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0 毫秒
1.
目的:探讨黑骨藤追风活络胶囊治疗风寒湿痹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深层作用机制。方法:将80例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确诊的风寒湿痹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洛索洛芬钠,60 mg/次,3次/d,氨甲蝶呤(MTX)7.5~2 mg/次,1次/周;观察组在口服洛索洛芬钠基础上加用黑骨藤追风活络胶囊治疗,0.9 g/次,3次/d,连续服药3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观察治疗前后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关节肿胀指数、双手平均握力、静息痛、晨僵时间变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血沉(ERS),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含量变化;ELISA法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关节液中白细胞介素(IL)-17A,IL~(-1)8,IL-27含量变化;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关节液微小mRNA(microRNA,miR)-146a,miR-16表达变化。结果:经Ridit分析,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关节肿胀指数、双手平均握力、静息痛、晨僵时间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后血清ERS,CRP,RF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关节液IL~(-1)7A,IL~(-1)8,IL-27含量及miR-146a,miR-16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黑骨藤追风活络胶囊可能通过降低miR-146a,miR-16表达,调控炎症因子释放,进而减轻自身免疫因子的表达,从而达到改善风寒湿痹型RA患者体征及症状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艾灸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清中白三烯B4(LTB4)、白细胞介素-17(IL-17)、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含量的影响,探讨艾灸对RA的骨保护机制。方法:将RA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3例和治疗组31例。对照组予常规药物治疗,连续治疗5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双侧肾俞、足三里及阿是穴艾灸治疗,每周3次,连续治疗5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量尺(VAS)评分、晨僵评分、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28关节疾病活动度(DAS28)评分,生化法检测血清中类风湿因子(RF)、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含量,ELISA法检测血清中LTB4、IL-17、TNF-α、MMP-9的含量。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VAS评分、晨僵评分、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DAS28评分和血清中RF含量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P<0.05),治疗组CRP、ESR、LTB4、IL-17、TNF-α、MMP-9含量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治疗组VAS评分、晨僵评分、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DAS28评分和...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性类风湿关节炎(EORA)活动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4例活动期EORA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7例予甲氨蝶呤片联合双氯芬酸钠缓释片、依降钙素注射液治疗,治疗组37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益肾蠲痹丸。2组均2个月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分别观察2组治疗前后晨僵时间、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及实验室指标类风湿因子(RF)、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变化,并统计临床疗效。结果 2组间总有效率,治疗4个月后ACR20、ACR50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个月后,2组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晨僵时间、ESR、CRP及RF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减少或降低(P0.05),且治疗组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晨僵时间、ESR及CRP水平低于对照组同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个月后,2组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晨僵时间、ESR、CRP及RF均较本组治疗前减少或降低(P0.05),且治疗组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及RF水平低于对照组同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活动期EORA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并且安全、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千斤拔油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RA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予甲氨蝶呤片,每次10 mg,急性期每周2次,缓解期每周1次,口服;观察组予千斤拔油针,隔日1次,每周3次。2组均连续治疗2个月。比较2组临床疗效,检测2组治疗前后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及白细胞介素(IL)-1、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比较2组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和晨僵持续时间。结果观察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3例。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8%(34/38),对照组为62.2%(24/37),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晨僵持续时间明显减少(P0.05);2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和晨僵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ESR、CRP、RF、IL-1、IL-6、TNF-α水平明显下降(P0.05);2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ESR、CRP、RF、IL-1、IL-6、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千斤拔油针可改善RA患者临床症状,其机制可能与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减轻关节炎症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蜂针输穴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水平的影响。方法 72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观察组采用蜂针输穴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蜂针经穴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及晨僵持续时间和血清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水平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4%,优于对照组的75.0%(P0.05)。两组治疗后关节肿胀及关节压痛数均减少(P0.05),晨僵持续的时间缩短(P0.05),观察组治疗后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及晨僵持续的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RF、CRP及ESR水平较同组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RF、CRP及ESR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蜂针输穴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血清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及红细胞沉降率的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药熏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60例患者分为熏蒸组30例,非熏蒸组30例,疗程为20天,分析RA患者治疗前后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晨僵时间的变化,观察熏蒸疗法对急性炎症(RF、ESR和CRP)的影响。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83.3%;治疗组显效率为66.6%,对照组显效率为33.3%;治疗组治疗后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减少,晨僵时间缩短,与对照组比较P<0.05或P<0.01;治疗组治疗后ESR、CRP和RF均有显著下降,与对照组比较P<0.05或P<0.01。结论:中药熏蒸治疗RA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尪痹片辅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将94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纳入本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7例。对照组采用甲氨蝶呤治疗,观察组采用尪痹片联合甲氨蝶呤治疗。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晨僵时间、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血沉(ESR)、类风湿因子(RF)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2.98%,高于对照组的63.83%(P0.05);两组治疗后晨僵时间、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ESR、RF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尪痹片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效果较好,相关指标改善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司黎军 《四川中医》2023,(5):165-168
目的:探讨祛风除湿止痛汤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2年3月在本院收治的86例RA患者,采用随机编号法进行分组,偶数纳入观察组,奇数纳入对照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甲氨嘌呤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添加祛风除湿止痛汤方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8周,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体征[关节疼痛度、肿胀数、晨僵时间]、中医证候积分及炎症因子[血清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0(IL-10)、白介素-35(IL-35)]变化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70%,高于对照组的72.09%(P<0.05)。治疗后,观察组关节疼痛度、关节肿胀个数、晨僵时间及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RF、CRP、ESR、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IL-10、IL-35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总不良反应率比较无差异(20.93%vs 23.26%)(P>0.05)。结论:祛...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壮医火针疗法联合中药离子导入治疗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临床症候、免疫功能及外周血象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8月~2019年10月收治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89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45例)与对照组(n=44例),观察组使用壮医火针疗法联合中药离子导入治疗,对照组单独使用壮医火针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变化;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晨僵时间、双手握拳力度、关节肿胀情况及关节疼痛情况等临床体征变化;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及类风湿因子(RF)等血清免疫功能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22(IL-22)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外周血象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各中医证候积分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观察组关节疼痛、关节肿胀、畏寒、晨僵等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晨僵时间、双手握力、关节肿胀指数及关节压痛指数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观察组晨僵时间、关节肿胀指数及关节压痛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双手握力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IgG、IgA、IgM及RF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观察组IgG、IgA、IgM及RF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IL-17、IL-22及TNF-α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观察组IL-17、IL-22及TNF-α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壮医火针疗法联合中药离子导入治疗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可有效改善临床症候,促进其免疫功能的恢复,改善外周血象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自拟散寒化瘀通络方对湿寒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的临床疗效。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该院2020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98例湿寒痹阻型RA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9例。对照组给予戈利木单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自拟散寒化瘀通络方治疗。治疗2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实验室相关指标、炎症因子水平、细胞免疫功能指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92%(47/4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59%(39/49)(P<0.05);观察组患者晨僵时间、关节疼痛指数、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沉(ESR)、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白细胞介素-6(IL-6)、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CD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温针灸联合祛风解毒活络汤对周围性面瘫患者面部残疾指数(FDI)、血清内皮素(ET)及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方法154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7例和观察组77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祛风解毒活络汤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温针灸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并观察两组治疗前后House-Brackmann(H-B)评分、面部残疾指数躯体功能评分(FDIP)、面部残疾指数社会功能评分(FDIS)及血清ET、NO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H-B、FDIS评分均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P<0.05),FDIP评分显著高于同组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H-B、FDI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FDIP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ET水平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P<0.05),血清NO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E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NO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针灸联合祛风解毒活络汤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疗效确切,能显著改善面神经功能和血清ET、NO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骨通贴膏联合温针灸对老年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红细胞沉降率(ESR)、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1(IL-1)、IL-10水平及关节功能影响。方法将76例老年RA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均予甲氨蝶呤片、来氟米特片及塞来昔布胶囊口服治疗,对照组38例加温针灸疗法,治疗组38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骨通贴膏关节疼痛部位敷贴治疗。2组均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6个疗程。比较2组治疗前后主要相关症状、体征,ESR,血清CRP、IL-1及IL-10水平变化;统计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11%,对照组73.68%,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晨僵时间、关节压痛数、关节压痛指数、关节肿胀数、关节肿胀指数、20 m步行时间、ESR及血清CPR、IL-1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或减少(P0.05),双手平均握力及IL-10水平增加(P0.05),且2组组间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3%,对照组5.26%,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通贴膏联合温针灸疗法治疗老年RA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能够下调ESR、CRP、IL-1水平,上调IL-10,改善关节功能,适宜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自拟除痹汤联合膝关节围刺对寒热错杂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观察。方法选取2018年1月到2019年1月在辽宁省大连市大连市中医医院针灸门诊的8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2组患者采用临床常规的治疗方法,对照组40例采用临床常规西医甲氨蝶呤加雷公藤多苷治疗;试验组40例采用自拟除痹汤联合膝关节围刺的治疗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压痛关节数,肿胀关节数,晨僵时间以及两组患者双手握力和两组患者临床中医证候积分变化。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后压痛关节数,肿胀关节数,晨僵时间少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双手握力多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少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寒热错杂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来说,采取自拟除痹汤联合膝关节围刺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可以增加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关刺配合电针及中药封包治疗膝骨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0例KOA患者,按就诊顺序编号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给予关刺配合电针及中药封包治疗,对照组给予硫酸氨基葡萄糖胶囊联合洛索洛芬钠片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观察2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0%,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症状积分、VAS评分及WOMAC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观察组症状积分、VAS评分及WOMAC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低于对照组的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刺配合电针及中药封包治疗KOA,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疗效优于硫酸氨基葡萄糖胶囊联合洛索洛芬钠片治疗,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调神潜阳"针刺法对伴有高血压的卒中相关睡眠障碍(SSD)患者清晨血压、睡眠质量以及脑卒中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脱落1例),两组均施以醒脑开窍针刺法(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观察组加用"调神潜阳"针刺法,针刺百会、四神聪深纳久留针5 h。每日针刺1次,每周5次,共治疗30次。检测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清晨血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后清晨收缩压(SBP)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清晨舒张压(DBP)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清晨SBP、DBP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PQSI总分、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P<0.05),且观察组PQSI总分、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P<0.05),NIHSS减分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醒脑开窍针刺法基础上,加用"调神潜阳"针刺法可明显改善伴有高血压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化瘀通痹方对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疗效及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04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和观察组(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化瘀通痹方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31%(48/52),对照组为76.92%(40/52),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症状、体征情况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晨僵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关节压痛和关节肿胀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TNF-α、IL-1β、CRP、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PI)、类风湿因子(RF)、血肿瘤坏死因子样配体1A(TL1A)水平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TNF-α、IL-1β、CRP、GPI、RF、TL1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28处关节疾病活动度(DAS28)积分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DAS28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化瘀通痹方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患者TNF-α、IL-1β、CRP、GPI的表达水平,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加味四妙勇安汤联合艾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疗效及对患者病情活动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湿热痹阻型RA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艾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加味四妙勇安汤治疗。评估两组临床疗效和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压痛关节数(TJC)、肿胀关节数(SJC)、晨僵时间、DAS28评分、VAS评分、红细胞沉降率(ESR)、血小板计数(PLT)、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SJC和TJC数量、晨僵时间、DAS28评分、VAS评分、ESR、CRP、PLT、R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期间,两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四妙勇安汤联合艾灸治疗RA临床疗效较好,可缓解关节肿痛,缩短晨僵时间,减轻炎症反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活络柔筋汤内服和熏洗对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手功能障碍恢复的改善作用。方法:83例患者随机按数字表法分为针灸组41组和观察组42例。针灸组采用针灸治疗;观察组在针灸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活络柔筋汤内服和熏洗。两组疗程均为6周。进行治疗前后平衡功能偏瘫恢复(Lindmark)评分表、标准12级偏瘫功能评估(Brunnstrom)手运动功能评定表、手总主动活动度(TAM)量表和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定(Barthel,BI)指数评估量表。结果:观察组疾病疗效总有效率为92.86%,优于针灸组的73.17%(P<0.05);治疗后观察组Lindmark评分量表手运动协调能力、感觉功能评分及总分均高于针灸组(P<0.01);两组治疗后Brunnstrom手运动功能明显好转,观察组的改善优于针灸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TAM的改善优于针灸组(P<0.05);两组治疗后BI指数分级明显好转,观察组的改善优于针灸组(P<0.05)。结论:在针灸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活络柔筋汤内服和熏洗改善了手的运动能力、感觉能力和手腕关节活动度,减轻了病残程度,促进了手功能恢复,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两者联合使用起到良好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活络方内服及丁香膏外用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110例PHN患者随机按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两组均采用针灸治疗,疗程10 d。对照组口服维生素B1片,20 mg/次,3次/d,甲钴胺片,0.5 mg/次,3次/d,双氯芬酸钠双释放肠溶胶囊,75 mg/次,1次/d。必要时口服氨酚曲马多片。疗程8周。观察组采用活络方内服,及丁香膏外用,疗程8周。采用(VAS)法评价患者疼痛情况,并计算疼痛下降指数;记录治疗前后生存质量(QOL)评分;记录治疗期间氨酚曲马多用量;检测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和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结果: 观察组疼痛下降指数总有效率为95.54%,优于对照组的78.18%(P<0.05);两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观察组在第2、4、8周(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后观察组CD3,CD4及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CD8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后两组血清IL-6水平均下降(P<0.01),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血清IL-2水平上升,观察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QO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期间观察组氨酚曲马多用量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 采用活络方内服联合丁香膏外用能快速减轻(PHN)疼痛症状,减少氨酚曲马多用量,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免疫功能,减轻炎症损伤,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