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7 毫秒
1.
躯干控制训练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躯干控制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躯干控制训练组和对照组 ,每组 3 0例 ,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 ,躯干控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躯干控制训练。结果 两组患者躯干控制Sheikh评分、Fugl Meyer平衡功能评分训练前后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训练后组间比较 ,强化组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躯干控制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恢复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选择性强化躯干肌的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探索不同的躯干肌训练方法对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以及应用躯干肌训练改善平衡功能的更加有效的方法。方法:第一阶段试验共有脑卒中患者37例.分常规组(18例)和躯干组(19例),常规组采用我科常规平衡训练方法.躯干组则在常规平衡训练方法的基础上增加对躯干肌的训练,患者的其它康复治疗相同。第二阶段试验共有脑卒中患者51例,分为A组(26例)和B组(25例),在采用第一阶段躯干组训练方案的基础上,A组患者增加坐位躯干的前屈抗阻运动和坐位躯干的后伸抗阻运动:B组患者增加仰卧位上部躯干旋转运动、坐位躯干前屈旋转抗阻运动和A组的两项运动。第一阶段试验,在治疗前和治疗10次后,第二阶段试验,在治疗前和治疗20次后,由专人用Berg平衡量表和Fugl-Meyer躯体能力评定量表中平衡项目量表对患者的平衡功能进行评定。结果:第一阶段试验常规组和躯干组治疗后平衡功能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的改变,评分普遍增高,且躯干组高于常规组。同组患者治疗前后相比,常规组和躯干组BBS评分和MPP平衡评分差异均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第二阶段试验,治疗后A、B组患者平衡功能评分均有明显提高,B组评分绝对增加幅度高于A组。同组患者治疗前后相比,A组和B组平衡评分差异均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结论:依据脑卒中患者躯干肌力低下的特点,选择性地强化对部分躯干肌的训练,即在加强前屈和后伸肌群训练的同时,增加躯干旋转肌群的训练,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障碍的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四肢联动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躯干控制能力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偏瘫患者5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28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增加四肢联动功能训练。于治疗前、治疗3周和6周后采用躯干控制测试(TCT)、Berg平衡量表(BBS)、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分别评估2组患者的躯干控制能力、平衡功能、步行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 结果治疗3周和6周后,2组患者的TCT、BBS、MBI、FAC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3周后,治疗组的TCT评分为(37.09±10.99)分,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3周后的(26.83±10.7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6周后,治疗组的TCT、BBS、MBI、FAC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6周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四肢联动功能训练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躯干控制能力、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非受累侧上肢运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躯干控制能力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脑卒中患者36例,随机分配至试验组与对照组各18例,两组患者均接收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非受累侧上肢运动训练,训练4周后评估两组患者的TIS、BBS、TUG以及ABC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TIS、BBS、TUG和ABC均显著改善(P<0.001),试验组TIS(t=2.94,P=0.006)、BBS(t=2.82,P=0.006)、TUG(t=3.70,P=0.001)和ABC(t=﹣2.17,P=0.037)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非受累侧上肢运动训练可以提高脑卒中患者躯干控制能力和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强化躯干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96例偏瘫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两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治疗组增加躯干控制训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采用躯干控制能力测试(TCT)、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功能性步行分级(FAC)、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和步速(WS)进行评定。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TCT、BBS、MBI、FAC、FMA评分和步速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TCT分别与BBS、MBI、FAC、FMA评分和步速呈正相关(P<0.05)。结论 早期躯干控制训练能进一步提高偏瘫患者平衡和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躯干控制能力训练对其平衡功能和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在采用常规康复治疗的同时进行躯干控制能力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治疗后2组患者分别采用躯干控制能力(Sheikh)评分、FMA平衡功能评分和下肢FMA评分进行比较。结果2组治疗前后比较和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2组变化均数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01)。躯干控制能力分别与平衡功能和下肢功能成正相关。结论躯干控制能力训练对偏瘫患者平衡和下肢功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核心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予常规康复治疗结合核心肌训练,对照组患者予常规康复治疗结合躯干控制训练。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分别采用躯干控制能力评定Sheikh评分(TCT)、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Fugl-Meyer平衡功能量表(FM-B)进行平衡功能评定。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TCT、BBS和FM-B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TCT、BBS和FM-B评分分别为(93.55±3.45)分、(50.21±3.83)分和(11.51±2.18)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核心肌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智能躯干强化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8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智能躯干强化训练。共治疗6周。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采用River-mead运动指数(RMI)、Berg平衡量表(BBS)、Sheikh躯干控制能力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RMI、BBS、躯干控制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01),治疗组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躯干控制能力与平衡及运动功能均呈正相关(r=0.576, r=0.592,均P<0.05)。结论智能躯干强化训练可进一步提高脑卒中患者运动及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Swiss球躯干功能训练对恢复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于生命体征平稳后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常规躯干功能训练,实验组患者则辅以Swiss球躯干功能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躯干控制试验(TCT)、Berg平衡量表(BBS)对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同时采用AL-080型步态与平衡功能评估系统检测2组患者坐位30s重心轨迹长(LOM)、坐位稳定极限范围(LOS)、步速及步态不对称性指数(GAI)。 结果治疗4周后发现2组患者TCT积分、BBS评分、LOM以及LOS均较训练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后实验组TCT积分[(85.14±10.04)分]、BBS评分[(45.12±4.14)分]、LOS[(93.87±12.80)cm2]、LOM[(21.15±6.12)mm]、GAI(0.32±0.11)及步速[(34.91±9.17)cm/s]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Swiss球躯干功能训练能显著提高恢复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躯干控制能力,促进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进一步改善,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基于有明确任务目标游戏的躯干和下肢运动控制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总体运动功能(包括躯干控制能力、Berg平衡功能、功能性步行分级、Fugl-Meyer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偏瘫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0例,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加躯干和下肢强化训练;反馈组40例,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加躯干和下肢运动反馈训练。两组患者分别于训练前、训练4周后进行对比。观察指标: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采用躯干控制能力测试(TCT)、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功能性步行分级(FAC)、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TCT、BBS、FAC、FM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反馈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进行躯干和下肢的运动控制训练能提高偏瘫患者平衡和运动功能,而且患者更加乐于接受具有游戏性质的反馈训练,表现出较高的主动参与性,因而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丰富平衡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20例,常规组予以常规传统平衡训练,丰富组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丰富环境,并结合任务导向性项目进行平衡训练;在治疗前、4周训练结束时评价2组患者Berg平衡量表评分(BBS)、平衡仪站立位睁眼静态平衡测试、"起立-行走"计时(TUGT)。结果:治疗4周后,2组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0.01),且丰富组更优于常规组(P0.05);2组TUGT评分、运动轨迹长度及外周面积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0.01),且丰富组更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丰富平衡训练对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躯干控制能力训练对偏瘫患者平衡和下肢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躯干控制能力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和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96例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两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治疗组同时强调躯干控制能力训练,治疗后两组患者分别采用躯干控制能力(Shekih)评分、FMA平衡功能评分和下肢FMA评分进行比较,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和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变化均数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01)。躯干控制能力分别与平衡功能和下肢功能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值分别是0.783和0.746(P〈0.01)。结论:躯干控制能力训练对偏瘫患者平衡和下肢功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了探索双重任务(DT)训练对脑卒中后共济失调患者的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40例脑卒中后共济失调患者随机分为DT组和单一任务(ST)组各20例,ST组接受常规运动训练,DT组在常规训练里的步行训练时接受DT训练.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对2组患者进行以下评定:单一任务模式的计时起立-走测试(TUG-S)、运动双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下肢生物反馈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治疗组(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物理治疗;治疗组在常规物理治疗基础上接受下肢反馈训练。两组患者均接受8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评价量表,FMA-L)、平衡功能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BI)以及下肢肌力(徒手肌力评估,MMT)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经过8周康复训练后,治疗组FMA-L、MMT、BBS、BI分别由治疗前(20.75 5.37)、(8.70 2.43)、(14.70 6.89)、(16.60 4.10)提高至(31.05 3.32)、(41.20 5.33)、(15.65 1.84)、(32.00 6.39);对照组上述指标分别由治疗前(20.80 4.92)、(15.05 6.75)、(9.60 2.74)、(15.603.46)提高至(28.10 4.28)、(35.30 9.52)、(14.05 2.42)、(28.05 5.33);两组治疗前后的各项功能指标变化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下肢生物反馈训练提高患者下肢本体感觉有助于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及平衡功能的恢复,从而明显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平衡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61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Biodex平衡功能分析训练仪进行训练;训练前后进行功能性步行量表(FAC)、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BI)及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结果:治疗5周后,2组FMA、BI、BBS及FAC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平衡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能力的恢复较常规康复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6.
动态姿态平衡仪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使用动态姿态平衡仪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平衡功能训练的效果。方法:选取2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10)和对照组(n=10)。对照组进行传统的平衡功能训练,30min/d;治疗组根据动态姿态平衡仪评估结果采用内置的训练方案进行平衡功能训练,20min/d。两组训练时间均为5d/周,共2周。在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分别采用动态姿态平衡仪中的感觉整合能力试验(SOT)、Berg平衡量表(BBS)及"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进行定性、定量的评估。结果:两组受试对象的SOT指数、BBS和TUGT得分在治疗前后均有明显差异,但治疗组的改善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中SOT测试的闭眼、平台沿矢状面旋转(ECSS)、平台与视窗沿矢状面旋转(SVSS)程序下,治疗后的平衡指数与运动策略较对照组均有显著的改善(P<0.05)。结论:利用动态姿态平衡仪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平衡功能训练比传统训练方法能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Pro-Kin平衡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及跌倒风险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患者4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2组均给予综合康复训练,观察组另外给予Pro-Kin平衡仪训练,对照组另外给予常规平衡训练。治疗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平衡量表评定平衡能力,采用Holden步行能力分级量表(FAC)评定步行能力,采用巴氏指数(BI)评定日常生活能力,同时采用Berg平衡量表评估跌倒风险。结果:治疗后,2组BBS评分、Fugl-Meyer平衡量表、Holden步行分级、BI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BBS及FAC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跌到风险评估显示,观察组跌倒风险下降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平衡仪训练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减少跌倒风险,Pro-Kin平衡训练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负荷控制下的本体感觉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平衡功能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61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Bobath技术为主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运用Pro-Kin训练系统进行控制负荷的本体感觉训练,两组患者均进行8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简式Fugl-Meyer评价量表,FMA-L)、平衡功能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10m最大步行速度(MWS)及Barthel指数(BI)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经过8周康复训练后的两组患者,治疗组的FMA-L、BBS、MWS、BI,治疗前与治疗后分别为:20.9±4.9、28.0±3.3;33.4±6.9、52.1±3.2;32.4±22.7、71.7±42.4;21.2±13.4、62.8±11.2;对照组的FMA-L、BBS、MWS、BI,治疗前与治疗后分别为:21.9±2.7、24.5±2.3;32.2±6.1、39.3±3.6;31.2±23.4、58.5±39.6;20.8±14.1、43.2±12.7;两组治疗前后的各项功能指标变化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负荷控制下的本体感觉训练对提高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平衡功能及下肢运动功能有积极作用,从而明显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