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PCR—EIA法检测端粒酶活性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用PCR-EIA法检测人端粒酶活性及其临床应用。方法:利用kim法处理细胞和组织标本及扩增端粒酶产物,引物TS用生物素标记,CX用地高辛标记,PCR产物与包被有链亲和素的酶标板结合,并与酶标抗地高辛抗体反应,用TMB显色。结果:PCR-EIA法与TRAP-银染色法有很好的相关性,批内变异系数CV为4.138%,在30例各种恶性肿瘤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检出率为90%,28例癌旁组织中为7.1%。结论:该法具有较好的灵敏度与重复性,无同位素污染,较银染色法更为简便、快速,检测成本低,无需特殊仪器,适合于各级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临床4种幽门螺旋杆菌(Hp)检测方法的效果。方法选择1个月内未服用任何药物的胃镜检查患者100例,取胃窦、胃体组织各2块,分别用石碳酸品红稀释液染色法、快速尿素酶试验(RUT)法、Warthin-Starry硝酸银染色法(简称W-S银染法)和硼酸美蓝(BAMB)染色法进行检测。结果 100例患者中有75例有Hp感染,占75%。75例Hp感染患者中,石碳酸品红稀释液染色法阳性74例,25例非感染者中阴性22例,敏感度为98.7%,特异度为88%;RUT法阳性65例,非感染者中阴性18例,敏感度为86.7%,特异度为72%;W-S银染法阳性70例,非感染者中阴性23例,敏感度为93.3%,特异度为92%;BAMB染色法检测阳性75例,非感染者中阴性23例,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92%。结论采用石碳酸品红稀释液染色法和BAMB染色法检测Hp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应用标记抗生物素-生物索酶联免疫吸咐试验(LAB-ELISA)检测了66份流行性出血热病人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并与酶免疫染色法(EIA)比较。结果:LAB-ELISA与EIA的阳性血清检出率分别为95.45%和84.84%,其IgM抗体滴度范围分别为1:1000~1:12800和1:20~1:640,表明LAB-ELISA较EIA敏感。经2-巯基乙醇破坏法及抑制试验证明特异性好。适于基层单位应用。  相似文献   

4.
聚合酶链反应微孔酶免疫法检测新型隐球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一种检测脑膜炎新型隐球菌聚合酶链反应(PCR)产物的微孔酶免疫方法,方法 对PCR所用2条引物进行双标记,使扩增产物一端标记上生物素,另一端标记上地高辛,通过包被在微孔板上的亲和素捕获固定,然后用碱性磷酸酶标记的地高辛抗体反应后显色测定。结果 三种PCR产物检测方法的对照分析表明微孔板酶免疫法敏感性最强,加样量38nL时即可显色,模板DNA经过10^11倍稀释后仍为阳性结果,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琼脂糖电泳则分别可检测到0.3125uL,1.25uL及10^7,10^4稀释度,对临床脑脊液标本的检测结果微孔板酶免疫法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符合率为100%,二敏感性均高于琼脂微电泳,结论 建立的方法与常规电泳法相比灵敏准确,结果判断客观,重复性也较好;所测结果可相对反应PCR产物量的多少,此方法可取代电泳法成为常规检测PCR产物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与膀胱癌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TelomerasePCRELISA法对 41例膀胱癌组织和2 3例非癌患者膀胱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结果 :41例膀胱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 34例 ,阳性率 82 9% ,2 3例非癌患者膀胱组织中端粒酶阳性 1例 ,阳性率 4 3%。两组端粒酶活性比较 ,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端粒酶活性与膀胱癌之间密切相关 ,端粒酶活化可能是膀胱癌发生及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分子事件。端粒酶可作为早期发现膀胱癌、术后随诊的分子生物学标记。  相似文献   

6.
应用酶标流行性出血热单克隆抗体(EHF-VE_5-McAb-HRP)对60例早期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的白细胞抗原进行免疫酶直接染色法检测,阳性率达84.3%。其中36例同时做酶标单克隆抗体直接染色法和免疫荧光法对比检测,结果两法所得阳性率一致(均88.88%),说明该法与免疫荧光法相比同样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的特点,可作为 EHF 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7.
郭露  杨正林  杜琼  罗涛  杨明清 《四川医学》2000,21(4):299-301
目的建立简单的杂交方法特异地检测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的结核杆菌DNA.方法用玻璃粉提纯结核分枝杆菌DNA,dUTP-脲DNA糖基化酶(UDG)防污染,用5'端标记生物素的引物进行PCR扩增,5'端带标记的扩增产物与固定在微孔板上特异探针杂交,然后用酶标链霉亲和素进行酶联免疫法检测.结果对100份来自结核病人高度怀疑有结核分枝杆菌的痰标本检测,扩增杂交法检出40份阳性,比抗酸染色法(15/100),培养法(28/100)和PCR电泳法(35/100)检出率高,而50份来自无结核感染者的痰标本,几种方法检查均为阴性.结论该方法可灵敏、特异、客观地检测临床标本中的结核分枝杆菌,比传统PCR-电泳法优越.  相似文献   

8.
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肿瘤组织的端粒酶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聚合酶链反应-微孔板杂交法(PCR-MPH)和聚合酶链反应-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PCR-PAGE)检测肿瘤组织端粒酶活性的临床价值。方法:PCR-MPH以地高辛标记端粒重复片段特异的探讨与PCR变性产物杂交,经酶底物显色,通过测定吸光度判断结果;PCR-PAGE方法直接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分离PCR扩增端粒酶的合成产物,经银染色,分析端粒酶活性。结果:PCR-MPH方法能准确、特异地检测出肿瘤组织的端粒酶活性,其灵敏度比PCR-PAGE法高100倍,结论:两种方法均可用于临床检测,只是PCR-MPH方法更简单、便一些。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并优化HBVDNA的PCR 微孔板杂交技术检测体系 ,使临床PCR结果判定更加客观可靠。方法 :采用碱裂解标本中的HBV、玻璃粉吸附提纯模板DNA ,用 5’端标记生物素的引物进行PCR ,PCR扩增产物与包被于微孔板中的靶基因杂交 ,酶标链霉亲和素与杂交体中的生物素结合后 ,用酶底物与所标记酶进行显色反应 ,最后通过测定其光密度来判定结果。结果 :建立并优化的PCR 微孔板杂交检测方法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PCR 微孔板杂交法对HBVDNA的检出阳性率 (79.8% )比电泳法 (6 9.0 % )高 ,2 0份非乙肝患者血清标本两方法检测均阴性。结论 :本方法灵敏、特异、操作简便、快速、结果客观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制以金纳米微粒标记和银染色信号放大技术为基础的DNA芯片,用于快速检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方法:氨基修饰的寡核苷酸探针固定于醛基化玻璃片基制备DNA芯片,5′-生物素标记引物用于PCR扩增EGFR基因第18、19、20、21外显子片段,杂交后含互补序列的PCR产物结合于芯片,金纳米微粒借助表面包被的链亲和素识别标记于PCR产物5′-端的生物素而与之结合,再经银染色法放大杂交信号,依据芯片杂交结果判读EGFR基因突变,并用DNA直接测序法进行验证。结果:所制备的DNA芯片可快速检测肿瘤组织标本中EGFR基因突变,检测敏感性达到10-9 mol/L,可检出标本中5%的基因突变。结论:所制备的DNA芯片具有高特异性和敏感性,且操作简便,适用于临床肿瘤组织标本基因突变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检测在肝癌诊断中的意义。方法用裂解液提取组织细胞中的端粒酶模板,在特异的引物作用下进行PCR扩增,所得产物作聚丙稀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经硝酸银染色分析端粒酶活性。结果肝癌组织中的端粒酶阳性率为85.7%,明显高于慢性肝炎组2.6%、肝硬化组16.7%和对照组4.2%,P<0.01。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端粒酶活性检测对临床恶性肝脏肿瘤疾病的诊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应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 (TRAP)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ELISA)定量检测妇科恶性肿瘤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TRAP ELISA法 ,对 36例宫颈癌、16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CIN)、2 5例非癌宫颈组织、2 5例卵巢上皮性肿瘤和 6例正常卵巢的新鲜组织及 41例宫颈脱落细胞进行端粒酶活性定量检测。结果 :宫颈组织端粒酶活性总阳性率 ,CIN 5 6 2 5 % (9/ 16 ) ,宫颈癌 91 6 7% (33/ 36 ) ,非癌宫颈组织 4% (1/ 2 5 ) ;宫颈脱落细胞 ,CIN 6 1 5 4% (8/ 13) ,宫颈癌 82 35 % (14/ 17) ,正常 0 % (0 / 11) ;卵巢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率 ,良性卵巢上皮性肿瘤 2 5 % (2 / 8) ,交界性 6 6 6 7% (2 / 3) ,恶性 85 7% (12 / 14) ,正常卵巢 16 6 7% (1/ 6 )。恶性肿瘤与正常或良性病变中端粒酶活性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妇科恶性肿瘤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良性病变和正常组织。TRAP ELISA法较传统的TRAP法更为简便快速 ,有材料多样 ,可定量 ,特异性强、敏感性高 ,无同位素污染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大肠癌组织和正常黏膜中端粒酶活性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检测作为一种新的肿瘤临床诊断的生物学标志的可行性.方法:应用端粒重复扩增实验(telomerase repeat amplification protocol,TRAP法)结合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法测定35例大肠癌标本及正常黏膜端粒酶活性.结果:35例大肠癌标本中,29例为端粒酶阳性,阳性率为82.86%;而相邻正常黏膜中全部为阴性.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经统计学分析,端粒酶活性与大肠肿瘤Dukes'分期有关.结论:端粒酶表达具有很高的肿瘤特异性,对大肠肿瘤的临床诊断有应用价值,并且有判断预后和指导临床治疗的潜在意义.  相似文献   

14.
喉癌下咽癌及其癌前病变的端粒酶活性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化在喉癌和下咽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改良的银染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对58 例喉癌下咽癌组织、25 例癌旁组织和10 例癌前病变组织进行了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 58 例喉癌和下咽癌中53 例阳性, 阳性率914 % ; 25 例癌旁组织中3 例阳性, 阳性率12 % ; 10 例癌前病变中7 例阳性, 阳性率70 % 。结论: 端粒酶活化在喉癌、下咽癌及其癌前病变组织中表达极高, 对阐明喉癌和下咽癌的发病机理和癌变风险估计有重要意义, 有可能成为咽喉癌早期诊断的生物学标记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与膀胱癌组织的临床生物学行为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银染端粒序列重复扩增 (TRAP)法检测 4 4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端粒酶的活性。结果 :4 4例膀胱癌组织中端粒酶表达阳性 39例 (88 5 % )。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率与病人的年龄、性别、肿瘤数目、大小、是否有蒂无关 (P >0 0 5 ) ;也与肿瘤的分期、分级无关 (P >0 0 5 )。随访资料表明端粒酶活性与肿瘤病人是否复发无关 (P >0 0 5 )。结论 :端粒酶是膀胱癌理想的肿瘤标记物。膀胱癌端粒酶活性与肿瘤的分级、分期及预后无关。  相似文献   

16.
银染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定量检测端粒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运用简便、快速及无放射性污染的银染粒重复序列扩增法(silver staining telomeric repeat amplification protocol,SS-TRAP)定量检测端粒酶活性。方法:运用SS-TRAP法检测了293细胞、经加热处理的293细胞、空白对照及典型乳腺癌组织、良性乳腺病变标本中端粒酶活性,其结果予以定量。结果:该法有检测出10个以上293细胞中端粒酶活性,热处理及空白对照均为阴性;乳癌组织标本中银染条带清晰可见,而良性病变中未见端粒酶阳性条带。结论:非核素银染TRAP法可用于端粒酶活性定量检测,与TRAP法相比,同样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但更快速、简便。  相似文献   

17.
银染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检测肺癌端粒酶活性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 评价端粒酶能否作为肺癌诊断的一具肿瘤标志物。方法 采用改良的银染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检测34例人肺癌手术标本(包括癌组织、相应癌旁组织与正常组织标本各34份,28个相应淋巴结)的端粒酶活性。另有肺囊肿、肺炎性假瘤各3例作为对照。结果 88.3%(30/34)的肺癌癌组织端粒酶阳性,正常组织全部阴性。结论 端粒酶可以作为肺癌诊断的一人肿瘤标志物,改良的银染TRAP法成本低,污染少,有  相似文献   

18.
Li C  Liang Y  Wu M  Xu L  Cai W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2002,115(9):1405-1408
Objectives To investigate telomerase activity in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SCC) and its preneoplasia lesions, and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elomerase activity and cancer differentiation, cancer invasiveness, and lymphatic metastasis.Methods Telomerase activity in esophageal SCC tissues, adjacent dysplasia tissues and normal epithelia from the surgical edge were assessed by microdissection-TRAP elomeric repeat amplification protocol)-silver staining assay.Results Telomerase activity was detected in 37 (82.2%) of 45 esophageal tumors, 23 (79.3%) of 29 dysplasias, and 2 (5%) of 40 normal epithelia.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ctivity between dysplasia and normal epithelium, as well as between tumor and normal epithelium.Twenty-six (92.9%) of 28 tumors with lymphatic metastasis had detectable telomerase activity compared to 11 (64.7%) of 17 non-lymphatic metastasis tumors.These relationship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lt;0.05), but the one between telomerase activity and tumor grade was not.Conclusion Telomerase activity was high both in esophageal SCC and their preneoplasia lesions.The telomerase activity in SCC tissue was related to lymphatic metastasis, but not to cancer differentiation.  相似文献   

19.
甲状腺乳头状癌端粒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通过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端粒酶活性,探讨其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潜在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TRAP-PCR-ELISA定量及TRAP-PCR银染定性法,对49份甲状腺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的分析。结果 2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率为86.9%,其活性水平与组织学分级无关,病灶越大,年龄越大,病期越晚,端粒酶活性水平越高,淋巴结转移者高于无转移者。10例甲状腺正常组织端粒酶皆为阴性。8例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