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98年 2月~ 2 0 0 0年 10月 ,我科共收治包皮过长、包茎 112例 ,采用不同手术方法予以治疗 ,现报告如下 ,并就其手术方法的选择加以讨论。1 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 :本组共 112例 ,年龄 5~ 34岁 ,平均 2 0岁。其中包茎 2 4例 ,包皮过长 88例 ,包皮急性嵌顿 4例 ,慢性嵌顿并水肿 2例 ,有 10例就诊时存在包皮阴茎头炎。包皮过长的 88例中 ,包皮与龟头有粘连者共 32例 ,严重粘连者 4例。(2 )治疗方法 :本组 112例病人 ,其中包皮环切70例 ,阴茎中段皮肤环切 4 2例。有 8例存在较严重包皮阴茎头炎者 ,经抗感染及 1:5 0 0 0高锰酸钾溶液泡洗 ,…  相似文献   

2.
李殿刚  张平 《吉林医学》2011,(8):1549-1549
目的:探讨包皮过长及包皮过长合并包茎手术的年龄选择。方法:研究对象为男性包皮过长及包皮过长合并包茎患者242例,年龄7~45岁,确诊为包皮过长或包皮过长合并包茎,以98例少儿组(7~14岁)非手术(包皮分离)或手术(包皮环切术)治疗,144例成人组(15~45岁)手术治疗,两组对照。术后全部回访进行术中、术后效果及并发症比较。结果:包皮过长及包茎手术时机:单纯包皮过长待第二性征出现(14~15岁)后手术,包皮过长合并包茎手术时机:选择早期包茎分离,待第二性征出现(14~15岁)后手术处理包皮过长。结论:单纯包皮过长待第二性征出现后手术,包皮过长合并包茎选择早期包茎分离,待第二性征出现后手术处理包皮过长。  相似文献   

3.
我院外科门诊2000年5月~2004年9月共行包茎、包皮过长环切术45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包皮环扎术在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 随机选定包皮过长包茎病例应用环扎术,使用HK型扎环去除包皮专用器械(上海宏图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观察其治疗过程及愈后情况.结果 包皮环扎术治疗操作简便,痛苦小,创面整齐,无需拆线,术后只要每天碘伏外涂消毒,无须换药,只需门诊治疗,基本不影响工作生活.结论 包皮环扎术治疗包皮过长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我院1999年~2005年门诊治疗78例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并有包茎或包皮过长患者,发现包茎或包皮过长是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反复发作的诱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浅谈包茎或包皮过长的护理心得.方法 对患者进行护理评估并配合医生对患者做出的诊断与治疗进行全面护理.结论 包茎或包皮过长可进行复位处理或手术治疗,手术护理可以使患者减少感染几率,避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传统包皮环切术和新型环切法(又称包皮套环法、包皮环扎法)治疗包茎、包皮过长术式选择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外科采用传统环切法(500例)和新型环切法(又称套环法、环扎法)(2500例)治疗包茎或包皮过长共计30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术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与不适时间、术者和患者对手术满意程度、术后并发症、愈合时间、包皮水肿、患者对术后外观满意度。结果:显示新型环切法(套环法)手术简单耗时短、极少出血无须止血。术后伤口出血极少25例(占1%),无线结、无须换药拆线、次日可洗澡、边沿整齐等方面优于传统环切法手术(P<0.05)。术后偶有包皮龟头粘连及嵌顿50例(占2%)。适应儿童。传统环切法手术繁琐费时、有出血需止血。术后伤口偶有血肿10例(占2%)、残留止血线结、需要来院换药拆线、边沿不整齐,不能洗澡。术后不发生包皮龟头粘连及嵌顿优于套环法,适应成年人。结论:两种术式各有优缺点,笔者认为对于包皮过长、包茎传统环切法较适应成年人。新型环切法(套环法)较适应儿童。术式选择还要根据手术者对不同术式的手术技巧、手术熟练程度和患者的要求等方面考虑。  相似文献   

8.
改良环扎法治疗小儿包皮过长和包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改良环扎法治疗小儿包皮过长和包茎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采用改良环扎法治疗小儿包皮过长和包茎85例。手术中先扩张包皮口,在包皮背侧做标记,经包皮口置入大小适宜的支架环于标记位置,用固定钳夹持支架环,以特制的弹力线缠绕数道,以阻断血运,剪除结扎线远侧包皮。支架环一般于1周左右自行脱落。结果85例除因管状包茎作背侧剪开时有数滴出血外,其余无出血。术后水肿轻。新包皮口整齐且无明显瘢痕,外形美观。结论改良环扎法是治疗小儿包皮过长和包茎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9.
10.
李中明  杨保申 《中原医刊》2006,33(19):59-60
目的总结包皮环扎术治疗包茎及包皮过长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对30例包茎及包皮过长者行包皮环扎术。手术中将结扎环放于龟头与包皮之间,弹性结扎线结扎,多余包皮干性坏死脱落。结果本组手术时间5~7m in,出血0~1m l,无一例出现相关并发症。结论包皮环扎术是治疗包茎及包皮过长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一次性包皮吻合器治疗包茎、包皮过长的临床结果.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门诊手术室收治的50例包茎、包皮过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采用一次性包皮环切吻合器治疗的50例患者均在2周后拆除包皮环,无术后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外形美观、疗效满意.结论 该方法手术时间短,方法简便,安全,微创无缝线,出血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包茎及包皮过长是男性新生儿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危害是包皮腔温暖、潮湿的环境易引起致病微生物滋生而致阴茎头包皮炎、尿路感染、肾脏疾病并影响阴茎发育等,成年后可发生阴茎癌、前列腺炎、精囊腺炎、睾丸附睾炎及性传播疾病.在新生儿期治疗包茎及包皮过长具有花费少、效益高、安全性高的特点.综述了新生儿包茎及包皮过长的手术治疗进展,呼吁国人重视新生儿包茎及包皮过长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改良式包皮环切术与传统包皮环切术治疗包茎及包皮过长的临床效果.方法 352例包茎及包皮过长患者行包皮环切,其中改良式包皮环切术163例和传统包皮环切术189例,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时间和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并对已婚患者进行国际勃起功能评分和治疗满意度量表评分.结果 改良组术中出血量(1.80±0.52)ml、术后疼痛时间(23.75±2.06)h、术后切口感染率(1.84%)、血肿发生率(1.23%)和包皮畸形发生率均小于传统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手术时间和阴茎水肿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改良组手术后治疗满意度评分显著提高(P<0.01),而国际勃起功能评分无显著变化(P>0.05);传统组手术后国际勃起功能评分显著降低(P<0.05),而治疗满意度评分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 改良包皮环切术有微创、患者痛苦小、术后并发症较少等优点,较传统术式临床疗效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改良包皮环切术治疗包皮过长及包茎患者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采用改良包皮环切术治疗包皮过长及包茎患者225例。术中先于保留冠状沟宽度的包皮内板作一个环形切口,按阴茎勃起长度确定保留外板位置,分四象限法切除多余包皮,保留完整的包皮系带,不保留阴茎浅筋膜。结果225例术中出血少,切口整齐,术后伤口水肿轻微,无继发性出血及感染,均一期愈合,阴茎外形美观。结论改良袖套式包皮环切术对包皮过长及包茎患者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环扎法矫治包茎及包皮过长4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的 探索包茎及包皮过长矫治的理想方法。方法 用自行设计的包皮环扎法对包茎及包皮过长进行矫治。结果 48 例患者均于术后6 ~8d ,包皮自行枯死脱落,伤口愈合,随访6 个月至1 年,形态及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单、创伤小、出血少、疼痛轻、包皮创缘整齐,是整形包皮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包皮环扎术治疗包皮过长和包茎的疗效。方法对185例诊断为包皮过长或包茎患者行包皮环扎术,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185例患者中,4例出血,2例系带撕裂,1例因包皮厚、韧性强而转行包皮环切术,1例切口感染,1例结扎环嵌顿,其余患者无出血及感染,术后3月随访,切口平整,外形美观。结论包皮环扎术治疗包皮过长和包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我院自1999年至2006年对135例包皮过长及包茎者行阴茎中部皮肤环切术,取得良好手术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Tara钳治疗包皮过长及包茎38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Tara钳治疗包皮过长及包茎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384例包皮过长及包茎的患者应用Tara钳行包皮环切术。结果:384例手术时间3~10 min,出血量1~7 ml,术中无需结扎止血,无血肿发生。均外形美观,切口整齐。结论:应用Tara钳行包皮环切手术操作简单,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疼痛轻,切缘整齐美观,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我院1999年-2005年门诊治疗78例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并有包茎或包皮过长患者,发现包茎或包皮过长是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反复发作的诱因。1临床资料本组78例,年龄19~50岁,病程6mo-5a,包皮过长52例,包茎26例。淋菌性尿道炎既往史19例。  相似文献   

20.
包茎和包皮过长反复感染的男性都常需行包皮环切术^[1],传统的包皮环切术存在一些缺点,我们从2006年7月至2008年8月采用套袖式包皮环切术58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