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黄震华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15,(4):245-248
自从抗逆转录病毒治疗问世以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的寿命延长。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冠心病和心肌梗死的危险性高于一般人群。其病因与这些患者冠心病危险因素增加、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本身及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等有关。慢性炎症和免疫激活也在冠心病的病理生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凭祥市越南媳妇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梅毒、丙型肝炎感染状况,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越南媳妇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和采集静脉血进行HIV、梅毒、丙型肝炎抗体检测。结果共调查406名越南媳妇,艾滋病总体知识知晓率为34.9%,对艾滋病相关知识存在混淆、错误的认知,尤其是对非传播途径的错误认识较多。查出1例HIV抗体阳性者,HIV抗体阳性率为0.3%;查出梅毒7例,梅毒检出率为1.7%;查出丙型肝炎2例,丙型肝炎检出率为0.5%。结论针对越南媳妇艾滋病知识的薄弱环节,开展宣传教育。同时对该人群加强监测,才能有效地阻止艾滋病病毒在配偶间的传播和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3.
李明毅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1,30(2):143-144
在当今世界上有数百万的人感染了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 AIDS) ,AIDS已成为当地人口主要的死亡原因。从AIDS流行以来 ,认为在感染了 HIV的病人中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的肺部病变是最常见的并发症 ,由于使用一些抗生素治疗后 ,并发症除有些变化的趋势外 ,在艾滋病病人中肺仍是受有关疾病累及而导致死亡的主要器官。回顾性研究各种肺部并发症及变化 ,有利于准确地认识肺部常见的并发症。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我们观察了 5 6例尸检报告 ,男性 32例 ,女性 2 4例 ,年龄 9~ 5 1岁 ,平均 37岁 ,均为 AIDS患者 ,所有病例均来自乌干达的 …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合并梅毒感染者的临床特征和抗梅毒疗效.方法 对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0月1日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的527例HIV感染者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和实验室检查,包括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感染途径、临床特征、CD4+T细胞计数、HIV病毒载量和治疗策略.结果 HI... 相似文献
5.
6.
耐药性是目前用抗病毒药物治疗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AIDS)的主要问题。HIV进入抑制剂可以阻断HIV病毒进入人体细胞,具有新的作用机制,对其开发是目前解决耐药性问题的主要方向之一。目前国内已有多家单位在进行HIV进入抑制剂研究,有些即将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本文结合我们自身的研究工作,着重综述了HIV进入抑制剂在预防与治疗艾滋病中的应用研究情况,特别讨论了其临床试验的目的、设计方案,以及进入抑制剂与目前药物联合使用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患者是否有血糖、血脂、尿酸等代谢指标异常以及与CD4细胞计数的关系.方法 根据国家2004年制订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诊疗指南标准,入选HIV感染的患者为云南省传染病关爱中心2010年3~9月门诊和住院患者及德宏州陇川县HIV感染患者,共22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10年9~10月健康体检者182例为健康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血脂、血糖、肾功能、CD4的测定.结果 代谢指标异常以低血糖多见及高三酰甘油,低胆固醇为主.随着CD4值的下降,胆固醇、三酰甘油随之下降.结论 HIV感染患者存在代谢指标的异常,血脂的变化与CD4值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蓝藻蛋白-N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蓝藻抗病毒蛋白 N (cyanovirin N ,CV N )是一种从椭孢念珠藻 (Nostocelliposporum )中分离出的抗病毒活性蛋白 ,能够有效地抑制多个亚型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Ⅰ (HIV Ⅰ ) ,Ⅱ (HIV Ⅱ )以及猴免疫缺陷病毒 (SIV )。CV N的上述特性使它可能成为艾滋病 (AIDS)的潜在高效治疗药物。大量研究证明 ,CV N与包膜糖蛋白 12 0 (GP12 0 )具有高度亲和性并能够阻断由包膜蛋白介导的细胞融合过程从而阻止病毒的扩散。CV N的出现标志着天然多肽抗艾滋病药物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9.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又称艾滋病(AIDS),是由于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而造成的以免疫系统损害和感染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我国1985年6月报告第1例艾滋病,以后各省陆续都有报告,且逐年呈上升趋势。由于HIV感染者的增加, 相似文献
10.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即艾滋病,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的一种无法治愈的致命性传染病,目前其临床治疗常采用抗病毒药物.卡博特韦(CAB)是一种通过抑制HIV整合酶链转移从而阻止其复制的药物,其独特的药学特性适合开发为长效注射剂.临床试验表明,由CAB和利匹韦林(RPV)组成的双药方案抗HIV效果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颅脑磁共振成像(MRI)资料,进一步探讨AIDS相关脑病的MRI表现。方法收集2012-2014年收治的15例神经系统型AIDS患者,分析总结其脑部MRI表现,包括T2WI、T1WI和DWI图片。结果颅内多发炎性病变9例,脑萎缩1例,脑梗死1例,脑白质病变3例。结论 MRI平扫可发现大部分AIDS脑部病变,并根据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相关检查做出定性诊断,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累及周围关节为主的多系统炎症性的自身免疫病.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发病率约为0.32%~0.36%[1].临床表现为受累关节疼痛、肿胀、功能下降、病情呈持续和反复发作过程.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β-D-2′,3′-双脱氢双脱氧-5-氟胞苷(D-D4FC)是一种新型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核苷类药物,可有效抑制HIV病毒株及其变异株。D-D4FC与大多数抗病毒抑制药联合用药无相互抑制作用,几乎无细胞毒性,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抗HIV药物。目前,D-D4FC正在美国,法国和德国进行Ⅱ期临床试验,其Ⅲ期临床试验也正计划启动。 相似文献
17.
随着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即艾滋病临床疗效的提高,患者的病死率大大降低,但非AIDS相关疾病越来越受到重视.骨骼疾病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却因其隐匿性而易被临床医师和患者忽略.本文主要围绕骨质疏松、骨坏死及骨软化症3种HIV感染者常见骨骼疾病,从基本概念、流行病学、病因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8.
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在全球广泛流行,已成为影响人类生活的重大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1985年中国发现首例来自境外的AIDS患者,此后该病在我国加速流行,形势严峻。 相似文献
19.
石明娥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22):44-45
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孕产妇围术期的处理方法,并以此评估HIV感染/AIDS患者行剖宫产手术的安全性。方法将住院分娩的HIV感染/AIDS患者64例作为观察组,另选正常孕产妇7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并发症情况、术后排气时间、术后病率、切口愈合率及住院时间。结果 2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并发症情况、术后排气时间、术后病率、切口愈合情况、住院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IV感染/AIDS的孕产妇,只要实施相应的母婴阻断药物治疗或抗病毒治疗,使CD4>250cells/μl,再实施剖宫产手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利匹韦林(RPV)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转换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0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51例HIV感染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比较RPV转换前后HIV病毒载量、CD4+T细胞计数、转氨酶、血脂、肌酐(Cr)值.结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