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门部胆管癌 (hilar bile duct cancer,HBDC)是指发生在左肝管、右肝管、左右肝管分叉部和肝总管上段的癌。 Klaskin于 1 965年详细地描述了此类肿瘤的临床特征 ,故常称为 Klaskin瘤。据报道 ,Klaskin瘤约占肝外胆管癌的 58%~ 75%。由于以往对该病认识不足 ,加之肿瘤生长部位隐蔽 ,早期诊断较困难。患者多以进行性黄疸为主要表现 ,常被误诊为“传染性肝炎”而予以治疗 ,乃至病人到外科就诊时已为晚期。自 80年代以来 ,随着现代影像技术的发展 ,临床上对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与治疗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1 临床分型高位胆管癌临床分型 ,目… 相似文献
2.
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CA)在亚洲的发病率较高,我国是发病率及死亡率最高的国家之一。HCCA早期症状隐匿,临床诊断较为困难,患者就诊时多处于癌症晚期,失去手术机会;对于不可切除HCCA,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不尽相同。本文基于一些现有的临床试验,对HCCA的诊断及不可切除HCCA的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HCCA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4.
患者女 ,37岁。因进行性尿黄伴巩膜黄染、皮肤瘙痒半月余于 2 0 0 1年 12月 17日入院。体检 :皮肤、巩膜明显黄染 ,血清总胆红素 2 19μmol/L ,直接胆红素 172 μmol/L ,AFP、CEA正常 ,CA19 9334U/ml,乙肝病毒标志物均为阴性。腹部B超提示 :胆总管占位病变 ,肝内胆管扩张 ,胆囊炎 ,胆石症。CT显示右上腹十二指肠后外方区域见占位性病变 ,约3cm× 3cm× 6 .5cm ,边缘清楚 ,密度均等。提示 :肝门部占位性病变 ,肝内胆管扩张 ,胆囊结石。MRI及MRCP显示肝内胆管扩张 ,肝门部胆管中断 ,肝门区可见软组织肿块… 相似文献
5.
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胆管癌占人类恶性肿瘤的2%,是一种并不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但可以发生于胆道系统的任何部位,以肝门胆管汇合部最常见,约占其中的40%-60%。肝门部胆管癌是指肝总管、左右肝管及其汇合部发生的恶性肿瘤,也称近端胆管癌或高位胆管癌。1957年Ahemeier首次描述该病症。 相似文献
6.
作者对36例肝门部胆管癌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由于本病早期无特异症状,延迟诊断率达63.8%。诊断除根据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外,B超属选首,此外CT、PTC、ERCP、彩色多普勒、选择性肝动脉造影以及术中胆道镜检查活检,均有助于明确诊断和拟定治疗方案。治疗应力争手术切除(31.4%),减黄手术(65.9%)对缓解病情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与治疗(附5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和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2004年12月10年手术治疗的58例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资料。结果58例手术切除中22例(37.9%)行根治性切除,26例(44.8%)行非根治性切除,10例行胆管外引流术。无手术死亡。58例中30例获随访,随访率为51.7%。其中11例现仍存活,根治性切除者存活10例,非根治性切除者存活1例,胆管外引流术者无存活,3组生存率采用方差分析方法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生存时间最短为28天,最长已生存达5年7个月。结论手术切除,特别是根治性切除治疗肝门部胆管癌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王飞 《中国肿瘤外科杂志》2015,(1):54-56
目的综合分析肝门部胆管癌的主要临床表现、临床分型、不同手术方式及其远期疗效,探讨影响肝门部胆管癌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94例住院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临床表现、临床分型、病理特征、不同手术方式及随诊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94例患者中,皮肤巩膜黄染占85.1%,其中无痛性进行性黄疸45例(47.9%)、右上腹痛37例(39.3%)、陶土样便34(36.2%)、体重降低28例(29.8%)、乏力纳差26例(27.7%)、皮肤瘙痒23例(24.5%)以及发热7例(7.4%);行手术切除28例中,根治性切除(R0)15例(53.6%),姑息性切除(R1、R2)13例(46.4%);胆管引流术55例(58.5%);未手术11例(11.7%);切除组患者的生存率高于其他方式,且根治性切除术生存率高于姑息性切除;83例手术治疗的患者中,手术死亡1例,36例出现并发症,主要为胆漏(38.9%)和肺炎(27.8%)。结论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手术能获得较佳疗效,对不能切除的肿瘤患者应该积极进行胆管引流术,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肝门部胆管癌的放射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肝门部胆管癌手术技术方法的改善,放射治疗设备更新及技术方法的提高,放射治疗在肝门部胆管癌治疗中的应用亦增多.全文综述近年来的相关文献,以阐述放射治疗在肝门部胆管癌治疗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11.
肝门部胆管癌8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84例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分型、不同手术方法及随诊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按Bismuth—Corlette分型法,Ⅰ型7例,Ⅱ型18例,Ⅲa型22例,Ⅲb型12例,Ⅳ型20例,不能分型5例。32例(38.1%)确诊前曾有胆囊结石和(或)肝内外胆管结石手术史,或同时合并有胆石症。B超、CT和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的确诊率分别为71.4%、84.0%和91.4%。84例唐苦中,根治性切除24例,姑息性切除14例,胆道引流30例;未手术16例。总手术率为81.0%(68/84)根治性切除率为28.6%(24/84)。根治性切除患者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0.8%(17/24)、50.0%(12/24)和20.8%(5/24),其中3例生存时间超过5年。姑息性切除患者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50.0%(7/14)、21.4%(3/14)和0,两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道引流患者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20.0%(6/30)、10.0%(3/30)和0,非手术患者平均存活4.3个月,无一例超过1年。结论胆石症可能是肝门部胆管癌的重要诱因;提高手术切除率是改善肝门部胆管癌预后的惟一有效方法,肝十二指肠韧带骨髂化、肝部分切除可提高根治性切除率。 相似文献
12.
肝门部胆管癌36例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自1985年1月至1998年8月共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门部胆管细胞癌36例,占同期胆管癌49.1%。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一般资料 本组男23例,女13例,年龄45~78岁,平均59.9岁。合并胆管结石8例,肝吸虫11例。临床表现 本组病例黄疸24例,占总数81%,其中无痛性黄疸23例,占黄疸数的80%;上腹部不适,胀痛,伴畏寒发热7例,搔痒19例。有16例误诊为“黄疸型肝炎”治疗2至4周不等。辅助检查 36例均行B超检查,显示肝内胆管轻至中度扩张34例,肝门部软组织肿块16例。29例… 相似文献
13.
肝门部胆管癌辅助性放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手术切除仍是根治肝门部胆管癌的唯一方法,但是手术切除率及切净率均较低:局部复发是导致治疗失败及病死的最主要因素。近10余年来,随着肝门部胆管癌术前、术中、术后放疗应用的增多,多数文献显示放疗作为手术辅助性治疗手段,对改善患者生存期及生存质量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一个单位1986年-2002年间治疗肝门部胆管癌291例的经验。方法 回顾1986年-2002年在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治疗291例肝门部胆管癌的纪录,病例分为2组:Ⅰ组:1986年1月-1999年1月,共157例;Ⅱ组为1999年2月-2002年6月,共134例。外科治疗手段包括根治性切除术、姑息性切除术或内、外胆道引流术,主要是依据手术中所发现的病理情况决定。根治性切除术的标准是指切除的边缘病理上未发现残留癌细胞者。根治性切除率在两组分别为37.6%和41.2%。无切除术后30天内死亡。随访结果是通过信件、电话及门诊获得,随访率为88.8%。结果 在我国,肝外胆管癌是并非少见的疾病,近年来手术治疗的病例数有增多倾向。然而,由于肿瘤居于肝门部胆管的深在位置,所以根治性切除手术有困难,甚至联合肝切除亦难以达到根治目的,因而在两组病例中,根治性切除率分别仅为37.6%和41.2%。在第Ⅰ组中,有4例病人于切除术后长期无瘤生存,5年以上生存率为13.3%;另有2例病人亦生存达5年以上,但癌复发,现仍在接受进一步治疗。在第Ⅱ组中尚未有5年生存者,3年生存率为13.6%。结论 肝门部胆管癌是多态性的疾病,只有极少数表现为较“良性”的倾向,而绝大多数则于手术切除后易于复发,虽然手术似乎是已达治愈性。切除性治疗,甚至是姑息性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患者术前血清CEA、CA19-9水平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并进一步分析上述各因素与HC患者行根治术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109例行根治性切除的H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研究术前血清CEA、CA19-9水平与各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并进一步分析上述各因素与HC患者行根治性切除术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术前血清CEA水平与HC各临床病理特征无关(P>0.05)。术前黄疸越重,血清CA19-9水平越高(P<0.05)。肿瘤侵犯血管的HC患者,术前血清CA19-9水平较高(P<0.05)。HC患者TNM分期越晚,术前血清CA19-9水平越高(P<0.05)。门静脉侵犯、淋巴结转移、TNM分期以及术前血清CA19-9水平是影响HC患者术后1年生存率的危险因素(P<0.05),其中淋巴结转移、门静脉侵犯、CA19-9是影响患者术后1年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可切除HC患者术前血清CA19-9水平与临床分期及血管侵犯情况存在一定相关性;早期 HC患者行根治性切除术后预后较好,提高HC早期诊断率有助于进一步改善HC患者的生存预后;结合术前血清CA19-9水平、门静脉侵犯及淋巴结转移等多种因素可预测HC患者行根治性切除术后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肝门部胆管瘤由于病变部位高,梗阻程度严重,位置特殊,手术难以切除。我科从1994年5月以来,对不能手术切除和切除术后有残留的肝门部胆管癌,采用高剂量率(HDR)Ir-192经T型或U型胆汁引流管置施源管进行腔内照射,1例辅以外照射,共治疗6例,取得了明显的治疗作用,并结合有关文献,对肝门部胆管瘤的放疗剂量、疗效、并发症进行分析。材料与方法一般资料:1994年5月以来我科收治的肝门部胆管瘤6例,男性3例,女性3例,年龄38—64岁,中位年龄57岁。姑息切除术后5例,手术不能切除1例,胆汁引流法:T型管4例,U型管2例。术中发现肝… 相似文献
17.
背景与目的:老年肝门部胆管癌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由于老年人的病理、生理及其病变的解剖特点.手术切除率极低,而以各种引流术辅以术后放化疗为主。本研究探讨老年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特点及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5年1月到2005年12月共收治的28例老年人(≥60岁)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资料:结果:共3例行胆管癌切除,术后两例存活超过3年,手术探查3例.存活时间1~2个月,其余22例均行胆道内或外引流,辅以放疗,存活时间在5个月到48个月,平均13.2个月。结论:外科手术仍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有效治疗手段。对无法切除者,行各种引流手术,辅以放化疗,可以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肝门部高分化胆管癌(Klatskin 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治疗。方法 复习该院1993年10月至2003年10月期间16例Klatskin 瘤的临床资料,对其存档标本进行光镜观察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59岁,男∶女=2∶1。13例(81 %)见明显细胞异型性,15例(94 %)见神经周围浸润。行节段性胆管切除加术后放疗者平均生存期15.7个月,比仅行胆汁引流术者(平均生存9.5个月)生存期延长约6个月(P ≤0.005),但广泛存在术后并发症。结论 Klatskin 瘤是侵袭性较强的恶性肿瘤,在临床和病理上与良性硬化性病变较难鉴别,足够的取材有助于诊断,明显的细胞异型性和神经周围浸润是两项重要的病理学指标。积极的手术治疗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9.
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是由Altemeier首次描述,它是一种起源于胆管上皮的预后很差的恶性肿瘤,60岁以上患者多见。HC约占人类恶性肿瘤的2%,占所有胆管癌的60%左右。其临床上分类方法及治疗方法多样,且某些预后因素的研究尚存在争议。故本文通过PubMed检索“hilar cholangiocarcinoma”、“biliary cancer”和“cholangiocarcinoma”,在中国知网中检索“肝门胆管癌”、“胆管癌”关键词,筛选并仔细阅读近年来相关文献,总结目前HC的分类方法、辅助治疗及预后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