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临床护士锐器伤发生原因的调查,探讨其相应的防护改进措施。方法:通过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182名临床护士发生锐器伤的情况。结果:182名护士锐器伤总次数636次,人均3.42次/年,其中3次/年的人群所占比例最高,为38.71%;工作2年以内的护士发生锐器伤次数最频繁,人均5.5次/年;锐器伤主要发生在配药,占24.06%;掰安瓿占22.48%;56.76%的未戴手套防护;锐器伤后57.7%的护士挤出伤口的血并消毒,31.92%挤出伤口的血用肥皂水冲洗并消毒。结论:临床护士是锐器伤的最高危人群,规范操作流程和废弃锐器的收集处理流程,健全锐器伤报告和处置制度,提倡使用安全防护器具,可有效的减少护士锐器伤的发生,提高职业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中等职业卫生学校护生护理职业安全知识认知现状。方法:采用问卷法对261名学生进行调查,收集有关护生护理职业安全知识认知和实习护生锐器伤情况。结果:26.1%护生不了解护理职业安全知识,90.5%的学生在医院实习期间发生过锐器伤。结论: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应加强开设护理职业安全教育课,培养护生护理职业安全意识和技能,降低护士职业伤害的发生,预防感染,保障护士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原因,提高医务人员自我防护意识,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25例医务人员锐器伤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5例锐器伤中护士占84.0%,医生占12.0%,其中工作年限〈5年护士占72.0%,发生锐器伤主要场所病区占88.0%,手术室占12.0%。其中职业暴露占56.0%,暴露源主要为HBV占57.1%、HIV占35.7%。结论:低年限医务人员锐器伤最多见;加强低年限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知识培训,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发生锐器伤情况,探讨预防锐器伤的有效措施。方法:通过现场调查,对我院2014年546名医务人员进行了锐器伤及职业暴露防护调查。结果:546名医务人员中发生锐器伤300名,发生率为55%;锐器伤发生时机以临床治疗期间为主。在发生锐器伤的人员中,护士占82%,保洁员占59%,工作年限以1年≤工作年限<5年者为主,占锐器伤总数的48.67%。一次性注射器针头刺伤占46%,输液器针头刺伤占25%。结论:医务人员在诊疗工作中锐器伤发生率较高,必须加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自我防护意识。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2所医院护士锐器损伤发生几率,分析发生原因及探讨防范对策。方法对2所医院450名护理人员进行从事护理工作后发生锐器损伤的调查,发放调查表450份,有效回收428份。结果89.48%的护士发生过锐器损伤,人均4.9次;发生锐器伤的锐器主要是注射器针头(36.7%),其次是玻璃(32.4%)、带翼针头(14.4%)、缝合针(7.2%)。其主要原因为工作超负荷、护理队伍自我防护意识薄弱、操作不熟练、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管理层缺乏人文关怀,损伤后的记录及上报率仅为1.2%。结论医院管理层应高度重视,应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护管理措施,加强职业防护意识的宣传力度,提高护士工作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门诊护士锐器伤的发生与自身素养的相关性,分析影响护士锐器伤的相关因素,为护士合理防范锐器伤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调查问卷方法调查1 500名门诊护士的自身素养情况,调查前向被调查者说明本次调查意义,并由调查者给予统一的指导语,运用多种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调查问卷显示,1 500名门诊护士共发生锐器伤3 600人次,人均2.4次。根据单因素分析,护龄、文化程度、职称、培训情况、上报情况与门诊护士锐器伤存在相关性(均P〈0.05)。根据多因素分析,与门诊护士锐器伤相关的因素有4项,分别为护龄、职称、文化程度和培训情况(P〈0.05)。结论:自身素养对门诊护士锐器伤的发生有影响,护理管理者和医院应从不同层面提高护士的自身素养,同时要加强医院护理管理,维护护士的身心健康,从而更好地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7.
手术室是医院对患者实施手术治疗、检查、诊断,并担负抢救工作的重要场所,也是发生职业危险的高发区域。大量研究证实,手术室护士是发生锐器伤及感染经血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为提高手术室护理人员对锐器伤危害性的认识,降低其发生率,减少危害,对70名手术室护士进行有关锐器损伤的调查,旨在探讨其防护与对策。1调查对象笔者自制调查表,随机调查2000~2005年本地区不同级别医院手术室护士70名,工作年限1年内的20人,1~5年25人,6~10年20人,11年以上5人。职称含护士、护师、主管护师。2结果70名手术室护士中针刺伤49例,占70%,刀割伤14例,占20…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诊室护士职业危险的发生与自身素养的相关性,分析影响护士职业危险的相关因素,为护士合理防范职业危险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问卷方法调查统计1 500例急诊室护士的自身素养情况与职业危险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在调查问卷中共发生职业危险3 600例次,人均2.4次,主要有锐器伤、肌肉损伤等.护龄、文化程度、职称、培训情况、上报情况与职业危险存在很大的相关性(r=0.263 4,0.125 2,0.952 6,0.854 1,0.721 3,P<0.05).结论 自身素养对急诊室护士职业危险的发生有影响,护士、护理管理者和医院应从不同层面提高护士的自身素养,同时要加强医院护理管理,维护护士的身心健康,从而更好地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临床护士锐器伤发生原因,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我院128名临床护士锐器伤情况。结果 96%的护士发生锐器伤,人均2.23次/年;每年发生锐器伤的频率为2次的占46.11%,3次的占35.50%。主要原因是发生在注射器针头与针帽的安装、分离,占26.12%,整理使用后的锐器占22.07%,掰安瓿占17.80%。锐器伤后45.18%的护士挤出伤口的血并消毒,35.96%挤出伤口的血用肥皂水冲洗并消毒。结论临床护士是锐器伤的最高危人群,锐器伤是导致护理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最危险的传播途径之一。提高职业防护意识,加强安全操作技能训练,规范废弃锐器的收集处理,建立标准预防措施,可减少护士锐器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手术室护士发生锐器伤的调查及防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蕾  王磊 《中国医药导报》2006,3(28):144-144
目的通过对手术室护士发生锐器伤的调查和分析,提出手术室护士应增强自我防护意识,以避免和减少锐器伤的发生,保证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安全。方法自制调查表对50名手术室护士进行锐器伤发生率的调查和分析。结果锐器伤发生率为100%。结论手术室护士锐器伤发生率高,必须加强手术室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预防锐器伤的发生,规范安全护理操作。  相似文献   

11.
吴娟  李胜玲  王瑞 《吉林医学》2012,(10):2172-2173
目的:了解手术室护士锐器伤的现状,探讨发生原因,为手术室护理人员提高自我防护能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手术室护士锐器伤调查表对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手术室69名护士进行锐器伤经历及相关问题的回顾性调查。结果:92.6%的手术室护士在担任器械护士被刺伤,手术室护士均曾发生过锐器伤,锐器种类有注射针头、缝针、刀剪、安瓿、尖头器械(布巾钳、对位钳)及电凝器械,其中缝针刺伤占35.7%,锐器伤有54.1%发生在手术配合中,69名手术室护士1年中发生锐器伤68名,且护龄越高,损失次数越少,66.2%的护士损伤后用消毒液消毒伤口,17.6%的护士损伤后消毒并包扎伤口,76.5%的护士在临床工作中获得防护知识,在骨关节外科手术的护士受伤率最高,占76.4%。结论:手术室护士发生锐器伤的职业危害较大,应加强重视,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采取切实有效的防护措施,减少锐器伤对护士的伤害。  相似文献   

12.
钟翠坤 《吉林医学》2011,32(12):481-482
目的:分析临床护士发生锐器伤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护对策。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对56例不同护龄的临床护士在日常护理操作中发生锐器伤的情况进行调查。结果:48例(85.7%)护士发生过锐器伤,共发生锐器伤91例次,人均1.6例次。最容易发生锐器刺伤的前6项操作分别是:注射及拔针时、取注射器或输液器上针头时、手掰安瓿时、回套针帽时、清理用物时、静脉加药时,低年资的护士锐器伤发生率明显高于高年资护士。结论:临床护士是锐器伤发生的高危人群,加强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知识的安全教育,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对降低临床护士锐器伤的发生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状况,为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发生的医务人员锐器伤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医护人员4976名,发生锐器伤154例次,发生率为3.1%,其中护士是锐器伤发生的主要人群,发生率为11.5%(89/776)、构成比为57.8%(89/154);工龄在1~5年的医护人员锐器伤发生率最高,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锐器伤发生率逐渐降低;食指是最常见的受伤部位,尤以右手食指为甚,占25.3%(39/154);锐器伤发生地点位居前三位的是病房内、手术室和检验科,发生率依次为57.79%、30.52%和5.19%;锐器伤主要发生时刻为手术操作与器械整理时、拔针或拔针后处理时、整理用毕锐器时,分别占25.32%、20.78%、19.48%;乙型肝炎病毒是锐器伤的主要阳性暴露源,然而仅有89例(占57.79%)暴露者既往曾接种过乙肝疫苗。结论:加强标准操作规程和职业暴露知识的培训,制定行之有效的职业暴露防护处置方案,是降低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风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危险因素,以制订有效防护措施,降低职业暴露风险。方法:对2013年本院的37例护士职业暴露登记报告表进行分析总结。结果:2013年本院在职临床护士共364人(含实习护士),发生职业暴露37例,发生率为10.16%;暴露种类为锐器伤和皮肤黏膜暴露,其中锐器伤占89.19%(锐器伤中针刺伤占94.12%),皮肤黏膜暴露占10.81%,其他锐器伤5.58%。暴露源类型乙肝病毒15例次占39.47%,丙肝病毒3例次占7.89%,艾滋病毒2例次占5.26%,梅毒螺旋体2例次占5.26%,不确定12例次占31.58%,未发现血缘性感染病毒3例次占10.53%;暴露人员中27人经过半年以上、其余10人已经过3个月以上追踪随访和随访,目前尚未发现一名护士因职业暴露而发生感染。结论:护理人员是锐器伤特别是针刺伤暴露的高危群体,应该制定更加有效的方法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低年资护士的锐器伤的高危因素及防护现状,为制定针对性的职业防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2012年1月—2013年3月该院工作5年内的护士锐器伤的发生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调查的175名低年资护士中80%发生过锐器伤,62.29%的护士表示在为患者进行可能接触到血液或体液的操作时从不戴手套;发生锐器伤的高危环节是掰安瓿、整理使用后的锐器、双手回套针帽、治疗后拔针、操作中未对准或戳穿;75%的护士锐器伤后能够正确处理伤口;污染锐器伤的60人中73.3%的护士在受伤时未戴手套,伤后仅23.33%上报。结论低年资护士自我防护意识淡薄、操作不熟练不规范、安全用具使用不足及上报意识差等是锐器伤的高危因素;加强对低年资护士职业防护及操作的培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及操作能力,提高锐器伤管理意识,完善上报系统,能有效降低锐器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手术室护士锐器伤的发生情况及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分析原因并找出相应的对策.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法对海口市五所医院共计116名手术室护士锐器伤的发生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手术室护士锐器伤发生率为84.48%, 发生密度是0.84(次/人·月-1);锐器伤的发生时间主要是清洗器械和为病人输液或配药时,分别占28.6%、24.5%;护龄较短、职称较低的护士,锐器伤的发生密度较高.导致手术室护士发生锐器伤的不安全因素主要包括缺乏自我防护意识、错误的行为习惯、不良的环境因素和工作氛围、锐利物品的使用及处理不当等.结论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采取切实有效的防护措施可减少锐器伤对护士的伤害.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原因,及时处理职业暴露,制订并落实有效的防范措施。方法:建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监测报告系统,制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报告、处理程序,填写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报告表和职业暴露调查登记表,调查登记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的情况。结果:职业暴露的职业分布,护士(含实习护士)52名,最高,占68.42%,其次是医生12名,占15.79%;以职业暴露的类型分布,锐器伤73例,占96.05%,是最常见的职业暴露类型;以工龄分布,工龄≤3年最多37例,占48.68%;以暴露源血源性传播疾病分布,乙型肝炎居首位;发生职业暴露后均及时进行局部紧急处置,并进行临床医学观察,未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感染。结论:加强职业安全防护培训,规范操作行为,预防和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暴露后及时采取有效合理的干预措施以降低被感染的危险。  相似文献   

18.
护理管理干预在防范护士职业锐器伤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近年来通过护理管理干预和职业防护知识培训护士职业锐器伤的情况,并提出持续改进的防范对策。方法:采用问卷调查了解2007~2008年我院不同职称在岗104例临床护士锐器伤的情况,并作为观察组。将2003~2004年调查的79例临床护士锐器伤的情况作为对照组,了解观察组护士通过护理管理干预及职业防护培训后职业锐器伤的有效降低情况。结果:观察组104名护士与对照组79例护士的职业锐器伤比较,除掰安瓿外。其他项目的锐器伤总和也是针刺伤的发生情况,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医院护理管理者必须加强护士职业防护培训,合理增加护理人力资源,执行锐器安全操作规范,强制性使用安全用具和锐器盒,实行医疗垃圾分类处理,这是降低锐器伤发生率的保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护士锐器伤现状,并进行分析,探讨防范对策。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医院408名护士2009年1月-2010年12月锐器伤经历进行调查问卷,对锐器伤发生的原因、伤后处理进行分析。结果:79.41%的护士发生过锐器伤,其中87.04%的护士是被针刺伤,针刺伤多发生在拔针、抽血、分离针头操作中。锐器伤发生率最高的科室是外科,发生率为93.18%,其次是急诊科和妇产科,分别为92.59%、86.96%。防护具使用情况,平均得分为(54.5±14.8)分。伤后处理正确117人(36.11%)。受伤前接种过乙肝疫苗的,占83.95%。结论:锐器伤的发生与工作环境、工作年限、操作技术熟练程度及防护用具的使用情况有关。应加强护士职业防护培训,提高护士标准化预防依从性,规范操作流程,改善工作环境,保障防护用具供应,以促进护士职业安全。  相似文献   

20.
马英 《中国医学创新》2013,(18):111-112
目的: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锐器伤基线调查分析以及相应的改进措施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对本院328名医务工作者2011年7月-2012年7月间锐器伤发生情况展开调查,并统计分析调查结果。结果:328名医护人员,发生锐器伤者97名,共206次,其中包括护士71名,共168次;医师22名,共35次;技师1名,其他3名,共3次。发生锐器伤涉及到的器具包括有一次性注射器针头、头皮静脉针、手术缝针、手术刀、静脉留置针等,其中以一次性注射器针头所占比例最高。结论:在本院医务人员锐器伤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应采取相应的积极有效措施,降低锐器伤发生率,提高职业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