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支架成形术治疗老年人颈动脉狭窄前后脑血流动力学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颈动脉狭窄相关局部脑血流量(rCBF)的影响因素,分析支架成形术前后脑血流灌注及相关临床症状的变化.方法:回顾2005年8月至2008年4月我院行SPECT检查且经血管造影证实的老年颈动脉狭窄68例,分析颈动脉狭窄程度、狭窄侧别、是否合并椎基底动脉狭窄(VBS)、侧支循环是否开放和支架成形术前后等情况时相关rCBF的变化.结果:单侧颈动脉狭窄按不同因素分组时相关rCBF下降例数的卡方检验:狭窄90%~99%分别与50%~69%和70%~89%患者比较,P值分别为0.046和0.020;合并VBS和不合并VBS患者比较,P值为0.927;侧支循环开放与无侧支循环患者比较,P值为0.222.颈动脉单侧狭窄与双侧狭窄患者比较,P值为0.046.支架成形术后狭窄相关的rCBF下降区76%的患者得到改善,神经功能状况的改良Rankin评分由入院时(1.4±0.7)分降为术后的(0.4±0.3)分(P<0.001).结论:颈动脉狭窄程度、狭窄侧别可能是影响老年颈动脉狭窄相关rCBF的因素,支架成形术可明显改善狭窄相关rCBF,临床相关症状亦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颈动脉钙化分数与颈动脉狭窄患者行CAS术后发生脑高灌注综合征(cerebral hyperperfusion syndrome,CHS)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10月上海长海医院收治的颈动脉狭窄行CAS手术的127例患者临床资料,通过术前CTA检查资料以钙化积分评估患者颈动脉钙化程...  相似文献   

3.
林琳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4):424-425
本文报道CAS128例术后出现7例HPS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发生的原因、预防及护理。指出术前评估患者是否有高灌注危险因素,确保脑灌注,积极完善术前各项准备工作,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术中、术后加强病情观察,保持血压稳定,加强监护及对症护理,能有效的预防和处理高灌注综合征。  相似文献   

4.
1994年Marks和Mathias将支架技术应用于高位颈动脉夹层,Theron和Mathias以及Roubin和他的同事首先使用了这些方法治疗颈动脉狭窄,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CAS)应用于临床已经有10余年了。到目前颈动脉狭窄支架治疗的有效性还没有得到最后的证实,目前比较内膜剥脱术与支架治疗的试验正在进行当中,主要有:北美的CREST(Carotid Revascularization Endarterectomy versus Stent Trial)。欧洲的CAVATAS(Carotid and Vemebral Artery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Study)和SPACE(Stent Protected Angioplasty versus Carotid Endarterectomy)。大概1~3年后会有一定的结果。以指导CAS和CEA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carotidarterystenting ,CAS)是应用血管腔内外科技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新方法。 1979年Mathias等首次应用颈动脉球囊扩张术(PTA)。为克服PTA的不足 ,1989年支架被第一次应用于颈动脉狭窄的球囊扩张术中 ,从而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CAS。1995年Bergeron等首次报道了应用CAS治疗颈动脉狭窄 13例。以后又有学者作了相继报道 ,综合各家报道 ,其临床效果满意。一、CAS操作技术1.操作技术 :患者平卧 ,局麻下采用Seldinger技术经皮穿刺插管于股动脉 ,放置一 9F动脉鞘 ,注射 5 0 0 0U肝素 ,全身肝素化可预防操作中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6.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 评价颅外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安全性及近期疗效。 方法  2 0 0 0年 10月~ 2 0 0 2年 12月共收治颈动脉狭窄 16 4例 ,其中颅外分叉部颈内动脉狭窄 14 6例 ,单纯颅外段颈内动脉狭窄 13例 ,单纯颈总动脉狭窄 5例 ,采用自膨胀支架进行血管成形治疗。 结果  16 4例支架植入均获得成功 ,血管狭窄程度从治疗前 (78 8± 13 6 ) %降低到 (10 2± 7 5 ) % ,围手术期无死亡及大卒中发生 ,1例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ransientischemicattack ,TIA) (0 6 % ) ,1例出现小卒中 (0 6 % )。14 5例获得随访 ,时间 3月~ 30月 (平均 8 9月 ) ,随访期间无TIA及卒中发生 ,无死亡。术后 6月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随访 4 5例 ,再狭窄 1例 (2 2 % ) ,但无临床症状。 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短中期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7.
颈动脉狭窄是引起中风从而致残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是公认的标准术式,但近年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多地将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CAS)应用于颅外颈动脉狭窄的治疗。1980年,Kerber等首先报道应用腔内球囊扩张术治疗颈动脉狭窄。以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总结血管内支架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方法和并发症的预防.方法2001年10月至2008年6月共271例(300侧)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接受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术前口服氯吡格雷75 ms/d,肠溶阿司匹林100~200 mg/d,辛伐他丁40 mg/晚,共5~10 d.应用肝素持续静脉滴注(50 mg/d)共2 d.术后继续抗血小板、降脂治疗.结果:271例患者(300侧)手术均获成功,颈动脉狭窄和脑缺血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术后1周内并发症7例,1例死亡.226例患者3~24个月行超声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5例发生再狭窄;其中45例患者超声随访超过36个月,无再狭窄病例;所有病例随访期间无脑缺血相关症状发生.结论:血管内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正确的围手术期的处理以及娴熟的操作技巧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狭窄支架血管内成形术并发症23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支架血管内成形术并发症发生的机制、预防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 1997~ 2 0 0 3年接受颈动脉支架术的 312例患者中 2 3例并发症的资料。结果本组 2 3例并发症包括轻微并发症 19例 (6 1% ) ,其中 10例表现为术中一过性心率和血压下降 (3 2 % ) ;6例在球囊扩张时表现为一过性脑缺血症状 (1 9% ) ;3例在成功置入支架后出现血压下降 ,对症处理后恢复。严重并发症 4例 (1 3% ) ,其中术中栓子脱落 1例术后偏瘫经对症治疗后恢复 ;支架移位 1例、颈外动脉闭塞 1例无神经功能障碍以及术后过度灌注出血 1例 ,患者死亡。结论颈动脉狭窄支架血管内成形术可能发生严重的并发症 ,熟悉并发症产生的机制有利于预防其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应用脑保护装置的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的体会,并探讨其围手术期处理要点.方法 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收治122例(125侧)颈动脉狭窄性病变患者,成功完成颈动脉支架成形术123侧,均使用了脑保护装置,共置人支架124枚.结果 技术成功率为98.4%(123/125).围手术期发生一过I生脑缺血6例(4.9%),小卒中2例(1.6%),完伞性卒中1例(O.8%),严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2例(1.6%),其余113例次(91.9%)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无围手术期死亡.总卒中/死亡率为2.4%.86例患者术后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8.5(3~36)个月,超声检查提示50%~70%狭窄5例(5.8%),70%以上狭窄1例(1.2%),均无临床症状.非相关原因死亡2例.其余78例(90.7%)支架通畅,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结论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性病变安全、有效的方法.不断提高围手术期处理水平是进一步提高疗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1.
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55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Yuan C  Zhang WD  Yuan B  Xing T  Li T 《中华外科杂志》2003,41(7):502-505
目的 介绍颈动脉支架植入术的基本方法,探讨该术式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理论和临床意义。方法 55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行腔内成形、支架植入术,共放支架58个,其中Wallstent支架41个,Smart支架14个,OptiMed支架3个。18例患者应用脑保护装置。结果 术中2例患者出现较重卒中,其中l例术中出现左眼视野缺损,3个月后仍有残余症状,1例术中出现意识丧失、右侧肢体偏瘫,经救治神志恢复。2例出现轻度卒中。6例出现一过性血压降低、心动过缓,其后逐渐恢复。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6.9%,严重卒中为3.5%。循环系统并发症为10.3%。应用脑保护装置的患者没有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手段,在有经验的医生治疗下,操作是安全的。使用脑保护装置可明显减少神经系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在不同条件下如何合理选择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颈动脉血管内支架植入术(CAS)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的133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6例患者行CAS,87例行CEA.观察两组患者的住院天数和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量表(NIHSS)评分、前向血流,治疗前和治疗后1-24个月狭窄处收缩期血流速度峰值及狭窄程度,以及治疗后死亡、脑卒中或心肌梗死等终点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住院天数和治疗后NIHSS评分>20层次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前向血流评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普勒频谱测定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狭窄程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30 d内,终点事件的累计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1 d~2年终点事件的累计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后再狭窄发生率CAS组高于CEA组.结论 CAS和CEA对颈动脉狭窄的效果无显著差异,狭窄的部位、原因及对侧病变是选择CAS和CEA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Atypical aortic arch anatomy, vessel tortuosity, and extensive atherosclerotic disease in the aortic arch and great vessels represent significant risks for embolization during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of carotid occlusive lesions. The technique of cervical access to the proximal common carotid artery is demonstrated as a safer means for dealing with these problems. Combining endovascular and open surgical techniques can simplify and help ensure the safety of carotid stent procedures.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分析颈动脉支架成形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围手术期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及其处理。方法58例62处颈动脉狭窄行CAS治疗,成功植入41枚Wallstent支架,20枚“Z”型支架,技术成功率达98%。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个月,明确诊断过度灌注综合症1例,6例患者出现程度不等的头晕、头痛;12例出现颈动脉窦反应;1例术后脑MRI新发梗死,1例双侧重度狭窄的患者术中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术中脑血管痉挛12例;发现穿刺局部血肿6例(假性动脉瘤2例),动静脉瘘1例。结论术前充分准备、术中规范化操作、术后积极正规治疗可明显降低CAS围手术期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脑卒中是当今第三大致死病因,是成年人致残的首要原因。颈动脉狭窄是导致缺血性卒中事件发生的最常见原因。20世纪80~90年代已有多个随机对照试验证实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相比于内科药物治疗对于预防卒中具有明显优势。近年来,随着介入技术和器材的不断进步,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愈发成熟,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正在为一些大规模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所证实,腔内介入治疗颈动脉狭窄正在挑战着外科内膜剥脱术的"金标准"地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法。 方法 应用 14枚自膨式支架血管内置入治疗 9例有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的 10处病变 ,狭窄程度 70 % -95 %。 结果 治疗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消失 ,残余狭窄均 <5 0 %。无症状脑梗塞 1例。无死亡。 结论 应用自膨式支架血管内置入是治疗颈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及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在治疗颈动脉狭窄中的应用,并对此两种术式的适应证进行讨论。方法:根据狭窄的部位和程度对121例颅外颈动脉狭窄病人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其中104例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17例为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分析其治疗结果及并发症发生的原因。结果:手术均获成功,但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较支架成形术为低。结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仍然是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的主要方法.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则可应用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无法到达的狭窄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