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血压病患者昼夜血压节律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目的 观察高血压病患者昼夜血压节律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将患者分为年龄、性别匹配的两组 ,夜间血压下降率 <10 %为非杓型组 ,≥ 10 %为杓型组。应用 2 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方法观察并比较 3 3 8例初诊高血压病患者的动态血压节律及心脏结构、功能的特点。结果 非杓型组 2 4h收缩压、2 4h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明显高于杓型组 ,非杓型组较杓型组左室心肌质量及左室心肌质量指数明显增加 ,舒张早期血流的峰值流速减慢 ;心房收缩期血流的峰值流速、流速积分及A/E比值加大。结论 非杓型血压节律的高血压病患者较杓型血压节律者更易导致左心室肥厚及左室舒张功能减退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高龄高血压病患者昼夜血压节律对左心室肥厚和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 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将 6 8例年龄≥ 80岁的高血压病患者分为非杓型组和杓型组 ,应用 2 4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观察并比较高血压病患者的动态血压节律以及左心室结构和功能的特点。结果 非杓型组 2 4h收缩压、2 4h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明显高于杓型组。非杓型组较杓型组左心室重量及左心室重量指数明显增加 ,舒张早期血流 (E波 )的峰值流速减慢 ;心房收缩期血流的峰值流速增大 ;心房收缩期血流的峰值流速 舒张早期血流的峰值流速比值加大。结论 非杓型血压节律的高龄高血压病患者较杓型血压节律者的左心室肥厚和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发生率更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昼夜血压节律变化对心功能及血脑钠肽(BNP)的影响。方法 68例年龄≥80岁的高血压病患者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分为非杓型组和杓型组。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BNP水平;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心脏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结果非杓型组24 h收缩压、24 h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及BNP水平显著高于杓型组;两组心输出量、左心室射血分数和每搏量无显著差异;非杓型组E/A比值显著低于杓型组。结论非杓型高血压病患者BNP水平显著增高,左心室收缩功能无明显变化而舒张功能减退显著。  相似文献   

4.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节律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节律变化与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方法观察高血压病血压节律正常(杓型组)和异常(非杓型组)2组老年患者各3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组间在体重指数、偶测血压、白昼平均收缩压等无显著差异(P>0.05);非杓型组24h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白昼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收缩压和舒张压负荷值较杓型组升高(P<0.05~0.01);左室重量和左室重量指数显著增加(P<0.05,0.01);无症状腔隙性脑梗塞的个数及发病率均高于后者(P均<0.05);无痛性心肌缺血次数增多,总持续时间延长(P<0.01,0.05);尿蛋白检出率亦高于后者(P<0.01)。结论血压昼夜节律消失较节律正常的高血压病患者有更显著的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80岁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节律对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 应用24h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68例年龄≥80岁的高血压患者的昼夜血压节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将其分为2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为非杓型组,≥10%为杓型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2组患者IMT。结果 非杓型组24h收缩压、24h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明显高于杓型组(P〈0.01)。非杓型组IMT比杓型组明显增加(P〈0,01)。结论 非杓型血压节律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较杓型血压节律者的颈总动脉的粥样硬化程度更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高血压病人血压昼夜节律与心脏结构及功能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病人1 553例,所有病人接受血液检查、24 h动态血压监测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血压昼夜节律分为杓型组、非杓型组及反杓型组,分析动态血压参数指标与心脏结构及功能的相关性。结果:1 553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中,杓型血压者占46.40%,非杓型血压者占30.10%,反杓型血压者占23.50%。3组左房内径(LAD)、室间隔厚度(IVST)、血流频谱舒张早期最大血流速度/舒张晚期最大血流速度(E/A)、射血分数(EF)、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后壁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24 h舒张压(24 hDBP)、24 h脉压(24 hPP)、日间收缩压(dSBP)、日间舒张压(dDBP)、夜间收缩压(nSBP)、夜间舒张压(nDBP)、夜间脉压(nPP)、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SBP-SD)、24 h舒张压标准差(24 hDBP-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BP-SD)、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DBP-S...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负荷与颈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rPWV)的相关性。方法选取60~79岁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87例,对所有入选对象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获取的24 h动态血压监测参数分为杓型组90例与非杓型组97例,选择同期体检人群82例为正常对照组。所有受试者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应用脉搏波速度测定仪测定crPWV,并进行分析。结果杓型组及非杓型组24 h、昼间及夜间收缩压、舒张压负荷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非杓型组夜间血压负荷较杓型组升高(P<0.05)。杓型组及非杓型组crPWV均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0.05)。控制性别、年龄因素后,老年高血压患者24 h收缩压、夜间收缩压负荷、昼间舒张压负荷是crPWV影响的主要因素。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负荷升高,大动脉顺应性降低,其中24 h收缩压、夜间收缩压负荷、昼间舒张压负荷是影响大动脉顺应性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盐酸阿罗洛尔对杓型及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24 h动态血压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条件的1~2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7例.平均年龄(49.6±7.8)岁(18~70岁).服用安慰剂1周后,测量24 h动态血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程度将患者分为杓型组和非杓型组,其中杓型组23例,非杓型组24例.所有患者给予盐酸阿罗洛尔治疗,每次10~15mg,2次/d,连续4~6周,治疗结束时再测量一次24h动态血压.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偶测血压均较治疗前有显著降低,杓型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8.2%,非杓型组为54.2%;动态血压各项指标:24 h平均收缩压(24hMSBP)、24 h平均舒张压(24hMDBP),白天平均收缩压(dMSBP)、白天平均舒张压(dMDBP)和血压负荷均有显著降低,同时全天的心率也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后,非杓型组24例患者中,有12例(50%)血压节律改变为杓型.结论盐酸阿罗洛尔是一种有效的抗高血压药物,在影响血压节律方面,能够更显著地降低非杓型患者的夜间血压水平.  相似文献   

9.
高血压病患者昼夜血压及性别与左室肥厚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EH)患者昼夜血压变化和性别与左室肥厚(LVH)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54例EH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男女性患者分成杓型和非杓型两组,比较昼夜血压变化与室间隔厚度、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后壁厚度、左室重量等指标。结果:女性非杓型组LVH的程度及24h平均收缩压、夜间收缩压、睡眠时最低收缩压均较杓型组显著增加(P<0.05和0.01)。而男性杓型与非杓型组之间各指标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结论:女性EH患者LVH的程度非杓型者比杓型者更严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关系。方法  114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 2 4小时动态血压和 2 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 ,根据 2 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 :夜间血压下降率 <10 %为非杓型组 ,≥ 10 %为杓型组。并比较昼夜血压节律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生情况。结果 非杓型组24hSBP/DBP、夜间SBP/DBP均显著高于杓型组 ,非杓型组心肌缺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杓型组。结论 高血压患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与昼夜血压节律有关 ,2 4h持续血压负荷容易导致和加重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中风患者血压节律改变对左室肥厚的影响.方法 中风患者64例,根据24 h动态血压结果,按照夜间血压下降率分为<10%为非杓型组与≥10%为杓型组.测量左心室质量指教(LVMI),男性>134 g/m2,女性>110 g/m2诊断为左室肥厚.结果 在非杓型组中夜间平均血压、LVMI及左室肥厚的发生率均高于杓型组(P<0.05或P<0.01),非杓型组的夜间血压下降率低于杓型组(P<0.01);LVMI与夜间收缩和舒张压下降率呈负相关(相关系教分别为-0.41、-0.38,P<0.05).结论 血压节律异常的中风患者左室肥厚的发生率更高.  相似文献   

12.
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变化与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无创性血压监测仪对84例高血压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对比血压节律正常(勺型组)和异常(非勺型组)患者心、脑、肾靶器官损害程度。结果 非勺型组24小时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白昼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收缩压及舒张压负荷值较勺型组升高(P<0.01);左心室重量和重量指数显著增加(P<0.05,0.01),24小时平均动脉压与左心室重量指数呈显著相关性r=0.55,P<0.01;尿微量白蛋白阳性率明显增高(P<0.05);脑梗死发生率明显增加(P<0.05);组间在偶测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白昼平均收缩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较节律正常的高血压患者有更显著的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血压变异性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入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0例,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血压昼夜节律分为杓型组(n=22)、非杓型组(n=36)和反杓型组(n=62)。分析比较3组的血压变异性、冠心病发生率及颈动脉斑块检出率。结果:反杓型组的24 h收缩压标准差(24hSSD)、24 h舒张压标准差(24hDSD)、白昼收缩压标准差(dSSD)、白昼舒张压标准差(dDSD)、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24hSBP-CV)、夜间收缩压变异系数(nSBP-CV)均低于杓型组;反杓型组的24hDSD、dDSD、24hDBP-CV低于非勺型组;反杓型组冠心病发生率及颈动脉斑块检出率较杓型组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对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可能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高血压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动态血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高血压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ambulatory blood pressum,ABP)的特点。方法80例高血压患者行多导睡眠仪(polysomnography),行动态血压监测,按监测结果分为单纯高血压病组(essentialhypertention,EH)、EH合并轻度OSAS组、EH合并中重度OSAS组。3组进行日间、夜间平均收缩压;日间、夜间平均舒张压;非杓型高血压发生率的对比。结果EH合并OSAS组(轻度及中重度)夜间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较EH组患者升高,EH合并中重OSAS组日间平均收缩压较EH组患者升高,均有统计学差异。EH合并OSAS组较EH组相比非杓型高血压发生率升高,有统计学差异;EH合并中重度OSAS组升高明显。结论OSAS与高血压有很强的相关性,EH合并OSAS患者非杓型高血压发生率高于单纯EH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非透析患者24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特点及其与心脏结构功能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本院肾内科和心内科住院患者,其中慢性肾衰合并高血压非透析患者(A组)80例,肾功能正常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B组)60例,采用动态血压计测定各组患者动态血压(ABPM),收集24h平均收缩压(24h-SBP)、24h平均舒张压(24h-DBP)、24h平均动脉压(24h-MAP)、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白昼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脉(N-SBP)和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以及昼夜节律。采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心事收缩术内径(LVDs)、左心室后壁厚度(INPWT)、室间隔厚度(IVST)。结果肾功能衰竭组患者非杓型比例(72.7%)高于对照组(28.3%),肾功能衰竭组患者非杓型高血压组夜间收缩压(142.34±18.04)mmHg、夜间舒张压(84.34±16.22)mmHg均高于杓型高血脉组(P〈0.05),而昼间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肾衰竭组患者LVDd(44.57±3.26)、IVST(10.72±1.62)和LVPWT(11.38±1.57)值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普遍存在高血压和血压节律改变,慢性。肾衰合并高血压患者较。肾功能正常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非杓型比例增加,慢性。肾衰合并高咖压患者非勺型节律和夜间收缩压升高与其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血压昼夜节律与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连续入选2010 年8 月至2012 年1 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共93例,根据超声心动图测量指标计算所得的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分为左心室肥厚(LVH)组与无LVH 组;再根据24 h 动态血压监测获得的结果分为血压晨峰组与无血压晨峰组,杓型血压组与非杓型血压组.分析比较24 h 血压、白昼和夜间血压均值、血压变异性、血压昼夜节律及晨峰与心室肥厚的相关性.结果 ①与无LVH 组相比,LVH 组24 小时收缩压(24 h SBP)、24 小时舒张压(24 h DBP)、白昼收缩压(dSBP)、白昼舒张压(dDBP)、夜间收缩压(nSBP)和夜间舒张压(nDBP)均升高,P<0.01;LVH 组24 小时平均收缩压标准差(24 hSSD)高于无LVH 组,P<0.05,但两组24 小时平均舒张压标准差(24 h DSD)无差别;与无LVH 组相比,LVH组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和夜间舒张压标准差(dDSD)升高,P<0.01;但白昼收缩压标准差(dSSD)和白昼舒张压标准差(dDSD)无差别.②血压晨峰组LVMI 高于无血压晨峰组,P<0.05;血压晨峰组LVH 比率也高于无血压晨峰组,P<0.01;与无血压晨峰组相比,血压晨峰组24 h SBP、dSBP 和nSBP 均增高,P<0.05,但两组24 h DBP、dDBP 和nDBP 无差别.③杓型血压组LVMI 低于非杓形血压组,P<0.05;杓型血压组LVH 比率低于非杓形血压组,P<0.01;与非杓形血压组相比,杓型血压组nSBP、nDBP 均降低,P<0.01;而两组24 hSBP、24 h DBP、dSBP、dDBP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LVH 的发生与血压变异性和血压晨峰密切相关.具有血压晨峰的患者和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更易出现LVH.  相似文献   

17.
早期慢性肾病患者动态血压变化与微量白蛋白尿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早期慢性肾脏病(CKD)患者24h动态血压变化与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MAER)的关系。方法以25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N组),71例肾功能稳定的CKD1期患者作为疾病组(D组)。收集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资料及肾功能、尿微量白蛋白(UMA)、尿肌酐(UCr)等临床资料,计算UMAER及其对数,分析早期D组24h动态血压变化特点及其与微量白蛋白尿(MAU)的关系。结果与N组相比,D组夜问收缩压、昼、夜及24小时平均舒张压均升高(P均〈0.05);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及舒张压下降率均低下(P均〈0.05)。D组高血压及非杓型血压发生率分别达47.9%、62.0%。与杓刭血压组相比,非杓型血压组Ln(UMAER)值及MAU发生率均增高(P均〈0.01)。相关性分析显示UMAER与夜间收缩压呈正相关(P〈0.05)、与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及夜间舒张压下降率均呈负相关(P均〈0.05)。结论早期CKD患者即已出现血压升高及血压节律改变;MAU产生与早期CKD患者夜间高血压及非杓型血压关系更密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正常高值血压者动态血压及节律与中心动脉反射波增强指数的关系。方法选择正常血压者(正常组)138例,正常高值血压者(高值组)121例,高血压者(高血压组)100例,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动态血压及节律;采用动脉脉搏波分析仪测量中心动脉压及增强指数(AIx)。结果与正常组比较,高值组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昼间平均收缩压、昼间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中心动脉收缩压、中心动脉舒张压、中心动脉脉压、增强压、AIx均明显升高,夜间收缩压下降率明显降低(P<0.05)。正常高值血压经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吸烟、夜间收缩压下降率、非杓型血压发生率为AIx的主要影响因素。经协方差分析,血压水平与非杓型血压发生率对AIx均有影响,且有协同作用(F=12.37,P<0.05)。结论非杓型血压单独对AIx有影响,且与高水平血压有协同叠加效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压正常高值者24 h动态血压变化与颈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rPWV)、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入选受试对象286例,其中理想血压组(血压<120/80 mm Hg,1 mm Hg=0.1 33 kPa)90例,血压正常高值组196例,对所有入选对象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监测参数将血压正常高值组又分为杓型组103例,非杓型组93例,同时进行crPWV及颈动脉IMT检测。结果非杓型组24h收缩压均值较杓型组升高[(122.00)±9.74)mm Hg vs(11 6.74±8.66)mm Hg,P<0.05]。非杓型组夜间血压各指标均较杓型组明显升高(P<0.01),非杓型组crPWV较杓型组升高[(9.53±1.14)m/s vs(8.38±0.88)m/s.P<0.05],非杓型组IMT较杓型组升高[(0.93±0.11)mm vs(0.81±0.1 2)mm,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夜间收缩压均值、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夜间舒张压均值等是crPWV的影响因素,夜间舒张压下降率、24 h收缩压均值、甘油三酯是IMT的影响因素。结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crPWV及IMT密切相关,血压正常高值者已出现血管结构与弹性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坎地沙坦不同给药时间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血压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56例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口服坎地沙坦治疗,每天4mg。但A组患者早晨7:30服药,B组晚间7:30服药,治疗8周。治疗前后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值及血压的昼夜节律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小时平均收缩压、白昼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24小时平均舒张压、白昼平均舒张压和夜间平均舒张压均显著下降(P0.05),且B组24h平均收缩压和夜间平均收缩压比A组下降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压昼夜节律均得到改善,B组夜间血压降低有效率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晚夜服用坎地沙坦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降压效果及血压昼夜节律调节作用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