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前,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生率、住院率及病死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近几年间心力衰竭的年病死率增加4倍,引发心力衰竭发生的最主要病因是冠心病,其次为高血压,扩心病及风心病、先心病等。需要积极有效治疗。本研究总结29例静脉点滴五一单硝酸异山梨酯(商品名鲁南欣康)治疗CHF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老年心力衰竭8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超峰 《临床医学》2008,28(7):35-35
目的 探讨老年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并发症情况,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对老年心力衰竭组和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老年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病因复杂,临床表现不典型,并发症多,病死率高,预后差.结论 老年人心力衰竭应早期诊断,积极治疗原发病,减少并发症,保护主要的脏器功能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再同步治疗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姚彦红 《天津护理》2010,18(3):169-170
充血性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力衰竭)是各种器质性心脏病的终末阶段。传统治疗为药物治疗。随着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及口受体阻滞剂的广泛应用,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有所改善,但其病死率仍居高不下,5年病死率可高达50%。  相似文献   

4.
联用开搏通与美托洛尔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状群,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患病率和病死率高,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对健康危害极大。心力衰竭的传统疗法以改变血液动力学为主(以应用强心甙类药物和利尿剂为主)。近年来,随着对心力衰竭病理生理概念及发生机制研究的深入,认为心力衰竭时患者体内有多种内源性的神经内分泌和细胞因子过度激活,从而促进心肌重塑,加重心肌的损伤和心功能退化。目前已证实,ACEI和β-受体阻滞剂是改善心肌重塑的神经内分泌拮抗剂,可成功降低心力衰竭的病死率和病残率,但需在用药数月后才出现,故要求长期甚至终身服用。而临床上更多的患者关注的是如何能及早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因此,本研究通过观察在给予心力衰竭的常规治疗(洋地黄、利尿剂)的基础上加用开搏通和美托洛尔联用治疗心力衰竭的效果,探讨其对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肾功能不全对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治疗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05年1月至2009年1月慢性心力衰竭住院病例100例,根据血清肌酐水平分为A组(肾功能正常组)和B组(轻度功能不全组)二组,比较二组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情况。结果A组与B组比较,性别比、年龄≥65岁、以及心功能IIII级以上例数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院平均年龄、住院平均天数和住院病死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轻度肾功能不全患者年龄大,住院时间长,住院病死率高,肾功能不全是增加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住院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钟春  林晓明  陈生晓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20):3558-3558
急性心力衰竭所致的肺水肿是临床急危重症,起病急,发展快,病死率高。临床上。大部分此类患者可通过药物治疗获得缓解,但少部分患者药物治疗效果差,甚至无效。我们通过血液净化超滤治疗顽固性急性心力衰竭所致的肺水肿,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冠心病发病率逐年升高,由冠心病导致的慢性缺血性心力衰竭已成为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室性心律失常是心力衰竭常见的严重并发症,病情危重,病死率高。本文通过对采用曲美他嗪联合胺碘酮治疗162例缺血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疗效及对QT离散度(QTd)的观察,旨在探讨临床疗效及其对QT离散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联合用药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09年6月收治的52例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给予吸氧、休息、治疗基础疾病的同时,积极控制诱发因素,根据不同的心脏性质、心力衰竭原因,给予不同的药物治疗。结果:显效32例,好转14例,无效6例。结论:心力衰竭的治疗重点在于病因的治疗和去除诱因,个体化联合用药能明显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心功能指标,最终可降低病死率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张振香  郑蔚  李俊玲 《护理研究》2009,(8):2118-2119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一组临床上极为常见的心血管综合征,为各种器质性心脏病的终末阶段。临床上根据治疗需要常把心力衰竭分为A、B、C、L四型,其中C型心力衰竭是最危重的一种类型,临床治疗效果差,病人反复住院,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调查显示,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可以帮助病人获得相关知识及技能,增强其自我护理能力,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和再住院率。如何对病人及家属进行适时有效的指导,使其积极参与自我健康管理,识别疾病的细微变化,依从良好的生活方式,是心力衰竭病人自护能力培养的难点和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的临床特点。方法:80例老年充血性心衰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充血性心衰病死率高,症状不典型,心律失常、氮质血症、电解质紊乱多见。结论:掌握老年人心衰的不典型表现,仔细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结合必要的辅助检查,有助于老年心衰的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1.
重度心力衰竭患者早期活动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结局.具有很高的致残率及病死率,其病死率占同期心血管病患者的40%,提示预后严重。近年来心力衰竭的治疗虽然有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仅上海地区仍有2/3心力衰竭患者在接受传统治疗,多数患者尚未获得有效的治疗和护理,传统的治疗把休息作为处理心力衰竭的最基本措施之一,但体力活动的减少导致体力的适应,从而引起心力衰竭患者自理能力的下降。为探讨重度心力衰竭患者早期活动对心肌耗氧量和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我院2003年9月-2004年9月对30例心功能Ⅳ级的住院患者进行早期体力活动训练和心理康复,并与同期入院患者作对照.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周卫  王潇娜 《护理研究》2006,20(10):2641-2643
心力衰竭病人的健康教育是一种低成本、高产出的护理手段,通过健康教育可以提高病人自我护理能力,提高治疗依从性,降低再入院率、发病生、病死率和医疗费用。就心力衰竭病人教育相关知识、教育方式及教育评价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琴  薛明华  张迅英  鞠红  朱蕾  孟海燕 《临床荟萃》2007,22(17):1261-1262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随着人口的老龄化,CHF的发病率、病死率逐年增加。Framingham资料显示,在50~59岁人群中,心力衰竭发生率为1%,以后年龄每增长10岁,心力衰竭发生率就会增加1倍[1],一旦发生心力衰竭,病死率就会迅速上升,高达50%以上,严重危害着人民的健康,而冠心病引起的心力衰竭占相当大比例。我们通过对116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进行阿托伐他汀及社区干预治疗,观察到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住院次数、住院总日数减少,病死率下降。目前国内外有关他汀类治疗心力衰竭的…  相似文献   

14.
硝普钠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力衰竭是指静脉回流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原发的心脏损害引起心排血量减少和心室充盈压升高,临床上以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以及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各种心血管疾病所致的心力衰竭病死率达10%~50%.我们用硝普钠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60例,以讨论硝普钠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心力衰竭是心脏病的终末期表现,是严重的临床综合征。一旦发生,通常会不断发展,且常常是隐性的和逐渐加重的,最后甚至在轻微活动或完全休息的情况下也可能出现症状,使生活质量每况愈下,需要治疗或反复住院治疗,直至死亡。心力衰竭患者在病变进展的任何阶段都有可能发生猝死。根据美国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心力衰竭患者的6年病死率,男性高达80%,女性也高达65%,严重心力衰竭患者年病死率高达30%-40%,重度心力衰竭患者的年病死率甚至超过50%。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力衰竭是指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急骤发生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是一种心血管的危急重症.近年来,急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呈上升的趋势.我国对42家医院1980、1990、2000年3个时段住院病历所作的回顾性分析表明,因心力衰竭住院约占住院心血管病患者的16% ~18%.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很差,住院病死率为3%,60 d病死率为9.6%,3年和5年病死率分别高达30%和60%.因此,急性心力衰竭的救治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及医疗压力.  相似文献   

17.
近20年来,脑钠素在基础医学领域乃至临床医学应用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可用于心功能不全的诊断、鉴别诊断、危险度分层、预后及治疗。更有意义的是,脑钠素可以早期诊断无症状性心力衰竭,有效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死率。对脑钠素在心功能不全中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完善临床诊断和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8.
简郭进  张斌 《临床荟萃》2021,36(11):1041
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医疗系统的重大负担之一,尽管治疗手段众多,但发病率及病死率仍较高,亟需研发新型药物。沙库巴曲缬沙坦(LCZ696)作为首个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通过抑制脑啡肽酶活性和拮抗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发挥双重作用。本文就LCZ696在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的心力衰竭、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LVEF保留的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高血压、心律失常、心肌病等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近年来基层医院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临床特点及循证医学发展成果在基层医院对慢性心力衰竭的干预程度。方法收集2004~2007年住院并确诊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64例,将病因、心功能分级及药物治疗进行分析。结果慢性心力衰竭病因主要是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扩张型心肌病等。住院患者心功能以Ⅲ~Ⅳ级为主,治疗以强心(地高辛)、利尿、扩张血管药物为主,转换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率仍很低,能达到目标剂量的更少,与国内资料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结论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以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为主,其治疗仍以药物治疗为主,循证医学成果在基层医院普及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非药物干预措施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再住院率、病死率及6分钟步行距离的影响。方法:将干预组65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下加用健康教育、生活指导、适量运动等非药物干预措施、并与对照组51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再住院率、病死率、6分钟步行距离方面作对比。结果:两组患者的再住院率、6分钟步行距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病死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非药物干预可明显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再住院率并提高其运动耐力,进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