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芍药汤加减保留灌肠联合美沙拉嗪肠溶片的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及对免疫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将160例符合条件的UC患者随机按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美沙拉嗪肠溶片,吞服勿咀嚼,1 g/次,4次/d;及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盐灌肠液100~200 mg,保留灌肠。观察组采用美沙拉嗪肠溶片内服及芍药汤加减保留灌肠。两组保留灌肠每周5 d,休息2 d,均连续治疗8周。进行治疗前后Sutherland疾病活动指数,Baron评分,Geboes指数和大肠湿热证评分;采用IBDQ量表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检测治疗前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4(IL-4),IL-1β,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水平。结果:观察组疾病综合疗效总有效率为90%,高于对照组的7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92.5%,高于对照组的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Sutherland疾病活动指数,Baron评分,Geboes指数和大肠湿热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IBDQ量表之肠道症状、全身症状、情感能力、社会能力4个维度评分和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血清IL-1β和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IL-4和IL-10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TGF-β高于对照组,MMP-1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芍药汤加减保留灌肠联合美沙拉嗪肠溶片口服治疗活动期大肠湿热型UC患者,能改善临床症状,提高肠黏膜愈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和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清热解毒生肌汤保留灌肠治疗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8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口服柳氮磺吡啶肠溶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清热解毒生肌汤保留灌肠治疗。治疗2周后,观察两组单项症状积分(腹泻、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疾病活动指数(改良Mayo评分)、肠镜检查结果(Baron评分)、黏膜组织(Geboes指数评分)及血清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改善状况,统计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1.18%,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0.59%(P 0.05);两组治疗后腹泻、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评分均显著降低(P 0.01),且观察组以上单项症状积分降低更明显(P 0.01);两组治疗后Mayo疾病活动指数评分、Baron肠镜评分及黏膜组织Geboes指数评分均显著降低(P 0.01),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1);两组治疗后血清TNF-α、IL-6均显著降低(P 0.01),血清IL-10水平均显著升高(P 0.01),且观察组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改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1)。结论清热解毒生肌汤保留灌肠能够抑制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体内炎性反应,有助于修复受损肠黏膜,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当归芍药散合槐花散加减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活动期大肠湿热证及对脑肠肽神经递质和炎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共纳入130例随机按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5例。对照组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1. 0 g/次,3次/d;重度患者给予醋酸泼尼松片,0. 75 mg·kg~(-1)·d~(-1),分次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当归芍药散合槐花散加减内服,1剂/d。两组疗程均为连续治疗4周。进行治疗前后症状评分,Mayo评分、结肠黏膜评分和炎症性肠病问卷(IBDQ)评分;对于进入缓解期的患者进行6个月的随访,记录复发情况;检测治疗前后血管活性肠肽(VIP),P物质(SP),生长抑素(SS),白细胞介素-1(IL-1),IL-6,IL-4和IL-10。结果:经4周的治疗,观察组临床缓解率为93. 22%,优于对照组的80. 7%(χ~2=4. 035,P 0. 05);观察组患者各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 01);观察组患者Mayo评分和结肠黏膜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 01);观察组患者IBDQ量表各个维度评分和IBDQ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 0. 01);对临床缓解患者进行6个月随访,观察组复发率为18. 18%,低于对照组的36. 96%(χ2=4. 509,P 0. 05),且复发时间长于对照组(P 0. 01);观察组患者血清IL-1,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0. 01),IL-4,IL-10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 0. 01);观察组患者血浆VIP和SS均高于对照组(P 0. 01),SP水平低于对照组(P 0. 01)。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当归芍药散合槐花散加减治疗UC(大肠湿热证)活动期患者,近期可控制疾病活动,促进结肠黏膜修复,远期可推迟复发,降低复发率,并可调节脑肠肽神经递质和促炎/抑炎细胞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针刺联合肠炎清治疗大肠湿热证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6年7月在本院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并处于大肠湿热证活动期的患者共147例,按照入组顺序随机均分为两组,分组方法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入组后对照组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同时观察组给予针刺联合肠炎清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进行积分比较。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Ig A、Ig G、Ig M)、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的水平。采用黏膜病变活动指数、Baron评分和Geboes指数评价结肠黏膜病变及愈合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0.67%;对照组总有效率77.78%,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改善,而观察组积分经治疗后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疾病活动指数,Baron评分,Geboes指数均下降(P0.05),治疗后观察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经治疗后Ig G、Ig M水平及TNF-α、IL-6、IL-8水平均明显下降,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Ig A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针刺联合肠炎清治疗大肠湿热证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血清免疫球蛋白和炎症因子水平,促进患者肠黏膜恢复。  相似文献   

5.
愈疡消溃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愈疡消溃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活动期近期疗效及对白细胞介数-17,21(IL-17,IL-21)的影响。方法:90例UC患者随机按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美沙拉嗪肠溶片,吞服勿咀嚼,1 g/次,4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愈疡消溃I方,1剂/d,常规水煎分2次口服;愈疡消溃Ⅱ方,1剂/d,复煮浓缩至120 mL,睡前灌肠,连续5 d后停灌2 d。两组疗程均为8周。记录治疗前后Sutherland疾病活动指数(Sutherland DAI),并计算缓解率;观察肠镜表现及结肠组织病理改变情况;记录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体征评分;检测血清IL-17,IL-21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后Sutherland DAI评分、肠镜表现评分及肠组织病理改变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观察组上述指标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腹泻、脓血便、腹痛、腹胀、肛门灼热、里急后重、充血水肿、糜烂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观察组治疗后上述各主要症状、体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缓解31例,缓解率68.9%,对照组缓解20例,缓解率44.4%,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血清IL-17,IL-21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观察组血清IL-17,IL-2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愈疡消溃方口服及灌肠能减轻活动期轻、中度UC患者疾病活动程度,能减轻UC患者临床症状、体证,促进其进入缓解期,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轻辅助性T细胞17细胞介导的炎证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鼻渊通窍颗粒对儿童慢性鼻窦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按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4~7岁,1包/次,2次/d,7~12岁,1.5包/次,2次/d。疗程4周。氨溴索颗粒,1.2~1.6 mg·kg-1,分2~3次口服,疗程6周。标准桃金娘油肠溶胶囊(儿童装),120 mg/次,3次/d。疗程6周。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鼻渊通窍颗粒,5~10 g/次,3次/d。疗程6周。检测鼻黏膜纤毛传输时间(MTT);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进行鼻内镜检查,采用Lund-Kennedy评分法评价结果;记录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评分。结果:观察组疾病疗效总有效率95%,对照组81.7%,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IL-2和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MTT及Lund-Kennedy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鼻塞、流脓涕、头痛、嗅觉减退、回吸痰、鼻黏膜充血肿胀等症状、体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鼻渊通窍颗粒能抑制儿童慢性鼻窦炎患者促炎因子,促进鼻黏膜纤毛功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临床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7.
卫炜  周林冲 《河北中医》2023,(7):1093-1096+1101
目的 观察清肠解毒汤治疗湿热内蕴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CUC)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湿热内蕴型CUC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40例予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清肠解毒汤治疗。2组均治疗3个月后统计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Baron内镜评分、Geboes指数评分及炎症相关因子[包括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4(IL-4)、IL-6、IL-10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情况,观察2组治疗期间头晕、恶心、呕吐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5.00%(38/40),不良反应总发生率7.50%(3/40),对照组总有效率77.50%(31/40),不良反应总发生率5.00%(2/40),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但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中医症状评分、Baron内镜评分及Geboes指数评分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中医症状评分、Baron内镜评分及Geboes指数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热淋清颗粒辅助治疗对急性肾盂肾炎膀胱湿热证的疗效以及对血清白细胞介素(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9年8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急性肾盂肾炎患者108例,按随机数值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给予头孢氨苄片,口服,1次250~500 mg,每日4次;诺氟沙星胶囊,口服,1次400 mg,每日2次;碳酸氢钠片,口服,1次1~2片,每日3次。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接受热淋清颗粒,1次2袋,开水冲服,每日3次。连续2周后,比较2组症状消失时间、膀胱湿热证证症状评分、临床疗效;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2组血清IL-6和TNF-α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发热(3.05±0.44)d、腰痛(10.05±1.75)d以及尿路刺激征(5.40±0.72)d的消失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3.93±0.52)d,(12.17±1.94)d,(7.83±0.97)d](P<0.01);治疗后观察组膀胱湿热证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1.48%(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3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48%(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IL-6(41.36±6.03)pg/mL和TNF-α(90.34±10.71)pg/mL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50.77±6.49)pg/mL和(109.44±12.78)pg/mL](P<0.01)。结论热淋清颗粒辅助治疗对急性肾盂肾炎膀胱湿热证的疗效明显,抑制血清IL-6和TNF-α水平可能是其治疗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李月华 《新中医》2023,55(8):58-63
目的:观察利湿芍药方治疗湿热内蕴证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湿热内蕴证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美沙拉嗪肠溶片口服治疗;治疗组给予利湿芍药方中药口服治疗。用药4周后,评价2组腹泻、黏液便、脓血便、里急后重、腹痛及肛门灼热等临床症状评分,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 (IL-6)、白细胞介素-17 (IL-17)、白细胞介素-4 (IL-4)及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的变化情况及Baron内镜评分、Geboes黏膜组织学评分的改善情况。结果: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93.75%,对照组68.75%,2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临床症状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临床症状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炎症因子IL-6、IL-17、TNF-α,以及Baron内镜评分、Geboes评分均降低,IL-4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IL-6、IL-17、TNF-α水平,以及Baron内镜评分、Geboe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IL-4水平高于对...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槐花散合桃花汤加减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活动期寒热错杂证的疗效及对免疫功能和炎症反应的调节作用。方法:将112例符合要求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轻度、中度患者,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1.0 g/次,3次/d;重度或轻、中度患者服药4周后仍然疗效不佳者,采用醋酸泼尼松片,0.75 mg·kg~(-1)·d~(-1),分3次口服。观察组西医治疗同对照组,并采用槐花散合桃花汤加减内服,1剂/d。两组疗程均为连续治疗4周。缓解期采用美沙拉嗪肠溶片,0.5 g/次,3次/d,长期维持治疗。采用改良mayo评分评价疾病活动情况,并记录临床缓解和临床有效情况,进行寒热错杂证评分,进行肠镜下黏膜表现评分和黏膜组织学的Geboes指数评分,检测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IL-10;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CD4~+,CD8~+),以上指标治疗前后各评价1次,并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治疗后随访6个月,记录复发情况。结果:采用秩和检验分析中医证候疗效,观察组优于对照组(Z=1.915,P0.05);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98.04%(50/51),临床缓解率为94.12%(48/51),黏膜愈合率为96.08%(49/51),均分别高于对照组的84.00%(42/50),78.00%(39/50)和82.00%(41/50)(P0.05);观察组患者mayo,寒热错杂证、结肠黏膜和Geboes指数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TNF-α,IL-8均低于对照组(P0.01),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CD4~+,CD4~+/CD8~+均高于对照组,CD8~+较对照组低(P0.01);观察组6个月内的复发率为10.42%(5/48),低于对照组的30.77%(12/39)(χ~2=5.669,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槐花散合桃花汤加减用于UC活动期寒热错杂证患者,可诱导UC进入缓解,抑制疾病的活度,减轻临床症状,并能调节免疫功能和炎症因子表达,减轻炎症反应,促进肠黏膜愈合,并能维持临床缓解和减少复发,临床疗效优于5-氨基水杨酸(5-ASA)/糖皮质激素的西医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化浊解毒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120例UC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予中药化浊解毒方口服,每日1剂,早晚2次温服;对照组予美沙拉嗪肠溶片口服,1.0 g/次,3次/d。2组疗程均4周。对比2组治疗前后Geboes指数、结肠镜下黏膜表现、生活质量评分、疾病活动指数及血清炎性因子IL-8、IL-35水平,凝血指标血清FIB水平,统计治疗后1年内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Geboes指数、疾病活动指数及血清炎性因子IL-8水平、凝血指标血清FIB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生活质量评分、血清炎性因子IL-35水平升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疾病活动指数及血清炎性因子IL-8水平、凝血指标血清FIB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血清炎性因子IL-35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糜烂、溃疡改善不明显(P>0.05),充血水肿、颗粒样变等肠镜表现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1年观察组复发率为10.64%,对照组为23.53%,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浊解毒方能改善UC患者临床症状,修复肠黏膜病理损伤,降低复发率;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血清炎性因子IL-8、IL-35和凝血因子FIB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2.
王艳威  季杰  巩子汉  孙学东 《陕西中医》2020,(4):500-501,537
目的:评价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证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100例脾胃湿热证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比较两组患者研究前后主要中医证候积分、血清指标变化(IL-2、IL-6、G-17、ET、EGF)、证候临床疗效、HP清除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12周后主要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所下降,观察组治疗后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患者治疗后胃泌素G-17较前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IL-2及IL-6、EGF、ET均较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比较证候临床疗效,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0%,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0%,观察组证候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89.1%患者HP转阴,对照组为77.3%,观察组HP清除率较对照组高;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对照组为6.0%; 以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半夏泻心汤可提高脾胃湿热证CAG患者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胃黏膜炎性反应,并改善患者的临床证候。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健脾清肠方对激素依赖脾虚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在激素撤退中的临床疗效再评价。方法:选择并收集2012年4月1日至2014年1月31日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门诊及住院脾虚湿热型激素依赖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标准激素减量方法撤减激素,对照组给予口服补脾益肠丸,6 g/次,3次/d。观察组给予口服健脾清肠方,每日1剂,水煎300 m L,2次/d。均连续治疗3月。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疾病活动指数、黏膜愈合评价、中医证候疗效变化及炎症因子变化情况。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Mayo评分均显著减少(P<0.01),且观察组较对照组减少显著(P<0.01)。治疗后观察组有66.67%进入缓解期,对照组有13.33%患者进入缓解期,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对照组愈合率为46.67%,观察组愈合率为70.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有效率为80.0%,观察组有效率为96.67%,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白细胞介素-1(IL-1)水平均降低(P<0.05),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均升高(P<0.05),且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脾清肠方能降低脾虚湿热型激素依赖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疾病活动指数,促进黏膜愈合和改善中医症候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李婷  钟超伶 《新中医》2020,52(6):124-128
目的:观察在常规疗法基础上加用温针灸与血府逐瘀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以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156例心血瘀阻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8例,2组患者均给予现代医学常规治疗,观察组加温针灸联合血府逐瘀汤治疗。2组均以10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对比2组的心绞痛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及心电图疗效,记录并对比心功能指标[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内皮素(ET)、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心绞痛疗效总有效率96.15%,对照组总有效率78.2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98.72%,对照组总有效率69.2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89.74%,对照组总有效率52.5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LVEF、LVEDD、LVESD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观察组LVEF、LVEDD均低于对照组,LVESD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ET、TXB2均较治疗前下降,6-keto-PGF1α均较治疗前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ET、TXB2均低于对照组,6-keto-PGF1α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疗法基础上加用温针灸联合血府逐瘀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可有效缓解心绞痛,提高中医证候疗效,且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及血管内皮功能,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不同中医证型自发荧光成像(auto fluorescence imaging,AFI)内镜下荧光强度[绿/红(the ratio of green to red,G/R比值)]的特征,为UC中医辨证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收集UC患者49例,根据白光内镜(white light endoscopy,WLE)黏膜形态和G/R比值对大肠湿热组(19例)、脾胃气虚组(30例)和健康对照组(21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脾胃气虚组和大肠湿热组G/R比值分别为(1.147±0.137)和(0.915±0.114),较健康对照组(1.227±0.137)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其中大肠湿热组G/R比值较脾胃气虚组更低(P<0.01)。大肠湿热组活动期内镜活动指数(endoscopic index,EI)以中度(11例)和重度(5例)为主;脾胃气虚组以缓解期(17例)和活动期EI轻度(7例)为主。活动期G/R比值小于缓解期(0.963 vs 1.220,P<0.01),且活动期EI轻、中、重度的G/R比值依次降低,分别为1.044、0.967和0.830(P<0.01)。结论 UC大肠湿热证的炎症程度高于脾胃气虚证。AFI能较好地反映UC的炎症程度。  相似文献   

16.
丁珺云  张小罗 《新中医》2022,54(2):23-26
目的:观察自拟止眩汤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眩晕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眩晕综合征患者9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止眩汤。2组疗程均为7 d,分别于治疗前后评价2组中医证候积分,记录眩晕消失时间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随访1个月,统计2组症状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83%,对照组为83.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眩晕消失时间为(3.66±0.58) d,对照组为(4.73±0.69) 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个月,观察组复发率为5.00%,对照组为41.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2组仅部分患者出现轻微胃肠道不适,均未作处理自行消失。结论:止眩汤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眩晕综合征能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主要临床症状,加快病情康复,降低复发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王小龙 《新中医》2021,53(4):81-84
目的:观察平痞汤联合雷贝拉唑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NAG)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脾胃湿热型CNAG患者11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7例。对照组给予雷贝拉唑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平痞汤治疗,疗程均为4周。记录2组临床疗效及Hp清除率,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脘腹痞满、胃脘隐痛、嗳气反酸、纳呆食少、恶心呕吐、神疲乏力)积分、血清表皮生长因子(EGF)、一氧化氮(NO)、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水平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49%,对照组为85.9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脘腹痞满、胃脘隐痛、嗳气反酸、纳呆食少、恶心呕吐、神疲乏力等证候积分及总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各项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血清EGF、IL-6、TNF-α、IFN-γ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NO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观察组Hp清除率为68.42%,对照组为49.1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痞汤联合雷贝拉唑治疗脾胃湿热型CNAG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炎症损伤,提高Hp清除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疏肝清胆汤联合熊去氧胆酸片治疗肝胆湿热型慢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0例肝胆湿热型慢性胆囊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熊去氧胆酸片治疗,观察组给予疏肝清胆汤联合熊去氧胆酸片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的变化,评价疗效,检测总胆汁酸(TBA)、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甘胆酸(GC)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4.00%,对照组总有效率76.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主症评分、次症评分和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主症评分、次症评分和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GC及TBA含量均较治疗前降低,且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TC、TG、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HDLC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C、TG、LDL-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疏肝清胆汤联合熊去氧胆酸片治疗肝胆湿热型慢性胆囊炎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调节GC、TBA及血脂水平,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基于"未病先防"理论脐针结合面部走罐治疗湿热体质面部痤疮的效果。方法: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用LED光波治疗仪混合光治疗,观察组用脐针结合面部走罐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100.00%,对照组为81.4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皮损疗效轻度多于对照组,而中度、重度、极重度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发炎、局部红肿、痤疮复发、疼痛发痒症状要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体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脐针结合面部走罐治疗湿热体质面部痤疮能获得良好疗效及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