、肺部体征消失时间有较好作用,对急性发作期咳嗽症状缓解有显著效果。长期(6个月)服用与短期(6周)加用顺尔宁之间对预防小儿哮喘症状复发并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