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研究表明,肾脏局部固有细胞,尤其是肾小管上皮细胞在病理因素诱导下过度产生和激活的补体,在肾免疫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阻断这一作用将对保护肾功能、延缓肾病恶化具有重要意义。雷公藤内酯醇(T_4)是雷公藤二萜化合物中免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研究发现,除肝脏和巨噬细胞是补体合成的主要来源外,肾脏固有细胞也能表达各种补体成分。并且,随着肾脏病变程度的加重,肾局部补体(特别是C3、C4)mRNA表达和蛋白合成也显著增加,其中以肾小管细胞表现的最为明显,提示肾小管细胞具有免疫炎性活性。肾脏移植免疫技术的应用也发现,移植肾肾功能的下降和排异反应的发生与供肾局部,尤其是肾小管细胞C3的过度产生密切相关。因此,肾局部特别是肾小管细胞在致病因素(如致炎细胞因子)诱导下过度生成并激活的补体在肾损伤中的重要作用已受到了重视,由此补体抑制剂的产生和应用也越来越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和补体(C3、C4)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肾病)患儿血清中的变化及在临床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对80例肾病患儿(观察组)及80例正常健康儿童(对照组)的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的含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观察组患儿血清IgG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IgM和C4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IgA、C3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男性患儿血清IgG、C4水平高于女性患儿(P<0.05),而IgA、IgM和C3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测定血清中IgG、IgM、C3水平可为进一步探讨肾病的发病机理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是以大量蛋白尿、明显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和较明显水肿为特征的一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在其发病机制中,补体系统不仅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也参与特异性防御反应。为此,本文拟探讨参与补体激活的旁路(替代)途径的重要分子补体C3和B因子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相似文献   

5.
雷公藤甲素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磊  王兴鹏 《上海医学》2004,27(4):279-280
雷公藤是卫矛科雷公藤属木质藤本植物,主要产于中国南部地区,其提取物的成分很复杂,雷公藤红素(Tripterine)、雷公藤内酯酮(Triptonme)、雷公藤甲素(TriptoIide)和雷公藤乙素(TripdioIme)是其主要活性成分。雷公藤具有抗炎、免疫抑制、抗肿瘤和抗生育等多种药理作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风湿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器官移植、肾病、哮喘、肿瘤等。近年来,雷公藤甲素的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倍受关注,现就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组织水肿形成与补体C3和C4的关系进行研究,探讨补体在水肿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50例患者分别于发病的第1、2、3、5、7天采用免疫散射比浊分析法依次检测外周血、血肿液中补体C3和C4的水平并进行影像学检查,同时选取体检正常者1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补体C3自发病第1天开始升高,第3天达峰点,第7天降至第1天水平;补体C4及水肿比值的变化与补体C3变化趋势一致。外周血中的补体C3水平在第3天、第5天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肿液中补体C3水平在第2天、第3天、第5天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中补体C4在第2、3、5天时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肿液补体C4在第3天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体C3、C4在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水肿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及补体(C3、C4)在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症(PNS)患儿血清中的变化及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免疫比浊法对30例PNS患儿及30例健康儿童的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的含量进行定量测定,进行分析比较.PNS患儿血清IgG 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IgM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IgA、C3、C4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测定血清中IgG、IgA、IgM、C3、C4 水平可为进一步探讨肾病的发病机理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研究发现,除肝脏和巨噬细胞是补体合成的主要来源外,肾脏固有细胞也能表达各种补体成分。并且,随着肾脏病变程度的加重,肾局部补体(特别是 C3、C4)mRNA 表达和蛋白合成也显著增加,其中以肾小管细胞表现的最为明显,提示肾小管细胞具有免疫炎性活性。肾脏移植免疫技术的应用也发现,移植肾肾功能的下降和排异反应的发生与供肾局部,尤其是肾小管细胞C3的过度产生密切相关。因此,肾局部特别是肾小管细胞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补体C3与肾损害性疾病的关系.方法:采用快速免疫比浊法检测急性肾炎、慢性肾炎、尿毒症、肾病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糖尿病及正常对照组血清补体C3水平.结果:急性肾炎、慢性肾炎、尿毒症、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补体C3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肾病综合征、糖尿病患者补体C3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清补体C3水平的测定有助于肾脏损害性疾病的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0.
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清Ig和补体C3的测定及临床意义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姚磊  向阳  康铃  蒋栋能  罗福康  张征 《重庆医学》2006,35(18):1656-1657
目的通过对肾病综合征和其他常见的几类肾脏疾病进行血清免疫球蛋白(Ig)的测定,探讨肾病综合征体液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采用散射免疫比浊法(nephelometry)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对肾病综合征(NS)、慢性肾小球肾炎(CN)、慢性肾衰竭(CRF)氮质血症期和尿毒症期及正常对照组进行Ig和补体C3的测定。结果NS患者IgG为(5.92±3.71)g/L,明显低于其他各组(P<0.01),而IgM和IgE水平高于其他肾病组及正常对照组(P<0.05),慢性肾衰竭(CRF)尿毒症期血清补体C3水平低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血清Ig测定在肾病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慢性移植物肾病组织补体C4d沉积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慢性移植物肾病中补体C4d的沉积及其意义.方法选择慢性移植物肾病活检标本(CAN组,n=28),应用免疫组化和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C4d在移植肾组织中的沉积,比较其与正常移植肾组织(对照组n=10)间的差异.结果对照组肾小管周毛细血管无C4d的沉积,但肾小球系膜区、基底膜和肾小管基膜上有C4d的弥漫沉积,部分动脉内膜也有C4d的沉积.CAN组8例(29%)出现管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C4d的线性沉积,而肾小球毛细血管少见C4d的沉积(1/28,4%).间接免疫荧光法显示C4d弥漫性沉积,主要见于管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结论补体的活化导致裂解片断的沉积,慢性移植物肾病中出现肾组织C4d的沉积,体液免疫可能是导致慢性移植肾损伤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总补体溶血活性(CH50)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并观察室温下放置不同时间血清CH50的变化。方法:采用脂质体-免疫分析法检测50例健康成年人、14例慢性肝病患者和26例狼疮肾病患者(其中11例为活动期)血清的CH50及C3和C4含量。结果:结果表明健康成年人LIA法血清总补体溶血活性(CH50)范围为25~57U/M L。血清在室温下放置4H后,CH50明显降低。14例慢性肝病患者CH50及C3和C4较健康者降低,其中C3、C4与CH50的相关系数为0.857和0.807。26例狼疮肾病患者活动期与非活动期C3、C4含量无明显差异,而活动期较非活动期CH50明显降低,有极显著差异。结论:总补体溶血活性(CH50)检测,待测血清必需新鲜,室温放置不能超过4H。脂质体-免疫分析法(LIA)检测总补体溶血活性,主要反映补体经经典途径活化的活性。补体含量及活性联合检测对临床诊断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13.
李艳 《当代医学》2013,(7):12-14
补体因子C4d是体液性排斥反应的重要标记物,是由补体C4通过不同的补体激活途径裂解产生的补体片段,可与血管内皮细胞和基底膜结合,并可以稳定保持数小时至数月,从而可以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所显示。C4d的检测方法主要为活检组织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包括冰冻切片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和石蜡切片免疫组织化学2种方法。C4d在各种移植物活检中的检测已经应用的越来越广泛,它表达于肾皮质和(或)髓质组织内肾小管周毛细血管(PTC)内皮细胞,肝窦内皮细胞,心肌细胞间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小肠的血管内皮细胞等。C4d可以作为移植物体液性排斥反应组织学诊断的可靠指标,对于明确移植物功能障碍的原因、发生机制和确定诊断,对于指导临床防治以及预后判断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刘丹  王彩丽 《重庆医学》2016,(25):3457-3461
目的 探讨雷公藤红素对IgA肾病大鼠肾脏组织中Notch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方法 建立IgA肾病大鼠模型,观察雷公藤红素治疗后大鼠血尿、蛋白尿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Notch1、Jagged1及其下游靶基因Hes1、Hey1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IgA肾病模型组血尿及24 h尿蛋白定量明显增高(P<0.05);第16、20周末与模型组比较,贝那普利组及雷公藤红素干预组血尿、24 h尿蛋白定量明显下降(P<0.05),且贝那普利组及高剂量组较低剂量组下降明显(P<0.05).各组大鼠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谷丙氨基酸转移酶(ALT)、谷草氨基酸转移酶(AS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大鼠肾小球、肾小管细胞质中Notch1、Jagged1仅有少量表达,在模型组大鼠肾脏组织的肾小球及肾小管细胞质中表达明显增加,贝那普利组、低剂量组、高剂量组Notch1、Jagged1的表达较模型组减弱,但仍高于对照组.而Hes1、Hey1在对照组大鼠肾小球、肾小管细胞质中基本无表达,在模型组大鼠肾脏组织的肾小球细胞核表达增加,贝那普利组、低剂量组、高剂量组Hes1、Hey1的表达较模型组减弱,但仍高于对照组.结论 雷公藤红素可以通过抑制IgA肾病大鼠肾组织中Notch信号通路的表达,减少血尿、蛋白尿的生成,从而对大鼠IgA肾病起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儿童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膜性肾病(HBV-MN)肾组织的细胞凋亡情况,以探讨其在HBV-MN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活性Caspase-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观察HBV-MN患儿肾组织及正常肾组织中的凋亡现象.并分析其与肾组织病理改变、尿蛋白及临床免疫学指标等因素的关系.结果 正常肾组织中,Caspase-3仅表达于少数肾小管上皮细胞胞质;在HBV-MN患儿的肾小球和肾小管一间质区,Caspase-3不仅表达于细胞质尚可见于胞核区(即活性Caspase-3),且肾小球和肾小管-间质区活性Caspase-3的表达(凋亡指数)与TUNEL指数均显著相关.HBV-MN患儿肾组织的凋亡指数与肾脏病变病理分期显著相关.肾小球凋亡指数与蛋白尿程度相关,而与HBsAg的沉积强度、血清补体C3水平无相关性;肾小管-间质区凋亡指数与蛋白尿程度、尿视黄醇结合蛋白水平显著相关.结论 HBV-MN患儿肾小球及肾小管-间质区均存在依赖Caspase-3的肾脏固有细胞凋亡,活性Caspase-3的表达与肾脏病变严重程度、临床蛋白尿水平及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水平相关.肾脏固有细胞凋亡可能在HBv-MN的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林剑 《中外医疗》2011,30(4):21-22
IgA肾病是肾小球系膜区以IgA沉积为主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大量的研究资料也表明,本病与患者的免疫功能为乱关系密切,但其发病机理还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在机体的免疫应答及免疫调节中IL-2,IL-6及TNF-α的作用及其重要。本次实验主要是观察雷公藤多甙片对IgA肾病患者血清中IL-2,IL-6及TNF-α的影响,进一步探讨雷公藤多甙片治疗IgA肾病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7.
雷公藤总甙(T-Ⅱ)是以卫矛科雷公藤植物(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f)的去皮根中提取、精制而得到的,具有较强的抗炎及免疫抑制作用的有效组份。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南京药学院及18个协作单位对雷公藤总甙进行了多年系统的研究,初步完成了临床、化学及药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经554例临床验证,具有非特异性抗炎及免疫抑制的作用,且无激素样的副作用,临床疗效良好。雷公藤总甙主要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难治性肾病,I、Ⅱ型麻风反应,白塞氏病,脓疱性关节炎及红皮症型银屑  相似文献   

18.
氧自由基在大鼠阿霉素肾病发生中的作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作大鼠微小病变型肾病模型,探讨氧自由基在肾病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一次性尾静脉注射阿霉素(7mg/kg)制作大鼠微小病变型肾病模型,动态观察尿蛋白、血浆蛋白、肾功能及肾组织病理变化以及血和肾组织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阿霉素注射2周后所有大鼠均出现蛋白尿,第4周达到最高峰,之后反而有所下降;光镜下肾小球形态基本正常,第4周开始出现肾小管扩张,第8周和第16周时肾小管扩张更加明显,如小囊状。免疫酶标检查未发现沉积物;电镜下足突完全融合;肾皮质MDA在阿霉素注射后第3天即见升高,3天后各组肾皮质MDA含量也明显高于注射前,而血清MDA水平在第4周后才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大鼠阿霉素肾病模型蛋白尿、血生化及病理特点与儿童微小病变型肾病极为相似,氧自由基在肾病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 东北雷公藤(黑蔓)(Tripterygiumregelli Sprague et Takeda)为卫矛科雷公藤同属植物。其药理作用与雷公藤相同。 临床上,雷公藤对于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肾小球肾炎、Behcet氏综合症、Sjogren氏综合症等免疫性疾病具有显著疗效。近年来引起医药界的广泛重视。但目前,对该药作用机理方面的许多基础研究尚少报导。 我们应用东北雷公藤对小鼠做了下述二方面的试验研究:(1)雷公藤注入后对小鼠脾细胞体外转化的影响;(2)雷公藤注入后对LPS(细菌脂多糖)致小鼠抗DNA抗体产生(多株作用)的影响,并同时与西药免疫抑制药物一氢化可的松在以上二方面的作用做了比较。目的是为了探讨雷公藤对免疫功能影响的可能机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外周神经损伤后补体的变化特点,探讨补体活化在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P)发病免疫机制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慢性坐骨神经压迫损伤(constriction injury,CCI)组,CCI组大鼠参照王金保等方法处理,假手术组只暴露左侧坐骨神经不予处理。用免疫比浊法测定两组大鼠术前和术后1、2、3、4、5、6、7 d血清和脑脊液补体C3含量。结果两组大鼠血清补体C3含量手术前后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与术前相比,CCI组大鼠脑脊液补体C3浓度逐渐升高(P<0.01),并在建模后第6d达高峰,而假手术组大鼠脑脊液补体C3无明显变化。结论外周神经损伤后,中枢神经系统存在补体异常活化现象,补体的这种变化特点可能在NPP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