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临床上关于产后出血的防治措施,以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率,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0年1月我院产后出血1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出血量500~6000 ml,发生失血性休克12例。原因为:子宫收缩乏力38例(33.89%),胎盘因素26例(23.21%),软产道裂伤31例(27.68%),凝血功能障碍17例(15.18%)。结论:应重视孕期定期产检,及时发现高危妊娠,积极治疗妊娠合并症;密切监测产程进展,发现异常及时处理,选择适宜分娩方式。  相似文献   

2.
产后出血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杜梅 《黑龙江医学》2007,31(3):200-201
目的 探讨产后出血的临床主要原因。方法 对1999—2005年在我院分娩,发生产后出血的55例产妇的记录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7.27%(48/55)的产后出血发生在产后2h内。分娩方式不同,产后出血发生率的差别无显著性(P〉0.05)。结论 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是子宫收缩乏力致产后出血发生率为65.46%(36/55)。胎盘因素占23.64%(13/55)。针对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应选择有效的治疗措施,积极预防相关因素,以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易玲 《中国医药导报》2010,7(28):166-167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我院2009年2月~2010年3月发生产后出血分娩产妇128例的临床救治体会进行总结性分析。结果:产后出血的最主要原因为子宫收缩乏力,其次为胎盘因素和软产道损伤。剖宫产产后出血发生率(3.8%)较正常的阴道分娩(1.1%)高。128例患者经补充血容量,及时输液输血,改善微循环等积极抢救、精心治疗措施,预后良好,无一例死亡。结论:针对产后出血原因,积极预防和治疗,是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和孕产妇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预防产后出血的方法及产后出血后的抢救护理。方法:对我院2003年1月~2008年1月住院分娩32例发生产后出血的原因及护理措施进行分析。结果:产后出血的原因分别为宫缩乏力21例(65.6%),软产道损伤10例(31.3%),凝血功能障碍4例(12.5%)。经过综合抢救护理,均获控制。结论:做好产后出血的预防才能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产后出血的及时抢救护理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产后出血发生的时间、病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对2001~2004年在我院住院分娩的96例产后出血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产后出血发生率2.6%,多数发生于产后2h内。剖宫产产后出血发生率比阴道分娩发生率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引起产后出血的病因依次是:子宫收缩乏力75例(78.1%)、胎盘因素11例(11.4%)、软产道裂伤9例(9.3%)、凝血功能障碍1例(1%)。结论 子宫收缩乏力是引起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防治措施关键是加强产前检查,严密观察产程,特别注意产后2h观察。及时发现子宫收缩乏力和其相关因素,及时防治;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提高医务人员助产技术,可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产后出血的常见原因,并探讨合理的防治措施。方法总结2005年10月至2010年10月在我院分娩,发生产后出血的46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4.78%(39/46)的产后出血发生在产后2h内。分娩方式不同,产后出血发生率的差别有显著性(P〈0.01)。结论应针对产后出血的不同原因,给予不同的抢救措施,如补充血容量、及时止血、剥离胎盘、缝合裂伤、纠正休克等。积极预防相关因素,以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方法对60例产后出血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进行临床分析。 结果在60例分娩方式中,剖宫产是引起产后出血的最大诱因,本组共35例(58.3%),其次是在家中分娩后胎盘未娩出而引起的出血,本组共15例(25.0%)。60例出血原因为:宫缩乏力45例(75.0%),胎盘因素11例(18.3%),软产道损伤4例(6.7%)。 结论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强调入院分娩,做好产妇分娩时的每一个环节,对于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急诊产科输血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急诊产科输血原因及其相关因素。探讨如何降低和减少急诊产科输血的措施。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2010年9月住院分娩并行急诊输血的20例产妇分娩相关资料进行回顾分析,评价各相关因素与产科输血的关系。结果:急诊产科输血率为0.55%,输血原因主要为严重的产后出血及分娩前合并重度贫血;严重产后出血为多种高危因素共同作用所致,按其引起出血的主要因素分别为宫缩乏力、胎盘因素、产道裂伤、医源性产后观察不严密等;产后出血≥2000ml阴道分娩(77.8%,7/9)明显高于剖宫产分娩(27.3%,3/1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阴道分娩所致的产后出血原因中除宫缩乏力和胎盘因素外,产道裂伤与医源性产后观察不严密亦为其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加强分娩前后特别是阴道分娩前后高危孕产妇产后出血的规范防治,积极治疗围生期中、重度贫血,有助于降低和减少产科急诊输血。  相似文献   

9.
59例产后出血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温文宁  牛刚  陈玉清  张颖 《广西医学》2005,27(9):1386-1388
目的 探讨发生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 调查在我院分娩发生产后出血的人次及出血原因,并对发生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产后出血的首要原因为宫缩乏力占55.93%;剖宫产产后出血发生率(3.03%)与阴道产产后出血发生率(4.60%)间差别无显著性(χ^2=1.73,P〉0.05);有人工流产、引产史者产后出血发生率(4.73%)与无流产、引产史者产后出血发生率(2.11%)间差别有显著性(χ^2=4.12,P〈0.05);有妊娠并发症产后出血发生率(5.46%)与无妊娠并发症产后出血发生率(2.31%)间差别有显著性(χ^2=8.13,P〈0.05);初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3.69%)与经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4.66%)间差别无显著性(χ^2=0.76,P〉0.05)。结论 防治产后出血的关键是减少宫缩乏力、积极治疗妊娠并发症及减少不必要的流产、引产。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晚期产后出血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本文对我院6年间收治的对例晚期产后出血病例,分析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1992年10月至1998年12月6年间我院分娩总数1856例。其中阴道分娩1458例,剖官产398例。按照产后出血发生在分娩后24小时以后,在产褥期内发生的子宫大量出血为晚期产后出血的定义【’1,本组有20例并发晚期产后出血,占同期分娩的1.O7%。本组年龄最小20岁,最大30岁,平均年龄25岁。初产妇18例,经产妇2例。有人工流产交12例,占m%。ZO例患者均为足月妊娠分娩。20例中发生失血性休克4例,占20%。1.2出血原因:①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原因。方法:对4816例分娩的初产妇,采用弯盘、量杯收集测量产后2小时内及术中出血量。结果:产后出血的平均发生率为8.0%(385/4816)。其中阴道分娩发生出血213例,剖宫产分娩发生出血172例。结果造成出血的第一位原因是子宫收缩乏力;第二位原因是胎盘因素;第三位原因是软产道撕裂和血管损伤。其次是剖宫产指征不严格,使剖宫产率(21.5%)增高。结论:认真处理产程的每一  相似文献   

12.
产后出血是危及孕产妇生命安全的严重疾病(1),居我国孕产妇死亡顺位的首位,以广大农村更为多见。在我院产后出血原因中,仍以它编乏力性出血为主,现就这一主要原因分析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院于1994年至1997年四年间住院分娩总数为3814例,按胎儿娩出后24小时失血量≥500ml为产后出血诊断标准。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为3.96%。此151例均为足月分娩,初产妇占60%,经产妇占40%,平均年龄为29岁(21-37岁)。1.2产后出血原因:按主要原因分类,它缩乏力性出血137例,占总出血数的90.7%,居首位。其次为软产道损伤11例…  相似文献   

13.
俞勤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12):186-186
资料与方法 2007年1月~2008年6月在我院共分娩3556例,按照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出血〉500ml为产后出血的定义,发生产后出血68例,发生率为1.9%。出血时间在产后24小时内50例占74%,68例患者有1例因为出血过多切除子宫,其余67例经治疗和护理后痊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为临床防治产后出血提供参考资料。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3440分娩孕妇中的90例产后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于其产后出血的发生时间、出血量、原因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产后出血的原因:子宫收缩乏力占62.2%,胎盘因素占18.9%,软产道损伤占10.0%,凝血功能障碍占8.9%(8/90)。产后出血与既往流产史和妊娠合并症具有密切关系。结论: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很多,主要为妊娠合并症、流产史等有关,主要发生的原因是子宫收缩乏力,所以加强子宫收缩是产后出血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5.
刘芳 《中原医刊》2009,(22):33-35
目的分析产后出血的原因,探讨产后出血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收治的346例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我院产后出血发生率为2.67%,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依次为子宫收缩乏力263例(75.98%),胎盘因素48例(13.9%),软产道损伤30例(8.69%),凝血功能障碍5例(1.44%);其中治愈344例(99.42%),死亡2例(0.58%)。结论积极处理第三产程可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子宫压迫缝合术是治疗产后出血行之有效的止血方法,及时有效地防治羊水栓塞是避免孕产妇生命危险的关健。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产后出血的发生原因,讨论其护理与预防方法,有效的防治产后出血,降低孕产妇的死亡率。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2008年6月所发生的产后出血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孕产妇1314例中发生产后出血43例,其发生率为3.3%。引起产后出血的各种原因中,子宫收缩乏力居首位30例(69.8%),其次胎盘因素9例(20%)。结论加强早期妊娠检查,加强分娩监护和护理,产后出血发生后及时正确的治疗与抢救,对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及孕产妇死亡率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7.
产后出血8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多因素分析产后出血的病因,提出完善的防治措施,方法:对本院1997-1999年发生的82例产后出血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产后出血发生率为3.67%,75.03%,的产后出血发生在产后2h内,产后出血病因中宫[缩力居首位占68.29%,另外,有流产史,分娩次数多,剖宫产,第三产程大于等于15min,患有妊娠并发症等相关因素是导致产后出血的重要原因,结论:宫缩乏力是产后出血的最常见病因,产后出血和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8.
47例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及防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叶梅芳 《吉林医学》2008,29(9):741-742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常见原因及预防和减少产后出血的对策。方法:分析2003年6月-2004年6月阴道分娩1362例产妇中发生47例产后出血的原因。结果:47例产后出血产妇中有31例是宫缩乏力引起的,占68.8%;4例软产道创伤,占8.8%;7例胎盘因素,占15.5%;3例尿储溜,占6.6%。结论:宫缩乏力性出血是造成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要认真做好产后出血的预防,加强产妇产程中的心理、生理、精神上护理,从而使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9.
现将我院妇产科1989年1月至1992年6月120例产后出血进行分析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我科1989年1月至1992年6月共分娩3084例;发生产后出血共120例(其中41例为剖它产),其发生率为3.88%,120例中产后24小时内出血量在400-1000ml者111例,1001-1500ml者8例,大于1500ml者1例.本组产后2小时内出血者116例。二、分娩方式及出血原因见表120例办境方式与出血原因的关系讨论1.近年来许多学者对产后出血的诊断标准提出了不同看法,本文统计仍以400ml为标准,其理由是:(1)一般认为失血量如超过血流总量的10%,健康受到一定影响。而…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产后大出血的危险因素及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发生产后大出血的74例产妇临床资料,作为研究组,选择同期在我院分娩未发生产后出血产妇75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后出血危险因素,总结护理措施。结果:研究组产妇的胎儿数≥2、胎盘残留、前置胎盘、绒毛膜羊膜炎、妊娠高血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妊娠合并中重度贫血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 <0.05);经护理干预后,74例产后大出血孕妇死亡1例(89.19%),66例成功止血(9.46%),7例行子宫切除(1.35%)。结论:产妇分娩中多种因素可引起产后大出血,临床中需加强护理干预,以最大限度降低产后大出血发生率,改善产妇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