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童反复感染日本血吸虫会严重影响生长发育。50年代,上海市青浦县3个流行村的侏儒症患者占三村总人口的4%。我省于80年代初开始大规模使用吡喹酮防治血吸虫病。1990-1994年,作者观察了吡喹酮干预对儿童血吸虫病患者身高及体重的影响情况。试区概况和观察方法西昌市大兴乡位于大凉山区,海拔1640-1880m,总人口3280人,是血吸虫病重流行区。1990年以来作为卫生部血吸虫病流行病学纵向观测点,每年秋季用粪孵法普查3岁以上居民和全部耕牛,阳性者用吡喹酮治疗;每年春、秋季各查螺1次,对高危地带和阳性螺点进行药物灭螺。1990-1994年该村人群感染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山丘型血吸虫病新疫区阻断血吸虫病传播的对策。 方法 自1996年起,对桃源县有疫水接触史的人群和在疫区放牧的耕牛采用吡喹酮(成人40 mg/kg、儿童50 mg/kg、耕牛30 mg/kg, 每年1次)化疗为主,结合易感地带重点灭螺。 结果 人、畜粪检阳性率从1996年的5.69%、6.76%下降到2005年的0.04%和0。人群间接血凝试验(IHA)阳性率从1996年的7.45%下降到2004年的1.61%。感染螺密度从1997年的0.0036只/0.11 m2下降到2005年的0只/0.11 m2,从2000年起未查到感染螺。 结论 在山丘型新疫区桃源县由于人畜传染源流动较少,疫情相对比较封闭,采取以化疗为主结合重点灭螺的对策,可以取得消除传染源阻断血吸虫病传播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评价日本血吸虫病低度流行区吡喹酮薄膜衣片对血吸虫病患者的疗效。 方法  选择1 个血吸虫病低度流行村,对5~60岁常住居民采用毛蚴孵化法进行粪检,并统计患者感染度(EPG)。阳性者分别采用60mg/kg 或40mg/kg 吡喹酮薄膜衣片进行病原学治疗。治疗6 周后粪检复查,评估吡喹酮薄膜衣片疗效,阳性者采用相同治疗进行第2 次治疗;同时观察吡喹酮服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87 例观察对象中,有吡喹酮抗虫治疗史1 次者43例,2 次以上者44例;中度感染37例(EPG:216~312),轻度感染50例( EPG:24~96);第1 次治疗使用吡喹酮薄膜衣片60mg/kg 37例,40mg/kg 50例,复查均未查见毛蚴或虫卵。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24%。 结论  在日本血吸虫病低度流行区,吡喹酮薄膜衣片对血吸虫感染者具有较高敏感性。  相似文献   

4.
作者对菲律宾莱特地区人群用吡喹酮治疗在控制血吸虫病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是当地的小学生,采用粪检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每年的患病率,自1979年起连续观察4年。当地控制血吸虫病流行所采取的四种措施是:吡喹酮治疗、灭螺、改善卫生设施、卫生教育。1979年粪检阳性的学生中有54~80%于1979年应  相似文献   

5.
日本血吸虫对吡喹酮敏感性的研究--低度流行区的情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日本血吸虫对吡喹酮敏感性是否改变,为调整防治策略和修订日本血吸虫病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在江苏省南京、镇江市各选择1个沿江血吸虫病低度流行村,对村中人群作粪便检查,进行病原学诊断,阳性者为观察对象,做个案调查.对观察对象分别按60 mg/kg或40mg/kg吡喹酮抗虫治疗.治疗6周后粪检复查,阳性者进行第2次治疗.第2次治疗6周后再粪检,体内仍有活卵排出者,结合以往病史和治疗情况,可被认为体内存在对吡喹酮不敏感虫株.结果43例观察对象中,有吡喹酮抗虫治疗史1次者16人,2次以上者27人;中度感染10人(EPG 216~31 2),轻度感染33人(EPG 24~96),第1次治疗使用吡喹酮60 mg/kg 30人,40 mg/kg 13人,复查均未查见毛蚴或虫卵.结论目前,在血吸虫病低度流行区,日本血吸虫对吡喹酮仍保持着较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现场评价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对吡喹酮的敏感性.方法在云南、江苏、江西、湖南和湖北等5个省的血吸虫病流行区,选择11个村作为调查现场.在血吸虫病非传播季节,采用粪检法(Kato-Katz法和/或尼龙袋集卵孵化法)筛选出病人;以吡喹酮40 mg/kg 一次顿服对粪检阳性病人实施抗血吸虫治疗;治疗后6周采用相同方法复查粪便;阳性者仍按40 mg/kg吡喹酮顿服进行第2次治疗;首次治疗后12周,对所有已治者(包括第2次治疗者)进行再次粪便复查.结果在11个流行村共粪检村民4 760人,阳性者584人,其中505人经吡喹酮首次治疗后6周复查粪便, 480人转阴, 治愈率为95.1%;21例首次治疗后粪检仍然阳性者予以第2次治疗.在首次治疗后12周,对所有已治者(包括第2次治疗者)进行再次粪便复查,未发现粪检阳性者.结论尽管在我国血吸虫病主要流行区采用吡喹酮实施大规模化疗已达10余年,但现场至今尚未发现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对吡喹酮敏感性下降的证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现场评价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对吡喹酮的敏感性.方法在云南、江苏、江西、湖南和湖北等5个省的血吸虫病流行区,选择11个村作为调查现场.在血吸虫病非传播季节,采用粪检法(Kato-Katz法和/或尼龙袋集卵孵化法)筛选出病人;以吡喹酮40 mg/kg 一次顿服对粪检阳性病人实施抗血吸虫治疗;治疗后6周采用相同方法复查粪便;阳性者仍按40 mg/kg吡喹酮顿服进行第2次治疗;首次治疗后12周,对所有已治者(包括第2次治疗者)进行再次粪便复查.结果在11个流行村共粪检村民4 760人,阳性者584人,其中505人经吡喹酮首次治疗后6周复查粪便, 480人转阴, 治愈率为95.1%;21例首次治疗后粪检仍然阳性者予以第2次治疗.在首次治疗后12周,对所有已治者(包括第2次治疗者)进行再次粪便复查,未发现粪检阳性者.结论尽管在我国血吸虫病主要流行区采用吡喹酮实施大规模化疗已达10余年,但现场至今尚未发现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对吡喹酮敏感性下降的证据.  相似文献   

8.
1983~1987年对血吸虫病重、中、轻度流行生产队组成的庄埠村,采取清查和消灭感染性钉螺,粪检阳性者並予吡喹酮治疗的防治对策,结果表明第3年已基本控制传播.采取每年普查钉螺及巩固性灭螺消灭残存钉螺;每年粪检及抗体检测查清残存病人及可疑患者並予治疗.到1987年考核未再发现钉螺,粪检全部阴性,连续3年未发现新阳性者;COP全部转阴.表明庄埠村的血吸虫病经5年防治已达到阻断传播终止流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 : 在山区血吸虫病流行区观察口服蒿甲醚 ( Art)对控制血吸虫病的作用。方法 :选择云南省永胜县阳河的 8个自然村为试区。该试区钉螺感染率为 0 .38% ,感染螺平均密度为 0 .0 0 86只 / 0 .11m2 ,居民感染率为 18.2 %。将 8个自然村随机配对分为 Art组和对照组 ,并以试区内3- 60岁经常接触疫水的居民为观察对象 ,经粪检血吸虫卵阳性者口服 1次吡喹酮 50 mg/ kg治疗 ,血吸虫卵阴性者服 4 0 mg/ kg。观察对象于 5月下旬接触疫水半个月后 ,按双盲法服首剂 Art 6mg/ kg,对照组服安慰剂 ,以后每半个月服 1次 ,共 10次。末次服药后 1个月作粪检。结果 :Art组789人的粪检阳性率为 2 .9% ,对照组 717人的为 12 .1% ,两者的差异显著。对照组尚有 1例急性血吸虫病发生。结论 :在山区较重的血吸虫病流行区 ,于整个传播季节口服 Art,可明显降低居民重复感染血吸虫 ,有效地控制血吸虫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镇江市润洲区血吸虫病传播阻断策略的实施效果。方法 2001-2016年在镇江市润洲区实施以全覆盖灭螺、血吸虫病扩大化疗和健康教育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以居民血吸虫感染率、有螺面积、灭螺面积和居民血防知识知晓率、行为正确率为指标评估综合防治策略的实施效果。结果 2001-2016年镇江市润州区有螺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累计灭螺面积7 091.50 hm2,有螺面积和总灭螺覆盖强度呈显著负相关([r = -0.874,P = 0])。2001-2016年镇江市润州区常住居民血吸虫病血检阳性1 703例,粪检阳性病人199例;对粪检阳性者和血检阳性者全部采用吡喹酮进行治疗和扩大化疗;2005年后居民血检阳性率下降至1%以下,自2004年后未查出粪检阳性病人。2001-2016年问卷调查居民189 639人次,居民血防知识知晓率和行为正确率逐年提升。全区于2016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结论 江滩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实施以全覆盖灭螺、吡喹酮扩大化疗和健康教育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可实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目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用蒿甲醚预防日本血吸虫感染的效果。方法 :1996年4— 11月, 选择安徽省贵池市唐田乡 2个村为试点 ,选择 6岁— 65岁村民随机配对分为蒿甲醚组和对照组。在服蒿甲醚前 2 0 d,经粪检查病 ,并服单剂吡喹酮 4 0 mg/kg— 50 mg/kg治疗。于 5月下旬口服第 1剂蒿甲醚 6mg/kg, 以后每半个月服 1次 ,共 10次 ,对照组口服相同剂型的安慰剂。结果 :口服蒿甲醚 4 33例粪检全部阴性,无急性血吸虫病发生 ;对照组 4 52人的粪检感染率为8.9% ,并发生 1例急性血吸虫病。口服蒿甲醚对肝、肾功能、网织红细胞和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在整个传播季节每半个月口服 1次蒿甲醚6 mg/kg, 对湖沼型重度血吸虫病流行区人群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为制定防治湖区血吸虫病策略提供一种新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用蒿甲醚预防日本血吸虫感染的效果。方法 :1996年4— 11月 ,选择安徽省贵池市唐田乡 2个村为试点 ,选择 6岁— 65岁村民随机配对分为蒿甲醚组和对照组。在服蒿甲醚前 2 0 d,经粪检查病 ,并服单剂吡喹酮 4 0 mg/kg— 50 mg/kg治疗。于 5月下旬口服第 1剂蒿甲醚 6mg/kg,以后每半个月服 1次 ,共 10次 ,对照组口服相同剂型的安慰剂。结果 :口服蒿甲醚 4 33例粪检全部阴性 ,无急性血吸虫病发生 ;对照组 4 52人的粪检感染率为8.9% ,并发生 1例急性血吸虫病。口服蒿甲醚对肝、肾功能、网织红细胞和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在整个传播季节每半个月口服 1次蒿甲醚 6mg/kg,对湖沼型重度血吸虫病流行区人群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为制定防治湖区血吸虫病策略提供一种新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湖沼垸内渠网型地区血吸虫病的防治对策 ,作者于1995~ 1999年在血吸虫病流行严重的李家州村 ,进行了人、牛同步化疗结合粪管灭螺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效果观察 ,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现报告如下。1 试区概况李家州村位于潜江市西南 ,为垸内湖沼渠网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承雨面积 2 0 1.0 7m2 ,高程 2 5 .8~ 2 6 .3m。1995年全村人口 1492人 ,耕地面积 12 8.2万 m2 ,其中水田面积 94.2万 m2 。人群粪检血吸虫病感染率 35 .16 %。其中急性血吸虫病 (以下简称急血 ) 4人 ,晚期血吸虫病 (以下简称晚血 ) 5人。耕牛 12 5头 ,粪检阳性率 2 8.42…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急性血吸虫病(急血)吡喹酮治疗后的临床演变情况,并探讨防治对策。方法:首次吡喹酮总剂量120mg/kg(儿童140mg/kg),3次/d,分6d服完。1997-2001年,逐年对全部患者进行询检、体格检查及粪便、血清学、B超检查。粪检(Kato-Katz)阳性者,吡喹酮总剂量60mg/kg,2日疗法;IHA、ELISA阳性者,吡喹酮总剂量40mg/kg顿服。结果:2000年粪检阴转率达100%;血清免疫学试验1999年部分阴转,至2001年阴转率IHA为93.75%、ELISA为90.00%。结果:吡喹酮治疗急性血吸虫病可迅速消险症状,杀灭虫体,是目前最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5.
观察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区人群的细胞免疫应答状态及吡喹酮治疗对其影响。 [方法 ]采集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区 12 9人 (粪检阳性者 6 4例 ,粪检阴性者 6 5例 ) ,吡喹酮治疗前及治疗后 45d的静脉血 ,以血吸虫成虫和虫卵抗原分别刺激诱生细胞因子 ,检测培养上清中的细胞因子IL 5、IL 10和IFN γ水平。 [结果 ]12 9例中 ,对血吸虫抗原刺激诱生的细胞因子水平粪检阴性组明显高于粪检阳性组 ;治疗后 ,细胞因子诱生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 ,特别是IL 5和IFN γ。 [结论 ]流行区人群的细胞免疫应答显示总体下调趋势 ;吡喹酮治疗后出现细胞因子水平的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6.
为寻求控制血吸虫病的有效措施,我们选择具有代表性,疫情重,病人多,灭螺困难的洪山区江心村、汉南区新沟村、汉阳县合丰村、黄陂县叶店村为实验村,于1985~1988年用吡喹酮扩大化疗结合易感地带灭螺,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一、对象与方法(一)查病对3岁以上的人群均作为应查对象,自1985年开始,每年粪检一次,阳性者列为治疗对象;对粪检阴性或漏检者行血清学检查或皮试阳性,或有疫水接触史而体检有阳性体征者,均列为扩大化疗对象。  相似文献   

17.
1989年以来,江苏省江滩地区全面采用选择性化疗与重点地区灭螺的优化措施,加强防治工作力度,使血吸虫病流行率控制在较低水平,现报告如下。化疗与灭爆方法根据各地流行程度和防治工作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地区人群进行选择性化疗及重点(易感)地区灭螺,一般每年上半年开展查灭螺,下半年组织查治病,部分地区则查治病与查灭螺同步进行。王化疗方法1.l对象选择a人群综合查病中COPT(环沉率)>3%者;b粪检阳性者;C“急感’没病者;d高危地区(江滩阳性螺密集地段)明显接触疫水伴有皮疹史期满35d者。1.2剂量与服法上述“a”“d”ot…  相似文献   

18.
吡喹酮不同化疗策略与方案对控制血吸虫病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报道1980年-1996年在湖沼型重流行区吡喹酮5种化疗策略控制日本血吸虫病的效果。结果:靶人群化疗后1个月、3个月粪检阴转率均在86%以上,扩大化疗3年粪检阳性率下降74.90%,群体化疗1次和每年1次、每年2次连续2年粪检阳性率分别下降54.36%和70.19%、75.51%,阶段化疗3年粪检阳性率下降88.34%,间歇性化疗粪检阳性率下降39.34%。并对吡喹酮群体与个体化疗的剂量与疗法、不同阶段不同化疗策略的合理应用、群体化疗的对象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谷城县位于湖北省西北部的汉水南侧,属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庙滩、茨河、黄畈2镇1乡、12个村流行血吸虫病.累计钉螺面积18.7万m~2,血吸虫病人2 565人、病牛228头.1982年经省考核达到消灭血吸虫病标准,1983年开展血防监测工作,现将10年监测结果报告如下.方法1 螺情监测 1.1 疫区内监测 每年普查1/3的村,采用5m设3框和增设假螺点;1.2 疫区外监测 沿水系和疫区毗邻地区每年扩大检查;1.3稻草帘诱螺 选原疫区可疑复杂环境,沿近岸水面放置0.11m~2草帘,7d观察有无成蚴螺附着;1.4打捞水草、铲土淘洗、阻拦渣物调查钉螺.2 病情监测 2.1 全面清查病人 每年轮流粪检4个疫区村,对象为7岁以上人群;2.2 新感染监测 每年抽查疫区小学生,先皮试,阳性再作粪检.对2岁以内小牛进行粪检;2.3 病人转归调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鄱阳湖区日本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1992~1998年鄱阳湖区连续观察3年以上的血吸虫病流行村的血吸虫粪检阳性率、化疗和灭螺药物用量、易感地带面积、家畜感染率、降雨量和气温的数据。采用多元逐步回归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经检验回归模型具有统计学显著性,R~2=0.735,P<0.01。可接受的变量为:上年度人群感染率的自然对数,人均易感地带面积,家畜感染率,单位易感地带面积,氯硝柳胺的用量(元)和单位感染率吡隆酮用量(元)。结论在人群感染率,人均易感地带面积,家畜感染率仍然促进血吸虫病传播的情况下,化疗和灭螺有效地降低了该类地区日本血吸虫病的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