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A/O-BAF工艺处理垃圾渗沥液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门市固体废弃物处理公司垃圾填埋场的渗沥液为对象,中试处理工艺采用二级A/O法,与原有的SBR工艺相比,提高了生化处理的效率,将污水停留时间由20d缩短至7d。该工艺将好氧区和厌氧区分开,形成序列式硝化-反硝化工艺,具有较好的脱氮效果,后续采用曝气生物滤池(BAF)可使渗沥液中残余的有机成分和氨氮进一步去除。一级A/O池、二级A/O池对COD的去除率分别为76%、47%,对氨氮的去除率分别为87%、91%。上向流BAF比下向流BAF对COD的去除效果更好,两者对COD的去除率分别为70%和55%。  相似文献   

2.
石灰混凝-纳滤法深度处理垃圾渗沥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石灰混凝法处理垃圾渗沥液生化出水,考察了石灰投加量、混凝剂种类对产水COD、氨氮、pH、色度、硬度的影响,并对石灰混凝前后产水的纳滤通量和出水水质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石灰混凝可以有效降低90%以上的硬度,COD、氨氮、色度去除率为30%~60%.垃圾渗沥液生化出水经混凝后进行纳滤处理可有效提高通量出水中COD、氧氧...  相似文献   

3.
牡蛎壳粉末投加UASB反应器的启动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牡蛎壳粉末的溶解特性及其投加条件下的UASB反应器的启动特性。以未投加反应系列为对照,系统考察了牡蛎壳粉末投加对颗粒化厌氧污泥的有机物降解性能影响。结果表明:牡蛎壳粉末在溶液中的溶解速率随初始pH升高而降低;添加牡蛎壳粉末,可加快厌氧颗粒污泥的形成,使污泥床生长迅速,可通过补充碱度维持反应器内pH的相对稳定,COD去除率约提高15%,污泥的产甲烷活性得到增加,反应器启动时间可缩短10%。  相似文献   

4.
采用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UASB)对北京阿苏卫填埋场渗沥液处理工艺进行改造,并对UASB进行了运行调试,测定调试过程中水质指标,结果显示:厌氧罐内挥发性脂肪酸(VFA)含量均控制在600 mg/L以内,水质没有出现酸化现象;系统稳定运行后COD去除率为50%上下,氨氮含量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5.
依据厌氧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处理方法,采用Fenton法对模拟生物反应器填埋场后期产生的渗滤液进行处理.实验结果表明,当渗滤液的pH值调节到2.0,H2O2投加量为0.05 mol/L,H2O2与FeSO4·7H2O的摩尔浓度比为11.6,反应时间为1 h时,处理效果最佳.此时,COD去除率达到87%,色度去除率达到55%,氨氮的去除率达到79%.  相似文献   

6.
粉煤灰吸附-Fenton氧化联合处理高浓度有机实验室废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粉煤灰-Fenton氧化法联合处理高浓度有机实验室废水.在粉煤灰吸附的最佳条件下对Fenton氧化的最佳条件进行研究,考察了pH、氧化时间、H202投加量、FeS04投加量以及H202投加方式等因素对COD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反映时间为2h、H202投加量为0.05mL/mL、c(H202):c(FeS04)为10:1、pH为3时是最佳实验条件,此时废水COD的去除率达90%以上,色度去除率这99%以上.  相似文献   

7.
利用分离筛选出来的高效优势混合菌群,研究了在3种环境条件下,采用生物强化技术对垃圾渗沥液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在投加LS高效优势混合菌群的反应体系中,CODCr的最大去除率比未投加LS高效优势混合菌群的降解体系中的CODCr去除率增加了6.6%;经氨吹脱的垃圾渗沥液投加优良菌后CODCr的去除率最高,为44.4%;投加优势降解混合菌群后,垃圾渗沥液可生化性最高可提高5.06倍。  相似文献   

8.
采用厌氧序批式反应器(ASBR) SBR工艺生物处理单元和混凝沉淀 过滤 活性炭吸附深度处理单元对西安江村沟垃圾卫生填埋场渗沥液进行处理研究.结果显示:ASBR投配率14%(HRT=7d),pH=7时,系统运行稳定,COD去除率为45%,而SBR的COD去除率仅为30%.混凝沉淀-过滤-活性炭吸附深度处理后,各单元出水COD、氨氮和色度均呈阶梯式下降,出水COD为177.4mg/L,氨氮为103.5mg/L,色度为40倍.试验表明:AS-BR-脱氨-混凝沉淀、过滤-吸附工艺可实现渗沥液的有效处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水处理剂投加量对去除水中微囊藻毒素的影响,探讨最佳投加剂量.方法:采用烧杯试验,研究不同工艺、不同投加量对微囊藻毒素的去除效果;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藻毒素.结果:混凝沉淀工艺对微囊藻毒素去除率最低为4.3%,最高为29.7%;氧化处理工艺对微囊藻毒素去除率最低为13.0%,最高为92.0%,随着氧化剂投加剂量的增加,微囊藻毒素的去除率大幅度提高,臭氧、二氧化氯、高锰酸钾的最高去除率分别为92.0%、87.0%、78.3%,91.7%的水样经处理后微囊藻毒素浓度达到GB5749规定;粉末活性炭吸附工艺对微囊藻毒素去除率最低为4.0%,最高为40.0%,随着投加量增加,藻毒素去除率提高.水处理剂的最佳投加量分别为:聚合氯化铝(液体)3.0 mg/L,聚合氯化铝(固体)1.0 mg/L,聚合硫酸铁10.0 mg/L,聚丙烯酰胺0.1 mg/L,高锰酸钾1.0 mg/L,二氧化氯6.0 mg/L,臭氧5.6 mg/L,粉末活性炭4.0 mg/L.结论:单纯增加混凝(絮凝)剂的投加量不能提高藻毒素的去除效果,增加臭氧(O3)、二氧化氯(ClO2)、高锰酸钾(KMnO4)等氧化剂和粉末活性炭等吸附剂的投加量,可提高对藻毒素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10.
采用厌氧生物滤池对焚烧厂垃圾渗沥液进行处理,接种污泥为CSTR消化污泥,在(37±2)℃条件下完成挂膜后,反应器连续稳定运行近6个月。期间通过对COD、NH_3-N、TN、pH、VFA、TIC、VAF/TIC、日产气量及CH_4含量等指标的监测,研究反应器对渗沥液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厌氧生物滤池对渗沥液中有机污染物的去除率很高,当进水COD浓度为49 000~82 000 mg/L,出水COD浓度为3 000~8 000 mg/L,COD去除率基本维持在90%以上;系统运行期间TIC可达10 000 mg/L左右,VFA/TIC基本维持在0.2~0.5,属于厌氧反应器的适宜范围;氨化作用显著,进水NH3-N/TN (40%~70%)明显低于出水NH3-N/TN (85%~99%);产气效率较高,日产气量可达300~400 L,CH4含量约70%。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在连续进出料条件下,餐厨垃圾与市政污泥的不同混合比例对混合中温厌氧日产气量、pH、VFA/碱度、TS去除率、VS去除率以及沼气产率和甲烷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物料单独厌氧消化时,投加含固率为8%餐厨垃圾的系统比投加合固率为10%餐厨垃圾的系统更加稳定;当餐厨垃圾与市政污泥TS之比为80:20时,去除单位VS的沼气和甲烷平均产量最高,分别达到712 mL/g和388 mL/g,物料TS和VS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0%和75%;而当混合比例为60∶40时,获得最高的TS和VS平均去除率,分别是71%和77%,去除单位VS的沼气和甲烷平均产量分别是668 mL/g和374 mL/g;餐厨垃圾与市政污泥混合厌氧消化与餐厨垃圾单独厌氧消化相比,沼气甲烷含量、去除单位VS的沼气和甲烷平均产率都有所提高,并且具有更好的系统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通过不同电极电化学氧化垃圾渗沥液处理的对比研究,选择以Ti/Ru-Ir作为电极阳极材料,研究了电流密度、氯离子浓度、初始pH对电化学氧化垃圾渗沥液的影响。结果表明:电流密度为30 mA/cm2,氯离子浓度5 000mg/L,pH在8.09的情况下,电解6 h垃圾渗沥液,氨氮去除率达到100%,COD去除率为50%,UV254去除率为61.09%,垃圾渗沥液BOD/COD从0.14提高到0.22,垃圾渗沥液生化性得到极大提高。经济性分析表明垃圾渗沥液电化学处理6 h后,氨氮去除率达到100%时,单位能耗为0.08 kW.h/g。  相似文献   

13.
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去除饮用水中硝酸盐氮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在室温、COD∶N∶P =2 0 0∶5∶1、NO-3 N浓度从 5mg L逐渐增加至 10 0mg L、水力停留时间从 11 1h缩短至 4 7h的条件下 ,活性污泥在上流式厌氧污泥床中经过 7周时间即可完成反硝化细菌的驯化培养过程。此时反硝化细菌数量可较驯化前增加约 6 0倍 ,产甲烷速率提高约 10倍 ,脱氮率达 99%。还详细研究了C N(原子计 )及pH值对反硝化的影响 ,当C N≥ 1 0时 ,反硝化效率差别无显著性。水样经脱氮处理后无需调节pH值。  相似文献   

14.
为对比不完全厌氧-好氧堆肥与好氧堆肥的过程和效果,探究微生物菌剂对堆肥的影响,分别在有机垃圾中添加猪粪、麦糠和微生物菌剂,对各处理在堆肥过程中温度、p H、含水率、全碳、全氮和C/N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不完全厌氧-好氧堆肥在堆肥前期保温、升温效果好,水分蒸发慢,p H下降明显,与好氧堆肥相比,具有有机质分解彻底、氮素流失少等特点。此外,微生物菌剂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堆肥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15.
Wang L  Li J  Guo T  Qin M 《卫生研究》2012,41(2):279-282
目的分离、筛选去除营养盐的高效菌,并研究其生长特性和除污性能。方法采用富集培养、硅胶平板分离的方法,经过多次分离纯化,得到一纯反硝化菌株,并研究了其反硝化强度和生长规律。将分离纯化的反硝化细菌富集培养后进行除污试验,探讨其不同浓度的除污效果。结果筛选的菌株具有一定的脱氮除磷能力,反硝化强度为63.21%,通过对该菌株在培养过程中光密度的测定,进一步研究了生长规律:在2~5天,活菌数迅速提高,处于对数生长期,在5~7天,处于稳定期。利用不同投加量的反硝化细菌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当投加量为100mg/L时,处理效果最好,总氮(TN)、总磷(TP)的去除率最大可达76.2%、93.8%。结论从生活污水沉积物中分离出的反硝化菌株具有较好的脱氮除磷效果,为富营养化水体的脱氮除磷性能和相关污水的生物处理提供了微生物基础。  相似文献   

16.
利用中温CSTR厌氧反应器处理餐厨垃圾经机械预处理后的有机浆液,进液COD均值为150 960mg/L,COD去除率达84.1%,厌氧进、出液的pH均值分别是4.5和7.7,厌氧进、出液的TS均值分别为7.5%和2.4%,厌氧反应器的出液VFA为2 000~3 000 mg/L,NH_3-N浓度和碱度(CaCO_3)分别保持在3 700 mg/L和19 000 mg/L左右,厌氧系统运行稳定。研究还表明:每吨餐厨垃圾有机浆液的沼气产量大于60 m~3,沼气中甲烷的含量保持在60%左右,餐厨垃圾有机浆液COD的产气率为0.49 m3/kg。  相似文献   

17.
2株好氧反硝化菌还原能力测定及菌种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好氧反硝化菌株WXZ-15、WXZ-19的还原能力和菌种鉴定。方法采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确定可能最优还原条件[如碳源与总氮源的浓度比值(COD/N)、初始NO2-(以氮计)浓度、摇床转速、初始pH值]。分别以NO3-、NO2-为底物,对好氧反硝化菌株WXZ-15、WXZ-19进行还原能力测定。并采用部分长度16SrDNA序列分析对实验菌株进行鉴定。结果极差分析显示,WXZ-15可能最优还原条件:COD/N为10,转速为160r/min,初始NO2-浓度为200mg/L,初始pH值为7.5,WXZ-19可能最优还原条件:COD/N为10,转速为160r/min,初始NO2-浓度为50mg/L,初始pH为7.5。不同氮源的还原能力实验发现,WXZ-15、WXZ-19两株菌以NO3-(以氮计)为底物时的总氮(TN)去除率分别为85.65%,45.23%,以NO2-(以氮计)为底物时的TN去除率分别为52.32%,35.40%。结论好氧反硝化菌株WXZ-15、WXZ-19具有较强的还原能力,均可直接还原NO2-(以氮计)。WXZ-15菌株为Delftiatsuruhatensi,WXZ-19菌株为Pseudomonas putida。  相似文献   

18.
泔水垃圾单相湿法厌氧发酵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中温单相湿法厌氧消化工艺对泔水垃圾进行处理,考察了对COD、TS的去除效果和产气中的甲烷含量,探讨了发酵过程中碱度、氨氮、pH和脂肪酸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反应器温度为(35±1)℃和接种物50%的条件下,该工艺对COD的去除率为43%,对TS的去除率为85%,发酵期内发酵气体产生量达到110mL/g。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多重耐药菌对颗粒污泥生物处理系统硝化过程中氨氧化细菌的影响,为降低耐药基因对生物处理系统的风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向正常运行的颗粒污泥序批式反应器(GSBR)中投加携带多重耐药质粒RP4的E.coli K12(RP4),监测GSBR氨氮去除效率,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不同粒径颗粒污泥中氨氧化细菌的菌群结构和丰度进行分析比较,以探讨多重耐药菌对氨氧化细菌的影响。结果接种E.coli K12(RP4)后,GSBR氨氮去除率从94.7%降低至32.8%,恢复12 d后,去除率达95%以上。颗粒污泥中,粒径越大,氨氧化细菌菌群结构越稳定。在各粒径污泥中,亚硝化单孢菌均占据优势地位,是降解氨氮的主要菌群。反应初期,氨氧化细菌的丰度并未因E.coli K12(RP4)的投加而发生较大变化,直至运行后期絮状污泥和小粒径颗粒污泥新生氨氧化细菌丰度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其与氨氮去除效果恢复呈现相关性。结论耐药菌E.coli K12(RP4)影响了氨氧化细菌的代谢活性,从而导致污水生物处理系统硝化效果下降。  相似文献   

20.
以某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水深度处理中反硝化生物滤池出水为原水,研究了臭氧对水中微生物学指标的去除效果以及不同投加量(0、2、4、6、8、10 mg/L)臭氧化后出水的发光细菌急性毒性和可生化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臭氧投加量的升高,污水中总大肠菌群和粪大肠菌群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且当臭氧投加量为8 mg/L时,出水中总大肠菌群与粪大肠菌群分别下降至3 366 CFU/L和4 CFU/L,满足GB/T 18921—2002《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的标准。随着臭氧投加量的增加,出水的发光细菌急性毒性增强,但均处在低毒的范畴。臭氧化可以大幅度提高出水的可生化性,在臭氧投加量达到4 mg/L时,可生化溶解性有机碳(BDOC)/可溶性有机碳(DOC)值达到最大,可生化性最高。提示臭氧能很大程度地去除污水中的微生物,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但会增加水中的发光细菌急性毒性,因此,应该根据不同的用途和目的,选择合适的臭氧投加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