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SPTCL)是一种以累及皮下脂肪组织为主的特殊类型淋巴瘤,少见报道,我们近两年收治2例。  相似文献   

2.
何兴状  吴应轩  牟辉 《西南军医》2010,12(5):828-830
目的研究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基因重排和预后。方法按照2005年WHO—EORTC分类中明确限定的SPTCL的诊断标准,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SPTCL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学特点、免疫组织化学结果、T细胞受体(TCR)基因克隆性重排以及预后情况,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组织学上在皮下异型淋巴样细胞围绕单个脂肪细胞形成特征性的花边样结构。免疫组化肿瘤细胞表达:CD3、CD5、CD8、CD45RO、GranzymeB、TLA-1,不表述CD20、CD30、CD79a、CD56、PcK,TCR基因重排示:TCR3t基因重排JVI(-),JVⅡ(-);TCRβ基因重排JD1(+),JD2(-)支持为dBT细胞起源的淋巴瘤,患儿随访8个月内完全缓解。结论SPTCL是一种罕见的起源于α/β型T细胞的细胞毒性皮肤淋巴瘤,该肿瘤为惰性T细胞淋巴瘤,其病程迁延反复,早期治疗预后良好,免疫组化和基因重排对SPTCL的准确诊断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3.
肺淋巴瘤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涛  孙慧萍  周卫华 《武警医学》2004,15(8):606-607
恶性淋巴瘤是一种常见的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根据组织学成分的不同.分为霍米金氏病(HD)和非霍来金氏淋巴瘤(NHL)。霍来金氏病在病理上分为淋巴细胞为主型.淋巴细胞消减型,结节硬化型和混合细胞型四种类型。非霍米金氏淋巴瘤又分为B系淋巴瘤和T系淋巴瘤。B系淋巴瘤以弥漫型大无裂细胞性淋巴瘤最常见.T系淋巴瘤以淋巴母细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rna,PCNSL)是一种局限于巾枢神经系统内的结节型淋巴瘤。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淋巴瘤中93%为原发性。淋巴瘤可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两型,以原发性结节为主要表现者占5%。在原发性淋巴瘤中,98%为B细胞淋巴瘤,其余少见的为T细胞淋巴瘤、Burkitt淋巴瘤和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相似文献   

5.
乳腺粘膜相关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进一步提高对乳腺粘膜相关淋巴瘤本质的认识,减少临床上的误诊误治。方法 对3例乳腺粘膜相关淋巴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组织发生和治疗原则进行探讨。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肿瘤进行多种免疫学标记。结果 临床上多发于中年妇女,初始为孤立性无痛性肿块。肿瘤组织由于裂样淋巴细胞、单核样B细胞、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构成,浸润生长,形成淋巴上皮病变,浸润脂肪组织。免疫组织学染色CD45(+)、CD20(+  相似文献   

6.
淋巴瘤样丘疹病转化为间变大细胞淋巴瘤1例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淋巴瘤样丘疹病(lymphomatoid papulosis,LyP)的自然病程较长,可迁延多年不愈,但有20%~80%的患者会发展为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 lymphoma,HL)、皮肤T细胞淋巴瘤或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由于其与CD30^+的皮肤淋巴瘤很难明确区分,因此也可以与CD30^+的皮肤淋巴瘤统称为CD30^+的皮肤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由于LyP发病率低,误诊率高,而发展为ALCL的病例极少,我们报道1例由LyP转变为ALCL的病例并对有关文献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李丽  王磊  肖新华  李卉 《武警医学》2013,24(7):628-629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ngioimmunoblasticTcelllymphoma,AILT)是一种较少见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约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1%~2%,占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15%~20%[1]。AILT临床表现复杂,主要为淋巴结肿大、发热、瘙痒及皮疹、贫血等症状,极易误诊。病程呈进行性发展,预后较差。我院近期对1例AILT患者进行营养治疗,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26例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征、近期疗效、远期生存以及影响预后的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2月-2008年10月本科收治的26例鼻腔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完全缓解(CR)率为53.8%;部分缓解(PR)率为15.4%;稳定(SD)率为3.9%;进展(PD)率为26.9%。中位生存期24个月。Cox回归分析提示侵犯周围器官与预后有关。结论对早期鼻腔NK/T细胞淋巴瘤采用放化疗效果较好,但远期生存情况仍不满意,需进一步寻找提高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疗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口咽部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的CT表现特征,探讨各种不同病理类型NHL的CT表现特点.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33例经病理证实的口咽部NHL患者的CT表现. 结果 33例中,B细胞来源18例(54.5%),T和NK细胞来源15例(45.5%).病变分布:扁桃体14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8例、NK/T细胞淋巴瘤5例、套细胞淋巴瘤1例);舌根10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5例、滤泡性淋巴瘤3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1例、周围T细胞淋巴瘤1例);软腭2例(NK/T细胞淋巴瘤1例,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1例);累及两个以上口咽部位7例,均为NK/T细胞淋巴瘤.33例中,肿块型18例,其中13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弥漫型10例,其中8例为NK/T细胞淋巴瘤;无明显异常CT表现者5例. 结论 口咽NHL多发生于腭扁桃体及舌根,病理类型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和NK/T细胞淋巴瘤为主;CT对于NHL的鉴别诊断和病变范围的判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结外自然杀伤/T细胞淋巴瘤(ENKTL)是一种与EB病毒感染相关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亚型,其侵袭性强,预后不良。准确的诊断和分期、及时的疗效及预后评估对患者治疗策略的制定至关重要。随着 18F-FDG PET/CT在淋巴瘤中的广泛应用,其在ENKTL中的价值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对PET/CT在ENKTL诊治中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针吸细胞学(FNAC)及免疫表型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诊断中的价值。方法:运用针吸细胞学和免疫组化标记技术对19例NHL淋巴结进行观察研究。结果:19例(B-NHL12例,T-NHL7例)NHL中,FNAC诊断16例,诊断准确率84.2%(16A4),3例可疑病例结合免疫组化标记技术结果与病理组织完全一致,诊断符合率100%(36)。免疫表型:T细胞性CB、CD45BC)阳性,B细胞性CD20、CD79。阳性,T、B细胞CD68、CK和EMA均为阴性。结论:FNAC辅以免疫组化技术,是一种方便快捷,经济有效的NHL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2.
猫抓性淋巴结炎的病理──附2例报告周琦猫抓病性淋巴结炎在我国比较少见,是一种化脓性肉芽肿性病变。肉芽肿主要由上皮样细胞组成,中心由脓肿形成。由上皮样细胞组成的脓肿壁呈星苦状收缩弯曲,为具有诊断意义之病变,确诊有赖于与猫接触史。病例介绍例1:患者:男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运用组织芯片及常规技术检测活化的细胞毒性细胞在各型淋巴瘤中的表达分布情况,为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提供依据.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以60例淋巴瘤标本制成的淋巴瘤组织芯片中穿孔素、颗粒酶B的表达和分布情况;同时选择10例鼻NK/T细胞淋巴瘤常规标本与组织芯片进行比较研究,10例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作为对照.结果在60例淋巴瘤制成的组织芯片中,发生在淋巴结内者48例,淋巴结外者12例.B细胞淋巴瘤42例,T细胞淋巴瘤16例,2例霍奇金淋巴瘤.42例B细胞淋巴瘤的瘤细胞均不表达穿孔素和颗粒酶B.10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中8例表达穿孔素和9例表达颗粒酶B,阳性表达细胞均为非肿瘤细胞.芯片中的2例和常规10例鼻NK/T细胞淋巴瘤中均见穿孔素和颗粒酶B过度表达.T、B细胞淋巴瘤与NK/T细胞淋巴瘤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穿孔素和颗粒酶B是鉴定活化的细胞毒性细胞的免疫标志物,可作为NK/T细胞淋巴瘤的诊断性标志物;其在T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反映了机体存在抗肿瘤的免疫反应机制.组织芯片技术具有高信息量、简捷、高效、实验误差小、重复性好等优点,可作为研究淋巴瘤的有用工具.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比50例不同病理亚型的淋巴瘤肿瘤增殖性抗原Ki-67表达水平与^18F—FDGPET显像病灶^18F—FDG浓聚程度来探讨两者之间相关性。方法:收集50例经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淋巴瘤病例,每个病例均有酶标肿瘤增殖性抗原Ki-67染色免疫组化报告,病理检查前或后常规行PET/CT检查。病理分型均采用WHO分类标准,并对非霍奇金淋巴瘤例按WF分类标准对其进行大小细胞类型归类。Ki-67酶标染色结果统一采用分级方法:核抗原染色阳性细胞百分数为0~5%,表示为微弱阳性(+/-);百分数为5%~20%,表示为弱阳性(+);百分数为20%~50%,表示为中阳性(++);百分数大于50%,表示为强阳性(+++)。PET/CT影像上,病灶^18F—FDG摄取程度采用半定量分析方法,计算出病灶平均标准化摄取值SUV(SUVave)。利用统计软件(SPSS13.0)计算不同病理亚型的病灶^18F—FDG摄取值(以^-x±s表示),并对大、小细胞类型淋巴瘤的FDG摄取值差异显著性行t检验;对所有病灶Ki-67表达水平与^18F—FDG摄取程度两者之间采用Spearman方法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大细胞来源的淋巴瘤^18F—FDG摄取值远高于小细胞来源的淋巴瘤^18F—FDG摄取值,特别是B系大小细胞不同类型淋巴瘤,其^18F—FDG摄取值差异性更显著;Ki-67表达水平同结性与结外病灶^18F—FDG摄取值两者存在显著相关性,r值分别为0.750和0.843。结论:反映肿瘤增殖活性的Ki-67与淋巴瘤病灶^18F—FDG摄取程度有明显关系,Ki-67表达程度较高的大细胞性进展性淋巴瘤.其病灶^18F—FDG摄取值很高,而Ki-67表达程度较低的小细胞性低度恶性淋巴瘤,其^18F—FDG摄取值较低。  相似文献   

15.
CT诊断鼻腔恶性淋巴瘤的临床价值(附11例报告)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目的 探讨鼻腔恶性淋巴瘤的CT诊断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鼻腔恶性淋巴瘤的CT和病理诊断资料。结果 本组病例病理诊断均为非奇金淋巴瘤,其中明确诊断为外周T细胞性淋巴瘤9例。CT表现:(1)病变起源于鼻腔前部或鼻前庭, 灶形态呈列,浸润3例,混合型6例。(2)增殖型肿块密度相对均匀,呈等或略高密度;浸润型及混合型则密度高低不均。(3)骨质破坏相对不明显,以虫蚀样、太骨质吸收为主8例(8/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前纵隔不同病理类型淋巴瘤的CT特征.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不同病理类型的前纵隔淋巴瘤患者的CT征象.结果 (1)部位:20例CT均表现为前纵隔肿块,前上区2例,前下区1例,前中区17例;4例肿块偏一侧生长,16例肿块向双侧生长;18例为多结节融合性肿块,其中17例肿块伴坏死,2例为密实肿块.(2)病理类型:霍奇金淋巴瘤1例,T细胞型淋巴瘤4例,大B细胞型淋巴瘤13例(弥漫性5例、间变性7例、富于T细胞性1例),滤泡细胞性淋巴瘤1例,边缘区B细胞型淋巴瘤1例.(3)继发改变:11例侵犯上腔静脉、5例侵犯右肺、5例侵犯心包并心包积液、8例合并胸腔积液、1例侵犯胸骨.结论 前纵隔不同病理类型的淋巴瘤CT表现也有所不同,仔细分析有助于定性并与前纵隔其他恶性肿瘤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深部淋巴结受累以及大血管侵犯的CT表现特征。方法:搜集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为淋巴瘤患者101例,其中62例有深部淋巴结受累符合入组条件,按照病理类型归类分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38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13例,滤泡性淋巴瘤、小B细胞淋巴瘤、套细胞淋巴瘤各3例,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2例。所有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其CT图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分布部位:几乎所有的病理类型均以腹膜后及腹腔淋巴结受累为主。并可以同时有纵隔及盆腔淋巴结受累;②淋巴结孤立与融合:按照不同的病理类型及部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套细胞淋巴瘤及小B细胞淋巴瘤受累淋巴结融合最常见,且以腹膜后淋巴结融合为主,而外周T细胞淋巴瘤及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以孤立淋巴结为主,均无1例有淋巴结融合征象;③血管包埋征:淋巴结融合包埋大血管时形成血管包埋征,所有被包埋的血管均未发现有血管管腔的不规则、狭窄以及管壁的毛糙。结论:非霍奇金淋巴瘤深部淋巴结受累时,以腹膜后淋巴结受累最常见,腹腔淋巴结次之;血管包埋征在淋巴瘤CT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其对血管的包埋而非侵蚀是与其它恶性肿瘤相鉴别的一个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淋巴瘤样丘疹病的病因、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1例C型淋巴瘤样丘疹病的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免疫荧光进行分析,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全身反复红斑、丘疹、水疱、结痂伴痒1个月余。皮肤科检查:躯干、四肢可见弥漫分布的米粒至黄豆大小的红斑、丘疹、水疱,部分皮损可见坏死、结痂。阴囊及阴茎部皮肤可见黄豆至钱币大小溃疡。全身未见明显脓疱,各关节及指趾甲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变性坏死,表皮下水疱形成,真皮内血管扩张,管壁纤维素样变性,血管周围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可见明显异型细胞及核丝分裂。免疫荧光检查:IgG (-)、IgM (-)、IgA (-)、C3(-)。抗酸染色阴性。免疫组化检查:真皮内浸润细胞表达CD3(+)、CD4(-)、CD8(+)、CD20(-)、CD30(+)、CD56(-)、Ki67(+>50%)。T淋巴瘤克隆性基因重排(+)。诊断:C型淋巴瘤。结论淋巴瘤样丘疹病(lymphoma papulosis,LyP)是一种慢性复发性、自愈性皮肤丘疹、坏死、结节,临床结果良性、但组织病理上呈恶性表现的惰性皮肤淋巴瘤,属于皮肤CD30(+)淋巴增殖性疾病。其确切的发病机制还不清楚。治疗只能缓解症状,而不能阻止疾病的转归,目前还缺乏有效预防继发淋巴瘤的治疗方法,需长期随访监测并治疗继发性淋巴瘤。  相似文献   

19.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胃肠道中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由Kit(CD117)表达阳性的梭形或上皮样细胞组成,位于胃肠道、网膜以及肠系膜上,多见于中老年人,男女间无明显差异。《中国GIST病理共识意见》把GIST定义为组织学上由梭形、上皮样、  相似文献   

20.
MR及动态增强扫描诊断眼眶淋巴瘤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常规MR及动态增强扫描对于眼眶淋巴瘤的诊断价值。方法眼眶淋巴瘤共13例,其中B细胞型10例,T细胞型1例,T-NK细胞型1例,多发性骨髓瘤1例。13例均行常规MR检查,然后采用三维(3D)快速扰相梯度回波(VSPGR)序列进行动态增强扫描,对数据进行后处理后获得动态增强曲线和峰值时间(Tpeak)、最大上升斜率(Slope)、流出率(WR)、最大强化率(ER)等参数。结果13例眼眶淋巴瘤中有11例发生于眼眶前部的眼睑、泪腺区,常包绕眼球生长,呈“铸形”改变,在MRI上10例呈等T1、等T2信号,增强扫描13例均呈中度强化。13例的动态增强曲线均为速升、速降型,Tpeak值为(58.7±8.5)s,WR值为(30.9±9.4)%。13例眼眶淋巴瘤中常规MRI正确诊断6例,常规MRI加动态增强扫描对13例均作出正确诊断。结论常规MRI结合动态增强扫描有利于眼眶淋巴瘤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