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通过对脾阴虚及其兼证临床特征的分析和总结,提出以甘润养阴为主,审兼证轻重不同辅以甘寒清热、苦甘化阴等方法,认为脾阴虚及其兼证的临床治疗重在识证。  相似文献   

2.
小儿厌食辨治8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骆常义  王淑英 《河北中医》2001,23(5):353-354
小儿厌食是指小儿见食不香或食欲不振或胃纳不佳 ,甚则拒食的一种常见病症。其发病原因众多 ,而且常为患儿就医时家长的重要主诉。长期厌食 ,不但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 ,而且还会影响小儿身心健康 ,因而千万不可因其非特异性而忽略。厌食之因 ,首当细审。有脾胃内在因素 ,亦有食物及环境的外部因素 ,可以厌食为主证或兼证出现于多种疾病过程之中。在辨治时 ,应从病机着手 ,抓住主证 ,分辨虚实 ,辨清属脏属腑 ,分清其病因及兼证之别 ,并随小儿禀赋强弱、脾胃损伤的不同 ,分别采用运脾消积法、疏肝理脾法、健脾除湿法、燥湿健脾法、温中健脾法、…  相似文献   

3.
朱岳耕 《吉林中医药》2012,32(5):538-540
胃溃疡是临床多发消化系统疾病,中医认为其病因病机多为脾虚、邪毒犯脾胃,证有寒、热、虚、实之不同,且与湿、痰、瘀等兼合错杂,治疗上根据病人不同证型加以施治并进行加减,或养阴、或温阳、或理气、或清利、或清热、或散寒、或化饮、或通瘀、固正气,解外邪则病除.  相似文献   

4.
咯血是指呼吸道喉以下的任何部位的出血 ,由咳嗽经口腔排出。在一些呼吸道疾病 (如肺结核、支气管扩张及风湿性心脏病、左心衰竭等 )中 ,都可有不同程度的咯血。1 病因病机咯血皆出自肺络受伤 ,多由于热。或为实热 ,或为内伤虚热。实热证常为外感风热或痰热蕴肺 ,灼伤肺络 ;内伤虚热则为肺阴虚损或木火刑金 ,或肾水不能滋肺。此外外伤、瘀血等亦可致咯血。2 辨  证咯血证之虚实主要按其兼证分辨。兼见发热或壮热 ,咳嗽声高 ,痰黄稠而带血 ,为实热证。兼见胸胁掣痛 ,烦躁易怒 ,为木火刑金。兼见心烦口干 ,颊红 ,低热盗汗 ,干咳痰少为肺阴…  相似文献   

5.
头痛辨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应寿  赵川荣 《西部中医药》2004,17(4):47-48,F004
头痛是患者自觉以全头或某一局部疼痛为主证的疾患。既可单独出现,也可并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之中。本篇所论之头痛,主要是指外感或内伤杂病,以头痛作为主要症状者,若属于某一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兼证,当治其本病,兼症自会随之而愈。  相似文献   

6.
小儿多种疾病的临床证型以夹杂证为多。结合小儿的生理特点阐述了小儿夹杂证的形成原因;结合具体的疾病介绍了常见的表寒与里热夹杂、气虚与邪毒夹杂、脾虚与肠热夹杂等14种儿科临床常见的夹杂证,并以常见的疾病为例介绍了小儿夹杂证常用的解肌为主清里为辅,祛邪与扶正并重,养胃为主补脾为辅等多种夹杂证的治疗规律。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临床流行病学方法探讨贫血性疾病辨证分布规律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方法:进行回顾性及前瞻性调查。对纳入的573例贫血患者进行症候资料采集、辨证分型及其相关因素分析。结果:贫血性疾病脏腑辨证以脾肾为主,外周性贫血以脾为主,骨髓性贫血脾肾兼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气血阴阳辨证以气血亏虚为主,各占97.6%、89.0%。贫血性疾病无单纯实证,以虚证及虚实夹杂证为主,各占33.9%、66.1%。兼夹证依次为血瘀、痰浊、水湿、痰热、气滞。结论:脾肾虚类证型系贫血疾病基本中医证型,呈现外周性贫血从脾辨治为主、骨髓性贫血从肾辨治为主的趋向,提示常呈虚实夹杂证型,为构建脾肾辨证体系奠定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金匮要略》中的脾阴虚证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熊维美  汤一新 《中医杂志》2005,46(9):707-708
<金匮要略>对脾阴虚证未曾直接论述,但记载了脾阴虚多种兼证及不同的治法,为后世发展脾阴学说奠定了临床证治基础.  相似文献   

9.
《四川中医》2021,39(8):7-9
临床上多种疾病均广泛表现出阳虚类证候,常伴血瘀、血虚、水饮上泛等兼证,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严重不良影响。陈教授熟读《易经》、《黄帝内经》,临证数十载,善于在"阳主阴从"理论指导下治疗多种阳虚证疾病。  相似文献   

10.
用五苓 (散 )汤加味指导临床治验 3例 ,其经验是小便不利、烦渴 ,内有停水或兼表证 ;舌苔白腻厚为主证的水液代谢障碍的疾病。  相似文献   

11.
中医脾系病位特征及脾系相关疾病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脾系不是单纯的解剖学概念,它是关于人体物质代谢、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等的综合性系统。正确把握中医脾系病位特征及相关疾病,是中医脾系基础证规范化研究的前提,是现代实验室检查结果合理运用的基础,是中医药现代化向前推进的动力。  相似文献   

12.
心律失常其病变部位在心,与肝、脾、肾、肺密切相关。痰、饮、火、瘀阻滞心脉、扰乱心神而成本虚标实、虚实错杂之证。从心脾的关系、心律失常的病机、心律失常的治疗浅析从脾论治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3.
脾气论     
脾气即脾藏之气,是构成和维持脾藏功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脾禀长夏之气而生,长夏之气具有升腾、温暖、湿润的特点,因此脾气也具有上升、温煦、滋润的特点;长夏在五行属土,脾藏在五行亦属土。脾气之所以具有运化和统血的功能,根本原因就在于脾气禀承了长夏之气的各种属性,因此具有了滋润、温煦、生长、承载、变化、升腾等能力。脾气在生理活动中的作用机制以及病理过程中的变化机制均是基于上述属性的失常;同时正确认识脾气属性特点,对于临床脾气虚证诊断标准的确立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4.
脾气论     
脾气即脾藏之气,是构成和维持脾藏功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脾禀长夏之气而生,长夏之气具有升腾、温暖、湿润的特点,因此脾气也具有上升、温煦、滋润的特点;长夏在五行属土,脾藏在五行亦属土。脾气之所以具有运化和统血的功能,根本原因就在于脾气禀承了长夏之气的各种属性,因此具有了滋润、温煦、生长、承载、变化、升腾等能力。脾气在生理活动中的作用机制以及病理过程中的变化机制均是基于上述属性的失常;同时正确认识脾气属性特点,对于临床脾气虚证诊断标准的确立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5.
利血平所致脾虚大鼠脾阳虚证和脾气虚证的证候属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利血平所致脾虚大鼠的脾阳虚证和脾气虚证的证候属性.方法 SD大鼠80只,模型组和治疗组腹腔注射利血平造成脾虚模型,选用分别代表脾气虚证和脾阳虚证的四君子汤和理中丸作为治疗药物,检测各项指标,并将检测结果作为多元统计分析对象,采用聚类分析法,分析样本及指标的区分度,以探讨不同指标与脾气虚证和脾阳虚证的相关性.结果 12项指标在正常组和模型组有较好的区分度;从白细胞介素1(IL-1)及血管活性肠肽含量和动物体重等指标看,二者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从脾T细胞增殖、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等指标看,理中丸组高于四君子汤组;从胃泌素、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CD4 /CD8-的比值和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等指标看,理中丸组低于四君子汤组.结论 模型组与正常组有很好的区分度,利血平脾虚证模型成功;理中丸和四君子汤对脾虚大鼠的作用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与中医理论相符.  相似文献   

16.
《辽宁中医杂志》2016,(12):2526-2527
脾主升清在脾运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通过化生气血使脾气充足而能统血。在脾病的辨证中以食积蕴脾、痰湿困脾和瘀血积脾为主要临床表现者为实证。该文试从脾失升清导致食积实证、痰湿实证、瘀血实证3个方面来分析脾失升清与脾实证的关系,这对于脾实证的病机认识和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运脾治疗对脾虚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运脾治疗对脾虚大鼠免疫功能的作用。方法以黄芪、当归、苍术、龙骨等组成运脾基本方,加工制成糖浆制剂,应用利血平建立大鼠脾虚模型,以正常组、模型组、运脾治疗组对照,观察运脾方对脾虚大鼠主要免疫器官脾、胸腺组织结构,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作用。结果运脾治疗对胸腺组织结构有较显著的恢复作用,可提高Ig、SOD的含量。结论通过提高SOD、Ig含量,促进胸腺组织结构恢复等作用,从而显著提高脾虚大鼠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8.
脾瘅刍议     
探讨脾瘅病名、病因病机、治则方药及其转归预后,并结合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脾瘅相当于无"消渴"症状的肥胖型2型糖尿病.脾瘅源于肥胖,转为消渴,其中中满内热为关键病机.积极防治脾瘅,对于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减少其并发症的出现、延缓其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归脾汤合甘麦大枣汤治疗心脾两虚型抑郁证疗效。[方法]对56例心脾两虚型抑郁症住院患者使用归脾汤合甘麦大枣汤(浮小麦、炒白术、获神、党参、当归、远志、木香各12g,黄芪20g,酸枣仁、龙眼肉各15g,大枣7枚,炙甘草6g),水煎1剂,2次/d(早饭后1h,睡前0.5h)。连续治疗2周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不良反应。连续治疗1.5疗程,判定疗效。[结果]痊愈21例,显效15例,有效1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2.86%。[结论]归脾汤合甘麦大枣汤治疗心脾两虚型抑郁证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消渴是以多尿、多饮、多食、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从古至今,各医家学者对消渴病因病机的论述呈多元化,治则方药也颇多。本文试从中焦之脾胃理论来讨论其病因病机及其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