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研究品管圈在儿科手足口病患儿护理的效果。方法回顾2014年5月至9月在我院入住的手足口病患儿79例,在护理过程中对护理人员工作使用品管圈。分析比较实施前后护理人员在综合考核、书面记录错误率、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通过品管圈在护理工作中的实施,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更加认同,对护理质量感到满意,对护士的综合反馈分提高。同时,护士对患儿护理病历资料的书写错误率较之前有显著下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品管圈在儿科手足口病患儿护理的应用对护士的护理工作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提高了患儿家属对医护工作的认同感,架起医患之间的友谊之桥,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王晓娟 《大家健康》2016,(4):223-224
目的:以儿科手足口病患儿护理为例,探讨品管圈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方法:该院儿科护士通过自发组圈,以自身对问题的认知、分析和解决为条件。在儿科室治疗的手足口病患儿护理过程中,记录并分析品管圈实践活动是如何逐步提高工作效率的。结果:医患关系得到大幅度改善,医院儿科病房床位得到合理利用,护士护理中的失误概率得到有效降低。结论:品管圈活动的开展有效治愈了患儿,提高了患者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增强了护士的工作责任心,改善了工作效率,提高了护理质量管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以儿科手足口病患儿护理为例,探讨品管圈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方法:该院儿科护士通过自发组圈,以自身对问题的认知、分析和解决为条件。在儿科室治疗的手足口病患儿护理过程中,记录并分析品管圈实践活动是如何逐步提高工作效率的。结果:医患关系得到大幅度改善,医院儿科病房床位得到合理利用,护士护理中的失误概率得到有效降低。结论:品管圈活动的开展有效治愈了患儿,提高了患者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增强了护士的工作责任心,改善了工作效率,提高了护理质量管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对手足口病患儿应用品管圈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7月-2015年6月之间收治的108例手足口病患儿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前6个月入院治疗的52例患儿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纳入对照组的范畴;后6个月治疗的患儿为研究组,采用品管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的护理质量、家属满意度等指标。结果:研究组的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护理差错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研究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同样显著(P0.05)。结论:在手足口病患儿护理过程中应用品管圈能够很大程度上改善护理质量、减少差错发生,提高满意度,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在护理手足口病的患儿应用品管圈技术的效果.方法 2013年下半年我们收集此期间本院手足口病患儿,共有160例.对于他们的治疗及护理工作中进行了品管圈的实施,护理人员自行组圈,工作主要有明确活动主题,规划活动流程,针对现状并提出解决方法.在此次品套圈实施前和实施后,比较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护理质量差异.结果 品管圈实施后,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及对护士进行综合考核的分数均较之前提高;但书写错误率较之前明显减少,计算发现均为P<0.05,即活动实施前后的效果差异在统计学上存在意义.结论 品管圈加强了医患之间的协作,提高了护理人员的责任感及综合素质,提升了患儿家属满意度,更好地接受并配合医疗,对患儿的护理工作极大地促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儿科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中品管圈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70例我院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采用随机分组法将患儿分为35例对照组和35例观察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对对照组患儿进行护理,采用品管圈对观察组患儿进行护理,将两组护理后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的护理质量评分、护士考核成绩、病例书写出错率相比,观察组明显较高,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家属满意度分别为94.3%(33/35)、77.1%(27/35),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结论在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护理中,采用品管圈进行护理,能够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充分调动,提高护理质量,使患儿家属的满意度明显提高,该方案具有推广使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按照品管圈活动步骤,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急诊儿科晚夜间静脉输液患儿家属进行调查,找出不满意的要因并制定改进方案,实施改进措施及对整改前后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品管圈"活动对急诊儿科晚夜间静脉输液护理质量的改善效果。结果显示:患儿家属对穿刺技术、等待时间和输液环境的满意度由整改前的75.0%、83.0%和87.0%,提高至整改后89.2%、92.0%和95.2%,总体满意度由实施前的84.2%提高到实施后的94.2%,实施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品管圈活动可以提高患儿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促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在临床上值得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按照品管圈活动步骤,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急诊儿科晚夜间静脉输液患儿家属进行调查,找出不满意的要因并制定改进方案,实施改进措施及对整改前后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品管圈”活动对急诊儿科晚夜间静脉输液护理质量的改善效果。结果显示:患儿家属对穿刺技术、等待时间和输液环境的满意度由整改前的75.0%、83.0%和87.0%,提高至整改后89.2%、92.0%和95.2%,总体满意度由实施前的84.2%提高到实施后的94.2%,实施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品管圈活动可以提高患儿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促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在临床上值得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品管圈提高儿科住院患儿腕带佩戴依从性的效果。方法:通过在儿科住院部开展品管圈活动,对腕带佩戴情况进行现状调查,了解儿科住院患儿腕带佩戴依从性,分析腕带佩戴率低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制定解决方案,从而提高住院患儿腕带佩戴依从性,确保护理安全。结果:品管圈活动开展前后对比,腕带佩戴率明显提升,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本次品管圈活动的目标达成率为123.57%,进步率为29.32%。结论:在儿科住院部开展品管圈活动,运用管理工具,能有效提高住院患儿腕带佩戴依从性,规范腕带佩戴,提高护理人员腕带核对意识,从而最大程度保证患儿的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儿科门诊手足口病交叉感染的预防.方法:分析2015年9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180例手足口病患儿临床资料.结果:手足口病患儿多发于3~6月份,1~3岁患儿为多发人群;护理干预前后患儿家属对疾病发病原因、临床症状、传播途径、疾病传染性增强时段、临床治疗原则和常用治疗药物了解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儿科门诊手足口病患儿家属一定护理知识,有利于减少患儿交叉感染,缓解患儿家属情绪,可有效促进患儿疾病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试析品管圈( QCC)在耳鼻喉手术患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68例耳鼻喉科手术患儿作为对照组,仅给予临床常规护理,选取2015年7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68例耳鼻喉科手术患儿作为实验组,开展品管圈活动,比较2组临床护理质量。结果实验组基础护理能力、整体护理能力、病房管理能力、护理文书管理、人均差错护理、总体护理质量评分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耳鼻喉手术患儿护理中开展品管圈活动,有利于提高整体护理质量和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借鉴和普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静脉留置针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护士经过培训和学习自发成立品管圈,通过确定主题、拟定活动计划并分析现状、设定目标、提出对策并组织实现,比较实行品管圈活动前后的患者及家属满意度、护士理论和操作水平的考核及留置针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患者及家属满意度和护士的考核成绩显著提高,留置针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增强了护士沟通协作能力,加强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肯定,提高了静脉留置针的护理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心理护理在手足口病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临床选取我院2014年12月-2016年12月实施治疗的50例手足口病患儿,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患儿实施一般心理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对比两组患儿护理效果。结果:和对照组患儿相比,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偏高,差异对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和对照组患儿相比,观察组患儿及其家属的SAS和SDS评分明显偏低,差异对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手足口病患儿治疗中,对患儿实施心理护理,能够显著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并且改善患者家属不良心理,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预见性护理在手足口病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80例手足口病住院患儿,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手足口病患儿均行儿科手足口病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手足口病患儿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及住院时间。结果:干预组患儿及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干预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预见性护理能够提手足口病患儿及家属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有利于患者恢复健康尽早出院,促进医院提供优质的整体护理服务。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品管圈提高儿科门诊输液室护士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效果。方法:通过在儿科门诊输液室开展品管圈活动,调查、分析儿科门诊输液室的静脉穿刺成功率,分析穿刺失败原因和静脉穿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解决方案,从而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结果:品管圈活动开展前,在调查的360次静脉穿刺中,穿刺失败76次,缺陷率为21.1%,开展品管圈活动后,静脉穿刺缺陷率降低为12.5%。品管圈实施后的静脉穿刺缺陷率明显比实施前更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本次活动的目标达成率为85%,进步率为40%。结论:在儿科门诊输液室开展品管圈活动,能有效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增强护理人员自信心,从而改善临床护理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沟通技巧在儿科门诊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1-12月门诊输液的100例患儿,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患儿及家属的沟通,观察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通过两组的护理效果分析,观察组的患儿护理满意度和依从性以及家属配合度均明显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科门诊输液室的护理中加强与患儿及家属的沟通能够有效的提高护理满意度和患儿的依从性,并取其家属的配合度,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儿科护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医院儿科住院患儿122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1例,观察组使用风险防范式护理措施,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儿的风险事件发生率、护患纠纷和护理过失、家属满意度以及护理质量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儿在各方面的差异都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险防范式护理与常规儿科护理相比,其能够有效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减少护患纠纷以及护理过失,提高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有助于提高医院儿科的临床护理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小儿静脉输液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我院于2014年7月-2014年12月在儿科门诊开展品管圈活动,通过成立品管圈小组、分析护理风险、制定护理流程、总结护理经验等多项措施的开展,针对门诊患儿的静脉输液风险进行干预管理,统计患儿静脉输液风险事件发生率,并与2014年1月-2014年6月我院儿科门诊尚未开展品管圈活动时的患儿静脉输液风险事件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儿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1.3%)低于对照组(10.8%),差异显著(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在小儿静脉输液风险管理中的应用能有效降低患儿静脉输液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品质管理圈(QCC)在降低儿科护理中执行单漏签率中发挥的作用。方法在儿科病房实施品管圈护理模式,比较实施前病房的执行单的漏签率,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率和实施前后护理团队各项能力的评分。结果品管圈实施前儿科病房护理满意率91.23%(312/341),实施后为95.66%(331/3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品管圈实施前儿科病房的执行单漏签率为25.93%(834/3216),实施后漏签率10.45%(448/428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实施品管圈后,护理人员的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凝聚力、责任心、积极性和自信心的评分较实施前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可以有效降低儿科病房中执行单的漏签率,同时,品管圈对提升护理人员各方面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小儿手足口病实施品管圈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遴选82例手足口病患儿为此次研究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入组41例.前者接受常规护理,后者则实施品管圈护理,以患儿家属满意度、护理质量、护士综合考核成绩以及卡片病历书写错误率等为标准对两组护理效果予以评析.结果:研究组患儿家属的总满意率高达95.1%,比较于对照组的73.2%显著更高(P<0.05);研究组的护理质量评分、护士综合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5),卡片与病历书写错误率则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儿手足口病实施品管圈护理有助于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积极性,提升护理质量、护理人员的工作效果以及患儿家属的满意度,并能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