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血清肌钙蛋白Ⅰ (cTnI)峰浓度与心电图Q波、ST段的相关性 ,以了解它们在急性心肌梗死 (AMI)病情和预后判断中的作用。方法 :172例AMI患者在不同时间段系列采血测定血清cTnI。检查标准 18导联心电图 ,计算出现病理性Q波的导联数 ,病理性Q波总幅度 ,最大病理性Q波 ,ST段抬高的导联数 ,并与血清cTnI峰浓度比较。同时考虑冠脉再灌注的影响。结果 :不论再通与否 ,急性心肌梗死 (包括前壁、下壁 )病人标准 18导联心电图病理性Q波总的幅度、最大病理性Q波幅度、出现病理性Q波的导联数目以及急性前壁心肌梗死ST段抬高的导联数目与血清cTnI峰浓度有明显的等级相关。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血清cTnI峰浓度与心电图病理性Q波总的幅度、最大病理性Q波幅度、出现病理性Q波的导联数目和急性前壁心肌梗死ST段抬高的导联数目对判断预后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体表心电图(BCG)的病理性Q波、ST段与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 MB)峰值的关系。方法对137例AMI患者体表ECG与CK-MB峰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前壁、下壁AMI患者体表ECG的病理性Q波导联数、最大Q波幅度、Q波总幅度及前壁AMI患者ST段抬高的导联数与CK-MB蜂值有明显正相关(P<0.05)。但下壁AMI患者ST段抬高的导联数与CK-MB峰值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前壁、下壁AMI患者体表ECG的病理性Q波改变及前壁AMI患者体表ECG的ST段改变与CK-MB峰值存在正相关,通过体表ECG的病理性Q波、ST段改交可预测梗塞范围,评价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讨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av1导联损伤图形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入选急性前壁(包括前壁、广泛前壁、前壁+侧壁)心肌梗死患者69例,分析入院当时心电图。av1导联损伤图形包括以下情况之一:①ST段抬高≥0.05mv;②ST段抬高幅度〈0.05mv同时伴有T波对称性倒置;③ST段在等位线而伴有T波对称性倒置和病理性Q波形成(时间≥30ms)。所有的患者于发病两周行超声心动图并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记录入院期间心脏事件情况。结果:伴av1导联损伤图形者CK、CK—MB峰值明显增高而LVEF明显降低。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av1导联的表现损伤图形是判断预后不良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下壁导联异常Q波和ST段抬高及胸前导联对应性ST段压低,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典型心电图表现。但是,正常情况下III、aVF导联就有Q波,而且因下壁导联电极位置距离心脏远,心肌梗死产生的异常Q波,其宽度和深度不及前壁心肌梗死,因此下壁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有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5.
自 2 0世纪 30年代 Wilson创建胸导联以来 ,临床医生开始认识到心电图描记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 AMI)最方便、最经济也是比较准确的方法。近十余年来 ,一些学者通过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心功能检查和血清生化标志对比 ,提出了一些诊断 AMI的新观点和新指标 ,提高了心电图诊断心肌梗死的能力。1 心电图诊断 AMI的新标准和心电图分类方法的演变1 .1 心电图诊断 AMI的新标准 长期以来 ,新出现的病理性 Q波和 2个相邻导联出现 ST段抬高被认为是诊断 AMI的可靠标准 ,但对病理性 (坏死型 )Q波诊断标准和对 ST段抬高的要求不尽一致。2…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和比较心电图在诊断应激性心肌病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临床价值,进一步提高早期诊断的准确率。方法 对2种疾病患者的心电图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种疾病心电图特征存在较明显差异,在ST段抬高导联分布上,应激性心肌病下壁导联分布比例明显高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而在V1导联上明显少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aVR导联ST段抬高明显少于应激性心肌病;应激性心肌病中病理性Q波发生率明显低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且具有暂时性、可逆性之特征,不同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大部分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存在镜面改变,而在应激性心肌病中几乎不存在。结论 应激性心肌病和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心电图不同表现对于早期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7.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aVR和aVL损伤图形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aVR和aVL导联损伤图形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入选急性前壁(包括前壁、广泛前壁、前壁 侧壁)心肌梗死患者102例,分析入院当时心电图,aVR导联损伤图形指Sr段抬高或压低≥0.05mV;aVL导联损伤图形包括以下情况之一:①ST段抬高≥0.05mV;②ST段抬高幅度≤0.05mV同时伴有T波对称住倒置;②ST段在等电线而伴有T波对称性倒置和病理性Q波形成(时间≥30ms)。所有患者于发病2周行超声心动图并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记录入院期间心脏事件情况。结果 ①伴aVR导联损伤图形者CK、CK—MB峰值明显增高。②伴aVL导联损伤图形者CK、CK—MB峰值明显增高而LVEF明显减低。②同时伴aVR和aVL导联损伤图形者CK、CK—MB峰值、左室收缩末期容积(ESV)和室壁瘤发生率明显增高,而LVEF明显减低。结论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aVR和aVL导联均表现损伤图形是判断预后不良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证实用标准12导联心电图中III导联ST段抬高变化幅度与Ⅱ导联ST段抬高变化幅度的比值≥1诊断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21例根据临床表现,并经冠脉造影证实的急性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的Ⅲ导联ST段抬高变化幅度与Ⅱ导联ST段抬高变化幅度的比值,评价该比值≥1在急性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结果:21例患者的临床症状除有典型的下壁心肌梗死表现外,还有低血压甚至心源性休克等右心室衰竭的症状,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符合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诊断。19例心电图中Ⅲ导联ST段抬高变化幅度与Ⅱ导联ST段抬高变化幅度的比值〉1;其中16例右胸导联V3R~V6R导联ST段抬高变化幅度〉0.1mV,3例ST段抬高但幅度〈0.1mV。2例心电图中Ⅲ导联ST段抬高变化幅度与Ⅱ导联ST段抬高变化幅度的比值=1;右胸导联V3R~V6R导联中QRS呈qr型,ST段抬高但幅度〈0.1mV。结论:用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中III导联ST段抬高变化幅度与Ⅱ导联ST段抬高变化幅度的比值≥1,结合临床表现、心肌酶谱的变化以及右胸导联心电图的变化对诊断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张霞  王英 《中国全科医学》2004,7(18):1347-1347
左后胸导联(V7-9)心电图出现ST段异常抬高及病理性Q波,是后壁心肌梗死心电图定位诊断的重要依据,而如何评价ST段抬高程度及Q波宽度、深度文献报道不一。本文分析120例正常成人左后胸导联心电图ST段偏移及Q波宽度、深度的正常值,以提高后壁心肌梗死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与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杰伟 《广西医学》2008,30(8):1152-1154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与急性心肌梗死(AMI)在临床和心电学特征的异同。方法对9例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及2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心肌酶谱与心电学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两者临床有区别,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特征为:(1)常见于青壮年,发病前或发病时常有呼吸道、消化道感染史,且常伴发热,Ⅲ°房室传导阻滞及阿-斯综合征发生率较高。(2)心肌酶谱一般呈轻至中度升高,尤其是CK-MB甚至可在正常范围,心肌酶峰不显著,CK峰值、CK-MB峰值及CK峰值/ST段抬高导联数比值、CK-MB峰值及CK峰值/ST段抬高导联数比值均明显低于AMI组(P<0.01)。(3)心电图损伤性改变显著,病理性Q波常呈一过性可逆性改变,多数呈QS或QR型,经适当治疗一般2~3d内消失;而AMI组多数呈qR型,且病理性Q波逐渐加深、加宽、范围扩大或出现等电位性Q波。(4)ST段抬高和无对应性ST段压低。(5)病理性Q波与ST抬高发生的导联"不吻合",且不能用某支冠状动脉阻塞来解释心电图改变。结论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与AMI可根据临床、心肌酶谱与心电学演变等特征,作出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电图(ECG)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89例CLBBB患者进行心肌酶检查,其中AMI患者19例,对其心电图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9例患者中,2例广泛性前壁心肌梗死,V1~3呈rS型导联,V6导联的QRS波群呈顶端粗钝且宽阔的R波,V1-4的ST段弓背呈0.3-0.5mV的抬高,STV5、V6、I、aVL导联呈0.1-0.2mV的斜上方抬高;7例下壁心肌梗死,其中5例Ⅱ、Ⅲ、aVF导联均为QS型,ST段弓背呈0.3~0.5mV的抬高,T波呈直立;10例前间壁心肌梗死,其中9例的V1、V2、V3导联呈QS型,8例V1、V2、V3导联ST段的单向弓背呈0.4-0.8mV的抬高,T波呈直立,且无法轻易识别J点,4例ST段的抬高情况与T波呈"R"型。结论:在心电图的检测当中,QRS主波以及Q波向下时,ST段的单向弓背呈0.3-0.8mV的抬高,或QRS主波为向上时,ST段呈0.1-0.2mV的斜上方抬高,这对AMI间合CLBBB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入院心电图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预测左前降支 (L AD)近段急性闭塞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37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并行急诊 PTCA或入院 2周内行冠脉造影患者的入院心电图和冠脉造影结果。结果 :LAD近段急性闭塞组下壁导联 ST段压低幅度和 a VL导联 ST段抬高幅度均较 LAD中远段急性闭塞组明显 (P<0 .0 1)。 导联 ST段压低和 a VL导联 ST段抬高经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呈负相关 (r=- 0 .80 ,P=0 .0 0 1)。下壁导联 ST段压低和 a VL导联 ST段抬高对 LAD近段急性闭塞的特异性高于敏感性。结论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入院心电图的下壁 ST段压低和 a VL导联 ST段抬高提示左前降支在第一对角支分叉近侧段的急性闭塞。  相似文献   

13.
右心室导联ST段抬高且在Ⅲ导联大于Ⅱ导联强烈提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右冠状动脉发生了闭塞,而不是左旋支。研究表明在心肌梗死的早期阶段,出现Ⅲ导联的T波波幅大于Ⅱ导联以及RV5导联出现直立的或双相性T波恰恰是ST段改变的前兆,这种改变通常易于测量。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确定发病血管的心电图新标准———Ⅱ/Ⅲ导联的T波波幅比率和右V5导联的T波极性@郝广华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部分指标即PTFV1数值异常,病理性Q波多少,ST段弓背抬高程度,是否有心电图交替现象,是否伴有房室传导阻滞现象,借以探讨患者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取本院内科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符合WHO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分别描记入院时心电图,出院后随访2年的完整资料作为分析对象,观察其在急性心肌梗死1周的PTFV1值,ST段弓背抬高程度,病理性Q波多少,是否有心电图交替现象,是否伴有房室传导阻滞的情况。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中PTFV1≤-0.03mm.s,ST段弓背异常抬高,病理性Q波出现于多导联,有电交替现象,伴有束支传导阻滞或房室传导阻滞的近期病死率较高。结论:心肌梗死患者部分心电图指标对其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用头胸导联和常规导联对比观察新西兰兔左室心肌坏死前后心电图ST段抬高和R波幅降低的幅度的差异及意义。方法:用ML2000全同步24导比较心电图仪同步记录新西兰兔左室心肌坏死前后头胸导联和常规导联心电图,对二种心电图的振幅进行比较。结果:左室心肌坏死时,头胸导联R波的振幅减少和ST段的抬高幅度均大于常规导联,以ST段的变化更明显。结论:头胸导联心电图R波降低的幅度、ST段抬高的幅度大于常规导联,在临床上更容易识别和发现。  相似文献   

16.
心电图在家兔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心电图各指标对家兔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价值。方法40只兔随机分为AMI组和假手术组(SH组),采用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建立AMI模型,检测术前、术后10min内和术后6周心电图的变化,6周后取出心脏作病理检查。结果两组术前心电图均正常。AMI组术后10min内心电图胸导联ST段较术前明显抬高(P<0.01),ST段抬高(>0.2mV)对AMI诊断的灵敏度为84.6%(11/13),特异度为100%(2/2)。和术前比较,两组术后均出现心率减慢、胸导联R波振幅降低(P<0.01),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心电图胸导联显示病理性Q波只见于大体病理可见较明显的梗死瘢痕形成的兔中。结论心电图ST段抬高和病理性Q波对家兔AMI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超声心动图与体表心电图对诊断心尖室壁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雨雄 《河北医学》2003,9(1):17-19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和体表心电图对诊断心尖室壁瘤的价值。方法;以38例急,慢性心肌梗死并心尖室壁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超声心动图和体表心电图在诊断心尖室壁瘤的敏感性进行比较。结果:(1)38例心尖室壁瘤病人在超声心动图上最多见的异常室壁节段为前壁及间隔心尖段,敏感性为100%,其次为侧壁心尖段,下壁心尖段,敏感性分别为48%,40%。(2)心电图以病理性Q波和V1-5多个导联ST段抬高(V1-30.2mv;V4-60.1mv) ,诊断室壁瘤的敏感性为71%,各胸导联ST段抬高的诊断敏感性为:V129%,V271%,V348%,V442%,V525%,下壁,侧壁导联的ST段改变。结论:超声心动图对心尖室壁瘤的诊断是首选诊断方法。而心电图以病理性Q波和ST段抬高V1-3 0.2mv,V4-6 0.1mv对心尖室壁瘤的初步诊断亦有较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陕西医学杂志》2016,(9):1170-117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心电图T波高耸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2例AMI患者发病24h内接受体表常规12导联静息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检查,以及心电监护,并测定血清肌钙蛋白I(cTnI)和肌酸激酶(CK)以及肌酸酶同工酶(CK-MB)。结果:心电图检查AMI部位,前间壁12例,下壁8例,正后壁2例,22例T波高耸。心肌酶cTnI及CK、CK-MB均超过正常参考值上限的2~10倍。结论:AMI早期ECG未出现病理性Q波前,T波高耸对AMI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时心电图aVR导联QRS波群形态与冠状动脉造影梗死相关血管病变的对比分析。方法对45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组、78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组和80例对照组的心电图AVR导联QRS波群形态变化与冠状动脉造影(CAG)相关血管病变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45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组aVR导联QRS波群呈rs(S)型共计77.77%,80例对照组aVR导联QRS波群呈rs(S)型1.25%,P<0.01。Ⅰ、aVR导联的ST段抬高≥0.1mV时78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组中为66.66%,对照组为6.25%,P<0.01;而Ⅱ、Ⅲ、aVF导联的ST段压低≥0.05mV时前者74.35%,后者18.75%,P<0.01。相关血管病变比较:45例下壁心肌梗死aVR导联ST段抬高伴Ⅱ、Ⅲ>Ⅰ、aVL导联ST段压低,冠脉造影为右冠状动脉(RCA)病变55.55%,aVR导联ST段压低≥0.1 mV为左前降支(LAD)病变44.44%。78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aVR导联ST段抬高≥0.1 mV,冠脉造影为左主干(LM)病变51.28%,LM+RCA(右冠状动脉)病变48.7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0例对照组均无冠状动脉病变,与前两者无可比性。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后心电图aVR导联QRS波群多呈rs(S)型伴ST段抬高为右冠状动脉(RCA)病变,伴aVR导联ST段压低为左前降支(LAD)病变;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伴aVR导联ST段抬高以左主干(LM)病变为主。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电图ST段恢复的相关因素。方法患者行急诊PCI术后1h和术前患者的18导联心电图(ECG),测量并比较急诊PC/前后梗死相关导联最大ST段抬高幅度。按抬高的ST段下降幅度分为:A组,卯段下降≥50%;B组,ST段下降〈50%。分析患者相关临床资料与ST段下降之间的关系。结果2组患者性别、年龄未见明显差异;在糖尿病、梗死前心绞痛、梗死部位、Killips心功能分级、Q波计数、发病至急诊时间方面有显著差异;而在急诊至球囊开通时间以及梗死血管直径方面无显著差异。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经急诊PCI术后心电图ST段恢复程度与糖尿病、梗死前心绞痛、梗死部位、Killips心功能分级、Q波计数、发病至急诊时间等有关,它们可能是影响ST段恢复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