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聂继英 《当代医学》2014,(36):65-66
目的探讨全凭静脉麻醉下脑电双频谱指数监测在术中知晓预防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择期手术外科全麻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n=75)。2组患者均进行全凭静脉麻醉,观察组采取BIS调控,对照组未采取BIS调控。比较2组患者不同时间点BIS值及术后知晓情况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BIS基础值、麻醉诱导时BIS值、清醒时以及拔管时BI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手术开始时、手术过程中、麻醉结束时以及手术结束时观察组BIS值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无术中知晓发生,观察组怀疑知晓率为0,对照组为1.33%,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凭静脉麻醉下脑电双频谱指数监测能够有效指导术中麻醉,维持适当的麻醉深度,降低术中知晓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全凭静脉靶控输注麻醉不同的镇静深度对妇科腹腔镜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90例,年龄18~60岁,BMI 19~30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3组,每组30例。术中采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靶控输注(TCI),间断静脉注射罗库溴铵维持麻醉,调控瑞芬太尼和丙泊酚血药浓度维持BIS值水平,Ⅰ组:30<BIS值≤40,Ⅱ组:40<BIS值≤50,Ⅲ组:50<BIS值≤60。麻醉前1 d及术后1 d,记录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及连线试验(TMT)完成时间。结果3组患者麻醉前1 d和术后1 d MMSE评分均>24分,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麻醉前1 d相比,Ⅰ组和Ⅱ组患者术后1 d TMT完成时间缩短,Ⅲ组延长(P﹤0.05);其中Ⅱ组和Ⅲ组术后1 d时TMT完成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Ⅱ组和Ⅲ组比较,Ⅰ组术后1 d TMT完成时间显著缩短(P﹤0.05)。结论全凭静脉靶控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麻醉维持30<BIS值≤40镇静深度对妇科腹腔镜术后认知功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全凭静脉麻醉下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监测在术中知晓预防中的作用.方法 抽取2010年9月至2013年9月安康市中心医院择期行全凭静脉麻醉手术患者798例,双盲法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n=396)与对照组(n=402),观察组在BIS检测下实施全凭静脉麻醉手术,对照组术中则遮蔽BIS值,记录和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BIS值、麻醉中OAA/S评分、术中知晓情况及麻醉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开始、术中平均值、麻醉结束、手术结束时BIS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OAA/S评分0、1分所占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知晓率0.00%,与对照组的1.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丙泊酚使用剂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且患者恢复反应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BIS监测能够有效避免在全凭静脉麻醉时出现麻醉偏浅的状态,维持合适的麻醉深度,避免术中知晓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苏春蕾  吴文冬  赵辉 《海南医学》2010,21(18):28-29
目的研究脑电双频指数指导老年患者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维持期镇静深度调控的有效性。方法择期老年上腹部手术病人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A组为异丙酚静脉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B组为异丙酚静脉全麻,两组均行双频谱指数(BIS)监测,使BIS值维持在50-60之间。记录麻醉诱导前(T1)、切皮时(T2)、术中探查时(T3)、手术结束时(T4)、拔管后15min(T5)的循环指标,麻醉药用量、平均拔管时间及术中知晓、术后躁动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诱导前和拔管后15min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变化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切皮、术中探查时和手术结束时的SDP、DBP和HR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药用量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拔管时间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术中知晓发生。结论通过脑电双频指数的指导,可以预防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的术中知晓,减少异丙酚在老年腹部手术中的用量,从而提早苏醒时间,提高麻醉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监测下,不同浓度七氟烷吸入对斜视手术眼心反射(OCR)发生的影响.方法 选择2~12岁择期行斜视矫正术的患者75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3组,即S1、S2、S3,每组25例.预先设定术中维持不同的BIS:S1组为60±5;S2组为50±5;S3组为40±5.术中均静脉微泵泵注瑞芬太尼 0.2~0.3 ug/(kg·min),根据设定的BIS调整ET-sev的浓度.记录麻醉前,术中牵拉眼肌时的心率(HR)、BIS、眼心反射发生率及ET-sev%.结果 S1、S2、S3组OCR发生率分别为52%、28%、12%.ET-sev%分别为 1.4%、1.9%、2.4%.S3组OCR%最低,S2、S3组与S1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IS值在 40~50之间,眼心反射发生率低.BIS监测对预防眼心反射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应用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监测反馈调控异氟醚吸入麻醉干肥胖病人的可行性。方法将40例择期肥胖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组Ⅰ)和BIS反馈组(组Ⅱ),每组20例。组Ⅰ术中麻醉深度以MAP,HR和对手术刺激的反应为依据调节麻醉深度。组Ⅱ以BIS值作为控制变量,“吸入麻醉执行者”以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运算法则对目标BIS值与实测值进行处理,然后按照TCI-1泵预先设定的命令格式每2s输出新的命令至TCI泵,调节异氟醚至呼吸环路的液量。观察全麻诱导插管期,维持期及恢复期的血液动力学变化,并记录术毕停药后两组病人意识恢复时间(睁眼和拔管时间),随访有否术中知晓。结果麻醉诱导后两组病人的BIS值较基础值明显为低(P〈0.01),术中两组病人的BIS值差别不显著(P〉0.05)。两组BIS高于60的发生率分别为14.03%和7.48%,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BIS低于40的发生率分别为1.75%和1.21%,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毕唤醒时间组Ⅱ早于组Ⅰ(P〈0.05);术后随访病人均无术中知晓。结论应用BIS值反馈调控吸入麻醉,可更加合理地评估麻醉深度,防止术中知晓,减少麻醉用药量,加快病人苏醒。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在老年患者胸腔镜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60例择期行胸腔镜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麻醉诱导前连接BIS监测仪,术中根据BIS值和血流动力学调控麻醉深度指导用药;对照组术中根据血压、心率(HR)、手术情况及操作者临床经验调整麻醉药用量.记录患者T0~T6平均动脉压(MAP)、HR、酸碱度(pH)、剩余碱(BE)、乳酸(Lac)、血糖(Glu)及皮质醇(Cor)值,记录麻醉药物用量、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术后恶心呕吐和躁动情况.结果 两组T0~T6MAP、H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H、BE、Lac、Glu和Cor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躁动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异丙酚用量、瑞芬太尼用量、患者睁眼及拔管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BIS指数合并血流动力学指标可指导麻醉用药、调控麻醉深度、可控性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陈星曲  余得水  孙广运 《重庆医学》2021,50(7):1125-1129,1135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宜宾医院拟于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胃肠道手术的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分为BIS组(39例)和对照组(43例).BIS组手术全程采用BIS监测麻醉深度,并且维持BIS数值40~60;对照组手术全程使用屏幕被遮挡的BIS监护仪监测麻醉深度,麻醉医生根据经验调节麻醉深度.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后第1、3、7天,出院时、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患者POCD发生情况;记录两组患者基本情况、术中指标、麻醉恢复情况等.结果 两组患者术中动态血压(MABP)、输液量、麻醉时间、手术时间、丙泊酚剂量、瑞芬太尼剂量、舒芬太尼剂量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顺式阿曲库铵剂量、BIS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转入ICU率、住院时间、麻醉满意度、术后情况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各时点POCD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除了术后6个月外,其余时间点POCD患者和非POCD患者发生深麻醉(BIS<40)和浅麻醉(BIS> 60)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6个月中POCD患者较非POCD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经历深麻醉的时间长(P<0.05).结论 BIS监测和POCD的发生并无明显相关性,通过避免深麻醉状态可以有效减少POCD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对麻醉深度调控的意义.方法 择期行LC的患者60例,分为A组和B组,每组30例.BIS组通过连续监测BIS值及传统的临床监测参数、体征的变化调控麻醉深度;对照组根据临床监测参数及体征的变化调控麻醉深度.比较2组术中血压、心率、麻醉药用量、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术中知晓情况.结果 2组患者在气管插管时(T1),人工气腹时(T2)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及整个手术过程中的麻醉药用量、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脑电双频指数对提高LC患者的麻醉质量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全凭静脉麻醉下应用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监测术中知晓的发生情况,评价BIS监测对术中知晓的预防作用.方法: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下行择期手术患者300例,随机分成A、B两组(n=150).两组患者均进行BIS监测,A组根据BIS值调控麻醉深度,确保麻醉期间BIS值<60;B组术中遮蔽BIS值,根据经验调控麻醉深...  相似文献   

11.
邱红雨  张国庆  李晶莹 《中原医刊》2014,(5):F0003-F0003
目的探讨不同全身麻醉深度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老年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患者,根据BIS值高低进行分组,BIS值41~50为低组15例,BIS值51~60为高组15例,对术前和术后进行简易智力状态检测评分。结果低BIS组VAS—R24h为(19.2±13.2)mm,48h为(32.5±19.5)mm,VAS—M24h为(28.1±17.6)mm,48h为(44.4±20.3)mm,高BIS组VAS-R24h为(18.3±14.1)mm,48h为(30.3±18.2)mm,VAS—M24h为(26.2±17.2)m/n,48h为(42.3±20.2)mm,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简易智力状态检测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5天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人全身麻醉后POCD是老年患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与吸入麻醉的药物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peetral index,BIS)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全静脉麻醉(total intravenous anesthesia,TIVA)深度的监测和调控作用.方法 择期行LC患者60例,ASA Ⅰ~Ⅱ级,根据术中丙泊酚输注的调节方法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试验组(T组),每组30例:C组维持SBP100~140mmHg,DBP60~89mmHg;T组维持BIS40~60.分别记录两组各时点SBP/DBP、HR、BIS值及丙泊酚用量、拔管和离室时间,并于拔管和离室时进行警觉/镇静评分(observer's assessment of alertness/sedation,OAA/S),术后评定有无术中知晓.结果 与C组比较,T组麻醉诱导后、气腹期间、术毕及拔管时SBP/DBP及BIS值均较高,而丙泊酚用量减少、拔管和离室时间缩短、OAA/S值较高,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HR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且均无术中知晓发生.结论 BIS调控LC术TIVA可避免麻醉过深,减少全麻药用量,加快麻醉恢复,防止术中知晓.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观察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监测下,不同浓度七氟烷吸入对斜视手术眼心反射(OCR)发生的影响,预先设置BIS分别维持在40±5、50±5、60±5时与OCR%的关系及与呼吸末七氟烷浓度( ET-sev)的关系。方法:选择2~12岁择期行斜视矫正术患者75例ASAI~II级,随机分为3组,即S1、S2、S3,每组25例。预先设定术中维持不同的BIS:S1 组BIS为60±5; S2组BIS为50±5;S3组BIS为40±5。术中均静脉微泵泵注瑞芬太尼速度0.2~0.3ug.kg-1.min-1,根据设定的BIS调整ET-sev的浓度。记录麻醉前,术中牵拉眼肌时的心率(HR)、BIS、OCR%及ET-sev%。结果: S1、S2、S3组OCR%分别为52%, 28%,12%.ET-sev%分别为 1.4%,1.9%,2.4%.S3组OCR%最低,S2、S3与S1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IS值在40-50之间,眼心反射发生率低,BIS监测对预防眼心反射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临床浓度七氟烷复合阿片受体激动剂或β1受体阻滞剂在麻醉维持期Narcotrend参数和血流动力学指标,评价术中麻醉深度.方法 择期胃、肠手术的病人60例,随机均分为七氟烷组(S 组)、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组(SR 组)和七氟烷复合艾司洛尔组(SE 组).调整不同组中七氟烷的吸入浓度,达到控制术中血压在基础值±20%,心率在60~100次/min的目标.观察3组血流动力学、NT值、血糖、平均MAC值.术后随访患者是否存在术中知晓.结果 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S组和SE组的NT值维持在61~35之间(P >0.05),SR组的NT值在65~40之间,高于S组和SE组(P <0.05).S组平均MAC值最高,SR组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组停药时血糖均比基础值升高(P <0.05).手术后随访,SR组有1例病人可疑术中知晓.结论 Narcotrend 可以监测七氟烷麻醉维持期间的麻醉深度,NT值<64,NT分级在D0以下,患者无术中知晓;瑞芬太尼或艾司洛尔可以减少七氟烷麻醉的MAC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靶控输注(TCI)不同效应室浓度(Cet)舒芬太尼时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的安全性及其术中血液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3年1月择期于北京积水潭医院全麻下行双侧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84例,随机分为4组,每组各21例。诱导使用丙泊酚TCI及维库溴铵,分别TCI舒芬太尼至Cet为0.2 ng/mL(S1组)、0.4 ng/mL(S2组及C组)、0.6 ng/mL(S3组),C组患者术中不进行ANH。记录入室时及诱导前、TCI舒芬太尼前、舒芬太尼达Cet时、采血前(T0)、采血5 min(T1)、10 min(T2)、15 min(T3)、20 min(T4)、25 min(T5)、30 min(T6)、35 min(T7)、40 min(T8)时心率(HR)、动脉血压(MAP)及脑电双谱指数(BIS)值,记录入院时、采血前及采血完成后的血细胞比容(HCT)值;记录患者术中出血量及输血量。结果①4组患者达舒芬太尼Cet时HR值均较达丙泊酚Cet时显著下降[S1组:(96.0±16.2)次/min比(84.1±16.1)次/min;S2组:(94.5±12.2)次/min比(80.1±13.0)次/min;C组:(88.6±18.4)次/min比(74.2±10.8)次/min;S3组:(90.9±24.4)次/min比(76.3±12.1)次/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舒芬太尼给药前、后MA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3组患者达舒芬太尼Cet时BIS值显著低于S1、S2及C组患者,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且较达丙泊酚Cet时显著降低(P〈0.05),而S1、S2及C组患者未发现BIS值的显著变化。②S1、S2、S3组患者稀释前HCT、稀释后HCT及采血量、采血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S1、S2、S3组患者不同采血时间点BI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③S1、S2、S3组患者分别进行组内比较,T0~T8时间点其HR、MAP及BIS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与S1、S2及S3组患者比较,C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增多(P=0.001);C组患者异体输血量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脑电双频指数(BIS)在腹腔镜手术中监测麻醉镇静深度的实用性.方法 选择腹腔镜手术气管内全麻患者60例,随机分为BIS组和常规组,每组30例.记录术中两组患者各时点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的变化、麻醉药用量、术毕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清醒拔管时间及术中知晓发生率.结果 常规组T2、T3时点MAP与T0相比P<0.05,BIS组麻醉用量显著少于常规组(P<0.05),而且术毕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清醒拔管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组(P<0.05).两组均无术中知晓发生.结论 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在腹腔镜手术中起到指导麻醉用药,有助于判断麻醉的深度,减少麻醉药用量,改善麻醉苏醒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对静脉复合全麻下妇科腹腔镜手术术中知晓和术后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将400例患者随机分成A组和B组,各200例。A组根据麻醉医生对患者血流动力学临床表现变化调节用药;B组根据BIS值变化调节用药,记录两组术毕患者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指令反应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离室时间和手术后伤口的疼痛情况及术中知晓情况。结果 A组术后恢复质量明显不如B组(P〉0.05),A组和B组术后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BIS值变化调节指导用药相对科学可靠,并且提高术后恢复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七氟烷麻醉用于老年患者经皮肾镜取石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择期行经皮肾镜取石手术老年患者40例,性别不限,65 ~76(71.0±6.0)岁,ASA 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n=20):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丙泊酚组(P组).两组麻醉诱导相同,静脉注射芬太尼4 μg/kg,丙泊酚1.5 ~2.0 mg/kg和顺式阿曲库铵0.2 mg/kg,脑电双频指数(BIS)值达40 ~ 50时气管插管.插管后D组给予右美托咪定0.5μg/kg(4 μg/ml)缓慢静脉输注(10 min),继以0.3 ~0.6 μg/(kg·h)维持麻醉.P组给予丙泊酚1 mg/kg缓慢静脉输注(10min),继以3~6 mg(kg·h)维持麻醉.两组同时吸入呼气末浓度为1.3%七氟烷维持麻醉,根据手术调整右美托咪定及丙泊酚用量,使BIS值维持于40 ~ 60.持续监测并记录麻醉前(基础值)(T0),俯卧位10 min(T1)、碎石30 min(T2)、碎石60 min(T3)、手术结束时(T4)5个时间点心率(HR)、血压(SBP、DBP)、血氧饱和度(SpO2)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 C02).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输液量.记录麻醉停止后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清醒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术后在恢复室停留时间、术后并发症.结果 与To时比较,T1时两组SBP、DBP均明显降低(P<0.05),麻醉期间两组血压、血氧饱和度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时比较,D组HR于T1~T4时均明显减慢(P<0.05),且D组HR于T1~T4时均明显低于P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与输液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及恢复室停留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清醒及拔管时间长于P组(P<0.05).两组恶心、呕吐、躁动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寒颤发生率低于P组(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复合七氟烷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监测(BIS)在老年患者麻醉手术期间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择期全麻下行直肠癌根治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BIS组和对照组,各30例,BIS组连接麻醉深度监护仪在麻醉手术期间通过连续监测BIS、对照组根据患者血压及心率的变化调节给药剂量调控麻醉深度.监测指标:两组患者入室、插管前即刻、插管后1 min、麻醉期间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术毕拔管时间、术后1、2 h麻醉恢复和简易智能评分.结果 麻醉诱导期BIS组丙泊酚用量、血压下降的程度、术中低血压发生的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BIS组术毕拔管时间、麻醉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手术后1、2 h简易智能状态(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丙泊酚总用量BIS组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老年患者麻醉手术期间应用BIS监测麻醉深度调控麻醉用药,可预防麻醉过深.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麻醉深度对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 90例择期拟行LC的老年患者,分为BIS监测组(B组)和传统经验组(T组),每组45例.两组均监测BIS,B组维持期参考BIS值调节给药,T组根据血流动力学和临床经验调节给药.记录并比较两组呼唤睁眼时间(T1)、意识完全恢复时阃(T2)、拔除喉罩时间(T3)及Steward苏醒评分大于4分的时间(T4)、拔除喉罩后即刻(t0)、1 min(h)、3 min(t3)、5 min(t5)的改良OAA/S评分及Steward苏醒评分和苏醒期躁动及术后24 h术中知晓情况,统计丙泊酚用量.结果 B组丙泊酚用量明显少于T组,T1~T4均明显缩短于T组(P<0.05),t1、t3改良OAA/S评分、t5 Steward苏醒评分均明显高于T组(P<0.05);B组无躁动,T组2例躁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回访两组均无术中知晓.结论 与T组比较,LC应用BIS监测麻醉深度可减少丙泊酚用量,缩短苏醒时间,有助于提高老年患者苏醒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