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评价高龄(年龄≥75岁)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符合条件的高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治疗.患者入院后经临床和心电图诊断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AMI诊断标准.结果 106例患者接受直接PCI术,梗死相关血管:前降支86支,回旋支4支,右冠状动脉16支.106支梗死相关动脉,成功开通102例,于球囊扩张后置入支架110枚,2例术中死于心源性休克.术后即刻造影成功率为98.5 %,手术操作成功率为98%.术后1例住院期间死于心脏破裂.梗死后1周的平均左室射血分数为(51.2±3.3)%.结论 急诊PCI治疗对高龄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PCI)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患者行急诊PCI。结果  95例急诊PCI治疗中 ,直接PCI 86例 ,补救性PCI9例 ,梗死相关动脉为前降支 5 3例 ,右冠脉 35例 ,回旋支 7例。 95支梗死相关动脉 ,成功开通 90例 ,2例仅行单纯球囊扩张 ,88例于球囊扩张后置入支架 91枚。术后即刻造影成功率 95 .7% ,手术操作成功率 94 .4 %。术后 1周患者的平均左室射血分数 5 4 .6 0 %± 10 .2 6 % ;术后发生急性和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 4例 ,1例住院期间死亡。结论 急诊PCI治疗ST段抬高心肌梗死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老龄患者(年龄≥75岁)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对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对老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患者行急诊PCI治疗。结果53例急诊PCI治疗中,梗死相关动脉为前降支43例,右冠状动脉8例,左回旋支2例。53支梗死相关动脉,成功开通50例,于球囊扩张后置入支架55枚,2例PCI因大量的血栓负荷而失败,1例术中死于心源性休克。术后即刻造影成功率为94.3%,手术操作成功率为92.4%。术后1例住院期间死于心脏破裂。梗死后1周的平均左室射血分数为(51.2±3.3)%。结论急诊PCI治疗对老龄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患者是安全有效的,有助于左室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临床针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急诊采用介入方法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54例急性心肌梗死进行急诊介入治疗的病例,所选病例全部经冠脉造影确诊,依据造影结果对病人相关的血管(IRA)实施支架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结果 54例研究对象中,介入治疗成功53例,治疗成功率达到98%,置入支架将患者靶病变部位完全覆盖,扩张效果显著,病人的的血管残腔余留部分狭窄率小于20%,98%患者的TIMI血流等级达到3级。结论及时、连续、有效的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相关梗死血管进行疏通,对促进患者的前向血流恢复有着积极的作用。可对患者处于坏死边缘的心肌进行挽救,挽救患者生命的同时,还可有效防止患者左心室重新组建,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前期和后期的预后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对判断心肌梗死相关动脉的作用.方法对27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分析.结果①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冠脉闭塞发生在右冠状动脉占81.5%,左旋支占18.5%;②下壁合并右室梗死时其相关动脉多为右冠状动脉,诊断特异性为100%;③下壁心肌梗死时I、aVL导联ST段压低,提示右冠状动脉为心肌梗死相关动脉的敏感性为86.3%,特异性为100%;ST段呈等电位线或轻度抬高,提示左旋支闭塞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86.3%;④V5、V6导联ST段压低多见于右冠状动脉闭塞,而V5、V6导联ST段抬高多见于左旋支闭塞;⑤存在多支病变者发生下壁心肌梗死时,其心电图变化较大.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心电图对判断梗死相关动脉有重要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6.
于洪艳 《中国卫生产业》2014,(5):162-162,164
目的评价应用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两年内急性ST段抬高心梗患者63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35例急诊行冠脉照影显示,梗死相关血管近段100%闭塞。其中发现有患者进行冠状动脉内血栓的进抽吸,抽吸后有残余狭窄的然后进行支架置人手术。未进行抽吸的患者进行常规介入手术进行支架置人手术。此两组进行比较并且进行即刻以及近期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在采用抽吸组进行抽吸导管抽吸血栓以后,其中立即恢复TIM13级血流的有30例,而结果为TIM12级血流的为6例,所有病例均存在70%~90%的残余狭窄。结论在STEMI急诊行PCI手术过程中应用抽吸导管可以改善梗死相关血管的前向血流改善心肌再灌注,可提高直接支架置入的机会,减少无复流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置入术,可扩张狭窄的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挽救濒死心肌,缩小梗死范围,从而达到治疗心肌梗死,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急诊介入治疗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为预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后的再灌注心律失常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10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治疗后是否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分为心律失常组与无心律失常组,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后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再对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 (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于男性的比例高于女性(P0.05),其年龄段以≥60岁为主,心肌梗死部位以心肌下壁、前壁为主,心律失常类型以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室性早搏为主。(2)经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s线性回归分析后发现,心肌梗死部位(下壁)、TIMI血流分级(0级)、介入治疗时机过晚、右冠状动脉闭塞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后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多发生于老年女性人群,其影响因素为梗死部位、TIMI血流分级、介入治疗时机、右冠状动脉闭塞。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后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疗效。方法34例患者接受尿激酶150万单位或200万单位治疗后,7~10d行冠状动脉造影,以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分级法评估,必要时做PCI。观察患者的梗死相关动脉开通率,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早期与最后心肌梗死面积(4周后)及左心室射血分数。结果溶栓后梗死相关动脉开通率为52·9%,患者首次造影时梗死相关动脉已达TIMI3级血流者23·5%(8/34例),经PCI变为TIMI3级血流者32例(94·1%);住院后4周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治疗前显著改善,造影显示溶栓已达TIMI3级血流者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好于未达TIMI3级者;最后与早期心肌梗死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复合原因(心绞痛、心功能不全、室性心律失常)住院率低,住院死亡率0%。结论尿激酶溶栓延迟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使部分患者梗死相关动脉尽早开通,有利于保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左心室功能,减少心绞痛发作及再次住院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测定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在不同时间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后的梗死相关血管(IRA)的TIMI血流分级及校正TIMI帧数(CTCF),来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择期PCI时间对心肌再灌注的影响.方法 60例急性心肌梗死,但已错急诊PCI手术时机病例60例,按发病后12 h~7 d(20例)、8~30 d(40例)期间行PCI治疗分为2组,测定各组内AMI患者PCI术后梗死相关动脉TIMI血流分级及校正TIMI帧数.结果 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择期PCI治疗后无死亡病例,12 h~7 d组中TIMI血流<3级的患者较多(40% vs 12.5%,P<0.05);CTFC大于等于30帧的患者较多(45% vs 17.5%,P<0.05);CTFC较高(30.1±4.99 vs 19.2±4.1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8~30 d内行择期PCI能使心肌得到更好的灌注.  相似文献   

11.
冠状动脉“无复流”的防治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心肌梗死(AMI)目前主张积极再灌注治疗,包括溶栓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可使梗死相关动脉开通,使缺血心肌得到充分再灌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术后护理与健康教育方式.方法 对急诊入院的135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PCI后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评价行PCI术后的护理与健康教育效果.结果 135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经监护与护理,同时术后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均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结论 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术的患者实施严密的监护与术后的护理及健康指导对提高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成功率、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日康复,对提高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更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32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我院心内科2003年7月-2005年9月32例AM I患者发病24 h内急诊PCI的临床资料。结果28例急诊PCI成功,成功率87.50%。结论急性心肌梗死(AMI)时,抓紧抢救时机争取尽快手术,使梗死相关血管开通成功率较高,TI-MI血流3级发生率高,并发症少,住院及近期临床效果好,能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在临床中是安全、可靠、可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患者术后的护理.方法对30例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分析,并对各自的并发症实施相应护理.结果30例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患者介入治疗成功率100%.术后2例发生血肿,1例发生心包填塞,1例发生心源性休克,经治疗和护理均痊愈.结论术后的正确护理对预防及减少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Firebird药物洗脱支架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多支病变中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我院2005年6月~2006年2月间收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多支病变的患者86例,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过程中置入Firebird支架,随访1~9个月评价其安全性及疗效.结果手术成功率100%,随访率97.7%,再住院率6.2%.结论Firebird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多支病变,并可有效降低介入治疗术后心脏事件及再狭窄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支架内血栓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响因素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心内科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术(共3854例)后发生支架内血栓患者(25例)的临床特点、冠状动脉造影及治疗情况.结果 25例支架内血栓患者中急性心肌梗死25例(100%),多支血管病变22例(88%),合并大量吸烟史14例(56%),高脂血症13例(52%),高血压病11例(44%),糖尿病11例(44%).血栓靶血管累及左前降支16例,血栓靶血管为小血管(直径:<2.5 mm)11例,长病变(>20 mm)15例.18例患者经介入干预后血流达TIMI 3级;7例血流达TIMI 1-2级.25例患者均存活出院.结论 支架内血栓形成多发生于急性心肌梗死、多支血管病变、大量吸烟、前降支病变、小血管(直径<2.5mm)、长病变(>20 mm)、抗血小板治疗不充分等.急诊尽早再次介入治疗是治疗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支架内血栓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响因素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心内科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术(共3854例)后发生支架内血栓患者(25例)的临床特点、冠状动脉造影及治疗情况.结果 25例支架内血栓患者中急性心肌梗死25例(100%),多支血管病变22例(88%),合并大量吸烟史14例(56%),高脂血症13例(52%),高血压病11例(44%),糖尿病11例(44%).血栓靶血管累及左前降支16例,血栓靶血管为小血管(直径:<2.5 mm)11例,长病变(>20 mm)15例.18例患者经介入干预后血流达TIMI 3级;7例血流达TIMI 1-2级.25例患者均存活出院.结论 支架内血栓形成多发生于急性心肌梗死、多支血管病变、大量吸烟、前降支病变、小血管(直径<2.5mm)、长病变(>20 mm)、抗血小板治疗不充分等.急诊尽早再次介入治疗是治疗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支架内血栓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响因素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心内科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术(共3854例)后发生支架内血栓患者(25例)的临床特点、冠状动脉造影及治疗情况.结果 25例支架内血栓患者中急性心肌梗死25例(100%),多支血管病变22例(88%),合并大量吸烟史14例(56%),高脂血症13例(52%),高血压病11例(44%),糖尿病11例(44%).血栓靶血管累及左前降支16例,血栓靶血管为小血管(直径:<2.5 mm)11例,长病变(>20 mm)15例.18例患者经介入干预后血流达TIMI 3级;7例血流达TIMI 1-2级.25例患者均存活出院.结论 支架内血栓形成多发生于急性心肌梗死、多支血管病变、大量吸烟、前降支病变、小血管(直径<2.5mm)、长病变(>20 mm)、抗血小板治疗不充分等.急诊尽早再次介入治疗是治疗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联合脂微球载体前列腺素E1(Lipo-PGE1)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研究117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组后联合应用脂微球载体前列腺素E1者54例。结果117例患者中,梗塞相关血管再通111例(其中101例行支架置入),成功率94.9%。54例联合应用Lipo-PGE1的患者梗塞相关血管再通51例,成功率94.4%,术后半小时心电图ST段下降较未联合应用组明显,24小时心功能改善较显著,未出现血压、心率等不良改变。结论急诊PTCA联合脂微球载体前列腺素E1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保护患者心功能,近期疗效较单纯急诊PTCA者佳,无不良副作用,展示了可喜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电图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动脉的预测价值。方法本次研究的82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均为我院在2014年2月~2015年2月期间收治,将其按照梗死相关动脉的不同分为右冠状动脉组63例和左回旋支动脉组19例,两组患者均采取心电图检查,对比心电图各个指标的特异度与灵敏度。结果在右冠状动脉组中,合并右室梗死、STI压低≥0.5 mm、STv1抬高≥0.5 mm的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均是100.0%;STa VL压低≥0.5 mm阴性预测值最高,同时STIII抬高≥ST1I灵敏度最高;而在左回旋支动脉组中,STa VL抬高≥0.5 mm的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均为100.0%;STV2压低≥0.5 mm灵敏度最高,同时STIII抬高≤ST1I的阴性预测值最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冠状动脉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主要梗死相关动脉,而不同梗死相关动脉的心电图表现有一定差异,心电图对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相关动脉有重要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