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乳的微量元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日本岛津AA─670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以AASF法对人乳中不同泌乳期的铜、铁、锌、钙、镁、锰、铬七种元素进行了测定,以牛乳为对照组。结果表明:人乳中锌、铜、镁三种元素随着泌乳期的延长其含量逐渐下降;铬、铁两种元素在不同泌乳期中变化不大;锰则随着泌乳期的延长其含量逐渐增加;钙在初乳中的含量明显高于过渡乳,但低于成熟乳。  相似文献   

2.
人乳,牛乳及婴儿奶方中脂肪酸组成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进一步提倡母乳喂养。方法 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人乳、牛乳和婴儿奶方中脂肪酸的含量。结果 显示婴儿幼奶方和牛乳中总饱和脂肪酸(SFA)、C8:0、C14:0、C16:0和C18:0含量都显著高于人乳,而总不饱和脂肪酸(TUFA),总多价不饱和脂肪酸(PUFA)、亚油酸(C18:2,LA),α-亚麻酸(C18:3,LNA)和花生四烯酸(C20:4,AA)含量都显著低于人乳。人乳可可测得十十二碳六  相似文献   

3.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一个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全世界HBV携带者约3.5亿.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一旦HBV发生母婴垂直传播,极易形成乙肝病毒终身携带,其中一部分将成为慢性肝炎、肝硬化或肝癌患者.  相似文献   

4.
人乳、牛乳及婴儿奶方中脂肪酸组成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一步提倡母乳喂养.方法 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人乳、牛乳和婴儿奶方中脂肪酸的含量.结果 显示婴儿奶方和半乳中总饱和脂肪酸(sfA)、C8:0、C14:0C16:0 、和C18:0含量都显著高于人乳,而总不饱和脂肪酸(TUFA)、总多价不饱和脂肪酸(PUFA)、亚油酸(C18:2,LA),α-亚麻酸(C18:3,LNA)和花生四烯酸(C20:4,AA)含量都显著低于人乳.人乳中可测得二十二碳六烯酸(C22:6DHA),而在婴儿奶方和年乳中都未测得DHA .结论 婴儿奶方中脂肪酸组成较牛光更接近于人乳,但不能完全替代人乳.人乳是婴儿理想的食物选择.婴儿奶方中应强化DHA.  相似文献   

5.
化学发光法测定人乳铁蛋白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化学发光法测定113例人乳铁蛋白浓度,说明人初乳铁蛋白浓度与成熟乳铁蛋白浓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手术的创伤及术后的抗炎治疗不影响乳铁蛋白浓度变化(P>0.05),袋装牛奶及某种奶粉中乳铁蛋白浓度测定接近零。早期母乳喂养可促进新生儿对铁的摄取和储备,预防缺铁性贫血发生,有利于提高新生儿免疫力。  相似文献   

6.
乙型肝炎严重危害人类健康,HBV标记物的早期、准确、定量检测对乙肝临床诊断、治疗及预防有着重要意义,目前确定的HBV标记物的种类有HBV免疫标记物、HBV-DNA、基因型标记物、抗原突变体等。针对上述的标记物,本文简单地介绍几种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运用闭环管理系统对自体人乳库运行全流程进行闭环式管理,使母婴分离的住院新生儿母乳喂养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方法:分析原自体人乳库管理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利用条形码技术、个人掌上电脑、无线网络等技术和设备,对母乳的入库、消毒、配奶、配送、喂养等全流程进行闭环式管理,做到执行环节可追溯.结果:2015年12月-2019年...  相似文献   

8.
奶瓶人乳喂养(fed breast milk by bottle)是吸出母乳采用奶瓶喂哺婴儿的方式,是目前母乳喂养中常见的一种喂养方式,但这种方式常常导致婴儿过度进食,影响儿童正常的生长发育,本文对奶瓶人乳喂养的流行学、相关影响因素、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机制和干预策略等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住院新生儿母乳喂养问题,该院于2015年11月建立自体人乳库,由多部门联合监督管理,不断完善工作制度、管理规范、运行流程和质量控制要求;自体人乳库安全运行三年来,提高了医护人员和家长对母乳喂养重要性的认知、住院新生儿母乳喂养率以及新生儿母亲母乳喂养技能,可促进出院后母乳喂养的继续坚持。作者就该院自体人乳库运行及管理流程进行探讨,旨在进一步促进住院新生儿母乳喂养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丙型肝炎病毒核心区及NS4区合成肽键建立酶联免疫检测.方法对血清中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进行分型。结果70例供血者HCV-RNA阳性为30%,抗-HCV阳性率68.6%,其中血清分型阳性率为72.9%。血清工型与基因Ⅱ(1b)型相对应,血清Ⅱ型与基因Ⅲ(2a)型相对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胶体金试纸法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做比较,了解胶体金试纸法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方法采用两种方法检测0~65岁人群血清标本3 578份。结果胶体金试纸法检测出HBsAg阳性标本189份,阳性率5.28%;ELISA法检测出阳性标本200份,阳性率5.59%;两种方法阳性检出率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胶体金试纸法与ELISA法检测标本符合率为97.74%。胶体金试纸法的灵敏度为77.00%,特异度为98.96%。结论胶体金试纸法操作简便、快速,检测的特异度较好,但其灵敏度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各类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HBV markers,HBVM)模式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结果的判断依据,为科学指导该人群防治乙型肝炎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体检人群ELISA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A值介于0.105~1.000的低值阳性样本及仅乙肝e抗体(HBeAb)阳性和(或)乙肝核心抗体(HBcAb)阳性样本,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chemiluminesent microparticle immuno assay,CMIA)对血清中HBsAg进行定量复查,采用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检测HBsAg A值介于0.105~1.000的阳性血清样本共50份,HBeAb阳性和(或)HBcAb阳性血清样本共311份。其中HBsAg模式和HBsAg-HBcAb模式中HBsAg的复检阳性率分别为25.0%和54.6%,显著低于HBsAg-HBeAbHBcAb模式中HBsAg的复检阳性率89.7%;HBcAb模式与HBeAb-HBcAb模式中HBsAg的复检阳性率分别为13.3%和45.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811,P<0.001)。HBeAb模式中HBsAg的复检阳性率为20%,与HBeAb-HBcAb模式中HBsAg的复检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74,P=0.037)。通过ROC曲线寻找ELISA法检测HBeAbHBcAb模式中HBsAg的最佳诊断界值为0.021。结论ELISA法检测血清中HBVM,针对于HBsAg A值介于0.105~1.000的阳性血清,HBsAg-HBeAb-HBcAb模式中HBsAg真阳性的可能性大;针对于HBeAb-HBcAb模式,应根据HBsAg A值大小考虑HBsAg漏检的可能。可依据HBVM模式分类及HBsAg A值大小为该人群提供化验单结果解释及医学指导建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乙肝标志物的影响因素。方法用ELISA对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进行检测。结果影响因素包括:仪器设备,试剂,标本,操作过程,环境,质量控制等方面的诸多因素。结论在日常检测工作中,只要检验人员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对影响检测结果的诸多因素,积极采取全面的质量控制措施,减少或设法消除误差,就可以预防假阴性、假阳性结果的出现,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检测结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江苏省某儿童医院自体人乳库运行5年状况进行分析,为进一步加强自体人乳库管理、推广住院患儿母乳喂养提供借鉴。方法:对江苏省某儿童医院2016年至2020年自体人乳库的送奶情况、送奶母亲特征、临床用奶情况、母乳喂养儿特征进行分析。结果:2016年至2020年该院共有1 219人送奶至自体人乳库,送奶总量5 567 902 mL。55%以上的母亲送奶10次以上,超过20%的母亲坚持送奶6 000 mL以上。26~30岁的送奶母亲比例高达50%。送奶母亲以南京市为主,约占2/3。近3年自体人乳库年人均用奶量均超过3 000 mL,平均母乳喂养时间11~13 d。共有19名住院新生儿以自体人乳库母乳开奶。结论:该院自体人乳库运行情况稳定,为了人乳库的持续发展,需加快自体人乳库运行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不同检测方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微粒子酶免疫分析(MEIA)为金标准,探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TRFI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在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检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别采用MEIA法、TRFIA法、ELISA法对260份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标本进行HBsAg、HBeAg和HBeAb3项指标的检测。结果TRFIA法和ELISA法分别与MEIA法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3项指标的符合率ELISA法均不如TRFIA法高,在检测临床标本时,用ELISA法测定HBsAg、HBeAg和HBeAb比TRFIA法易出现假阴性,测定HBeAg、抗-HBe时,这两种方法都有假阳性可能。结论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是目前临床上用于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的较为灵敏、特异、准确的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6.
3826名医学生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解哈尔滨地区高校大学生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况,为今后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现将哈尔滨医科大学2002~2004级入学的本科新生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5项指标检测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18.
上海市浦东新区作为一个新兴的开发区,有大量来沪工作的外来人员,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统计,浦东新区的常住人口中,外省市户籍人口为202.4277万人,占40.1%。2010年8-10月,我们对外来人员进行了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测及乙肝相关知识的知信行调查,探讨目前浦东新区外来人员乙肝预防控制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及可行性对策,为完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MEIA)检测接种乙肝疫苗后儿童的HBsAb,并对结果进行比较。方法:用美国雅培AXSYM免疫发光仪(MEIA法)定量测定HBsAb,ELISA法定性测定HBsAb。结果:在232份标本中,MEIA法检出HBsAb阳性185份,阳性率79.74%;ELISA法检出阳性165份,阳性率71.12%。MEIA法与ELISA法相比阳性符合率为91.38%。两种方法阳性率经χ2检验,存在显著性差异(χ2=18.5,P<0.01),且MEIA法测定HBsAb浓度13.9 IU/L时,ELISA法为阴性。结论:MEIA法定量检测HBsAb的阳性率高于ELISA法,且MEIA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等优点,可作为乙肝疫苗接种后判断免疫效果的良好方法,还可根据HBsAb浓度的变化确定需要再次免疫的时间。  相似文献   

20.
为提高我市公共场所和食品卫生行业从业人员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HBsAg)检测的准确性 ,根据规定用酶联免疫一步法 (ELISA)取代反向间接血凝法 (RPHA)进行HBsAg检测。ELISA法灵敏度高 ,在大规模的预防体检中存在“花板”现象[1] 等一系列问题 ,因此我们对 1481份体检人员中HBsAg初筛阳性的 10 6份血清标本进行调查 ,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 1 血清标本 采自 2 0 0 1年 7月我市公共场所和食品卫生行业从业人员体检的血清标本 ,共计 1481份。在室温下自然凝固的血清标本经酶联免疫一步法检测HBsA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