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流行性出血热又叫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流行广泛,病情危急,病死率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本病全年散发,野鼠型发病高峰多在秋冬季节,从每年10月到次年1月,少数地区春夏间有一发病的小高峰。家鼠型主要发生在春季和  相似文献   

2.
<正> 目前一般认为:野鼠型流行性出血热症状重、病死率高、主要流行季节在冬季:家鼠型流行性出血热症状轻、病死率低、主要流行季节在春季。由于家鼠型流行性出血热发现较晚,分布亦较局限,随着疫区的不断扩大,其特征有待进一步研究。于是,我们在1983年11—12月间对扶沟县新发生的603例家鼠型流行性出血热,进行了调查研究,就其特征作了某些探讨,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1988~1990年,对野鼠型和家鼠型肾综合征出血热疫区7145人进行了隐性感染定群研究。1989年和1990年抗体阳转率,野鼠型疫区以20~49岁、农民最高,男女之比为2.1~2.2:1;家鼠型疫区各年龄组无显著性差别,家庭妇女最高,男女之比为0.9:1。显性感染与隐性感染之比,野鼠型疫区为1:22.6,家鼠型疫区为1:42,表明HFRS是一种以隐性感染为主的疾病,在人群中主要呈潜在流行。  相似文献   

4.
流行性出血热(EHF),简称出血热,是一种由出血热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急性传染病。出血热又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 出血热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秋冬季、春季是发病高峰季节。目前,我国出血热按传染源的鼠种分为三型:一是野鼠型。以黑线姬鼠为主要传染源,流行高峰在秋冬季,野外作业为主要感染方式;发病的患者多为青壮年,发病特点是病情重、病死率高。二是家鼠型。以褐家鼠为主要传染源,春季是流行高峰,感染方式主要是家庭内日常生活接触;男女老幼发病类似,发病特点是病情较轻,病死率较低。三是家鼠与野鼠并存的混合型。除上述三型外,近年来出血热实验动物型有显著增加趋势,它是由大白鼠引起的,多发生在大城市医学科研机构实验室内。 近年来,出血热的发病趋势是流行区不断扩大,由原来主要在林  相似文献   

5.
<正> 河南省流行性出血热病自1980年出现一种以褐家鼠为主要传染源引起的家鼠型出血热以来,病人骤然增多,疫区逐年扩大,近年来并迅速向大中城市蔓延。这种出血热病临床症状和流行特点有些不同于野鼠型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在沿海岛屿、平原丘陵、山区半山区不同地理区域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证实台州地区为家、野鼠混合型疫源地,分析了三种不同地理区域HFRS的流行强度和疫源地类型、宿主动物间的关系。沿海地区野鼠和家鼠带病毒率低、带病毒鼠数量少,HFRS的发病率较低;丘陵、平原地区以野鼠型为主,为HFRS中发地区;山区、半山区以家鼠型为主,为HFRS发病严重地区。由此可见,HFRS流行与一定地理区域的疫源地类型和宿主动物带病毒状况有关,突出了家鼠型HFRS在我区的流行病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 我们曾于1983年11月份在流行性出血热(EHF)新疫区扶沟县进行了该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工作。揭示该地当时为家鼠型EHF流行,褐家鼠为主要传染源。随着时间的变化,带毒鼠会不会由家鼠传给野鼠?家鼠型疫区会不会向混合型甚至野鼠型疫区转化?为此我们于1986年11月份,又以同样方法,同样地点进行了传染源监测及流行病学调查工作,以进一步明确该地的带毒鼠种及疫区类型。  相似文献   

8.
<正> 全国流行性出血热防治工作座谈会于1983年10月7~11日在合肥市召开。会议代表77人,业务技术材料96篇。会议统一了本病的分型命名,规定了流行强度划分标准,总结了防治、科研工作成绩,制定了防治、科研工作规划。本病命名——流行性出血热(EHF)。分三个型:1、家鼠型出血热;2、野鼠型出血热;3、实验动物型出血热。  相似文献   

9.
<正> 我省自1981年发生家鼠型出血热以来,疫情蔓延很快,其流行特征和临床特点与野鼠型出血热有很大差别。为从病原学方而区别二者的差异,进一步研究不同疫区和不同宿主所携带病毒的特性,为制备疫苗和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我们利用长爪沙鼠进行了家鼠型出血热的病原分离。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材料和方法(一)标本来源及制作:褐家鼠捕自我省东部和北部流行性出血热(EHF)疫区。先绎间接免疫荧光  相似文献   

10.
1984—1987年我们在全省开展了流行性出血热(EHF)地理流行病学研究。1、确定了我省有野鼠型、家鼠型二种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病毒血清型和三种 EHF 疫区及其地理分部,即予东南的野鼠型疫区,予西北的家鼠型疫区,予中部的混合型疫区。2,核实了全省128个县市中有125个县市为 EHF 疲区。1个县为潜在疫区。3、从11种啮齿类小兽中查出8种鼠携带 EHFV 抗原,以褐家鼠和黑线姬鼠为优势种且带毒率最高,分别为7.68%和3.68%,证实了这两种鼠为我省本病主要传染源,其余鼠种次要。并证明各疫区发病率与这二种鼠数量增多有关,与其带毒鼠数量增多呈密切正相关。4、发现我省 EHF 流行有一定的周期性变化,在自然发展情况下野鼠型一般相隔5-8年有一次较大的流行,家鼠型一般相隔3—6年有一次较大的流行。5、摸清了野鼠型和家鼠型各具特点(见表18),但其疲区类型有转化趋势。6、我省 EHF,特别是家鼠型有与铁路交通明显有关的传播特点。  相似文献   

11.
肾综合征出血热是一种主要通过野鼠传播流行的动物源性疾病,但近来在中国、朝鲜及日本亦发现由城市家鼠传播而致人类发病,并有因在实验室接触感染大白鼠而引起工作人员发生出血热流行的报导,所以此病已成为城乡中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本文报导在日本北海道地区进行的一次城市家鼠感染出血热病毒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作者在8年的时间中,多次在该地区的一些城镇捕获家鼠,乙醚麻醉后,应用眼晶状体称重法先估计鼠龄,再  相似文献   

12.
肾综合征出血热褐家鼠型和黑线姬鼠型之间,除流行特征、临床症状及病毒抗原性方面有差异外,其病毒毒力亦有不同。非流行区家鼠型病毒株的毒力比流行区野鼠型的弱。乳小鼠可用于测定本病病毒株毒力。福建南部广泛存在出血热疫源地,但除个别地区偶发少数轻型病例外,多数地区为无病例区或隐性感染区,这是与该地区褐家鼠型病毒株毒力较弱有关。该病的流行与否及其强度,和当地是否存在有野鼠型病毒株有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3.
对广东省1984~1993年收检冻存的肾综合征出血热隐性感染者和患者血清、鼠阳性血清及阳性鼠肺标本进行分型诊断。82例感染者、患者血清中检出家鼠型36例(43.9%),野鼠型17例(20.7%),未定型29例(35.4%)。38份鼠阳性血清中,褐家鼠28份、黄毛鼠3份、板齿鼠1份和臭鼩鼱分均为家鼠型,1例份黄毛鼠检出野鼠型,4份未定型。20份鼠肺中,除1份褐家鼠检出野鼠型外,其余均为家鼠型。首次发现我省有野鼠型肾综合征出血热存在,是以家鼠型为主的混合疫区.  相似文献   

14.
济宁市任城区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 2年经临床及尸解证实山东省首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发生在济宁市任城区南阳湖农场[1] 。 1982年经血清学证实济宁市任城区又成为山东省首次暴发家鼠型流行性出血热的地点[2 ] 。任城区为山东省流行性出血热重点发病区 (县 )之一 ,再将该区 4 0年来流行性出血热发病与流行情况分析如下。1 流行特征任城区暴发家鼠型出血热后 ,该区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发生了明显改变。1 1 流行强度的改变  196 2年至 1981年共发生野鼠型出血热 79例 ,最高年发病率 7 5 8/ 10万 ,最低年发病率为 0 ,平均年发病率 1 5 7/ 10万 ,死亡 12例 ,平均病死率 15 …  相似文献   

15.
广东省首次发现野鼠型肾综合征出血热暨分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广东省1984~1993年收检冻存的肾综合征出血热隐性感染者和患者血清、鼠阳性血清及阳性鼠肺标本进行分型诊断。82例感染者、患者血清中检出家鼠型36例(43.9%),野鼠型17例(20.7%),未定型29例(35.4%)。38份鼠阳性血清中,褐家鼠28份、黄毛鼠3份、板齿鼠1份和臭分均为家鼠型,1例份黄毛鼠检出野鼠型,4份未定型。20份鼠肺中,除1份褐家鼠检出野鼠型外,其余均为家鼠型。首次发现我省有野鼠型肾综合征出血热存在,是以家鼠型为主的混合疫区。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1991—1993年非流行季节107例疑似出血热患者双份血清,做特异性EHF抗体检测,血清抗体GMT分别为60.93、414.83,抗体呈4倍以上增加的49例45.79%。并对部分EHF患者抗体阳性血清作血清学分型,结果显示当地野鼠型为74.5%,家鼠型为17.62%,仍以野鼠型感染为主。调查表明在非流行季节要加强EHF诊断核实,并适时开展血清学分型调  相似文献   

17.
本病主要宿主动物,疫源地类型及流行程度,随着不同地形地貌而异。福建19℃等温线以北的Ⅰ、Ⅱ地理区划,有黑线姬鼠分布,存在家野鼠混合疫源地;该线以南Ⅲ、Ⅳ地理区划,无黑线姬鼠分布,仅有家鼠型疫源地。家野鼠混合疫源地比仅家鼠型疫源地的流行程度强。黑线姬鼠构成比和带毒率越高的地区流行越强。健康人群隐性感染率家鼠型地区比野鼠型地区高。
本病流行因素除与地形地貌,主要宿主动物种类及带毒鼠EHF抗原携带率有关外,尚应考虑病毒毒力和带毒鼠种的密度。  相似文献   

18.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鼠类传播、虫媒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国有野鼠型出血热及家鼠型出血热,为目前国内外已经公认的14种病毒性出血热之一。除本病外,在我国所见的病毒性出血热尚有登革出血热及新疆出血热。临床上以发热、出血、休克和急性肾功能哀竭为主要特征。典型病例可分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等5期经过。  相似文献   

19.
本文应用血凝抑制试验(HI)对营南县262例流行性出血热(EHF)病人进行血清学分型。结果,230例为家鼠型(87.78%),29例为野鼠型(11.07%),未定型3例(1.15%)。褐家鼠EHF病毒抗原阳性率(16.65%)明显高于黑线姬鼠(8.11%)和大仓鼠(7.25%),表明该地是以家鼠型感染为主的混合型疫区。同时进行了临床与流行病学调查,家鼠型发病高峰为3~9月(67.83%),野鼠型多见于11月至翌年2月(58.62%),但两型病人全年各月均有发生,而且临床分型未见明显差异,轻、中、重和危重型均占有一定比例。  相似文献   

20.
流行性出血热是我国重点防治的疾病之一。它是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危害最大的一种病毒性疾病。野鼠型出血热主要发生在野外作业的青壮年中,病情严重,病死率高。家鼠型出血热主要威胁大中城市、港口及旅游地人群,影响国际交往,贸易往来和旅游事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