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镜引导下经后路上颈椎螺钉内固定的应用解剖,为临床经后路C2/3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选用干骨28套(C1-7),对其滋养孔的位置、椎弓根等相关数据进行了观察和测量。结果C2/3的滋养孔距后正中线分别为(17.26±7.36)和(16.05±7.95)mm;椎弓根的长、高、宽(mm)分别为6.18±1.36、8.87±2.22、11.54±3.21和4.95±3.5、7.00±0.97、10.50±4.11;椎弓根的中轴线与正中矢状切面所构成的夹角分别为(43.83±3.09)°和(41.53±3.29)°。结论临床经后路C2/3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进螺点可选定在C2/3侧块距其外侧缘5mm、距下关节突下缘8mm处,螺钉进入的延长线与正中矢状切面的夹角应为40°~45°,并向头侧倾斜10°为宜,螺钉的长度为24~30mm,覬为5mm为佳。 相似文献
2.
下颈椎经椎弓根内固定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10,他引:8
目的:为经椎弓根螺钉在颈椎的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用游标卡尺和X线摄片测量方法,对54具成年C3~C7段干燥颈椎标本椎弓根的高度、宽度、长度、椎弓根轴线的角度及进钉点定位等作了三维形态学观测。结果:颈椎椎弓根的宽度可以接受3.0~4.5mm的螺钉,进钉深度在25mm,进钉方向与上终板平行,并且在C3~C6与矢状线的夹角约为40°~45°;C7为30°~40°。进钉点定位:C3~C6位于颈椎侧块背面的中上1/4水平平分线与中外1/4垂直平分线的交点,C7位于侧块中垂线与中上1/4水平平分线的交点偏上处。结论:根据不同节段颈椎椎弓根的解剖特点,合理设计椎弓根螺钉的直径和长度,准确选择相应的进钉点和进钉方向,可以保证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在下颈椎的安全应用 相似文献
3.
颈椎后路钢板内固定的应用解剖学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目的:测量国人下颈椎后部结构的相关径线及角度,为颈椎后路钢板的设计及手术方式提供参考。方法:对35套正常成人颈椎干燥骨标本(C3-C7)进行测量,包括椎弓根宽度、高度、长度、椎投影点位置,椎弓根与椎体的角度、高度、厚度、侧块后壁中心点内容民后壁的距离、与横突孔外壁的夹角以及上关节突关节面的倾有等。结果 :颈椎椎弓根平均宽度值4.97 ̄6.08mm,与椎体矢状面平均夹角值34.38 ̄45.42℃,与 相似文献
4.
颈椎后路关节突—椎弓根联合内固定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30例成人干燥椎骨第2 ̄7颈椎的下关节突厚度、相邻椎骨关节突对合厚度、关节突进钉点与横突孔外侧壁间的角度、椎弓根的长宽高度、椎弓根与椎体矢状面及水平面间的夹角等项指标进行了观测。通过综合分析所得结果,对颈椎后路关节突-椎弓根联合固定的可行性和螺丝钉的选择、进钉方向及深度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耻骨上支逆行拉力螺钉内固定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耻骨上支逆行拉力螺钉内固定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取半骨盆标本30个,选取耻骨上支有代表性的两个截面,第1截面距髂耻隆起1.5cm,第2截面位于耻骨上支远端,采用圆盘法确定截面的圆心及直径,将一斯氏针经2截面的圆心顺行穿出耻骨上支,其出针点P1即为逆行拉力螺钉的入针点。两截面的最小直径即为逆行拉力螺钉的最大直径。将两截面解剖复位,将斯氏针逆行打入,其在耻骨上支内的长度即为逆行拉力螺钉的最大长度,该斯氏针即为耻骨上支的轴心。结果:第1截面呈棱形,直径为(6.8±0.9)mm,第2截面呈扁平状,直径为(5.3±0.3)mm,斯氏针于耻骨上支前端的出针点P1位于耻骨嵴中点下方(7.5±0.5)mm处,斯氏针平行于耻骨梳,斯氏针在耻骨上支内的最大长度为(61.1±9.7)mm。结论:耻骨上支逆行拉力螺钉入钉点位于耻骨嵴中点下方(7.5±0.5)mm,其方向平行于耻骨梳,最大直径为(5.3±0.3)mm,最大长度为(61.1±9.7)mm。 相似文献
6.
颈椎椎弓根CT测量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中的作用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目的 :测量C3~ 7椎弓根各径线的数据 ,探讨颈椎椎弓根螺钉置钉时按照轴线置入的必要性。方法 :8具颈椎标本 ,经螺旋CT(ElscintCTTwinFlash)在 1mm厚度断层扫描后 ,图像输入到计算机软件 (SiliconGraphicsO2工作站 ) ,测量C3~ 7椎弓根各径线的数据 ,根据数据模拟出椎弓根的形态特点 ,分别计算在未考虑螺钉直径与用 3 .0mm螺钉情况下进行置钉的角度安全范围。结果 :在未考虑螺钉直径下置钉 ,C3~ 7在横断面的平均最大安全范围分别是 18.68°、2 0 .41°、2 2 .43°、2 2 .5 0°、2 7.5 5° ,在矢状面分别为2 7.5 5°、3 0 .3 1°、2 7.70°、2 9.0 3°、3 4.88° ,用直径 3 .0mm螺钉置入时 ,在横断面的平均最大安全范围是7.2 5°、8.5 8°、10 .98°、13 .0 9°、15 .49° ,在矢状面是 16.3 5°、18.69°、16.40°、18.2 6°、2 3 .13° ,这些数据的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角度的最大安全范围小 ,有必要在置钉时做到真正的精确量化与精细操作 ,严格按照个体化的椎弓根轴线方向置钉。 相似文献
7.
背景:对退变性颈椎管狭窄单纯采用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或椎间盘切除或单纯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行均不能彻底完成脊髓减压和脊柱三柱稳定。
目的:探讨下颈椎前路固定联合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方法:正常成人尸体颈椎标本,每具分别制作以下两种模型:①经后路C3~C7单开门和下颈椎前路C5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支撑植骨、ORION内固定模型(对照组)。②经后路C3~C7单开门和经关节螺钉内固定及下颈椎前路C5椎体次全切除钛网内植骨、ORION内固定模型(实验组)。
结果与结论:实验组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左、右旋转移位角度均小于对照组(P < 0.001)。提示:①在生物力学实验中,下颈椎前路固定联合后路经关突节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性能优良,对抗前屈、后伸、左、右旋转的作用力更强,颈椎可获得更可靠的稳定性。②下颈椎前路固定联合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在对抗颈椎前屈运动时力学稳定性更为强大。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下颈椎的后路固定只限于用钢丝固定,但由于钢丝固定技术生物力学上的不足,渐渐地被颈椎侧块螺钉技术所代替,自从1964年RoyCamille首次介绍了颈椎侧块螺钉治疗颈椎不稳以来,后路钢板螺钉固定已经被广泛的用于治疗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下颈椎不稳。虽然侧块钢板螺钉技术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对于侧块骨折,侧块螺钉的使用就受到了限制,而且对于颈椎三柱损伤,其复位效果不好,对于骨质疏松的患者不适合, 相似文献
9.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稳定性的生物力学测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胸腰椎骨折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其疗效与螺钉固定的长度,螺钉的植入方向以及骨密度大小诸因素相关,为此进行生物力学分析,为临床手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6具成人新鲜脊柱标本,应用实验应力分析手段进行测试。结果:长螺钉的应变比短螺钉应变在压缩,前屈,后伸,侧屈分别小16%,41%,56%,41%,其强度分别提高16%,41%,55%,41%,其脊柱位移分别小18%,25%,32%,30%,轴向刚度分别提高18%,25%,32%,30%(P均<0.05),骨密度对拔出力的影响,正常组与骨质疏松组相差67%,相应的相对位移,应变,能量两组平均相差均在16%以上(P<0.05),结论:手术中应注意弓椎根螺钉固定相关因素,这对提高手术质量,减少并发症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经后路第2骶椎螺钉进钉方法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为临床应用第2骶椎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腰骶部病变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1.在60块干燥骶骨上,对第2骶椎及其相关结构进行观测;2.在25具尸体标本上观测骶前和骶管内神经血管.3.在50例正常成人志愿者的S2椎体中部行CT扫描,观察螺钉的置入角度和深度.结果1.第2骶骨椎体、侧突、侧块具有足够的空间.背侧有内、外两个区域适于进针.2.第2骶椎前、后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只在椎体前有出钉安全区.3.经外侧区向S2椎体置钉,进针角度为(40±4)°,深度为(35.8±4.0) mm,经内侧区向S2侧块置钉进钉角度为(28±3)°,深度为(45.4±4.1) mm.结论第2骶椎行常规直径的螺钉(4.5~6.5 mm) 固定具有可行性.但要注意进钉的角度、方向和深度,同时宜采用相应的加强螺钉稳固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前路经枢椎体至寰椎侧块螺钉内固定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临床上行前路经枢椎体至寰椎侧块螺钉内固定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对21例成人寰枢椎标本进行测量,计算出前路经枢椎体至寰椎侧块螺钉内固定术中螺钉走向的最小、最大外偏角和最大后倾角;将21例寰枢椎标本摄正、侧位CR片,在CR片上测量出此术式中螺钉走行的最小、最大外偏角和最大后倾角,将从标本上所测算出的数据与在CR片上测量得的数据作统计学分析,在标本上模拟此术式。结果:在前路经枢椎体至寰椎侧块螺钉内固定术中螺钉走向的最小外偏角为14°±1.6°,最大外偏角为30°±2.3°,最大后倾角为29°±2.9°,左、右两侧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从标本上所测算出的数据与在CR片上测得的数据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标本上所有螺钉都位于理想位置。结论:只要正确掌握螺钉的进钉方向,则采用前路经枢椎体至寰椎侧块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对骶骨的解剖学测量,为骶骨纵形骨折后路钢板固定的临床应用提供钉道基础数据。方法 选取20例成人骶骨标本,按骶骨后路钢板固定置钉的钉道要求,设定进针点:骶(S1)关节突外侧a点,S1关节突下侧b点,S2、S3、S4的入点c、d、e位于a点与S4骶骨后孔假想连线上,且各位于上下骶骨后孔间连线的中点处;两侧进针点间的距离分别为af、bg、ch、ci、dj、ek;内侧钉道长度分别为A1、A2、B、C、D、E;外侧钉道长度分别为F、G、H、I、J、K和外侧钉道角度分别为Ⅰ、Ⅱ、Ⅲ、Ⅳ、Ⅴ、Ⅵ。结果A1、A2、B值分别为(31.70±3.54)mm、(35.59±4.50)mm和(27.83±3.80)mm; F、G、H、I、J值分别为(43.68±5.11)mm、(30.10±4.00)mm、(27.66±3.33)mm、(23.51±3.26)mm和(18.72±4.18)mm;Ⅰ、Ⅱ、Ⅲ、Ⅳ、Ⅴ值分别为(5.75±4.14)°、(12.65±5.22)°、(10.05±6.78)°、(8.75±5.87)°和(16.33±8.46)°。结论 内外侧置钉进针点间距离适合钢板的使用;置钉钉道长度内侧相对固定,外侧多变;外侧置钉角度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最优化计算机辅助解剖测量技术,为经喙突肩胛骨关节盂螺钉内固定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取肩胛骨CT数据30份,进行精确的三维重建得到肩胛骨数字模型。首先为使用单螺钉的内固定方法设计最优化目标函数,并在约束条件下自动计算其最佳位置;然后结合主元分析,搜索和确定使用双螺钉内固定方法的进钉位置;最后用统计方法分析测量结果,并设计新的解剖测量参考体系。结果 使用单螺钉时,进针点P到肩峰前外侧最突起点X的距离为(39.15±2.28)mm、到喙突前内点Y为(28.66±2.68)mm、到上角点Z为(61.13±6.57)mm; PX、PY 之间的夹角为(81.27±7.15)°,PX、PZ 之间的夹角为(133.27±6.84)°;对于进钉方向,螺钉与 PX的夹角为(104.08±4.41)°,与PY的夹角为(10129±351)°,与PZ 之间的夹角为(76.23±5.03)°。 使用双螺钉时,进针点E与原单螺钉的进针点之间的距离为(5.12±1.37)mm,进针点F与原单螺钉的进针点之间的距离为(3.88±0.94)mm; 两进针点的连线与长轴方向之间的夹角为(27.41±3.51)°。结论 最优化计算机辅助解剖测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新测量技术,克服了传统手工实物解剖测量的很多缺点,并且方便设计新的解剖测量参考体系和临床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固定胫骨骨折时骨折区钢板置入螺钉帽对固定结构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方法 通过CT扫描数据和三维图像重建,模拟临床手术固定建立胫骨中段粉碎性骨折锁定钢板固定有限元模型,13孔钢板布钉位置为1、2、4、5、9、10、12、13孔,骨折区钉孔为6,7,8,并设计两种钢板固定方式:A(骨折区置入螺钉帽)和B(骨折区不置螺钉帽),对模型A和模型B分别进行600N压缩试验和1000N三点弯曲试验,计算分析模型各部位的力学指标并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压缩试验中,模型A钢板最大应力出现在钢板下端,模型B钢板最大应力出现在骨折区,模型A钢板最大应力明显小于模型B;三点弯曲试验中,两种模型钢板最大应力均出现在骨折区,模型A钢板最大应力明显小于模型B。 结论 在钢板骨折区空螺钉孔处增加螺钉帽,可以明显降低钢板的最大应力,减少钢板骨折区的应力集中,从而减少在骨折端处钢板发生疲劳性断裂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活体犬上颈椎融合模型并观察术后3个月C_(2-3)内Ⅰ型胶原蛋白的变化。方法将成年雄性健康家犬12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只),实验组行寰枢椎融合术,对照组不做处理。术后3个月处死动物并获取C_(2-3)椎间盘,行HE染色观察椎间盘纤维环的形态,并进行评分。行椎间盘免疫荧光染色观察Ⅰ型胶原蛋白。采用Image-Pro Plus 6.0软件将荧光图像转换为灰度图像,并进行光密度测量,获得每个椎间盘的平均光密度值。对上述两组椎间盘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实验组C_(2-3)椎间盘纤维环排列散乱,对照组C_(2-3)椎间盘纤维环排列整齐,两组椎间盘平均评分实验组为1.5,对照组为0.5,两组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105,P0.05)。实验组内Ⅰ型胶原蛋白的光密度值为(391 052.98±18 869.81),较对照组的光密度值(312 945.42±22 400.47)显著升高(t=6.532,P0.001)。结论上颈椎融合能加速C_(2-3)椎间盘的退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外侧钢板与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C2、C3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双钢板固定治疗股骨远端C2、C3型骨折的可行性和疗效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6月手术治疗股骨远端C2、C3型骨折38例,其中17例采用膝关节正中切口双钢板固定,21例采用传统外侧钢板固定,患者术后均采用主动运动,并结合练习器辅助持续被动活动,以促进膝关节的功能恢复。依据Hohl临床评分标准比较两组股骨远端C2、C3型骨折患者术后6周、6个月的膝关节功能。结果术后随访10~36个月(平均20.5个月),依据Hohl标准对股骨远端C2、C3型骨折疗效进行临床评分,膝关节正中切口双钢板固定组的术后6周膝关节功能评定结果为:优12例,良3例,中1例,差1例;外侧钢板固定组为:优9例,良5例,中4例,差3例。两组的优良率分别为88.24%和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膝关节正中切口双钢板固定组发生2例延迟愈合,外侧钢板固定组有4例延迟愈合,含1例骨不连经二次手术后愈合,两组均无骨关节感染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膝关节正中切口双钢板固定法治疗股骨远端C2、C3型骨折能够解决单钢板固定偏心性固定不稳的问题,方法可行,内固定强度可靠,通过早期锻炼,相较单钢板固定在早期膝关节功能恢复方面更有优势,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