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汶川地震后5个月都江堰青少年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发生情况及其与个性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事件影响量表中文修订版(IES-R)及艾森克人格问卷(简称EPQ(成人版))对四川省都江堰市第一中学和都江堰中学等学校的472名青少年学生进行心理测评。结果在472名青少年学生中,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有220人,占46.61%。女生与男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发生情况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警觉因子t=-2.016,P0.05);参与震后营救和未参与营救的同学所产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有显著差异(闯入因子t=2.054,P0.05)。IES得分阳性的学生N分和P分明显高于IES得分阴性的学生,而E分明显低于IES得分阴性的学生。EPQ-N与IES的各因子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369~0.522),EPQ-P与IES的高警觉因子呈显著正相关(r=0.057~0.153)。结论灾区青少年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发生率较高,个性特征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密切相关,具有精神质倾向、性格内向及情绪不稳定的个性特征者更容易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应重视和关注灾区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青少年精神病患者亲属心理健康状况。方法对我院首次住院青少年精神病患者的93例亲属,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及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进行测评,并进行t检验和统计学描述。结果患者亲属SCL-90评分高于国内常模,且女性评分高于男性。SAS评分高于国内常模(P〈0.01),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青少年精神病患者亲属普遍存在心理问题,为促进患者的康复,应及时有效的对其亲属进行心理干预,改善他们的心理障碍,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3.
违法犯罪青少年个性特征调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探讨其违法犯罪的原因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条件之一。犯罪行为的产生是由社会、心理、生物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个性与犯罪的关系历来受到犯罪心理学研究的重视。犯人个性特点的研究方法较多,英国心理学家 Eysenck (1964) 用他发展的个性问卷(EPQ)对违法犯罪青少年个性研究结果表明:他们的向性 (E)、情绪稳定性 (N) 精神质 (P) 三个维度分高于一般人群。其他作者印证在情绪稳定性、精神质两个方面的结果与 Eysenck 较为一致,内、外向具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医院职工个性特征、职业应激、应对方式与心理压力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选择我院在职职工为研究对象,共发放130份问卷,实际纳入分析120份,采用中文版知觉心理压力量表(CPSS)评价心理压力,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评价个性特征[精神质(EPQ-P)、内外向(EPQ-E)、神经质(EPQ-N)],采用职业应激量表(OSI)评价职业应激,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评价应对方式,并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CPSS心理压力评分与个性特征、职业应激、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结果:120例调查者CPSS评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38,P0.05);其中CPSS评分≥26分者65例(54.17%),将其纳为压力组。余下CPSS评分26分者55例(45.83%),将其纳为非压力组;压力组EPQ-P评分、职业应激评分、每日紧张感评分及积极应对评分显著高于非压力组,EPQ-E评分及消极应对评分显著低于非压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30,-10.306,-10.756,9.280,8.960,-6.729;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CPSS心理压力评分与EPQ-P(r=0.488)、职业应激(r=0.571)、每日紧张感(r=0.633)及消极应对(r=0.495)呈正相关关系(P0.001),与EPQ-E(r=-0.595)及积极应对(r=-0.633)呈负相关关系(P0.001)。结论:高水平心理压力可导致医院职工情绪不稳定,社交主动性降低,并出现职业应激反应,采用消极应对方式面对工作。 相似文献
5.
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与个性特征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威胁社会治安的一个突出问题 ,引起了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青少年犯罪的成因极其复杂 ,其中心理学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研究证实 ,犯罪青少年存在较多的心理、行为问题[1,2 ] ,其人格具有偏离正常的倾向[3- 5] 。国内对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报道较少 ,且主要限于单因素分析。本研究旨在对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及个性特征进行分析与探讨 ,以期为犯罪青少年心理学因素的研究进一步积累资料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提供依据。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犯罪组 :在某少年管教所随机抽取在监禁罪犯2 5 0名 ,均为…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犯罪青少年父母养育方式与其个性特征之间的关系,以便指导广大儿童青少年的父母采取正确的养育方法,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方法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随机抽取的160名男性犯罪青少年和170名在校高中男生进行研究。结果①两组青少年的父母亲教养方式在情感温暖理解(FA1,MA1)、惩罚、严厉(FA2,MA4)、拒绝、否认(FA5)和过度保护(FA6,MA2)等主因素方面差异都呈现极显著水平(P〈0.01);②犯罪青少年与对照组在个性特征上,除内外向(E)维度差异不明显以外,特别是在精神质(P)和神经质(N)两个维度上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③父母亲在情感温暖理解(FA1,MA1)和拒绝、否认(FA5,MA3)和惩罚、严厉(FA2,MA4)等教养方式的主因素与青少年个性特征之间关系极显著(P〈0.01)。结论犯罪青少年的父母与对照组青少年的父母在教养方式上差异极显著,且各主因素与犯罪青少年个性特征之间关系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7.
王东方;张雯;王思思;孙梦;彭畅;蒲唯丹;杨新华;欧阳萱;刘哲宁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9,(2):302-305+355
目的:探讨城乡青少年精神病性体验的现况及其社会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一般资料问卷、社区精神病性体验评估问卷(CAPE)对湖南省4508个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83.7%青少年经历过精神病性体验;城市青少年精神病性体验检出率高于农村青少年;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年龄、精神疾病家族史、汉族和走读可以预测城市儿童精神病性体验,而年龄、精神疾病家族史、不稳定的家庭收入和父母离异可以预测农村儿童精神病性体验。结论:青少年普遍存在精神病性体验,居住环境、年龄、精神疾病家族史、民族、住宿情况、家庭收入和父母婚姻情况可能是青少年精神病性体验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潜艇艇员心理应激与个性特征、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对460名游艇艇员进行量表测评,包括心理社会应激调查表(PSSG)、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特质应对问卷(TCSQ)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数据采用SPSS15.0和Amos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潜艇艇员不同衔级组间心理应激水平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F=12.12,P〈0.01),其中高级士官及军官组(51.46±25.19)心理应激水平最高,而义务兵组(35.63士16.94)最低;②潜艇艇员心理应激水平与适应与焦虑型(0.68)和消极应对(0.63)等呈高度显著性正相关,与内向与外向型(-0.41)、社会支持(-0.33)、积极应对(-0.32)和感情与安详型(-0.30)等呈高度显著性负相关;③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标准回归系数排在前3位的变量依次为:适应与焦虑型、消极应对、社会支持(标准回归系数依次为0.441、0.300、-0.107);④路径分析显示适应与焦虑型对潜艇艇员心理应激既有直接效应又有间接效应,且以直接效应为主(总效应0.682,直接效应0.441);消极应对和社会支持对心理应激具有直接效应(分别为0.300和-0.107);积极应对和内向与外向型对心理应激具有间接效应(分别为-0.027和-0.005)。结论潜艇艇员心理应激水平受个性特征、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南昌市某小学学生个性特征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釆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儿童版和成人版以及节选的家庭环境量表对257名小学生及其家长施测。结果①小学生的某些个性因子与常模存在显着差异。②在不同类型的家庭环境下’学生个性因子之间存在显着差异。⑧父母的个性特征与小学生个性密切相关。结论小学生家庭环境、父母亲的个性特征对小学生的个性存在特定的相关关系.小学教育应加强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同时家长也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临床实践中初步探讨和分析影响精神病康复的一些社会因素,并针对有关因素提出一些相应措施,以引起社会、家庭、临床医务工作者及有关方面的重视,以提高疗效、预防复发、巩固康复成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负性生活事件与应对方式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为有效干预青少年犯罪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四川省成都市某少教所在押学员50名,以修订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为筛选工具,筛选出具有攻击行为的男性学员30名为实验组。同时,选取成都市某职业中学30名无攻击行为的学生作为对照组,以一般情况调查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特质应对方式问卷进行调查。结果青少年生活事件中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健康适应和其他因子均与攻击行为分值成正相关(r1=0.486,r2=0.270,r3=0.384,r4=0.397,r5=0.267),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以上5个因子差异显著(t1=7.479,t2=2.840,t3=4.438,t4=4.625,t5=4.080,均为P0.01)。特质应对方式问卷中的消极应对与攻击行为分值成正相关(r=0.645),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消极应对因子差异性显著(t=5.698,P0.01)。结论帮助青少年减轻应激生活事件,使其获得积极应对的能力,可以有效的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空中乘务员个性特征测评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丽明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11(2):87-87
空中乘务员个性特征测评与分析中国国际航空公司航卫科许丽明空中乘务员的言行是联系乘客和机组的纽带,选拔个性适宜的乘务员,是医生及心理学家共同关注的问题。笔者应用16PF问卷对部分乘务员施测,并比较了不同工作年限及不同工作能力者之间的个性差别,为空中乘务... 相似文献
14.
汶川地震重灾区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其相关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四川绵竹地区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筛出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在汶川大地震后3个月,随机整群抽样调查绵竹地区587名中学生。使用自编的创伤暴露基本情况问卷和LosAngeles症状核查表青少年版筛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现患率。结果:绵竹地区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检出率有4.3%,而且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分层回归分析发现,性别、创伤暴露严重程度(是否目睹或接触尸体、是否目睹死亡和恐惧程度)能够显著预测创伤后应激障碍。结论:对灾区青少年进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辅导和干预时,要对女性以及目睹过死亡和感受到强烈恐惧感的青少年给予特殊关注和干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劳务工骨折患者焦虑情绪与应激相关因素的关系,为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165例劳务工骨折患者入院1周内分别采用应激生活事件问卷、应付方式问卷、社会支持问卷和状态焦虑量表进行心理评估,选出与焦虑相关具显著意义的变量做逐步回归筛选,用逐步回归筛选到的生活事件(X1)、积极应对(X2)、消极应对(X3)为原因变量,焦虑(Y)为结果变量构筑模型。结果本组劳务工骨折患者状态焦虑评分明显高于常模(P0.001),社会支持与焦虑呈负相关(P0.050),但逐步回归筛选并未选入;X1、X2、X3与Y的通路系数依次为0.211、-0.291、0.341;X1.X2、X1.X3的通路系数依次为-0.437、0.375。结论本组劳务工骨折患者社会支持不足,应激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对焦虑的作用得到通路模型的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6.
考试应激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国人传统的思想是从仕途,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这样学校教育和家庭都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寄予过高期望,考试压力使之成为适学青少年的最大应激源[1,2]。本文就其考试应激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对象和方法对象抽取上海市区重点中学和普通... 相似文献
17.
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的状况.方法 用自制的调查表对住我院精神科5年以上的163例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男124例(76.07%),女39例(23.93%);精神分裂症患者148例(90.8%);未婚89例(54.6%),离婚41例(25.15%);反复住院多次的149例(91.41%).此类病人病程长,迁延不愈,反复发作,治疗状况差,缺乏家庭监护,家庭经济困难.结论 患者长期住院既有自身因素,也有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应引起各方面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对产后精神病患者进行个性特征、生活事件及社会支持调查,发现病人组EPQ神经质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有高度显著性差异;个性内外倾向分低于对照组,有高度显著性差异;个性内外倾向分低于对照组、有明显性差异;负性事件紧张总值明显高于对照组,有高度显著性差异;生活事件数目、生活事件紧张总值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社会支持分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社会支持分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提示心理社会因素与产 相似文献
19.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生活因素调查问卷对15678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提示,单亲家庭子女人际敏感、焦虑、敌对,精神病性因子分显着高于双亲家庭子女;家庭有意外事件者各因子分均高于家庭无意外事件者;家族有精神疾病者各因子分均高于家族有其它躯体疾病者;而家族有精神疾病和其它躯体疾病者各因子分高于家族无疾病者。表明,社会家族环境因素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