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究针灸联合康复护理对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86例,随机分为2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康复护理,治疗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针灸治疗,30 d 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对比2组临床总有效率,证候积分、膀胱残余尿量及膀胱容量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1.40%,对照组65.12%(P <0.05);2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所好转,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0.05);2组膀胱残余尿量及膀胱容量比较均有所好转,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针灸联合康复护理能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恢复,减少膀胱残余尿量,改善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组(观察组)和康复训练组(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康复训练,治疗4周后观察患者膀胱功能,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在膀胱容量、膀胱残余尿量及自主恢复排尿率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值得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康复训练与康复训练结合矩阵取穴等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取48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24例,对照组患者仅行综合康复训练,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针刺治疗,对两组患者1个月后的膀胱功能变化进行对照比较。结果观察组在膀胱容量、膀胱残余尿量及自主恢复排尿率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训练结合针刺疗法对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对患者的排尿状况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讨论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采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至2019年收治的56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用随机编号的方式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其中对照组28例患者采用基本的康复训练;研究组28例患者采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的方式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膀胱容量以及残余尿量,并观察自行排尿的情况。结果通过调查发现,研究组患者在采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后的膀胱容量以及残余尿量均优于对照组单独采用康复训练,同时研究组患者自行排尿率高于对照组,差异较大(P0.05)。结论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采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膀胱能起到了较好的改善效果,患者排尿情况较好,应广泛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对脊髓损伤后(SCI)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表现为尿潴留的患者4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以间歇导尿作为基础治疗,观察组膀胱功能训练结合针灸治疗,对照组仅采用针灸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2个月后测定患者残余尿量、最大尿流率。结果:治疗2月后观察组及对照组残余尿量及最大尿流率均有改善(P0.05),且观察组结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能有效改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穴位针灸联合膀胱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128例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病人,根据随机数字表将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病人应用间歇性清洁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穴位针灸,2组干预时间为8周,比较2组病人干预前后膀胱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2组病人干预后膀胱容量、自行排尿频次、残余尿量及导尿间隔时间均明显优于干预前(P<0.01),且观察组干预后膀胱容量、自行排尿频次、残余尿量及导尿间隔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2组干预后躯体、社会、心理及物质功能等纬度评分较干预前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病人干预后躯体、社会、心理及物质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穴位针灸联合膀胱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病人膀胱功能,可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姬卫华  陈欧 《中外医疗》2010,29(11):57-58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疗效。方法将外伤性脊髓损伤患者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予以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膀胱功能训练基础上予以盆底电刺激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训练后尿流动力学结果明显优于康复训练前(P〈0.05);2组患者康复训练后观察组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膀胱功能训练基础上配以盆底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疗效确切、安全,可增加膀胱容量,减少逼尿肌无抑制性收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研究针灸联合金匮肾气丸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0月接受治疗的11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5例,两组患者均进行间歇导尿方法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针灸方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金匮肾气丸,记录治疗前后患者膀胱压力容量、膀胱最大容量和膀胱残余尿量,采用生活质量指数评价患者生活质量,并记录治疗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膀胱压力容量、膀胱最大容量和膀胱残余尿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两组患者膀胱残余尿量、膀胱最大容量均降低,膀胱压力均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且治疗组患者膀胱最大容量、膀胱残余尿量均小于对照组,膀胱压力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指数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指数得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指数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92. 73%,高于对照组的67. 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针灸联合金匮肾气丸能够降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残余尿量、膀胱最大容量,增大膀胱压力,提高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在脊柱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2例脊柱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中予以康复训练,对比2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肾功能损害、泌尿系造影异常和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膀胱容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残余尿量明显低于对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训练用于脊柱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中,效果显著,值得临川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低频电刺激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尿症状和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11月我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9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48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包括间歇性导尿和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低频电刺激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症状控制情况和膀胱功能积分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排尿次数、单次排尿量、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和膀胱内压力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联合低频电刺激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缓解患者排尿困难症状,改善膀胱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综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怡  吴莹  李雨峰  朱世琼  刘昌桃  艾艳  余茜 《西部医学》2012,24(7):1311-1313
目的观察间歇导尿结合干扰电、膀胱功能训练及针灸等综合治疗对脊髓损伤后(SCI)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及尿动力学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省人民医院康复中心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患者8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5例),观察组接受干扰电治疗、膀胱功能训练、针灸及间歇导尿等综合治疗,对照组采用间歇导尿加膀胱功能训练,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测定患者膀胱容量、残余尿量的变化以及进行尿动力学测定。结果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及尿动力学测定均较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间歇导尿结合干扰电治疗、膀胱功能训练及针灸等综合治疗可显著改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及尿动力学结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分析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用膀胱穿刺造瘘术与康复功能训练结合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我院2017年6月-2019年1月接诊的5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患者入院单双号顺序将他们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采取临床常用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对观察组患者则进行手术(膀胱穿刺造瘘)与康复训练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并对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及治疗前后的膀胱容量、膀胱压力、残余尿量及自行排尿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84.00%),2组比较结果显示:P值<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患者的膀胱容量与治疗前相比明显提高,膀胱压力降低,残余尿量减少,组内比较治疗后膀胱容量、压力及残余尿量均明显优于治疗前.组间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膀胱容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提高、膀胱压力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残余尿量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2组比较具统计学意义(P值<0.05).观察组患者的自行排尿率为68.00%,对照组为56.00%,观察组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结论: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临床治疗采用手术与功能康复相结合的方法,可明显改善自主排尿情况,使膀胱压力减小,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将43例脊髓损伤性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膀胱训练4周,治疗组患者加用电针治疗。治疗前后观察两组24h排尿次数、每次尿量、每周尿失禁次数、膀胱容量和残余尿量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24h排尿次数、每周尿失禁次数、残余尿量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膀胱容量和每次尿量显著增加(P0.01);治疗组在降低膀胱残余尿量和升高膀胱容量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电针结合膀胱训练可明显改善脊髓损伤性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神经肌肉电刺激配合间歇清洁导尿及行为疗法在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取50例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损伤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n=25),对照组采用膀胱功能训练法,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神经肌肉电刺激、间歇清洁导尿及行为疗法治疗,并对2组患者残余尿量、膀胱容量、自排尿量及因排尿的症状而影响生活质量评分(QOL)进行测评。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者残余尿量、自排尿量及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残余尿量、自排尿量及生活质量评分均以实验组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对照组膀胱容量较治疗前增加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实验组膀胱容量较治疗前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膀胱容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神经肌肉电刺激配合间歇清洁导尿及行为疗法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在一定程度上能恢复膀胱排尿功能、增加膀胱容量及减少残余尿量,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采用中医综合康复疗法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的临床疗效,为该方案的临床推广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央区组随机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84例患者分为试验组(89例)和对照组(95例)。2组患者均予以间歇性导尿和膀胱功能训练,试验组患者同时予以电针(20 min/次,每天1次,每周6 d)和推拿(20 min/次,每天1次,每周6 d)治疗,2周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膀胱残余尿量、膀胱安全容量和膀胱内压,并进行疗效评估。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试验组患者治疗后膀胱残余尿量明显降低(P<0.01),膀胱安全容量明显升高(P<0.01),膀胱内压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膀胱残余尿量明显降低(P<0.01),但膀胱安全容量和膀胱内压均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试验组患者膀胱残余尿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膀胱安全容量和膀胱内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综合康复治疗可有效减少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的膀胱残余尿量,且疗效明显优于间歇性导尿和膀胱功能训练的现代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6.
李伟芳  南晶  张黎 《中外医疗》2014,(10):62-63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结合针刺临床应用于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所产生的影响。方法选取78例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并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9例,对照组患者仅行综合康复训练,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针刺治疗,对两组患者1个月后的膀胱功能变化进行对照比较。结果研究组自行排尿率、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康复训练结合针刺疗法对于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对患者的排尿状况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热敏灸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于我院确诊为脊髓损伤神经源性尿失禁的患者纳入研究并随机分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30例则联合热敏灸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及4周后膀胱压力、最大有效容量、残余尿量、尿道闭合压、最大尿流率及漏尿次数改善情况;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膀胱压力、膀胱有效容量、残余尿量、尿道闭合压、最大尿流率及漏尿次数均较前改善,但观察组各项指标改善更显著,且临床总有效率更高,P<0.05。结论:热敏灸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尿失禁效果显著,可更好地纠正脊髓损伤患者的排尿障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9):6-9
目的 探讨盆底肌电刺激法联合膀胱功能训练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康复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康复治疗部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84例,采用抛硬币法分为联合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予以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盆底肌电刺激法,两组均干预8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最大排尿量、最大尿流率及残余尿量,并比较两组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 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最大排尿量及最大尿流率较前明显上升,残余尿量较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患者上升或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同时联合组患者膀胱功能恢复情况(95.24%)明显好于对照组(8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9,P0.05)。结论 盆底肌电刺激法联合膀胱功能训练用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临床效果确切,能明显改善膀胱排尿的功能,减少残余尿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俞募配穴针刺法在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制订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将符合标准的4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治疗组采用俞募配穴针刺法联合综合康复护理,对照组仅采用综合康复护理。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膀胱残余尿量、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经过3个月的治疗后,在减少残余尿量、改良巴氏指数评分方面,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00%,对照组为45.0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俞募配穴针刺法在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方面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间歇导尿联合徒手膀胱功能训练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效果.方法 68例脊髓损伤导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间歇导尿训练,观察组给予间歇导尿联合徒手膀胱功能训练,疗程均为1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膀胱最大容量、膀胱残余尿量、首次排尿时间及导尿管拔除成功率.结果 两组治疗后膀胱最大容量均较治疗前增加,膀胱内残余尿量均较治疗前减少,且观察组以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首次排尿时间短于对照组,且拔除尿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间歇导尿联合徒手膀胱功能训练可显著改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提高拔除尿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