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冠肺炎疫情下不同群体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反应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下不同群体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状态,以期在今后的工作中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心理援助。方法通过问卷星发放问卷,共957名社会人士完成量表评定。问卷内容分别从认知(压力和强迫思维)、情绪(抑郁、愤怒和焦虑)及行为(强迫行为和情绪调节困难)层面考察个体面对疫情时的心理反应。结果①医务人员的认知反应水平和行为表现与其他职业人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或0. 01);②除抑郁水平外,女性的认知和情绪反应水平与男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 109~14. 020,P0. 05或0. 01);③情绪调节困难量表(DERS)评分与被试的所有症状均呈正相关(r=0. 280~0. 723,P均0. 01)。结论在新冠肺炎疫情下,不同社会群体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反应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认知反应和认知功能失调对重度抑郁症(MDD)复发的预测效能.方法选择2009年2月~2013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 MDD 缓解期患者32例,根据随访3年内 MDD 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20例)和未复发组(12例),分别采用莱顿抑郁敏感性量表(LEIDS)和功能失调性状况评定量表(DAS)评价两组患者的认知反应和认知功能失调,分析 LEIDS 和 DAS 对 MDD 复发的预测能力.结果 MDD 复发组 LEIDS 总分、精神淡漠、沉思维度高于未复发组(P <0.05),而两组人口学资料、DAS 评分、LEIDS 负面的自我评价、风险逃避、接受及处理能力维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LEIDS 总分、精神淡漠、沉思3个因素均为 MDD 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LEIDS 总分37分为 MDD 复发的最佳诊断界点,ROC 曲线下面积(AUC)=0.710(95% CI =0.522~0.899,S .E .=0.096,P =0.039),敏感性为85.00%,特异性为66.70%.结论认知功能失调与MDD 复发无明显相关性,而认知反应有可靠的预测效能,但更合理的认知反应评价和诱导方法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网络认知行为治疗(CBT),即将CBT技术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应用的一种新的CBT治疗形式,其最大的优势是方便、省时。本文综述了网络CBT在焦虑和抑郁障碍,以及其它临床问题中的研究进展,探讨网络CBT相对于传统CBT的优势以及治疗师在网络CBT中所起的作用,同时也初步指出网络CBT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未来网络CBT发展的方向进行展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治疗对产后抑郁症患者的功能失调性认知和抑郁症状的疗效。方法对48例产后抑郁症患者进行8周的认知行为治疗,对照组的45例产后抑郁症给予健康宣教等一般治疗,采用功能失调性态度问卷(DA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等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干预组的DAS总分及脆弱性、完美化、依赖性及自主性态度等因子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且干预组治疗前后的DAS总分及脆弱性、完美化、依赖性及自主性态度等因子分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干预组总有效率为89.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3.3%(t=6.37,P〈0.01)。治疗后两组的HAMD总分有极显著性差异(t=6.37,P〈0.01)。结论认知行为治疗能显著改善产后抑郁症的功能失调性认知,对产后抑郁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精神分裂症的认知行为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合国内外文献,简要介绍精神分裂症的认知行为治疗。  相似文献   

6.
孙霞 《精神医学杂志》2007,20(4):248-250
文章总结认知行为治疗(CBT)在治疗精神分裂症过程中效果研究新进展。  相似文献   

7.
物质依赖是一种难治性的成瘾性疾病,认知行为治疗是目前应用广泛的治疗方法.本文就物质依赖的认知行为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烟酸皮肤潮红反应敏感度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纳入2018年7月至2019年8月在驻马店市第二人民医院门诊或住院的符合DSM-Ⅳ诊断标准的抑郁症患者40例(抑郁症组),以及与抑郁症组性别和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32名(对照组)。收集一般人口学和临床资料。采用可重复的成套神经...  相似文献   

9.
强迫症的认知—行为理论认为,功能失调性信念是强迫症产生和维持的关键因素。暴露和反应阻止法与认知干预相结合的认知—行为治疗,是目前强迫症治疗的主要方法。但有关认知—行为治疗的临床研究对认知—行为理论提出了质疑,认为功能失调性信念没有之前认为的那样重要和具有特异性。强迫症的认知功能研究认为,强迫症是由广泛存在的认知功能缺陷引起的。一些研究表明执行功能障碍可能是强迫症认知功能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康复难度大、复发性高是其特点,除了药物治疗以外,认知行为治疗在精神分裂症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虽然精神分裂症的认知行为治疗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一些不足,研究结果也不尽相同.现通过复习精神分裂症认知行为治疗的相关文献,从研究现状、存在的障碍和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今后应用认知...  相似文献   

11.
背景 网络认知行为治疗(ICBT)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缓解癌症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但目前尚无ICBT对癌症患者焦虑、抑郁、心理痛苦以及生活质量影响的荟萃分析。目的 运用系统评价的方法,探讨ICBT对缓解癌症患者心理痛苦、抑郁、焦虑症状以及提高生活质量的效果。方法 于2022年3月28日,以PubMed、PsycINFO、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为数据源,系统收集关于癌症患者心理痛苦、抑郁、焦虑、生活质量、且以ICBT为治疗手段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评价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后,采用Stata 17.0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2项RCT,包括1 68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接受的干预措施相比,ICBT有助于缓解癌症患者的心理痛苦(SMD=-0.547,95% CI:-1.090~-0.145,P<0.01),但对抑郁(SMD=-0.652,95% CI:-1.734~0.002,P=0.051)、焦虑(SMD=-1.045,95% CI:-3.656~0.101,P=0.088)以及生活质量(SMD=0.234,95% CI:-0.064~0.449,P=0.112)的改善效果不明显。ICBT组脱落率高于对照组(OR=1.795,95% CI:1.358~2.374,P<0.01)。结论 ICBT对癌症患者的心理痛苦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对抑郁和焦虑症状以及生活质量的改善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失眠症的认知-行为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失眠症认知-行为治疗的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背景 失眠障碍已成为当前社会的一种常见疾病,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CBTI)是失眠障碍的非药物治疗方法之一,其对失眠障碍患者睡眠质量和认知功能影响的研究有限。目的 探索CBTI对失眠障碍患者睡眠质量和认知功能的影响,为失眠障碍的非药物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0月在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就诊、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诊断标准的47例失眠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接受为期6周的CBTI治疗。治疗前,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24)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症状,在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定患者的睡眠情况和认知功能。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考查治疗后失眠障碍患者PSQI总评分减分值与MoCA总评分增分值的相关性。结果 治疗6周后,失眠障碍患者PSQI的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因子评分及PSQI总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569~15.290,P均<0.01),MoCA的视空间与执行功能、命名、注意力、语言能力、抽象思维、记忆力因子评分及总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273~-4.277,P均<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经6周CBTI治疗后,失眠障碍患者PSQI总评分减分值与MoCA总评分增分值呈正相关(r=0.323,P=0.027)。结论 CBTI可能有助于改善失眠障碍患者的睡眠质量和认知功能。CBTI干预后,失眠障碍患者睡眠质量的提高可能与认知功能的改善存在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强迫症患者症状缓解和认知功能改善的效果。方法纳入符合DSM-IV-TR诊断标准的强迫症患者48例,按1:1的比率分入药物治疗联合团体认知行为治疗组(联合治疗组,n=24)和药物治疗组(n=24)。联合治疗组进行8周药物治疗及8次团体认知行为治疗,药物治疗组患者进行8周药物治疗。采用Y—BOCS评估治疗前后强迫症状,采用神经心理测试(包括连线测验、数字符号测验、数字广度测验、语义流畅性测验)评估治疗前后的认知功能。结果治疗前联合治疗组与药物治疗组Y—BOCS总分及神经心理测试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联合治疗组Y—BOCS评分[(18.7±3.1)分与(20.7±1.8)分]显著低于药物治疗组(t=2.75,P<0.05);联合治疗组在连线测验中的B时间,数字符号测验,数字广度测验中的顺背、倒背以及语义流畅性测验中的正确数与药物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3,3.47,2.06,2.54,7.22,均P<0.05或P<0.01)。结论团体认知行为治疗能有效缓解强迫症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改善强迫症患者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5.
认知行为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神经功能缺损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认知行为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神经功能缺损康复的作用。方法将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认知行为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于治疗前、治疗第4周后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和HAMD抑郁量表评分。结果共348例脑卒中患者,其中,治疗组197例,对照组151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示:治疗前两组无差异,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评分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4周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显著性改善(t=2.044,P=0.045)。治疗组的PSD发生率为23.35%,对照组为34.44%,前者显著低于后者(X^2=66.391,P〈0.001)。结论认知行为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并降低PSD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自杀未遂相关因素及认知行为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杀作为四种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严重的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及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自杀人群中自杀未遂者约为自杀死亡人群的20倍,并且自杀未遂者再次自杀的比例较高,因此自杀未遂人群的干预与治疗显得格外重要。国内外研究发现认知行为治疗在自杀未遂者干预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文就国内外关于自杀相关因素及自杀未遂人群的认知行为治疗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共同影响下的精神障碍在我国成年人群中的现患病率高达17.5%,其中主要是抑郁障碍、焦虑障碍、物质使用障碍等,但临床上对这些疾病的治疗依然以药物为主.虽然大量研究证实了认知行为治疗(CBT)在多种精神障碍治疗中的一线地位,有关CBT治疗各类精神障碍起效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的医学影像学的研究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但国内精神科及心理学领域的专业人员对于规范的认知行为治疗理论与实践操作普遍缺乏深入的了解,也自然缺乏足够的合格CBT专业人员在临床工作中为患者提供其所需的CBT.现就CBT的起源、发展、理论模型及临床操作流程做简要介绍,并结合案例介绍其关键技术,以推动国内更多的同行关注并主动接受CBT培训,以此拓展与提升国内精神心理卫生服务的能力,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相似文献   

18.
社交焦虑障碍的认知行为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社交焦虑障碍的认知、行为模式、治疗方法和结果  相似文献   

19.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个体经历或目睹严重的创伤性事件后表现出的持续性严重的精神疾病。认知行为治疗(CBT)是PTSD的一线治疗方法,能有效改善PTSD临床症状。本文对PTSD的CBT理论基础、方法技术和临床应用等进行介绍和评价。  相似文献   

20.
焦虑症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多个研究提示认知行为疗法对焦虑障碍的有效性。近年来随着认知行为治疗的发展,也发展出针对焦虑障碍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本文对认知行为疗法治疗焦虑障碍的新发展做一综述,为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提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