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静脉泵入吗啡术后镇痛的血清浓度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持续静脉泵入吗啡术后镇痛的血清浓度变化特点。方法:术后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n=20)。CI组:24h匀速泵入吗啡0.5mg/kg;IM组:疼痛时肌肉注射吗啡10mg。观察比较两组病人的镇痛效果(VAS评分)、血清吗啡浓度变化、循环呼吸指标、夜间睡眠状况及相关副作用。结果:CI组镇痛效果满意(VAS低,轻度疼痛范围内),某些时段上效果明显优于IM组(P〈0.05)。CI组的血清吗啡浓度维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血清肌钙蛋白I(CTnⅠ)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2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和36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中肌特异性肌钙蛋白I和磷酸肌酸激酶(CK-MB同功酶)活性进行检测,并分析其与AMI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所有36例健康对照者血清CTnⅠ均为阴性;32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28例CTnⅠ阳性,25例CK-MB阳性。结论CTnⅠ是一个特异、敏感的反映心肌损伤的血清标记物。  相似文献   

3.
Greaves眼病的免疫学发病机理尚未明了。为此,我们根据葡萄球菌A蛋白(用125I标记)对IgG的FC片段结合活性,以人眼肌细胞膜蛋白作抗原,测定一类存在于本病患者血清的被称为眼肌抗体(群)(EMAb)的新型抗体。结果,59.4%的甲亢伴本病的患者(n=32)、66.7%甲状腺功能正常的本病患者(n=9)为EMAb阳性。而对照组(n=38)均为阴性。并且,EMAb指数与眼病临床指数呈正相关关系(n=24,r=0.55,P<0.01)。而EMAb与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微粒体抗体无显著性相关。EMAb对本病的发病机理可能具有重要作用,并可望作为Graves眼病诊断、鉴别诊断的一项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4.
黑素瘤抑制蛋白在转基因小鼠胚胎乳腺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谢渭芬  高勇  贺祥  李舰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0,21(1):29-30,I002
目的:检测黑素瘤抑制蛋白(MIA/CD-RAP)在小鼠胚胎乳腺组织中的表达。方法:剖腹分离出10.5-16.5d的MIA-CD/RAP启动子-半乳糖苷酶(2.21lacZ)转基因小鼠胚胎,利用X-gal全胚胎染色观察转基因的组织和细胞染色,并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内源性MIA/CD-RAP蛋白在胚胎乳腺组织叫的表达。结果:MIA/CD-RAP在孕期11.5d的小鼠胚胎乳腺上皮细胞中开始表达,至13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AMI268例患者,依据心电图ST段有无墓碑样改变将其分成A(n=41)组及B(n=227)组。AMI后一周内发生并发症及死亡率进行两组对照,结果表明,一周内并发症及死亡率A组均高于B组,P均小于0.01,揭示AMI早期ST段呈墓碑样改变者并发症多,预后亦较差。  相似文献   

6.
黑素瘤抑制蛋白MIA/CD-RAP在人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黑素瘤抑制蛋白(MIA)是Bogdahn等1989年在研究黑素瘤细胞株HTZ-19时分离到的一个能够抑制黑素瘤细胞增殖的因子,其基因与在软骨细胞内发现的CD-RAP基因相同。在对转基因小鼠的研究中观察到,MIA主要在胚胎的软骨细胞内表达,但在乳腺胚胎发育过程中也有该基因的短暂表达,乳腺发育成熟后即消失。本研究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观察该基因在人乳腺癌中的表达,现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经病理证实的乳腺浸润性导管腺癌手术标本7例,患者年龄45~68岁,平均(51.8±7.95)岁;2例雌、孕激素受体…  相似文献   

7.
63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入院第1天血清镁浓度为0.64±0.08mmol/L,而健康人(对照组)血清镁浓度为0.98±0.08mmol/L,两组间呈明显差异(P<0.001);63例AMI患者中血清镁浓度低于0.70mmol/L者48例,其中30例有频发室早,12例有多源及连发室早,6例有反复发作短阵室速;经时酶谱测定,其CPK及CPK-MB峰值活性分别为2157.25±86.40u/L、281.32±29.21u/L,与血清镁浓度呈负相关(r=-0.62,r=-0.68;P<0.05,P<0.05)。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106例急性心肌梗塞(AMI)经静脉尿激酶溶栓患者的QT离散度(QTd)进行了动态对比分析,结果显示:①AMI后QDd呈动态演变。再通组(n=74)与未通组(n=32)在溶栓前及AMI后12hQTd无差别。成功的溶栓治疗促进QTd的恢复,AMI后24h时再通组的QTd明显短于未通组(54±22ms时68±25ms,P<0.05),该差别在观察期间持续存在;②未通组恶性心律失常(室速及室颤)的发生率高于再通组(40.6%对18.9%P<0.05),且分布的时间长;③AMI后不同时间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与QTd呈明显正相关(r=0.92,P<0.01)。上述结果提示,在AMI溶栓失败的病例,应根据QTd的演变,适当延长心电监护时间,使患者安全渡过相对较长的心电不稳定期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患者血清唾液酸水平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糖尿病患者血清唾液酸(sSA)水平。方法 应用快速比色法检测,结果 78例糖尿病(DM)患者sSA浓度(574.87±102.36)mg/L,明显高于40名正常(476.05±70.96)mg/L(P〈0.01),DM组伴有并发症者sSA浓度(681.25±96.42)mg/L(n=26)明显高于无并发症者(521.68±51.20)mg/L(n=52)(P〈0.01),结论:DM患者s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胺碘酮与利多卡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室性早搏(VPB)的临床疗效。方法:49例AMI伴VPB患者胸痛发作1h后随机接受胺碘酮(治疗组,n=25)或利多卡因(对照组,n=24)治疗。比较两种药物治疗AMI伴VPB的有效率、两组室性心动过速与心室颤动、室上性心这速与心房颤动、心衰、胸痛复发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分别p〉0.05)。胺碘酮治疗组室上性心动过速与心房颤动和胸痛复发的发生率则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颅内黑色素细胞病变的临床病理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15年10月我院8例颅内黑色素细胞病变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特点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结果 8例颅内黑色素细胞病变中有2例为脑膜原发黑色素细胞增多症,1例为脑膜黑色素瘤病,3例为颅内原发恶性黑色素瘤,2例为颅内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6例原发颅内黑色素细胞病变患者颅外均未发现黑色素细胞病变,2例转移患者分别有枕部黑色素痣肺转移和肾恶性黑色素瘤病史.2例脑膜原发黑色素细胞增多症最终通过脑脊液细胞学证实,其余6例均为手术切除标本经病理组织学证实.患者临床表现多为头痛,此外有癫痫发作、言语障碍、行为异常等.脑膜黑色素细胞增多症影像学MRI示脑膜增厚,强化后有增强;恶性黑色素瘤影像学多表现为CT高密度,MRI显示T1高信号,T2低信号,强化后有增强.病理组织形态除1例脑膜黑色素瘤病为无色素型外,其余病例细胞学或组织学中都可见到胞浆内含有色素颗粒的异型细胞.肿瘤细胞免疫细胞化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表达HMB-45、MelanA及S-100.结论 颅内黑色素细胞病变的临床特征缺乏特异性,且原发与转移性病变的鉴别通常较为困难,详细的临床病史、影像学检查及病理脑脊液细胞学、组织学检查辅助免疫细胞化学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帮助进一步明确病变来源及类型,从而有助于临床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南充地区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我院1974年-2002年间经病理确诊的恶性黑色素瘤115例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115例中,男62例,女53例。年龄最大79岁,最小4岁,平均51.25岁。高发年龄为40-70岁,共90例,占78.26%。发生在皮肤50例,粘膜50例,其他部位15例。发生在皮肤者以足部为多(22/50),发生在粘膜者以鼻腔为多(22/50)。肿瘤直径2-4cm共76例,占66.09%。镜下易见色素(89例,占77.39)。临床误诊和待诊率达85.22%。结论南充地区恶性黑色素瘤多见于40-70岁。皮肤和粘膜的发生率无差异,皮肤以足部为多,粘膜以鼻腔常见。肿瘤直径2-4cm为多,镜下以色素性为主,临床易误诊。  相似文献   

13.
三氧化二砷对黑色素瘤B16细胞端粒酶活性影响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目的:研究三氧化二砷(As2O3)对黑色素瘤B16细胞端粒酶活性的作用,探讨砷及其化合物治疗黑色素瘤的作用机制,为其治疗黑色素瘤提供新的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用TRAP-ELISA和TRAP-PAGE银染法检测黑色素瘤B16细胞(简称B16)端粒酶活性.结果:As2O3对黑色素瘤B16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抑制有明显的浓度和时间依赖关系.结论:As2O3对黑色素瘤B16细胞端粒酶活性表达的抑制作用随药物浓度的增加或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强.  相似文献   

14.
潘东升  宋建民  梁鹏  李晶 《甘肃医药》2009,28(5):327-329
目的:通过对肢体恶性黑色素瘤(MM)患者进行手术+化疗、手术+生物化疗及手术+区域热药灌注+生物化学疗法的对比研究,充分了解各种治疗方案的疗效,分析肢体MM综合治疗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MM患者治疗效果及3年生存率。平均随访时间38个月,分析其存活率差异。结果:全组患者72例总的3年存活率为26.2%,其中手术+区域热药灌注+生物化学疗法组40例,3年存活率最高,达82.5%;手术+生物化疗组20例,3年存活率36.4%;手术结合化疗组12例,3年存活率16.5%,存活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肢体MM患者给予手术+区域热药灌注+生物化学疗法可明显提高3年存活率,是治疗恶性黑色素瘤较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Listeria monocytogenes(LM),a Gram-positive facultative intracellular bacterium,can be used as an effective exogenous antigen expression vector in tumor-target therapy.But for successful clinical application,it is necessary to construct attenuated LM stain that is safe yet retains the potency of LM based on the full virulent pathogen.In this study,attenuated LM and recombinants of LM expressing melanoma inhibitory activity(MIA) were constructed successfully.The median lethal dose(LD 50) and invasion efficiency of attenuated LM strains were detected.The recombinants were utilized for immunotherapy of animal model of B16F10 melanoma.The level of MIA mRNA expression in tumor tissue was detected by using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 with specific sequence,meanwhile the anti-tumor immune response was assayed by flow cytometric analysis and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spot(ELISPOT) assay.The results showed the toxicity and invasiveness of attenuated LM were decreased as compared with LM,and attenuated LM expressing MIA,especially the double-genes attenuated LM recombinant,could significantly induce anti-tumor immune response and inhibit tumor growth.This study implicates attenuated LM may be a safer and more effective vector for immunotherapy of melanoma.  相似文献   

16.
四肢恶性黑色素瘤转移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克伟  何侠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4,25(11):1222-1223,1226
目的 探讨四肢恶性黑色素瘤区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的规律。方法 经病理证实四肢恶性黑色素瘤106例,分下肢恶性黑色素瘤(lower limbs malignant melanoma.LLMM)组86例和上肢恶性黑色素瘤(Upper limbs malignant melanoma ULMM)组20例,分析转移规律。结果 LLMM组和ULMM组区域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68.23%、65.00%;两组远处转移率分别为18.82%、50.00%。两组无淋巴结肿大和淋巴结肿大时的远处转移率分别为3.70%、28.57%和40.68%、61.54%。LLMM组区域淋巴结转移率对远处转移率差异有显著性(P=0.001),无淋巴结肿大对淋巴结肿大时远处转移率差异有显著性(P=0.001);ULMM组区域淋巴结转移率对远处转移率差异无显著性P=0.161,无淋巴结肿大对淋巴结肿大时远处转移率差异无显著性(P=0.146);LLMM组对ULMM组区域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无显著性(P=0.800),远处转移率差异有显著性(P=0.02)。结论 1)LLMM主要转移方式为区域淋巴结转移,区域淋巴结转移导致远处转移。2)ULMM组具备区域淋巴结转移与远处转移两种方式,区域淋巴结肿大对远处转移无影响。3)四肢恶性黑色素瘤区域淋巴结转移相似,但下肢恶性黑色素瘤远处转移低于上肢恶性黑色素瘤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17.
头颈部粘膜里色素瘤是一种少见的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它生长迅速、很易复发和扩散,因而对其早期诊断、治疗和如何防止复发,仍然是一个困难的问题.作者对收治的8例头颈部粘膜恶性黑色素瘤进行了手术治疗.其中男5例.女3例.分别发生于口腔与鼻腔.8例病人均随访2年以上,除1例局部复发,1例怀疑肝、肺转移外.其余6例正常.文章结合8例患者的临床表现,讨论了口、鼻腔粘膜恶性黑色素瘤的早期诊断、好发部位和组织学特点,并阐述了常用治疗方法的优点、治疗中应注意的事项及预后.  相似文献   

18.
先天性小痣在恶性黑素瘤发生中的地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对先天性小痣(CSN)易恶变与否及是否应予预防性切除尚未获共识。本研究应用显微分光光度计DNA定量、N-ras p21蛋白检测、超微结构观察及临床资料分析,对CSN在恶性黑素瘤(MM)发生中的地位进行探讨。结果显示:后天性痣(AN)、CSN、先天性巨痣(CGN)及MM的DNA含量依次递增,各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N-ras基因产物p21蛋白检测:26/48例MM阳性,4/13例CGN阳性,2/13例CSN阳性,15例AN全部阴性。电镜下3例CSN、1例CGN皮内痣中找到异常黑素小体。54例MM 6例来源于CSN(11.11%)。结果提示CSN较AN易于恶变,主张作预防性切除,为以往把CGN看作MM“癌前病变”的认识找到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阐述食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应用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对1例食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镜下可见上皮样、梭形、多边形的瘤细胞,呈片状、弥漫状浸润,并可见多量棕褐色色素颗粒.邻近的食管鳞状上皮轻-中度不典型增生,基底层黑色素细胞增生.免疫组化S-100阳性;HMB45阳性;Vimetin阳性;CK阴性;P53阳性;PCNA阳性;黑色素染色强阳性.结论食管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罕见的具有独特临床病理学特征的高度恶性肿瘤,预后差,应与食管的低分化癌及肉瘤鉴别,也要排除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  相似文献   

20.
三羟异黄酮抑制黑色素瘤B16细胞增殖作用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三羟异黄酮抑制黑色素瘤B16细胞增殖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以4',5,7三羟异黄酮处理黑色素瘤B16细胞1~4天后,以生长曲线反映其增殖活力,以B16细胞形态、黑色素含量及以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变化等观察三羟异黄酮对黑色素瘤B16细胞的抑制增殖作用.结果:用10、30、90 μmol/L的三羟异黄酮作用肿瘤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抑瘤作用(P<0.05~P<0.01).表现为黑色素生成能力增加,细胞生长缓慢,可使B16细胞阻断在S期.结论:三羟异黄酮不同剂量对体外黑色素瘤B16细胞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