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齐良波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20):2755-2757
目的 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鼻咽癌(NPC)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5例NPC组织及20例鼻咽非肿瘤组织EGFR表达.结果 鼻咽癌组织EGFR阳性率96,3%(53/55)明显高于正常鼻咽黏膜组织中和10%(2/20)(x2=7.123,P<0.01);鼻咽癌组织中EG-FR蛋白的过表达率与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有相关性(x2=3.785、3.845,P<0.05);5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为65.5%,低表达患者5年总生存率75.35%,明显高于高表达52.4%(x2=3.925,P<0.05);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T分期、N分期和年龄是O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01,P=0.009,P=0.019).结论 EGFR与鼻咽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可作为评估鼻咽癌进展和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葛尚清  杜瀛瀛  孙国平 《安徽医药》2020,24(8):1529-1533
目的探索年轻肺癌(40岁及以下)临床特征及其与生存预后的关系,为预防和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000年 1月 1日至 2019年 7月 1日经治的 251例年轻肺癌病人的临床资料。所有纳入的病人诊断时年龄均 ≤40岁、死亡时间明确,且均经过病理或细胞学证实为原发性肺癌。绘制 Kaplan?Meier生存曲线,并进行 log?rank检验,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引入 Cox回归模型,从而得出影响病人生存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病人发病年龄(34.5±5.6)岁,年龄范围为 18~40岁,男女比例 1.13∶1.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腺癌,绝大多数病人诊断时 TNM分期即为晚期。最常见的就诊原因是咳嗽(55.8%)。远处转移的部位当中,骨(51.8%)最为多见。纤维支气管镜取材活检(37.1%)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明确诊断的方法。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轻肺癌病人的生存时间与吸烟史(P=0.031)、病理类型(P=0.040)和 TNM分期(P<0.001)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TNM分期(P<0.001)和病理类型(P=0.004)是影响年轻肺癌病人生存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腺癌和晚期是年轻肺癌病人最显著的临床特征,早期发现使年轻肺癌病人更受益。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SI在鼻咽癌中的表现特征及其对分期的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无向远处转移倾向的鼻咽癌初治患者共120例,回顾性分析所有鼻咽癌患者的MRI以及就诊资料,根据鼻咽癌患者咀嚼肌间隙受侵(MSI)程度,按照AJCC分期标准将120例鼻咽癌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60例,其中对照组:咀嚼肌间隙受侵程度并未超过上颌窦部位的翼外肌前表面以及后外侧壁;研究组:咀嚼肌间隙受侵程度超过上颌窦部位的翼外肌前表面以及后外侧壁(该部位相当于AJCC分期中的咬肌间隙的定义),比较两组患者的总生存率、无向远处转移倾向的生存率以及无局部症状复发的生存率的差异性。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研究组发生咀嚼肌间隙受侵的患者在整个鼻咽癌患者中的总生存率相对于对照组的总生存率具有明显降低(P <0.05),研究组无向远处转移倾向的生存率相对有对照组具有明显降低(P <0.05),研究组的无局部症状复发的生存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咀嚼肌间隙受侵对鼻咽癌患者的总生存率以及局部症状的控制情况具有影响,AJCC分期中咀嚼肌间隙受侵的定义可以采用解剖学上的同种定义,无需忽略翼外肌与翼内肌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杨勤顺  沈龙  白雪冰  江时淦  梁久平 《江西医药》2021,56(10):1601-1604,1614
目的 比较鼻咽癌(NPC)中国2008分期与2017修订版的病例分布及生存曲线,评价新版分期对指导临床治疗、疗效评估及预后预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搜集行鼻咽及颈部MRI检查的未经治疗且具有完整复查资料的NPC 108例.按照NPC 2008分期及2017修订版标准,将所有病例行TNM分期,采用Kaplan-Meier计算各组病例的无局部复发生存率(LRFS)、无远处转移生存率(DMFS)及总生存率(OS)并行Log-rank检验.结果 ⑴以2017修订版为标准:12例患者由T3期调整T2期,1例患者由T4期调整T2期,7例患者由T1期调整T2期,3例患者由T2期调整T1期,2例由T4期调整T3期;1例患者由N2期调整为N3期,1例患者由N2期调整为N1期;⑵NPC 2008分期各N分期的DMFS(χ2=6.430,P=0.040)、OS(χ2=6.057,P=0.048)及2017修订版分期各N分期的DMFS(χ2=7.121,P=0.028)及OS(χ2=6.623,P=0.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种分期的N分期LRFS、T分期及临床分期的LRFS、DMFS及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鼻咽癌2017修订版N分期更为简洁且对患者预后预测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T分期可进一步简化.  相似文献   

5.
刘波  钟明艳  马熙天  李玲 《江西医药》2014,(10):1072-1075
目的:评价鼻咽癌咽后淋巴结与临床预后之间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2年6月80例接受IMRT以铂类为基础的同步化放疗的鼻咽癌患者临床资料。咽后淋巴结大小按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进行评估。用SPSS 17.0分析总生存(OS)及无远处转移生存(DMFS)。结果⑴对80例患者根据年龄、性别、KPS评分、N、T分期单因素分析OS及DMFFS,结果发现N分期(P〈0.01)与OS及DMFS(P〈0.01)有关。⑵对80例患者115枚咽后淋巴结最短径(如双侧咽后淋巴结,取最小淋巴结最短径)〉0.6cm、≤0.6cm;结果显示淋巴结大小与OS(P=0.900)及DMFS(P=0.826)无关。⑶根据随访结果咽后阳性淋巴结最短径〉6mm的63例患者进行亚组单因素分析,咽后淋巴结大小与OS(P=0.010)有关、与DMFS (P=0.056)无关。⑷将以预后相关(P〈0.05)变量纳入多因素COX模型分析,结果发现咽后阳性淋巴结最短径〉12mm是影响总生存独立预后因子。结论鼻咽癌咽后阳性淋巴结最短径〉12mm是鼻咽癌同期放化疗独立预后因子。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乳腺癌术后放疗(PMRT)对新辅助化疗(NAC)后达到腋窝淋巴结阴性(ypN0)的临床 T1- 2N1M0期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03—2013年收治的共187例在新辅 助化疗后达到ypN0的病理淋巴结阳性,临床分期T1-2N1M0同时接受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入组 患者治疗前行淋巴结细针抽吸细胞活检(FNAB)进行病理分期。依据有无接受乳腺癌术后放疗将患者分为放疗组 (81例)和未放疗组(106例),并对2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统计。采用Kaplan-Meier法测定无局部复发生 存(LRRFS)率、无远处转移生存(DMFS)率、无疾病生存(DFS)率和总生存(OS)率的生存曲线,Cox回归分析患者上 述几个生存指标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PMRT治疗组DFS和DMFS获得显著改善(P<0.05),而LRRFS和OS组间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AC 后病理T 分期较早者、行PMRT 以及年龄≥40岁患者DMFS 和DFS 的预后较好 (P<0.05)。软组织受累的患者LRRFS预后较差(P<0.05)。结论 临床T1-2N1M0期乳腺癌NAC和改良根治术后 达到ypN0的乳腺癌患者总体生存情况较好,行术后放疗不能改善乳腺癌总生存质量和局部复发,但是能显著降低其 远处转移率以及提高无病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局部晚期鼻咽癌后程三维适形放疗同步时辰化疗与常规放疗同步化疗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74例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Ⅲ~ⅣA)随机分为后程三维适形放疗同步时辰化疗组(A组)和常规放疗同步化疗组(B组),A组放疗方法为常规放疗50Gy后改三维适形放疗20Gy,B组为全程常规放疗70Gy.两组均于放疗第1、5周化疗2个疗程,A组采用时辰化疗,B组用药量同A组,采用常规化疗.结果 A组和B组完全缓解率、有效率分别为57.9%、94.7%和33.3%、75.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口腔黏膜炎、恶心呕吐及腹泻等不良反应多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血液学不良反应较A组严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局部晚期鼻咽癌后程三维适形放疗同步时辰化疗的近期疗效优于常规同步放化疗,不良反应较轻.  相似文献   

8.
杨兰艳  殷芳  郑盛  王建刚 《安徽医药》2020,24(1):132-135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乳腺癌易感基因相关蛋白 1(BAP1)的表达与胃癌病人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 2012年 1月至 2016年 1月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 87例手术切除的 Ⅰ~Ⅲ期胃癌病人胃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全组胃癌和癌旁组织中 BAP1蛋白的表达水平。在 87例病人中选取 32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PCR)检测胃癌和癌旁组织中 BAP1 mRNA的表达水平,分析 BAP1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免疫组化结果表明 BAP1在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高表达率分别为 39.1%和 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3.290,P=0.000)。 PCR检测结果显示癌组织 BAP1 mRNA的表达明显低于癌旁组织[(1.195±0.470)比( 3.399±0.891),t=15.320,P=0.000]。 BAP1的表达与胃癌病人的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 TNM分期关系密切( P值分别为: 0.043、0.021、0.008、0.001),Kaplan? Meier分析结果表明 BAP1低表达组和高表达组病人 5年生存率分别为 27.6%和 58.2%(χ2=6.392,P=0.012)低表达组病人预后不良。 Cox回归多因素分析发现肿瘤浸润深度、 TNM分期、 BAP1表达水平是影响胃癌病人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P< 0.05)。结论 BAP1在胃癌组织中呈低表达,与胃癌病人的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张捷  龚庆豪  章波  朱松明 《安徽医药》2020,24(9):1798-1803
目的探索多功能蛋白聚糖( Versican,VCAN)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预后意义。方法下载整理癌症基因组图谱( TC- GA)的胃癌相关数据,联合 Oncomine数据库分析胃癌组织中 VCAN mRNA的表达水平,探究 VCAN mRNA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关系,采用 Kaplan-Meier和 Cox回归模型分析胃癌病人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基因集富集分析( GSEA)法分析 VCAN调控的相关信号通路。结果 VCAN 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 15.138±0.654)明显高于正常胃组织( 3.678±0.3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103,P<0.001)。 VCAN mRNA表达与 TNM分期( F=3.192,P=0.038)、 T分期( F=4.703,P=0.003)及病,理分级( t=2.642,P=0.009)相关。 VCAN mRNA高表达病人与低表达病人相比生存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 VCAN表达和年龄是病人不良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均 P<0.05)。 GSEA分析发现在 VCAN高表达的,主要富集在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MAPK),Janus激酶 /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 JAK-STAT),Wnt,Toll样受体和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 mTOR)等信号通路中。结论 VCAN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其高表达与胃癌病人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VCAN可能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胡丹  陈志杰  林燕彬  黎荣光  张汉雄 《安徽医药》2023,27(12):2460-2464
目的 探讨行调强放射治疗(IMRT)初治局部晚期鼻咽癌远期预后影响因素及晚期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梅州市人民医院行IMRT一线治疗的局部晚期鼻咽癌病人共489例,分析随访生存情况、复发转移及晚期损伤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评价局部区域控制率、总生存(OS)率及无复发生存(DFS)率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489例病人随访5年局部区域控制率为92.64%(453/489),5年DFS率为84.05%(411/489),5年OS率为91.00%(445/489)。随访过程中死亡65例,其中因局部区域复发死亡25例,因远处转移死亡35例,因其他事件死亡5例。随访3~4级晚期损伤发生率为2.04%(10/48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临床分期与IMRT一线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病人5年局部区域控制率有关(P<0.05);性别、EB DNA拷贝数、临床分期及N分期均与IMRT一线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病人5年DFS率有关(P<0.05);年龄、EB DNA拷贝数、临床分期及N分期均与IMRT一线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病人5年OS率有关(P<0.05)。Cox...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