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活血化瘀对血浆D-二聚体影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探讨血瘀证患者与血浆D-二聚体(D-Dimer)的辩证关系,以及活血化瘀对其的影响。方法:对30名正常人及60例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血瘀证患者检测其血浆D-二聚体含量,并对病人组60例进行活血化瘀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及对血浆D-二聚体含量和瘀血程度积分的影响。结果:病人组血浆D-二聚体较正常人组明显升高(P<0.01),治疗1个月后血浆D-二聚体和瘀血程度积分明显下降(P<0.01),瘀血证有明显改善。结论:血浆D-二聚体测定可做为血瘀证辨证及活血化瘀治疗观测疗效的客观血液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并探讨影响后循环脑梗塞溶栓治疗后出现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及与预后相关性。方法:150例后循环梗死患者接受静脉尿激酶(80~150万IU )溶栓治疗,根据是否有出血性转化分成出血性转化组( HT)和非出血性转化组( NHT)两组。观察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降解物水平( FDP )、血小板、血糖、血脂等的变化;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 )、以修正的Rankin指数评分( MRS)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评价后循环溶栓治疗的远期疗效。并对可能与出血性转化相关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HT的发生率为24%;HT组总胆固醇( T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显著低于NHT组(P<0.05);HT组NIHSS、纤维蛋白原降解物(FDP)、D-二聚体高于NH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IHSS评分、TC、LDL-C、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物是发生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 P<0.05)。尿激酶输注后6h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均有不同程度升高,HT组明显,24h后再次升高。尿激酶输注后12h两组患者FDP 水平均下降,而HT组降低最显著。溶栓后90d两组NIHSS评分及MRS评分均较溶栓前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NIHSS评分、FDP、D二聚体、TC、LDL-C是后循环脑梗死发生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且溶栓治疗能改善患者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测定膀胱肿瘤患者尿中D-二聚体含量,探讨D-二聚体与膀胱肿瘤的关系及其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定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43例患者。结果:肿瘤患者尿中D-二聚体平均含量高于非肿瘤患者和正常对照(P<0.05)。非肿瘤患者与正常对照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肿瘤患者及非肿瘤患者尿中D-二聚体合量较术前增高(P<0.05),肿瘤患者高于非肿瘤患者(P<0.05)结论:膀胱肿瘤患者尿中D-二聚体含量发生改变,尿中D-二聚体可作为监测肿瘤患者的指标之一。手术创伤可导致尿中D-二聚体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降纤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血凝学及D-二聚体的影响,以及对脑梗死治疗的作用机制。方法:抽取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静脉血,测定用降纤酶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血凝学与D-二聚体的变化。结果:降纤酶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5项指标、血凝学2项指标CT和PPT、D-二聚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降纤酶组与常规治疗组的全血粘度、D-二聚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凝学3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降纤酶可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粘度,尤其是纤维蛋白原、HCT,并使D-二聚体升高,但不增加出血倾向,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患者血浆 D-二聚体和 hs-CRP 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130例妊娠期高血压孕妇血浆 D-二聚体和 hs-CRP 水平,同时选择120例健康孕妇作为对照。结果:妊娠期高血压患者血浆 D-二聚体和 hs-CRP 与健康孕妇相应参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随着疾病严重程度而增加。结论:D-二聚体和 hs-CRP 测定在妊娠期高血压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定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罗冰  王融  陈安薇 《广西医学》2004,26(5):658-660
目的 探讨应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浆D 二聚体 (D dimer,DD)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近年应用于临床的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 6 3例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患者的D 二聚体水平。结果  30例冠心病人及 33例脑梗死病人的血浆D 二聚体含量分别为 (36 8 77± 2 6 3 86 )ng/ml和 (6 4 4 6 4± 31 2 93)ng/ml,明显高于对照组 (93 5± 6 3 94ng/ml)。其中脑梗死病人D 二聚体含量增高更为显著 ,考虑与两种疾病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有关。结论 用免疫散射比浊法定量分析检测 ,能客观地反映体内血栓形成及继发纤溶的程度 ,有待收集更多的临床数据 ,获取更有参考价值的资料 ,作为该类疾病的诊断、预后、溶栓治疗动态监测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过敏性紫癜患儿25例血D—二聚体测定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过敏性紫癜(HSP)患儿血D-二聚体的水平及其临床价值。方法:用单克隆抗体乳胶凝集试验法测定25例HSP患儿血D-二聚体水平。结果:(1)血浆D-二聚体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2)血D-二聚体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出现紫癜性肾炎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D-二聚体的测定对临床上早期快速准确掌握HSP患儿血液高凝状态提供依据。指导治疗,了解患儿病情进展与恢复情况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检测肝硬化,肝癌不同临床分期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探讨其鉴别诊断意义及肝病凝血功能紊乱的机制。方法:采用美国DENLY自动酶标中冲洗仪及全自动多功能酶标仪,用ELISA试剂盒测出样本含量(不同临床分期的41例肝硬化及肝癌38例,健康对照组25例,结果:肝硬化组代偿期及失代偿期组,肝癌I,II期及Ⅲ期组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肝硬化,肝癌各临床分期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肝硬化代偿期组与肝癌Ⅰ,Ⅱ期组,肝硬化失代偿与肝癌Ⅲ期之间的D-二聚体相互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含量在肝硬化,肝癌各临床分期患者明显增高,病情及肝功能损害程度越重血浆二聚体含量越高,肝硬化与肝癌患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故对肝硬化与肝癌的鉴别诊断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9.
秦兴国  肖平  陈风华  周瑛  何银华 《上海医学》2001,24(10):594-596
目的 探索己酮可可碱(pentoxifylline,PTX)吸入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血凝状态和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60例COPD患者,随 机单盲分成两组:(1)治疗组31例:PTX100mg加生理盐水5ml雾化吸入;(2)对照组29例:糜蛋白酶5mg加生理盐水5ml雾化吸入。两组均每日2次, 疗程2周。治疗前后常规检查肺功能(FEV1)、动脉血气、肝肾功能、血凝指标、血浆及全血粘滞度和内皮素-1(ET-1)等。所有患者停用氮茶碱制剂72h以上。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PCV、D-二聚体、血浆及全血粘度(高切和低切)均明显下降(P<0.01);随血凝状态的改善内皮功能也得到改善,ET-1下降。PaO2及SaO2%增高(P<0.01);血肌酐降低(P<0.05);对照组各指标均无变化(P>0.05)。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及尿素氮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本实验表明,PTX吸入治疗对改善COPD高凝状态和内皮功能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薛峰 《大家健康》2016,(12):42-43
目的:分析血浆D-二聚体和血清C反应蛋白定量检测在诊断急性心梗过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急性心梗患者以及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静脉血进行定量检测,观察两组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以及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结果:急性心梗患者的血清D-二聚体以及C反应蛋白的含量明显高于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所有差异均为显著差异(P<0.05)。结论:D-二聚体以及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定可以作为一种急性心梗诊断的特异性指标,同时也可以起到较好的连续监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定量检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探讨慢性心力衰竭及其相关因素与高凝状态的关系。为临床抗凝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测定6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Ⅱ-Ⅳ级)和36例健康对照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测定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及左心房内径。心力衰竭患者组按照心衰程度、LVEF、有无房颤、基础病因、病程等不同进行分组,比较各亚组间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不同心衰程度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心衰合并房颤组较心衰并窦性心率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P〈0.01);不同LVEF水平、不同疾病构成及不同左心室内径患者组间比较,血浆D-二聚体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存在高凝状态,随着心衰程度的加重,高凝状态更为严重;心衰合并房颤患者较心衰合并窦性心率患者,高凝状态更为严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左心室内径及左心房内径与高凝状态均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慢性肺心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指标变化,对36例肺心病患者治疗前后及25例对照组的血浆进行测定。结果: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治疗前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P<0.001,与治疗后患者比较P<0.01)。结果提示,D-二聚体可作为慢性肺心病肺小动脉血栓形成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13.
肾病综合征合并呼吸道感染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英辉 《广西医学》2002,24(5):629-631
目的:了解肾病综合征患及肾病综合征合并呼吸道感染患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及临床价值。方法;分正常对照组,肾病综合征组,肾病综合征合并呼吸道感染组,并发感染治愈后四组,用先进的全自动历凝仪定量测定D-二聚体。结果:肾病综合征患D-二聚体含量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肾病综合征合并呼吸道感染患D-二聚体比肾病综合征升高更明显,二比较有显性差异(P<0.01),其中感染被治愈后D-二聚体又降低至原来水平(P>0.05)。2例感染未被控制D-二聚体持续维持高水平。结论:动态测定D-二聚体的变化有助于判定肾病综合征疗效及观察患有无继发感染等病情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探讨肝硬经患者γ干扰素治疗前后HA,IL0-6及ET水平变化与发病机理的关系。方法:对42例肝硬化患者用γ-干扰素治疗二个疗程,每个疗程结束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三项指标的含量,结果:治疗前三项指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第一疗程末有不同程度下降,但HA,IL-6降低不显著(P<0.05),ET则基本复常(P>0.05),第二疗程末,IL-6及ET水平恢复正常(P>0.05),但HA仍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三项指标的升高与肝硬化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γ-干扰素治疗肝硬化有一定疗效。γ  相似文献   

15.
葛根素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疗效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余月明  施练迅 《广东医学》2001,22(6):534-535
目的:探讨葛根素注射液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纤溶系统功能的影响及其临床疗效。方法:用葛根素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28例,用维脑路通注射液静脉滴注作为对照组治疗27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动态观察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变化以及其他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6%和67%,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所有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时间推移先升后降,治疗组血浆D-地聚体含量增高早、峰值低、下降速度快(P<0.05,P<0.01),治疗期间无出现症状加重和其他不良反应。结论:葛根素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有利于早期恢复脑血供,改善微循环,调节体内凝血-纤溶系统平衡,其疗效确凿,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6.
张建初  夏蕾  杨卫兵  陶晓南  白明 《广东医学》2006,27(11):1672-1674
目的 观察急性肺血栓栓塞(FFE)患者溶栓前后血浆一氧化氮(NO)水平的变化,以及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PTE患者溶栓前及溶栓4h后血浆NO浓度,溶栓前后患者血浆孵育HUVEC,RT—PCR检测eNOS mRNA的表述变化,western blot检测eNOS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急性肺血栓栓塞溶栓前后患者血浆NO水平均高于正常人血浆NO水平,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而患者溶栓前后血浆NO水平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患者溶栓前后血浆孵育HUVEC,随时间变化,其eNOS mRNA及蛋白表达均逐渐增强,相同时间点两组eNOS mRNA及蛋白的表达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但均高于正常血浆孵育组(P〈0.05)。结论 PTE患者血浆NO水平显著上升,溶栓后4h内其NO水平无明显变化,P1E患者血浆能够上调HUVEC的eNOS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17.
高血压脑出血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病人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诸多因素。方法:对40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意识状态、出血部位、出血量进行评估,检测D-二聚体,TM及PT,APTT,Fg,HCT,PLT,WBC相关血栓形成因素。结果:血栓组和非血栓组意识状态、出血部位分别进行x^2检验,P>0.05,无显性差异。对出血量进行x^2检验,≤30ml组P>0.05,无显性差异,>30ml组P<0.05,有显性差异。血栓组和非血栓组D-二聚体(第1天,第6天),TM(第1天,第6天)行t检验,存在显性差异(P<0.05),非血栓组D-二聚体(第1天,第6天)行t检验,有显性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病人血液均呈现高凝状态,出血量及血管内皮损伤程度对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血浆脑钠肽、肌钙蛋白 I 联合 D-二聚体检测在急性肺栓塞中的临床价值进行探究,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接治的46例急性肺栓塞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全部患者均经256层螺旋 CT 肺动脉成像确诊,按照肺栓塞面积分为大面积肺栓塞组和非大面积肺栓塞组,每组各23例患者,对两组患者的血浆脑钠肽(BNP)、肌钙蛋白 I(c TnI)与 D-二聚体(D-dimer)进行测定,对比两组患者数值差异,同时比较两组患者右心功能和病死率发生情况。结果:根据临床统计发现,大面积肺栓塞组患者的血浆脑钠肽(BNP)和肌钙蛋白 I(c TnI)水平明显高于非大面积肺栓塞组患者,两组差异显著(P<0.05),且具有统计学意义;在 D-二聚体(D-dimer)方面,两组差异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大面积肺栓塞组合并右心功能不全患者19例,占82.6%,住院期间病死率达到30.4%(7/23),明显高于非大面积肺栓塞组56.5%(13/23)合并右心功能不全及17.4%(4/23)的住院期间病死率,两组差异显著(P<0.05),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浆脑钠肽(BNP)、肌钙蛋白 I(c TnI)与 D-二聚体(D-dimer)联合应用于急性肺栓塞(APE)的临床检测具有极重要的应用价值,在实践中可以科学有效的实现 APE 患者的早期诊断和危险分层,从而帮助医师有针对性的制定临床治疗方案,以及预后诊断,为此在实践中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前后血清CRP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检测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溶栓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探讨其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血清CRP的检测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了33例AMI患者溶栓前后和30名健康正常人血清CRP水平。结果:AMI患者溶栓前血清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溶栓再通组与未通组相比血清CRP峰值差异显著(P<0.05);溶栓再通组第7天时血清CRP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动态检测AMI患者溶栓前后血清CRP水平变化,有利于溶栓疗效观察、指导治疗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ET-1/NO在消化性溃疡患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测定45例胃溃疡(GU)患者(治疗前),49例十二指肠溃疡DU患者(治疗前)和正常人群对照组血浆ET-1、NO水平。结果:GU组较正常对照组血浆ET-1水平显著升高(P<0.05),NO水平显著降低(P<0.05)。而DU组血浆ET-1、NO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内源性ET-1/NO失衡是胃溃疡形成的始动因子之一。而在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中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