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已经确定视黄素酸(维生素A酸)1对致癌物诱导的小鼠皮肤乳头状瘤和癌具有预防及治疗作用。但实验和临床应用时同时出现的维生素A过多症这一中毒综合征却是一个限制因素。对该分子作广泛的化学修饰后,发现芳香族类视黄素的治疗比可降到1/10,所谓治疗比即乳头状瘤消退和维生素A过多症这两者分离程度的一个判断标准。此外,治疗剂量也可能降低到1/10以下(表1,化合物2)。以2口服治疗角质化皮肤病,特别是牛皮癣,以及几种癌前期病变,已证明上述动物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 通过对单体化合物鸢尾黄素的结构改造,寻找高效、低毒的新型抗病毒候选药物。方法 以鸢尾黄素为先 导化合物合成了3个化合物,并以鸢尾黄素和利巴韦林为对照,考察化合物体外抗病毒的活性,观察的主要指标为半数毒性浓 度(TC50)、半数抑制浓度(IC50)、抗病毒指数(TI),为研发新抗病毒药物提供依据。结果 化学试验分别通过磺化反应合成化合 物1,乙基化反应合成化合物2,乙基化、磺化反应两步合成化合物3,并根据红外、紫外、质谱和核磁等数据确定各化合物的 结构,分别是鸢尾黄素-5'-磺酸钠、4',7-二乙基鸢尾黄素、4',7-二乙基鸢尾黄素-5'-磺酸钠;抗病毒研究表明各化合物组在不同 剂量时对H3N2、ADV3、RSV、CVB3等病毒毒株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明显强于同等剂量的鸢尾黄素组。化合物1对 H3N2和RSV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抗H3N2病毒指数为29.57,强于利巴韦林(15.87);抗RSV病毒指数为28.39,略强于利巴韦林 (27.29);化合物2对CVB3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抗CVB3病毒指数为31.60,略强于利巴韦林(29.00);化合物3对H3N2和RSV有 明显的抑制作用,抗RSV病毒指数为34.24,略强于利巴韦林(27.29);抗H3N2病毒指数为35.56,远强于利巴韦林(15.87)。结 论 化合物3具有高效、低毒的抗病毒活性,可作为潜在的抗H3N2病毒新药研发。  相似文献   

3.
有大量证据提示低密度脂蛋白(LDL)氧化改变后,通过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损伤的形成而增强原致动脉粥样硬化特性。作者研究了从意大利蜡菊Helichrysum italicum(Roth)G.Don Fil中分得的银椴苷和鼠尾草黄素对由铜诱导的人LDL氧化改变的抑制作用。将LDL与CuSO4于37℃共同培养,在培养介质中逐渐加入银椴苷和鼠尾草黄素1~30μmol/L(溶于DMSO),对照组给以赋形剂。在3h内的不同时间点以分光光度法检测共轭二烯的形成和用硫代巴比妥酸方法检测TBARS的产生,在琼脂糖凝胶上进行电泳迁移率测定,以研究试药的抗LDL氧化的作用。结果显示,2个黄酮…  相似文献   

4.
甘草酸是甘草的有效成分,其选择性诱导成熟的T淋巴细胞凋亡,调节淋巴细胞数量和功能,纠正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紊乱,具有抗炎、抗变态反应的药理作用;其机制为抑制抗体(IgG、IgE)生成,多靶点地抑制补体系统,抑制炎性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生成,以及对抗炎症介质的致炎作用.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对甘草酸及其衍生物抗炎、抗变态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小檗碱衍生物的抗胆碱酯酶和抗炎双重抗阿尔茨海默病的活性。方法: 以Ellman、酶联免疫 (ELISA) 和抗氧化能力指数 (ORAC) 的方法分别进行体外胆碱酯酶 (乙酰胆碱酯酶和丁酰胆碱酯酶)、环氧合酶 (环氧合酶-1和环氧合酶-2) 抑制活性以及氧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同时,通过二甲苯所致耳肿胀实验评价其体内抗炎活性,以MTT法进一步了解化合物对SH-SY5Y细胞生存能力的影响。结果: 体外胆碱酯酶抑制活性筛选表明,所有化合物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达到纳摩尔水平,其中化合物4d和4f对AChE的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72.00 ± 12.31 nmol&;#8226;L-1和133.9 ± 17.95 nmol&;#8226;L-1。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评价4d和4f在10 µmol&;#8226;L-1浓度下的环氧合酶抑制活性。其中4d对环氧合酶没有抑制活性,而4f对环氧合酶1(COX-1)和2(COX-2)的抑制率分别为3.1%和100%,其ORAC值为0.27 ± 0.013,优于阳性对照tacrine。10 mg&;#8226;kg-1剂量的4f对二甲苯致小鼠耳片肿胀度的抑制达到39.5% (P < 0.001),与celecoxib相当。其对SH-SY5Y细胞存活能力影响不大,10 µmol&;#8226;L-1浓度下细胞存活率达85%。结论: 小檗碱衍生物4f具有较好的抗胆碱酯酶活性和抗炎活性,是具有潜力的抗阿尔茨海默病化合物。  相似文献   

6.
金雀异黄素抗胰腺癌细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胰腺癌是目前预后较差的消化系统肿瘤之一,其病死率很高,而且近年来在国内外其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尽管近年来对其外科手术治疗和化疗都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患者的预后仍未得到较大改进。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14个抗瘤酮A10的衍生物的合成和抗S-180瘤株的活性,其中有两个化合物(T1-6T1-2)抑瘤率与抗瘤A10的相当或较高,比阿霉素的为低。除A1-2外,其它均为未知物。  相似文献   

8.
棉酚衍生物和类似物的抗生育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豆黄素衍生物IRXH609(LRX)的减肥作用和可能的机理。方法:以高脂饮食诱导肥胖大鼠,测量体重、Lee’s指数、腹腔脂肪重量、摄食量、血脂和血糖,检验LRX灌服30d后的减肥效果;体外培养诱导分化3T3-L1前脂肪细胞,观察药物对脂肪细胞增殖、脂质合成和分解的影响。结果:LRX显著降低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大鼠体重、Lee’s指数、腹腔脂肪重量;降低血液中TC和游离脂肪酸(FFA)含量;抑制3T3-L1前脂肪细胞增殖;显著提高3T3-L1前脂肪细胞内激素敏感脂酶(HSL)活性,促进脂肪分解释放甘油(Gly),减少细胞内TG含量。结论:LRXH609有显著的减肥和调血脂作用,可能的机理是通过抑制前脂肪细胞增殖和分化,激活HSL促进脂肪细胞内TG分解,降低脂肪细胞内TG存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合成金雀异黄素4'-二氟甲醚化衍生物.方法 金雀异黄素与HCF2Cl、NaOH在水和二氧六环的混合液中发生二氟甲醚化反应,生成7,4'-二-二氟甲氧基-5-羟基异黄酮(2)、7-二氟甲氧基-5,4'-二羟基异黄酮(3)和4'-二氟甲氧基-5,7-二羟基异黄酮(4),再经甲醚化反应得到7-二氟甲氧基-5,4'-二甲氧基异黄酮(5)和4'-二氟甲氧基-5,7-二甲氧基异黄酮(6).结果 化合物的结构经MS、1H-NMR、13C-NMR、19F-NMR等进行了确证,化合物(4)和(6)为首次合成的新化合物.结论 为金雀异黄素4'-二氟甲醚化衍生物的合成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1.
抗炎油纱布的制备和使用黄淑荣(山东省烟台市烟台山医院264000)刘忠进(山东省烟台市中医医院264000)减少病人痛苦加速感染性伤口的愈合一直是外科临床上一个重要的问题。笔者根据感染伤口的病理生理过程,制备了抗炎油纱布用于临床治疗各种感染性伤口52...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并比较了MDP、MDP-α-n-丁酯(MDPBUT)、1,O-(MDP-L-丙氨酰)甘油-3-霉菌酸酯(MDPAGM)和海藻糖二霉菌酸酯(TDM)四种佐剂的活性。 MDP能代替弗氏佐剂中的分枝杆菌,最近证明亲脂性MDP衍生物MDPAGM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合成金雀异黄素4′-二氟甲醚化衍生物。方法 金雀异黄素与HCF2Cl、NaOH在水和二氧六环的混合液中发生二氟甲醚化反应,生成7,4′-二-二氟甲氧基-5-羟基异黄酮(2)、7-二氟甲氧基-5,4′_二羟基异黄酮(3)和4′-二氟甲氧基-5,7-二羟基异黄酮(4),再经甲醚化反应得到7-二氟甲氧基-5,4′-二甲氧基异黄酮(5)和4′-二氟甲氧基-5,7-二甲氧基异黄酮(6)。结果 化合物的结构经MS、^1H-NMR、^13C-NMR、^19F-NMR等进行了确证,化合物(4)和(6)为首次合成的新化舍物。结论 为金雀异黄素4′-二氟甲醚化衍生物的合成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4.
新的抗肝细胞毒和抗炎药蟛蜞菊内酯和coumestan衍生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旱莲草和蟛蜞菊在印度被广泛用于黄疸和肝胆系统其它疾病的治疗。经作者研究确定,这两种植物药中所含的蟛蜞菊内酯(wedelolactone)是它们的主要抗肝细胞毒成分,这是一种coumestan衍生物,化学名为7-甲氧基-5,11,12-三羟基-coumestan,其结构为:  相似文献   

15.
薏苡仁油抗消化系肿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内外动物实验发现薏苡仁油诱导消化系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抑制肿瘤组织内血管形成,减少营养物质供应从而抑制肿瘤生长.与化疗药相反,薏苡仁油提高荷瘤动物的免疫功能.在临床上,薏苡仁油与化疗药联合应用治疗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胰腺癌和肝癌,均可提高疗效、病人卡氏生命质量评分和疼痛缓解率,提高病人低下的免疫功能,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 / CD8水平及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活性显著提高,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金雀异黄素对Ⅱ型胶原诱导型关节炎大鼠促炎和抗炎因子分泌的影响。方法建立Ⅱ型胶原诱导型关节炎大鼠模型,通过50、100和200μm的金雀异黄素治疗,以0.1 mg/mL每周甲氨蝶呤(MTX)作为阳性对照,治疗后每周检测Ⅱ型胶原诱导型关节炎大鼠关节炎指数评分和后肢容积,第5周取膝关节进行关节滑膜组织病理检测;取静脉血分离出血清后,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4(IL-4)、IL-6、IL-8、IL-10、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淋巴毒素-α的水平。结果关节炎指数评分、后肢容积以及关节滑膜组织病理结果显示造模成功。模型组大鼠血清中的炎症因子IL-6、IL-8和淋巴毒素-α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金雀异黄素能下调IL-6、IL-8、淋巴毒素-α的分泌,200μm金雀异黄素对IL-6、IL-8的抑制作用与MTX相当,而各金雀异黄素治疗组对淋巴毒素-α的抑制作用均弱于MTX。模型组大鼠血清中的细胞因子IL-4、IL-10、TGF-β1的表达水平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金雀异黄素能上调IL-4、IL-10、TGF-β1的分泌。100μm金雀异黄素对IL-4的上调作用与MTX相当;200μm金雀异黄素对IL-10的促进作用与MTX相当,对TGF-β1的上调作用强于MTX。结论金雀异黄素抑制Ⅱ型胶原诱导型关节炎大鼠炎症因子的释放,促进抗炎因子的表达,改善关节炎大鼠滑膜炎症。  相似文献   

17.
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能防治氧化偶氮甲烷/葡聚糖硫酸钠诱发小鼠原发性结直肠癌和CT26细胞或SW480-EGFP细胞移植瘤在大鼠或小鼠体内生长。体外实验发现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能浓度相关地抑制大肠癌SW480细胞、SW480-EGFP细胞、SW480/M5细胞、SW620细胞、SW1116细胞、LoVo细胞、HT-29细胞、Colon26细胞、HCT116细胞、HCT-8细胞、HCL细胞和LS174t细胞增殖,并诱导凋亡。苦参碱能增强奥沙利铂抗SW480细胞、SW620细胞和SW1116细胞的作用。氧化苦参碱能增强5-氟尿嘧啶抗LoVo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氧化苦参碱(OM)和拉米夫定体外抗乙肝病毒的效果。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考察OM和拉米夫定对HepG2.2.15生长的抑制作用,ELISA法检测对HepG2.2.15分泌HBsAg和HBeAg的抑制作用。结果 OM和拉米夫定对HepG2.2.15的半数中毒剂量分别为1 489.1和15.5μg/L。对HBsAg和HBeAg的表达均有剂量和时间依赖的抑制作用。结论 OM治疗乙肝病毒的安全性高于拉米夫定。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植物中天然存在的邻香豆酸、对香豆酸、咖啡酸和香豆素对SOS诱导和脂质过氧化的体外抑制,对环磷酰胺致小鼠骨髓微核和精子畸形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理。以丝裂霉素C(MMC,40μg/ml)和UV(30w,距离30cm,照射15秒)为阳性物诱导PQ35菌株的SOS反应。抗MMC实  相似文献   

20.
《中国药房》2019,(21):2937-2941
目的:对鸢尾黄素进行结构修饰,寻求新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化合物。方法:以鸢尾黄素为先导化合物,分别加入乙醇胺、甲胺、乙胺、二甲胺、二乙胺、正丙胺等胺类试剂和甲醛溶液,经曼尼希(Mannich)反应得到鸢尾黄素曼尼希碱衍生物,根据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等确定其结构。采用溶解度试验法考察鸢尾黄素及其衍生物的水溶性;采用MTT法考察鸢尾黄素及其衍生物对人结肠癌细胞株HCT116、人肺癌细胞株A549、人肝癌细胞株HepG2的增殖抑制作用,并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以H22肝癌荷瘤小鼠为模型,考察鸢尾黄素及其衍生物(剂量均为100 mg/kg)的体内抑瘤率。结果:共合成6个鸢尾黄素曼尼希碱衍生物,分别为8-(N-羟乙基)-亚甲基胺基-5,7,4′-三羟基-6-甲氧基异黄酮、8-(N-甲基)-亚甲基胺基-5,7,4′-三羟基-6-甲氧基异黄酮、8-(N,N-二乙基)-亚甲基胺基-5,7,4′-三羟基-6-甲氧基异黄酮、8-(N,N-二甲基)-亚甲基胺基-5,7,4′-三羟基-6-甲氧基异黄酮、8-(N-乙基)-亚甲基胺基-5,7,4′-三羟基-6-甲氧基异黄酮、8-(N-正丙基)-亚甲基胺基-5,7,4′-三羟基-6-甲氧基异黄酮(依次记为化合物1~6)。与鸢尾黄素比较,6个衍生物的水溶性明显提高,溶解度是鸢尾黄素的5~20倍;其中化合物1、3、5对HCT116细胞的IC50分别为(34.82±3.27)、(16.21±4.13)、(33.12±3.25)μmol/L,均强于鸢尾黄素的IC50[(45.23±5.74)μmol/L];对A549细胞的IC50分别为(37.05±5.74)、(26.88±4.52)、(30.13±6.23)μmol/L,均强于鸢尾黄素的IC50[(53.24±6.34)μmol/L];对HepG2细胞的IC50分别为(23.74±1.45)、(18.96±2.34)、(30.95±2.87)μmol/L,均强于鸢尾黄素的IC50[(48.98±2.58)μmol/L];对H22肝癌荷瘤小鼠的抑瘤率分别55.51%、57.20%、49.15%,且均高于鸢尾黄素的抑瘤率(33.05%),其余3个化合物相比鸢尾黄素的抗肿瘤活性无明显优势。结论:在本研究合成的6个鸢尾黄素曼尼希碱衍生物中,化合物1、3、5均具有强于鸢尾黄素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