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诊断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提高肾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9例肾暑酸细胞腺瘤患者的临床及CT检查资料,对肿瘤标本行光和电镜观察,应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Cytokeratin8(相对低分子质量角蛋白)和Vimentin(波型蛋白),并与肾细胞癌相鉴别。结果 CT增强扫描后肿瘤密度均匀一致,瘤中见星状低密度区是该瘤的主要特征。病理组织学:肉眼观察肿瘤质均、无坏死、呈红棕色,部分肿瘤有中心瘢痕;光  相似文献   

2.
肾嗜酸细胞腺瘤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提高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2000年收治的5例肾嗜酸细胞腺瘤病人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病理学、免疫组化及随访资料。结果 5例中4例术前误诊为肾癌或肾盂癌行肾切除术,1例术中证实为良性肿瘤行肿瘤剜除术。临床无特异。该肿瘤CT扫描密度均匀一致,瘤体中央有星状结构为其特征,但MRI在诊断小于5cm的病变时优于CT。肉眼观察瘤体边界清楚,切面呈红褐色,均质状、无出血及坏死灶。光镜下瘤细胞排列成腺泡状或管状,胞浆含丰富的嗜酸性细颗粒,细胞无明显异型性和核分裂像。电镜下胞浆内见大量线粒体。免疫组化染色:Cytokeratin( ),EMA( ),Vimentin(-)。结论 肾嗜酸细胞腺瘤是一种良性实质上皮肿瘤,其影响学特征有助于术前诊断,依据病理组织学、免疫组化及电镜特点,可与肾癌鉴别。  相似文献   

3.
肾嗜酸细胞腺瘤5例诊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肾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肾嗜酸细胞腺瘤患者临床情况。其中4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1例行肾部分切除术。结果5例术后均痊愈,随访18-84个月,均未发现肿瘤转移和复发。结论肾嗜酸细胞腺瘤是一种较少见的倾向良性的肿瘤,本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提高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诊疗水平。方法:对本院1例肾嗜酸细胞腺瘤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病理特征以及治疗预后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探讨其鉴别诊断及治疗预后。结果:影像学诊断为肾脏肿物,术后病理学检查为肾嗜酸细胞腺瘤,灶性侵犯肾实质,伴潜在恶性。对其实施根治性肾切除术并术后免疫治疗。结论:肾嗜酸细胞腺瘤是一种罕见的肾脏良性肿瘤,极少数潜在恶性或恶变,男女均可发病,术前诊断较困难易误诊为肾癌。治疗首选保留肾单位手术,对有潜在恶性和恶性的以肾癌治疗指南来进行,并且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5.
肾色素性嗜酸细胞腺瘤(附一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例肾色素性嗜酸细胞腺瘤进行了光镜、电镜、免疫组化、图像分析和CT影像特征观察,结合文献就该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正>患者,女,71岁。以"间断性无痛性肉眼血尿6天"为主诉,于2013年12月11日入住我院。6天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肉眼血尿,未伴腰腹痛及其他临床症状,于当地医院口服抗生素后症状缓解,但肉眼血尿间断出现。患者为求进一步治疗来我院就诊。入院体检:心肺听诊无明显异常,腹部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Murphy征阴性;双侧肾脏未扪及,肾区无叩痛。间断性肉眼血尿,无尿频、尿急、尿痛现象。血常规、尿常规、  相似文献   

7.
肾嗜酸细胞腺瘤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肾嗜酸细胞腺瘤(renaloncocytoma)是一种临床较少见的良性肾脏肿瘤,随着病理诊断水平以及影像学技术的提高,使其和其他肾脏肿瘤得以区分开。本文拟对肾嗜酸细胞腺瘤的病理、诊断以及治疗作一个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高肾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9例肾嗜酸细胞腺瘤患者的临床及CT检查资料,对肿瘤标本行光镜和电镜观察,应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Cytokeratin8(相对低分子质量角蛋白)和Vimentin(波型蛋白),并与肾细胞癌相鉴别。结果CT增强扫描后肿瘤密度均匀一致,瘤体中央可见星状低密度区是该瘤的主要特征。病理组织学:肉眼观察肿瘤质均、无坏死、呈红棕色,部分肿瘤有中心瘢痕;光镜下胞浆强嗜酸性,粗颗粒,巢状或实片状排列,无坏死,无核分裂像或核分裂像罕见;Cytokeratin8阳性,Vimentin阴性;电镜下有多量粗大线粒体。结论肾嗜酸细胞腺瘤是一种肾脏良性肿瘤,其CT影像特征有助于术前诊断。根据其组织学改变、免疫组化及电镜特点,可与胞浆嗜酸性肾癌鉴别。  相似文献   

9.
1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43岁。因右侧腰部酸胀1年余于2005年1月10口入院。患者无发热及肉眼血尿,体检未见明显异常,血尿常规及生化测定均正常。彩色多普勒B超显示右肾上极-3.5cm大小的实性肿块,包膜完整。X胸片:两肺未见明显活动性病变。静脉肾盂造影(KUB+IVP):右上肾盂显示较小,位置相对下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 RO )的临床资料及病理特点,提高对此病的诊疗水平。方法分析总结本院收治的5例RO的临床资料。其中3例无明显临床表现,1例因腰部疼痛,1例因尿路感染就诊。5例均行彩超及CT检查,术前均诊断为肾癌,2例因肿瘤较大行后腹腔镜下肾根治性切除手术,3例行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结果5例术后病理报告均为肾嗜酸细胞腺瘤。肿瘤标本肉眼见肿瘤边界清楚,光镜下肿瘤细胞呈巢状排列,间质可见大量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和新生毛细血管。术后随访1~62个月,平均57个月,5例患者均未见肿瘤复发、转移。结论 RO作为一种少见良性肿瘤,无特殊的临床表现,且影像学检查亦没有较明确的特征性表现,故术前确诊较为困难,需依赖于术后病理。治疗上应首选保留肾单位的手术治疗,预后良好,但部分患者可能与恶性肿瘤伴生,术后应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特点,提高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肾嗜酸细胞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表现为左腰痛1例,腰酸及镜下血尿1例,余6例由体检发现。8例均行超声和CT检查,1例行MRI及IVP检查。5例术前诊断为肾癌,2例术前怀疑肾癌,但良性病变不除外,1例诊断为肾盂癌。5例行肾部分切除术,2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1例行腹腔镜肾、输尿管及部分膀胱切除术。结果:术后病理检查均诊断为肾嗜酸细胞腺瘤。肉眼观察肿瘤边界清楚;光镜下见肿瘤无明显异型性和核分裂相;电镜下胞浆内见大量线粒体。术后随访2个月~7年,所有病例均未出现复发和转移。结论:肾嗜酸细胞腺瘤是一种较少见的肾脏良性肿瘤,多无明显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有阳性发现,但在区分良恶性上不可靠;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治疗上首选保留肾单位手术,术中冷冻病理切片可对手术提供重要信息,其预后良好,但应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2.
肾嗜酸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发生在肾近曲小管的良性肿瘤,临床上常误诊为肾癌而行根治性肾切除。近年来随着辅助检查的应用和临床病理水平的提高,嗜酸细胞腺瘤的发现病例逐渐增加,目前全世界报道病例已近千余例,国内迄今共报道近50例。本文就我院确诊的1例肾嗜酸细胞腺瘤,结合文献回顾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肾脏嗜酸细胞腺瘤(附六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脏嗜酸细胞腺瘤(附六例报告)于德新王克孝梁朝朝方卫华刘明肾脏嗜酸细胞腺瘤是一种少见的肾脏实质性肿瘤。多数学者认为属良性肿瘤,其病理学特征与肾细胞癌不同,但临床上靠影像学有时难以区分,易误诊。我院近4年中收治6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6例,男4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肾嗜酸性细胞腺瘤(RO)的临床诊治方法,加深对其认识,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2007年至2010年我们收治的5例RO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分析。患者4男1女,年龄39~77岁,平均50.8岁。结果术前均诊断为肾癌。2例行“肾癌根治术”。3例行肾部分切或肿瘤剜除术。送检标本均证实为RO。术后恢复顺利,随访中位数15个月(9~48个月)无复发转移。结论RO是一种良性肿瘤,预后良好。术前仅靠临床症状和影像特征难以与肾细胞癌区分达到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肾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肾嗜酸细胞腺瘤患者临床资料。肿瘤最大直径为3~8cm,平均5.5±2.8cm,分别位于左肾上极2例,左肾下极1例,右肾上极3例,右肾下极4例。所有患者CT扫描显示肿瘤包膜完整,密度均匀一致,增强扫描成中等强化,6例瘤体中央可见星状结构。术前均诊断为肾癌而行肾癌根治术。结果:术后观察肿瘤包膜完整,切面呈棕色或棕黄色,质地均匀,未见出血及坏死灶;光镜下瘤细胞排列成腺泡管状或实性片状,胞质内含丰富的嗜酸性颗粒,细胞无明显异型性和核分裂相;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ytokeratin8( ),EMA( ),vi mentin(-),Hale胶体铁染色(-)。随访8~87个月,平均38.4±21.5个月,均无瘤生存,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肾嗜酸细胞腺瘤是一种较少见的良性肾脏肿瘤,常易被误诊为肾癌,诊断需依据影像学、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等特点综合判断。治疗应行肾部分切除或肿瘤剜除术。  相似文献   

16.
肾嗜酸细胞瘤的诊治(附12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报告12例肾嗜酸细胞瘤,结合文献资料复习讨论。结果:8例肿瘤行肾癌根治性切除,1例行肾输尿管切除术,3例行肾部分切除术。随访5个月~6年,均无转移或复发。结论:肾嗜酸细胞瘤系肾脏的良性倾向肿瘤,瘤体中心区星形瘢痕是本病的特征性影像学改变。术前诊断较困难,诊断主要依据病理组织学。治疗以保肾丁术首选,但应密切随访,因为本病易并发肾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肾上腺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肾上腺嗜酸细胞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4岁,体检时B超发现左肾上腺区肿物,CT检查发现6.0cm×5.3cm肾上腺区肿物。肾素、醛固酮、儿茶酚胺实验值均正常。行肾上腺肿物切除术。结果:术中发现肿物体积较大,包膜完整光滑,与周围组织无粘连,肿物表面血管较为丰富,术中触碰肿物,血压无波动,遂完整切除肿物。术后病理检查显示肿瘤细胞嗜酸性,内部充满颗粒,诊断为肾上腺嗜酸细胞腺瘤。随访6个月无复发。结论:肾上腺嗜酸细胞腺瘤是一种具有潜在恶性的良性肿瘤,可手术切除,但术后需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8.
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腺瘤一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患者女性,15岁,1年半前出现多食、多尿,体重逐渐增加。既往无月经史,无家族遗传病史。入院体检血压180/130mmHg,满月脸、水牛背、向心性肥胖,全身皮肤毛囊增生,毛发增多,双侧大腿根部及臀部可见紫纹,心肺腹及泌尿外科情况来见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尿便常规未见异常,血钾多次降低(2.71-3.18mmol/L);立、卧位血肾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掌握我国肾嗜酸细胞腺瘤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肾嗜酸细胞腺瘤患者临床资料:发病年龄22-84岁,其中〈40岁2例,40~49岁10例,50-59岁3例,60-69岁5例,70~79岁2例,80-89岁2例。同时复习相关文献,比较国内外该病的平均发病年龄。结果:本组24例平均发病年龄为54.5岁,术后病理检查证实均为肾嗜酸细胞腺瘤。统计国内肾嗜酸细胞腺瘤224例平均发病年龄为52岁,国外397例平均发病年龄为66岁,国内发病年龄较欧美早14年。结论:肾嗜酸细胞腺瘤平均发病年龄国内与国外报道有明显差别,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提高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对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3例及1986年1月至2010年12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报道的105例肾嗜酸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检查、病理特征、诊治方法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临床表现中无症状型(偶发)占57.14%,腰痛为主型占30.48%,血尿为主型占4.76%,肿块为主型占7.62%;B超表现为均质、边界清楚的实性回声,肿瘤内有星状回声者占15.24%,肿瘤内见钙化者占5.71%;CT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等密度或稍低密度块状影,增强后肿瘤均匀强化,瘤中心见星状低密度灶者占19.05%;术前误诊为肾癌者42例、肾盂癌者1例、肾上腺肿瘤者3例,术前确诊者9例;行肾癌根治术治疗者89例,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者16例;光镜下瘤细胞呈腺泡状及梁束状排列,胞质含嗜酸性颗粒,核圆形、大小一致、位于中央;行免疫组化cytokeration8染色者96例均呈阳性,vimentine染色者96例均为阴性,EMA染色者82例均呈阳性;随访1~87个月,均无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肾嗜酸细胞瘤是一种易被误诊为肾癌的良性肿瘤,其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有一定的特点,诊断需靠病理检查,治疗时可行肾部分切除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