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十六字为核心,详细解读了《内经》修身养性的思想在养生防病中的应用。保“恬”以宽心胸,处“淡”利人利己,怀“虚”上敏下敦,体“无”以明真道,慎七情、除五毒以保“真气从之”,“精”与“神”共“内守”敢问“病安从来?”  相似文献   

2.
<素问@上古天真论>日:"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是养神的一条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3.
介绍名老中医吴旭教授以通督温阳针法治疗间质性膀胱炎的临证经验.吴教授以通督温阳理论,针对间质性膀胱炎的病因病机特点,提出通督谐振、鼓荡温阳,督任呼应、带脉促通,佐调肝经、行气活血的治则治法;同时御气调气,针刺穴位直达病所,产生针感;并强调舒畅情志,察神守机,在针刺过程中注重对患者的心理疏导,从而疏通督脉及诸阳经经气,调...  相似文献   

4.
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县,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要冲。敦煌县东南15公里的莫高窟,创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千余年间,共修建石窟一千多处,至今仍保存着四百九十二个洞窟、四万五千平方米的壁画和两千多尊塑像,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化艺术宝库之一。丰富多彩的敦煌壁画虽然以佛经故事为主要内容,但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人民的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5.
养生名言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恬虚无,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素问·上古天真论0心神宜恬静而毋躁扰, 饮食宜适而无过分, 风寒暑湿之谨避, 行立坐卧之有常, 何劳怯之有哉。明·虞传。调理脾胃,为医中之王道; 节戎饮食,乃祛病之良方。明·杜文。节嗜欲以养精,节烦恼以养神, 节忿怒以养肝,节辛勤以养力, 节思虑以养心,节悲哀以养肺。养生名言~~  相似文献   

6.
中医学十分重视养生之道,认为疾病是由邪气侵袭、体内正气空虚,阴阳失调所致。《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气功即根据此理论通过锻炼使得阴阳调整、扶正祛邪。如人体正气充足,体质机能强健,则不会发病,有病亦轻。中医提倡“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是为养生之道。 1 调养精神情志与气功调心 《内经》“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注意精神调养,是中医养生学关键之一。人是自然和社会的  相似文献   

7.
从中医角度讲人体的气机调畅,气血和平,正气旺盛,就可以预防和减少疾病的发生。所以《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吴师机《理渝骈文与国人祈外治之疑义》说:“七情之病也,看书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矣。”我国古代医家常用弹琴,观剧、看书,听曲等调节精神情志活动的方法,以治疗疾病。现代医学采用音乐疗法、体育疗法来治疗某些疾病都是此意,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病房应针对不同的情况,开展多种有益的活动来充实病人的生活,以转移他们对疾病的注意力。稳定情绪,疏导有方:人的性格是多种多样的,病…  相似文献   

8.
针灸的实质在于疏通经络、平衡阴阳、防治疾病。而经络自身的生命活动 ,名为经络之气 ,简称经气。针刺过程中“得气”的“气” ,就指经气而言。《素问·离合真邪论》为之解释道 :“真气者 ,经气也” ,明确地指出真气即经气。真气的组成 ,在《灵枢·刺节真邪论》中曰 :“真气者 ,所受于天 ,与谷气并而充身也。”“天”即指先天之元气 ;“谷气”即指后天饮食水谷所化生的精微之气。此处所说的真气包含了中焦的谷气和下焦的元气。笔者根据《内经》旨意和读书体会 ,认为真气(经气 )还应包括上焦之宗气 ,用简式示之 :经气上焦之宗气—贯通心脉 ,…  相似文献   

9.
脾胃病常以脾胃同病而称呼其名,但因脾、胃生理功能有别,其职不同,脾胃病在临床表现和病机特点上亦有差异。脾胃病表现为脾胃病以脾虚为主和脾胃病以胃涸为主的两个方面。其病机可概括为气虚病偏于脾,损滞交夹与阴虚病偏于胃,胃络涸滞。其治疗有补脾慎守通补,补虚与通滞相兼与养胃当守润补,润络当兼和降之不同。并附验案两则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10.
简要地阐述了络病学说的历史沿革,阐述了国家级名中医沈舒文教授运用络病理论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发病的机理,认为久病毒邪侵络成胃病,治疗以疏通润养为主,提出辛润通络、虫类药通络、化痰散瘀通络、解毒通络、补虚通络以及通脏腑之络的用药特点。并附验案说明。  相似文献   

11.
基于瘀血阻络是痿证发生的基本病机、外部损伤是其重要发病基础、脾胃虚弱是其进展演变的重要原因等理论认识,认为针刺治疗当以理气活血、补益脾胃、疏通经气、濡养经筋为主,组方选取惠侧肩髑、曲池、合谷,针对病损经筋取其相应腧穴,复取内关、曲泽疏通厥阴经气,后溪、腕骨疏通太阳经气,足三里、三阴交补益后天之气,可收健脾益气、活血养血、疏通经气、濡养经筋之功,是临床治疗痿证的理想配穴组方。  相似文献   

12.
马喜民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34):1145-1145
1未病先防的指导思想对于疾病未病先防的指导思想,中西医学是相同的,但是强调的侧重又有所不同,比如现在流行甲型流感,那么西医强调勤洗手、多通风、戴口罩等措施,侧重点强调病因预防。而在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则强调: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真气从之,病安从来,人得天地之气而生:要顺应四季气候环境的变化,一是顺应四时调节起居规律;二是“起居有常”,劳逸结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结合文献研究及临床应用实践,论述腹针疗法在脑积水临床治疗中的重要性。方法:中医学认为脑积水为六淫、痰饮、瘀血、外伤、中毒等病因导致脑髓失养,脑之真气不能敷布,水湿停积于脑而引起神明异常,病以本虚标实者为多。腹针疗法充分体现了中医学整体观念、辨证施治两大特点,方法上使脏腑、经络、局部同时并举,且临床疗效持久、稳定,易于患者接受。结果:应用腹针疗法治疗脑积水,创立了补养脑髓、敷布真气、治理水湿、促通神明的治疗思路,取得较好疗效。结论:腹针疗法从理论到实践对治疗脑积水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4.
史载,苏东坡“素喜吐纳引导之术”,八岁时拜道士张易简为师,经常与身怀气功养生之术的道士、道人来往。晚年谪居惠州时,又在海上遇“有道人传以神守气之诀”。一次,苏东坡的弟弟子由,因饮酒过甚而“肺疾发”,苏东坡便告之以炼气修养之道:“寸田可治生,谁劝耕黄糯,  相似文献   

15.
肩关节周围炎又名冻结肩、五十肩等。是老年人常见病和多发病,我们自1970年至1982年以来,以中医手法为主配分中药治疗肩关节周围炎150例,疗效比较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150例患者男性91例;女性59例。年龄:最小者35岁;最大者64岁。其中35—40岁9例;41—50岁81例;51—60岁43例,60以上17例。双肩发病者2例;右肩发病47例;左肩发病者101例。本组发病原因一般为体虚兼外因而致病。其中外受  相似文献   

16.
针对单纯性肥胖症痰湿膏脂瘀滞"经脉不通"的病机,发挥贺氏针灸三通法综合治疗之优势,初期用毫针微通法治本,注重调理脾(胃)肾、通利三焦、疏通任督带脉及辨证取穴,局部结合火针温通法与刺络拔罐强通法治标,标本同治,补虚泻实,以缩短疗程、提高疗效;后期体重减轻明显阶段,侧重用微通法求本施治,防止体重反弹。三法合用疏通经络,调理脏腑,以达平衡阴阳、扶正祛邪之目的。  相似文献   

17.
张含  刘云霞 《中医学报》2021,(5):979-982
皮部位居人体最表,通过十二经脉与脏腑相沟通,具有"审内"与"御外"的作用。治皮之理、浅刺之法,其意皆在激发体表皮肤的卫阳之气,进而通过皮部—经络—脏腑这一信息传输通道,达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及平衡阴阳之目的。因此,无论是未病先防,还是既病防变,都可从"皮"论治,使病邪由"皮"而解。时至今日,从"皮"论治已衍生出多种针法,如梅花针、浮针、皮内针等。  相似文献   

18.
小儿脱肛症,是儿科临床常见病症。一般多因久咳、痢疾、泄泻等疾病而继发。若不能及时治疗,久则使真气耗损,肛门松驰、收缩无力,致使直肠脱出不收。久治不愈则成为难治之症,一般以中药内治法为主。重则非外科手术治疗莫属。笔者在临床中对此病的治疗以耳穴压丸疗法结合中药内治  相似文献   

19.
百病生于气     
邹绍观 《开卷有益》2014,(11):55-55
<正>中医认为气不断地在全身流通着,协调升降、出入,以维持着人体的气态平衡;这种气的动态平衡,中医称"气机"。气机紊乱将会酿致各种疾病的产生。《素问·举痛论》曰:"百病生于气也。"其中情志的变化如"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的变化,对人体的气机升降出入影响较大。"七情"所伤可致气机逆乱,气机逆乱可致百病丛生。中医还认为,"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真气就是正气,精神是指心神。正气强盛,精神不散,就不会发生疾病。说明气在人体内的作用是何等重要。  相似文献   

20.
沈卫东教授认为,顽固性耳鸣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多属气虚血瘀,外受六淫之邪侵袭,以风邪为主;内因素体肝肾不足,髓海空虚,气血不能上濡,以致耳失所养,病久则虚实夹杂,血瘀气阻为标,肝肾不足为本。在针刺选穴方面,强调以补益肝肾,和血行气为主要治则,取穴主要以手、足少阳经为主,通上达下,疏导少阳经气,宣通耳窍,配合养阴生血合剂补养营血,上行濡养两耳,通补兼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