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一种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利妥昔单抗的出现明显改善了DLBCL患者的预后。对于DLBCL预后的评估,目前临床上普遍应用的是国际预后指数(IPI),但IPI仅结合了部分临床指标,单纯依靠IPI评估预后已经不能满足临床需要。本文总结了4例经河北省肿瘤医院诊治的广泛浸润DLBCL患者,IPI评分为中高危或高危,同时还具有累及范围广、血清蛋白明显减低、Ki-67较高、多为非生发中心来源等特点,提示预后不佳;经RCHOP方案(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治疗后均获得了良好疗效。为此,联合血液科、病理科、检验科对本组患者诊治与预后进行多学科协作讨论,进一步探讨DLBCL的治疗措施和预后评价指标,推动多学科间的合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以198例初诊DLBCL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基本临床特征、免疫学亚型、CD5、Bcl-2、Ki-67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确定相关因素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161例行免疫学亚型检测,非生发中心样B细胞(non-GCB)型发病率(67.08%)显著高于生发中心样B细胞(GCB)型(32.92%)。134例行Bcl-2检测,阳性表达率为73.88%。84例行CD5检测,阳性表达率为19.05%。165例行Ki-67检测,其中有92.73%的患者Ki-67表达>50%。GCB型与non-GCB型患者在相关临床特征及肿瘤细胞CD5、Bcl-2、Ki-67表达方面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B组症状、PS评分、临床分期、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国际预后指数(IPI)、免疫学亚型、CD5及是否应用利妥昔单抗均影响DLBCL患者的生存时间。PS评分、IPI、免疫学亚型、是否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是影响DLBCL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DLBCL肿瘤细胞来源与临床特征无相关性;PS评分、IPI、免疫学亚型及是否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是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Ki-67蛋白表达在DLBCL中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收集58例DLBCL患者的手术或活检标本并制作其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化对DLBCL进行免疫表型分类,同时检测Ki-67蛋白的表达,并行CHOP方案化疗。结果58例DLBCL患者Ki-67表达高低与性别、年龄、LDH、结外病变、临床分期和IPI评分无关( P〉0.05)。中位随访12个月后,生存曲线分析显示Ki-67高表达组中位疾病无进展生存时间( PFS)为16个月,短于Ki-67低表达组27个月,两组P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DLBCL患者中Ki-67高表达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2012年7月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56例老年DLBCL患者的年龄、Ann-Arbor分期、B症状、体能状态ECOG评分、骨髓浸润、最大肿块直径、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β2-MG)、国际预后评分指数(IPI)、细胞来源、Ki-67指数、治疗方案等临床资料,研究上述指标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56例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25.2个月,2年总生存(OS)率为49.7%,总完全缓解(CR)率为50.0%;CHOP方案组CR 13例(40.6%),利妥昔单抗(Rituximab)联合CHOP(R-CHOP)方案组CR 15例(62.5%),R-CHOP组的总有效率及CR率均优于CHOP组(均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80岁、Ann Arbor分期、骨髓受累、ECOG评分、最大肿块直径≥10cm、IPI、治疗前LDH值、免疫分型、治疗方案均与预后有关(P〈0.05或P〈0.01);COX回归多因素分析表明,IPI、骨髓浸润、免疫分型、化疗方案是影响老年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或P〈0.01)。结论老年DLBCL具有肿瘤分期晚、合并疾病多、疗效差、生存期短等特点;IPI、骨髓浸润、免疫分型、化疗方案是老年DLBCL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CHOP方案能提高疗效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比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DLBCL)的总体及不同治疗方案疗效,探讨影响治疗方案疗效的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诊治的489例初治DLBCL患者临床资料。依据其所接受化疗方案有无利妥昔单抗的不同,分为RCHOP (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表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地塞米松)样组(n=184)和CHOP (环磷酰胺,阿霉素/表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地塞米松)样组(n=299),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并分析可能的临床影响因素。 结果 RCHOP样组方案有效率高于CHOP样组方案 (84.3% vs.75.6%,P=0.015)。多因素分析显示,脾大、淋巴细胞绝对值(ALC)降低、国际预后指数(IPI) 3~5分及CHOP方案是影响总体疗效的不良因素,ALC降低 〔优势比(OR)=2.060,95%CI:1.159~3.661,P=0.014〕和IPI3~5分 (OR=2.157,95%CI:1.170~3.978,P=0.014)是影响CHOP样组疗效的危险因素,而血红蛋白(HGB)降低 (OR=3.010,95%CI:1.238~7.314,P=0.015)和IPI3~5分 (OR=2.872,95%CI:1.193~6.914,P=0.019)是影响RCHOP样组疗效的危险因素;ALC在0.8×10 9/L~1.0×10 9/L时,RCHOP样组方案有效率高于CHOP样组;Bcl-2+/-、GCB/non-GCB在不同治疗方案间疗效无差异。 结论 RCHOP样组方案疗效优于CHOP样组及二线治疗方案; ALC降低、HGB降低分别是影响CHOP样组及RCHOP样组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张娟  周庆丰  龚先齐 《海南医学院学报》2009,15(11):1398-1399,1402
目的:观察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长春新碱、表柔比星及泼尼松(CHOP方案)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采用利妥昔单抗+CHOP方案对4例DLBCL患者进行联合化疗,21d为1个周期。结果:随访14个月,4例患者均处于完全缓解中,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治疗DLBCL,疗效好,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病理因素以及Ki-67、Bcl-2与疗效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首诊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病例,并收集其病理本总共41例。检测Ki-67和Bcl-2在DLBCL病理标本当中的表达,探讨Ki-67和Bcl-2两者的相互关系,分析常见临床病理因素与Ki-67和Bcl-2之间的关系,探讨患者的总生存率与这些临床病理因素和免疫组化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Ki-67和Bcl-2两者在DLBCL患者病理标本中的表达呈负相关。DLBCL患者中,Bcl-2的表达与临床分期、IPI评分有关;Ki-67的表达与LDH水平有关。DLBCL患者的近期疗效与年龄、临床分期、IPI评分、Bcl-2表达等有关。DLBCL患者的预后与患者的临床分期、IPI评分、Ki-67表达、Bcl-2表达以及近期疗效等因素有关。结论:Ki-67和Bcl-2可作为判断DLBCL患者预后的指标,也可以用来指导临床治疗工作。DLBCL患者若有Bcl-2阳性、年龄>60岁、临床分期为Ⅲ~Ⅳ期、IPI评分≥2分等因素则提示近期疗效不佳。而Ki-67阳性、Bcl-2阳性、临床分期、IPI评分和近期疗效等是DLBCL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分析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化疗与单用CHOP化疗治疗初治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郑州颐和医院收治的52例初治DLBC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单用CHOP化疗方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完全缓解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各种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治疗DLBCL临床效果明显高于单用CHOP方案,且联合用药并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用药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老年套细胞淋巴瘤(MCL)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案效果及影响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7月~2013年7月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31例老年MCL患者的年龄、B症状、Ann-Arbor分期、体能状态ECOG评分、结外受累、肝脾肿大、骨髓浸润、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β2-MG)、Ki-67指数、治疗方案等临床资料,总结临床特点并进行相关预后因素分析.结果 全部患者中位发病年龄74.6岁,男女比例3.4∶1,Ann Arbor分期Ⅲ~Ⅳ期29例(93.5%),有B症状者21例(67.7%),ECOG评分2~4分19例(61.3%),骨髓浸润24例(77.4%),结外累及11例(35.5%),脾肿大者16例(51.6%),1PI评分≥3分者26例(83.9%),LDH升高者19例(61.3%),β2-MG升高者18例(58.1%),22例患者进行了Ki-67值检测,Ki-67>40%者占59.1%;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组有效率为76.5%,明显高于CHOP组(42.8%),且3年总生存率及2年无进展生存率均优于后者(P<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B2-MG、骨髓浸润、Ki-67值、治疗方案是独立的预后因素(P<0.05).结论 老年MCL具有肿瘤分期晚、疗效差、生存期短等特点.B2-MG升高、骨髓浸润、Ki-67值>40%、治疗方案是预后的不良危险因素,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能提高疗效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检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MYC和BCL-2蛋白表达状况,探讨MYC/BCL-2共表达在DLBCL中的临床意义和预后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确诊并采用利妥昔单抗初治的非特指型DLBCL病例的Ann Arbor分期、标准国际预后指数评分(IPI)、免疫组化Hans分型和临床疗效等临床病理参数,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MYC和BCL-2蛋白表达状态,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76例DLBCL组织中,MYC阳性表达55例(72.4%),BCL-2阳性表达41例(53.9%),MYC与BCL-2共表达者33例(43.4%)。MYC/BCL-2共表达者Ann Arbor分期中高分期者比例显著增高,且临床治疗未缓解者明显增多(P<0.05)。但与Hans分型和原发部位等因素均无相关性。标准IPI评分与DLBCL所有临床病理特征均无联系。结论MYC/BCL-2共表达可能是DLBCL的特殊免疫组化表型,作为标准IPI预后评分的补充,对利妥昔单抗初治DLBCL患者预后判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1.
利妥昔单抗(商品名:美罗华)联合CHOP方案治疗CD20^+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完全缓解率达61%~76%,目前R—CHOP方案在CD20^+B细胞淋巴瘤治疗中已成为标准一线方案。  相似文献   

12.
将我院儿童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RITP)患儿50例按治疗方法分成2组:利妥昔单抗组(26例,给予标准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和长春新碱组(24例,给予长春新碱治疗)。另选择同期于我院体检的健康儿童20例为正常对照组。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儿疗效、药物不良反应,随访两组患儿复发的情况;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利妥昔单抗组RITP患儿治疗前后外周血CD19^+/CD20^+B细胞的表达水平变化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提示,利妥昔单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长春新碱组(69.2%比37.5%,χ^2=9.74,P〈0.01);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5%比8.3%,χ^2=0.62,P〉0.05)。随访利妥昔单抗组治疗有效患儿复发率(22.2%)明显低于长春新碱组(55.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24,P〈0.05)。利妥昔单抗治疗有效患儿外周血小板数量达(106.7±32.5)×10^9/L,较治疗前明显升高(t=12.48,P〈0.01);外周血CD19^+/CD20^+B细胞表达明显较治疗前降低(t=6.71,P〈0.05)。提示利妥昔单抗可能是通过耗竭B细胞而发挥其作用,对RITP患儿具有较满意的疗效,无严重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在利妥昔单抗使用的背景下影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13例病理诊断为DLBCL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利用多因素二元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可能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 在应用R-CHOP方案(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羟基柔红霉素、长春新 碱和泼尼松龙)治疗的DLBCL患者中,年龄[OlR=1.144(95% CI:1.071,1.221)]、Ann Arbor分期[OlR= 4.633(95% CI:1.321,16.254)]、骨髓是否受累[OlR=9.688(95% CI:1.346,69.734)]、血红蛋白分级程度 Hb 2级(G2)[OlR=9.492(95% CI:1.269,70.979)]、Hb3级(G3)[OlR=48.456(95% CI:5.926,396.253)] 均是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通过趋势检验发现贫血程度越严重,患者预后越差(χ2=27.415,P?= 0.000)。结论 在应用R-CHOP方案治疗的DLBCL患者中,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骨髓是否浸润、血红蛋白分级程度(Hb2级、Hb3级)对DLBCL患者的预后影响较大,且化疗前贫血程度越严重,患者的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4.
宋通微 《海南医学》2012,23(23):30-32
目的 比较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与常规CHO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等.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治疗的41例DLBCL患者,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采用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R-CHOP)方案的18例患者列入观察组,而常规CHOP方案治疗的23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①观察组患者CR+PR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BCL-2阳性表达或者IPI评分超过2分的患者采用R-CHOP治疗方案能获得更高的CR率(P<0.05).②观察组总生存期为32.9个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③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化疗能够提高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患者的疗效,且不良反应未见增加,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用利妥昔单抗维持治疗进行观察和疗效分析。方法:将搜集到的40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患者在诱导治疗后依据患者和家人的意愿及经济条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0例,两组都用利妥昔单抗(Rituximab,R)联合CHOP(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以及泼尼松)的方案(R-CHOP-21方案)治疗8个疗程,治疗组再每3个月用利妥昔单抗维持治疗1次,共2年,记录下临床和随访资料。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88.9%与对照组的61.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DFS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0S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利妥昔单抗维持治疗DLBCL的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轻微,患者可长时间接受用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利妥昔单抗注射液联合化疗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临床疗效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o(TNF-α)、血清肿瘤抗原125(CA125)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2年7月~2018年7月收治的129例DLBCL患者,其中75例采用利妥昔单抗注射液联合CHOP方案化疗患者纳入观察组,另54...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中国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病人FcγRⅢA-158V/F多态性与利妥昔单抗疗效的关系.方法 入组病人均为经病理诊断,CD20(+)的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所有病人均接受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地辛+泼尼松)方案化疗,用PCR方法 检测其Fcγ/RⅢA表型.前瞻性观察6个疗程后初治疗效,分析不同FcγRIIIA表型的缓解率.结果 共入组34例DLBCL病人,其FcγRⅢA表型VV型11例,FF型5例,VF型18例.接受平均6个疗程(4~8疗程)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后,近期缓解率为79%.其中VV型有效9例(32%),FF型3例(60%)有效;VF型15例(83%)有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结论 DLBCL病人FcγRⅢA表型以VF型最多见,其次为VV型和FF型.表达VV、VF型病人对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的近期疗效明显优于FF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检测microRNA-125a-5p(miR-125a-5p)在弥漫性大B 细胞淋巴瘤(DLBCL)组织中的表 达情况,探讨其对肿瘤耐药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DLBCL 石蜡标本及其临床病理资料并随访;采用实时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组织中miR-125a-5p 的mRNA 相对表达量;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 测肿瘤组织中P 糖蛋白(P-gp)、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蛋白的表达;分析miR-125a-5p 与耐药蛋白Pgp 表达的关系,以及该表达对DLBCL 肿瘤细胞增殖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影响。结果 MiR-125a-5p 在 DLBCL 组中的表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表达量与患者乳酸脱氢酶(LDH)、免疫表 型相关(P <0.05),与年龄、性别、原发部位、临床分期、国际预后指数(IPI)均无相关(P >0.05);miR- 125a-5p 高表达组P-gp 蛋白阳性率高于低表达组;Kaplan-Meier 及Log-rank 生存分析显示低表达miR- 125a-5p 患者的总生存期(OS)及无复发生存期(RFS)均高于高表达组,COX 风险比例模型分析显示Ann Arbor 分期Ⅲ、Ⅳ期及miR-125a-5p 高表达均可作为DLBCL 患者预后不良的因素。结论 miR-125a-5p 与 DLBCL 耐药蛋白P-gp 表达相关,miR-125a-5p 高表达及Ann Arbor 分期Ⅲ、Ⅳ提示DLBCL 患者预后较差, 可作为潜在的DLBCL 预后预测分子。  相似文献   

19.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一种侵袭性淋巴瘤,通常采用含CD20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的免疫化疗方案,然而仍有部分复发难治(relapsed/refractory,R/R)患者无法获得临床治愈。近年来,不少新开发的单抗类药物用于治疗DLBCL,显著改善了R/R DLBCL的预后。本综述系统讨论这些单抗类药物,包括传统简单结构的单克隆抗体、双特异性抗体(bispecific antibodies,bsAb)及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s,ADCs)。首先介绍除利妥昔单抗以外的其他传统单抗,主要涉及单抗结构上的改进及针对更多的靶点。接着详细阐述bsAb的基本结构和作用机制,以及各种不同双抗结合位点带来的多种可能及尝试。最后对ADCs的作用机制及结构各部分做详细的分析比较。文中还介绍这些单抗类药物用于治疗DLBCL的最新临床试验数据,包括反应率、无进展生存期等疗效结果,以及主要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利妥昔单抗与CHOP联合治疗复发难治CD20阳性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和毒性反应。方法对13例复发难治的CD20阳性的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采用利妥昔单抗与CHOP化疗联合方案,应用2周期后评价疗效及毒性反应。利妥昔单抗剂量为375mg/m^2,CHOP化疗剂量为CTX750mg/m^2,d1 iv EPI60mg/m^2,d1 iv VCR1.4mg/m^2,d1 iv PDN100mg/d,d1-5po。结果13例患者中有2例因经济原因1周期后中断治疗,其余11例均完成利妥昔单抗及CHOP方案化疗2周期(每3周重复1次),2例CR(18.18%),5例PR(45.45%),3例SD(27.27%),无PD病例,疾病控制(CR+PR+SD)率100%。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毒性反应较轻。全组患者无过敏反应。结论利妥昔单抗可提高肿瘤对化疗的敏感性。采用利妥昔单抗与CHOP联合化疗11例复发难治的CD20阳性的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取得初步疗效和安全性观察,且不因联合化疗而增加毒性反应,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