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臭椿是一种来源丰富、成本低廉且有很好药用价值的中药植物。吲哚类生物碱是臭椿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抗病毒、抗菌、抗寄生虫等生物活性。对臭椿吲哚生物碱成分以及生物活性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今后该植物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C19型二萜生物碱药理活性和毒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19型二萜生物碱是一类来源广泛、结构复杂、生物活性多样的植物成分,一直以来为化学家和药理学家所重视.本文综述了近年来C19型二萜生物碱的药理活性和毒性研究进展,为其深度开发利用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综述紫堇属中异喹啉类生物碱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方法阅读国内外文献数据库中近年来关于紫堇属植物的文献,从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方面对文献进行整理和综述。结果紫堇属植物含有丰富的异喹啉类生物碱,按照结构类型可分为9类:原小檗碱类、原阿片碱类、苯酞异喹啉类、苯菲啶类、苄基异喹啉类、阿朴菲类、枯拉灵类、螺苄异喹啉类、其他类。紫堇属植物中的生物碱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等功效,还具有免疫、抗菌、抗炎等生物活性。结论本文对紫堇属植物中含有的异喹啉类生物碱的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进行了整理,为紫堇属植物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邵顺波 《安徽医药》2004,8(3):238-238
生物碱类成分是医药卫生类中专药学专业"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主要内容,也是构成天然药物化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0年版<中国药典>收载的有关生物碱类成分的药品近100种,大多数生物碱类成分具有强烈的生物活性,如:抗癌、止痛、解痉、消炎、抗疟、抗病毒等.因而,学习和掌握生物碱类化学成分的生物活性、理化性质和提取分离方法,不仅是药学生在学习期间应达到的课程目标,也是为将来在医药卫生事业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天然药物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桑是药食兼用植物,含有生物碱、黄酮、多糖蛋白等化学成分,具有抗肿瘤、抑制酶活性、抗病毒等生物活性。对桑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6.
乌头属植物二萜生物碱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乌头属植物中含有的特征成份二萜生物碱具有较强的毒性和广泛生物活性,多年以来一直是药物学家寻找新药和先导化合物的一个重要来源.也是植物化学分类学家研究的热点。本文从乌头属植物中二萜生物碱的来源,结构及其特点等方面,综述了1998-2008年从乌头属植物中分得的新的二萜生物碱的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7.
柑桔属(Citrus)属于芸香科的柑橘亚科,为常绿小乔木,在中国多在长江以南诸省栽培。柑桔包括了柑、桔、橙、柚、柠檬等品种,其营养全面,含有黄酮类、柠檬苦素类、生物碱类、香豆素类及维生素等多种活性成分。其中,生物碱(Alkaloids)是其中的一类重要的天然含负氧化态氮原子的有机化合物,具有碱性和显著的生物活性。大量研究发现,在芸香科柑桔属植物中存在生物碱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8.
紫菀属植物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紫菀属植物所含化学成分类型丰富,包括萜类、黄酮类、甾醇类、肽类、生物碱等;生物活性多样,具有止咳祛痰、抗肿瘤、抑菌等作用.综述了近年来紫菀属植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为进一步开发该属植物药用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Sparteine类生物碱绝大部分存在于豆科(Leguminosae),特别是Papilionaceae亚科植物中。迄今为止,人们已从自然界发现了约100种该类成分。由于其结构特殊,且多数具有明显的生物活性,因而吸引着人们在内容广泛的领域中加以探索和研究。尽管关于quinolizidine(and sparteine)类生物碱的结构类型、分析、化学分类及生物活性等方面的专论,散在于某些专著或文献中,但有关光谱学在sparteine类生物碱立体化学研究中的应用方面的专论尚未见到。故本文拟就作者从豆科植物中分得的五种sparteine类生物碱及文献所收载的有关化合物,分析、归纳总结并探讨光谱学(IR,~1H-NMR,~(13)C-NMR and CD)在该类生物碱立体化学研究中的某些规律。  相似文献   

10.
摘 要 综述国内外对有关苦木科植物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苦木科植物的化学成分主要为生物碱和萜类,其生物活性为抗肿瘤活性、杀虫、降压、抗炎和抗菌以及抗疟等。本文以期为全面开发利用苦木科植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黄皮树Phellodendron chinense、黄檗P.amurense的干燥树皮分别作为黄柏、关黄柏入药,二者在2005、2010、2015年版《中国药典》被分别收录。从这两种药材中分离出来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生物碱类、柠檬苦素类、酚酸类、萜类、苯丙素类、挥发性类等,具有抗菌、抗癌、抗糖尿病、保护心脑血管等多种生物活性。综述近年来对黄柏、关黄柏化学成分、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研究两者药效物质基础、药理作用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为玄参科地黄属植物, 其块根为常用中药。该植物块根和叶中含有大量的环烯醚萜类成分, 同时还存在紫罗兰酮、二苯乙烯、三萜、黄酮、酚酸、木脂素、含氮类、糖及其他类化合物;药理研究表明梓醇等多个成分具有抗心脑血管疾病、神经保护、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抗骨质疏松、增强免疫等多种药理作用。由于中药地黄显著的滋补作用, 历来是研究的热点。对最近5年有关地黄的化学成分和药理研究进行综述, 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中国防己科千金藤属药用植物资源利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道我国防己科18种千金藤属药用植物的资源及化学分析工作:通过薄层检查了17种生物碱在这些植物中的存在情况,测定了每种的根部所含总生物碱的含量以及用CS-910型薄层光密度计测定了其中10种生物碱的含量。结果表明,千金藤属植物是寻找异喹啉类生物碱新资源的对象,特别是有较大形块根的山乌龟亚属是今后生产肌肉松弛剂等药物有价值的原料植物;对千金藤属的化学分类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小檗属植物资源丰富,药用历史悠久,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其中刺檗、具芒小檗、毛叶黄耆和豪猪刺等植物的研究较为深入。小檗属植物的主要成分为生物碱类和黄酮类,研究最多的是小檗碱,其具有降血糖血脂、抗炎、抑菌等药理作用,可用于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然而,对小檗碱的研究并不能代替对小檗属植物的研究。对小檗属植物提取物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为促进该属植物及其有效成分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菘蓝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菘蓝属植物在中国药用历史悠久,其中菘蓝的根和叶即为板蓝根和大青叶。该属植物化学成分多样,主要包括生物碱类、硫代葡萄糖苷类、木脂素类、黄酮类等,具有抗菌、抗病毒、抗内毒素、抗肿瘤、抗炎、免疫增强等药理作用。本文对近40年来国内外有关菘蓝属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文献进行系统的总结,为该属植物的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安徽贝母生物碱的分离和结构鉴定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李清华  吴宗好 《药学学报》1986,21(10):767-771
从安徽贝母(fritillaria anhuiensis S.C.Chen et S.F.Yin)鳞茎中分离出四个生物碱Ⅰ,Ⅱ,Ⅲ及Ⅳ,通过光谱数据及与标准品对照,碱Ⅰ为浙贝乙素(verticinone,peiminine),碱Ⅱ为贝母辛(peimisine),碱Ⅲ为异浙贝甲素(isoverticine)。碱Ⅳ是一种新的生物碱,定名为皖贝甲素(wanpeinine A)。根据IR,MS,1HNMR以及13CNMR光谱解析和衍生物制备,推定其结构为5α,14α,22β-cevanine-3β,6α,20β-triol。  相似文献   

17.
中药苦参主要黄酮类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巍  梁鸿  尹婷  王邠  赵玉英 《药学学报》2008,43(8):833-837
中药苦参为豆科槐属植物苦参Sophora flavescenes Ait.的干燥根,具有清热燥湿、杀虫利尿的功能,主治热痢便血、阴肿阴痒、湿疹、皮肤搔痒,外用治疗滴虫性阴道炎等。黄酮是苦参中一类重要的活性成分,为建立苦参黄酮质量控制方法提供对照品,研究苦参黄酮抗滴虫和抗菌等作用机制和构效关系,首先对其主要黄酮类成分进行了研究,从中分离鉴定了6个主要化合物,分别为5-甲氧基-7,2′,4′-三羟基-8-异戊烯基二氢黄酮(1)、 异黄腐醇(2)、 3β,7,4′-三羟基-5-甲氧基-8-异戊烯基二氢黄酮(3)、 降苦参酮(4)、 苦参酮(5)和苦参醇I(6)。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3为首次从本植物得到,并首次报道了化合物3和5的13C NMR数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考察生川乌瓜蒌不同配伍比例醇提液中乌头类生物碱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比较瓜蒌对其药动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建立灵敏、专属、快速的测定大鼠血浆中6种乌头类生物碱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ig生川乌与瓜蒌1∶0、6∶1、1∶6配伍醇提液,在不同的时间点采血分析,经DAS 2.0软件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的药动学参数tmax和t1/2发生了显著变化,且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生川乌与瓜蒌6∶1配伍组tmax显著减小(P0.05),生川乌与瓜蒌1∶6配伍组tmax显著增加(P0.01、0.001),且t_(1/2)显著降低(P0.05、0.01),提示生川乌与瓜蒌不同配伍比例影响了3种生物碱的吸收和消除过程。结论生川乌与瓜蒌配伍影响了乌头类生物碱的药动学过程,配伍比例是其配伍禁忌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9.
More than 400 species of medicinal plants grow in the Northern Areas of Pakistan, including Ephedra plants. To investigate the wild Ephedra plant resources in the area, we surveyed the medicinal plants and collected 71 specimens from 18 collecting sites to analyze their genetic variation. The DNA sequences of the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 1 and 2 (ITS 1 and 2) of nuclear ribosomal DNA and a noncoding sequence of chloroplast DNA (trn L/F) were analyzed. This DNA data analysis and external morphological features were used to confirm the species of the specimens, and it was found that E. intermedia was the major species in the area and that E. gerardiana and E. przewalskii were present sporadically. Although it inhabits a relatively small area in comparison with the northwestern Chinese provinces, the DNA sequence of E. intermedia in the Northern Areas of Pakistan was significantly more heterogeneous than the same species grown in those neighboring regions. Most of the E. intermedia specimens contained more than 0.7% ephedrine alkaloids, fulfilling the requirement of the Japanese Pharmacopoeia; thus, the Ephedra plants in the area are a genetic and medicinal resource of great importa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