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观察缬沙坦和非洛地平联合治疗中、重度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38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3个月。治疗期间监测血压,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d)、左室后壁厚度(LVPWd)、左室重量指数(LVMI)、射血分数(EF)、二尖瓣口舒张早期最大峰值流速与舒张晚期最大峰值流速比值(E/A),并进行治疗前后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降压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4.1%和85.7%,两组差异显著(P<0.01),两组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彩色多普勒诊断仪复查LVDd、LVPWd及LVMI均降低,EF及E/A均增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非洛地平联合治疗高血压病疗效显著并改善左心室肥厚和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2.
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逆转作用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疗效及对左室肥厚的影响。方法选取门诊或住院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2例,服用缬沙坦80mg/d,降压不明显者加至160mg/d,测定服药前及服药8个月后坐位血压、心率和超声心动图各指标。结果在治疗8个月后,血压下降显著,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超声心动图指标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d)、舒张末期左室后壁厚度(PWT)和左室重量指数(LVMI)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及实验室检查服药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口服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降压效果确切,并能有效逆转左室肥厚。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治疗及其对左室肥厚的影响。方法:83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的患者,口服缬沙坦每天80~160mg,共6个月,观察缬沙坦的降压疗效以及其对左室肥厚的影响,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83例患者经缬沙坦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均有显著下降(P〈0.01),左室舒张内径(LVDd)显著缩小(P〈0.05),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d)及舒张末期左室后壁厚度(IVPWd)也有显著减少(P〈0.01)。结论: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确切,能够逆转左室肥厚。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并左室肥厚的疗效。方法将原发性高血压并左室肥厚患者60例,随机分为厄贝沙坦组(30例,150mg/d)和贝那普利组(30例,10mg/d)。疗程为6个月,服药前后测血压和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心室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LVDST)、左心室舒张末期后壁厚度(LVPWT)和左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治疗6个月后,血压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且厄贝沙坦组血压明显低于依那普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LVDD、LVST、LVPWT和LVMI均比治疗前的显著降低(均P<0.05)。且厄贝沙坦组LVD、LVST、LVPWT及LVMI稍低于贝那普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结论贝沙坦能有效降低高血压、逆转左室肥厚,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5.
范咏梅 《海峡药学》2011,23(4):85-87
目的探讨贝那普利联合氢氯噻嗪对高血压患者左室重构逆转作用。方法纳入30例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的患者,运用贝那普利10mg联合氢氯噻嗪12.5mg治疗,观察4周、8周、12周血压情况及心脏形态学变化情况。结果贝那普利联合氢氯噻嗪治疗后自第四周开始舒张压和收缩压均呈现出下降趋势(P〈0.01);自第四周开始左室舒张末径(LVDD)、左房前后径(LAD)、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均呈现下降趋势(P〈0.01),而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无显著变化。结论贝那普利联合氢氯噻嗪可良好的控制血压,并能逆转左室重构。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缬沙坦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逆转及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6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应用缬沙坦胶囊治疗80mg/d,疗程为6个月,采用M型超声心动图观测左心室各参数的变化。结果患者LVMI与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P〈0.01),E/A比值高于服药前(P〈0.01),E峰减速时间减低(P〈0.01)。结论缬沙坦能有效地逆转左室肥厚及改善左室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氯沙坦对高血压的疗效及其对左室肥厚的影响。方法:观察204例轻中度高压患者超声心动图证实有左室肥厚,氯沙坦治疗3年,观察血压及LVDd、IVSd、LVMI、PVA、PVE、A/E变化。结果: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收缩压及舒张压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后患者IVSd、LVPWd、IVMI均下降,仅LVDd轻度改变,舒张功能也有明显改善。结论:氯沙坦长期治疗可安全有效降压同时逆转心室肥厚,改善心肌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对逆转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左室肥厚(LVH)的作用。方法:对58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患者,服用厄贝沙坦每天150mg,疗程3个月,于治疗前及治疗后测的血压对比,同时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参数对比。结果:58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患者服用厄贝沙坦治疗后血压下降明显,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对比,室间隔厚度(LV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舒张末期左室后壁厚度(LVPW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重量指数(LVMI)均比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1)。结论:厄贝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除降压效果显著外,有逆转左心室肥厚,同时减少心肌重构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选取接受降压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0例,根据24h无创动态血压检测结果分为勺型和非勺型二组。采用无创动态血压监测仪、超声心动图检查对入选高血压患者进行24h血压监测并测量室间隔厚度(IVS),左室后壁厚度(LVPW),舒张末期左室内径(LVDd),并根据Devereux公式计算左室重量(LVM)及左室重量指数(LVMI)。观察血压昼夜节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结果非勺型高血压组在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重量、左室重量指数五项指标均明显高于勺型高血压组,P〈0.叭。结论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对左心室肥厚发生发展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培哚普利和卡维地洛联合应用逆转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效果。方法将156例高血压病(EH)合并左心室肥厚(LVH)患者随机分为培哚普利治疗组(77例,A组)和培哚普利 卡维地洛治疗组(79例,B组)。A组每日口服培哚普利2~8mg。B组每日口服培哚普利2~8mg和卡维地洛12.5~25mg。依血压高低增减剂量。两组患者均于入选前,治疗后12个月时,由二维超声心动图测定室间隔厚度(L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计算左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排血量(CO),测二尖瓣舒张期血液A/E比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经12个月后的治疗,左心室肥厚程度均较治疗前减轻;LVMI、LVDd、LVST和LVPWd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两组A/E比值减小(P均<0.05);CO和LVEF无明显变化,B组LVMI、LVD、LVPW较A组下降更明显(P均<0.05),A/E比值B组亦较A组减小更显著(P<0.05)。结论培哚普利与培哚普利联合卡维地洛均可显著减轻高血压病患者的左心室肥厚程度,改善左室舒张动能;培哚善利联合卡维地洛较单独应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缬沙坦与硝苯地平控释片对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的逆转作用并加以比较,以便临床更好用药。方法:将60例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患者随机分为缬沙坦组(80mg,qd)及硝苯地平控释片组(30mg,qd)。每组30例。两组均于服药前和服药后6个月时检测血压及超声心动图。结果:两组治疗后血压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超声心动图指标LVPWT、IVST、LVDd及LVMI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而LVMI下降尤以缬沙坦组效果更佳(P〈0.05)。结论:缬沙坦与硝苯地平控释片均具有降压和逆转左心室肥厚的作用,但缬沙坦对左心室肥厚的逆转作用相对更强,更利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贝那普利联用氨氯地平的降压效果以及逆转左心室肥厚、改善心功能的作用。方法将140例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患者随机分为贝那普利组(46例)、氨氯地平组(47例)、贝那普利联用氨氯地平组(47例),分别接受贝那普利、氨氯地平、贝那普利加氨氯地平治疗12个月,观察期间定期测量血压,服药前后做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用药后三组血压、超声心动图各指标较用药前变化显著(P〈0.05),两单用药组比较各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联合用药组与单用药组比较各指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贝那普利联合应用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降压效果好,逆转左室肥厚效果好,改善心功能作用明显,不良应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运用阿托伐他汀联合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患者后心电图的逆转作用。方法选取在本院治疗的的120例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的患者。分析患者治疗前后心电图、血压及左心室的变化情况。结果患者心电图未提示左心室肥厚的有105例,占87.5%,与治疗前比较,χ2=119.73,P〈0.01。患者收缩压、舒张压治疗前后变化比较,t=18.17、t=27.89,P均〈0.05。患者经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左心室后壁舒张期厚度(LVPWd)、室间隔厚度(IVSd)指标治疗前后比较,t=8.13、t=7.51、t=4.70,P值均〈0.05。结论运用阿托伐他汀联合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患者,其对心电图和左心室肥厚的逆转效果较好,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分析缬沙坦对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并发左室肥厚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于2006年3月~2011年1月收治的36例原发性高血压并发左室肥厚的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各18例,对照组服用非洛地平,实验组服用缬沙坦,治疗1年后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年后,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的血压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间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壁厚度、左心室壁厚度及左室心肌重量指数的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并发左室肥厚患者有良好的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依那普利对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患者心电图的逆转作用.方法 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和周边医院收治的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患者200例.将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依那普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观察患者血压、超声心动图情况.结果 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血压水平、左室质量指数、左心室后壁厚度、室间隔厚度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E/A峰速比值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联合依那普利对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患者心电图和左心室肥厚具有较好的逆转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hs—CRP和NT—proBNP对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的预测价值。方法将146例经由我院确诊为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心脏超声检查,测量患者的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舒张末期左心室内径(LVId)、舒张末期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早期最大血流速度峰值(E)、晚期最大血流速度峰值(A),并计算左室重量指数(LVMI)及E/a比值,根据患者是否为左心室肥厚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n=96)为单纯高血压组,观察组(n=50)为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组,取患者空腹静脉血液,测量患者的hs—CRP、NT—proBNP值,分组比较,并进行Pe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hs—CRP分别为(3.46±2.04)mg/ml vs(2.40±1.32)mg/ml,NT—proBNP分别为(185.2±41.06)pg/ml vs(119.84±21.60)pg/ml,LVMI分别为(164.9±32.8)g/m^2 vs(115.2±16.8)g/m^2,E/a分别为(0.63±0.29)%vs(0.94±0.48)%,NT—proBNP与LVMI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r=0.698,P〈0.01,NT—proBNP与E/a有显著的负相关性,相关系数F=-0.741,P〈0.01。hs—CRP与LVMI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r=0.241.P〈0.01;hs—CRP与E/a有显著的负相关性,相关系数r=-0.346,P〈0.01。结论hs—CRP和NT—proBNP对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的诊断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但超声诊断在确诊及指导治疗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的作用不可替代。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伴心室肥厚患者的影响。方法 96例原发性高血压伴心室肥厚患者给予替米沙坦治疗6周。比较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情况,采用超声心动图对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PWT)进行检测,并计算左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 96例患者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IVST、PWT、LVMI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米沙坦可用于原发性高血压伴心室肥厚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比较缬沙坦联合氢氯噻嗪和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伴左室肥厚(LVH)的临床效果,选出最优的治疗方案。方法将244例高血压伴LVH患者随机分为地平组122例和噻嗪组120例。噻嗪组给予缬沙坦80~160mg/d和氢氯噻嗪12.5~25mg/d,地平组服用缬沙坦80~160mg/d和氨氯地平2.5~10mg/d。记录患者入组时和随访2年后的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IVS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和舒张末期左室后壁厚度(LVPT),以及不良发应和随访期间发生的心血管事件。结果 2组患者治疗2年后IVST、LVDD及LVPT水平均优于入组时,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地平组胃肠道反应和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噻嗪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地平组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及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均低于噻嗪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氢氯噻嗪和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伴LVH效果相当,但联合氨氯地平更能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不良反应更少,预后更好,患者获益更多。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经缬沙坦治疗后其血胰岛素抵抗及左室肥厚的变化。方法 对56例高血压病患者和56例健康对照组测定空腹及餐后2h血糖、胰岛素、C肽值,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高血压病患者接受缬沙坦降压治疗21周后,复查上述指标并与用药前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缬沙坦对高血压病患者能够显著降低血压.提高胰岛素敏感指数(P〈0.01.),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室心肌重量及左室重量指数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结论 胰岛素抵抗可能是高血压病患者合并左室肥厚的诱发因素之一。缬沙坦在降压的同时,具有改善其胰岛素抵抗和左心室肥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