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健脾补肾、利湿泄浊类中药配合西药治疗尿酸性肾病的疗效。方法:采用益肾泄浊汤(苍术、土茯苓、萆、芡实、冬瓜皮、丹参、僵蚕、薏苡仁、威灵仙、怀牛膝、山药、虎杖等)配合西药本病54例,并设对照组观察。结果:治疗组减少尿蛋白排出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降低血尿酸、改善肾功能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本方法对本病有健脾补肾,利湿泄浊的功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益肾化瘀方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方法:将84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饮食控制、加强运动、降糖药物等方法,治疗组在常规方法治疗的基础上运用中医辨证分型论治,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糖、肾功能、24h尿蛋白定量均有明显变化(P<0.05),且治疗组更显著(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5.7%和5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自拟益肾化瘀方治疗糖尿病肾病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4.
目的观察益肾泄浊方联合缬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4例。对照组予基础治疗加缬沙坦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益肾泄浊方。两组疗程均为12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中医证候积分、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尿微量白蛋白、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①试验期间脱落及剔除8例,最终纳入统计60例,其中对照组31例、治疗组29例。②治疗组、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6.2%和71.0%;组间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③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降低(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④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血肌酐、尿微量白蛋白水平明显降低,肾小球滤过率明显升高(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血肌酐、肾小球率过滤、尿微量白蛋白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⑤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治疗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无明显变化(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肾泄浊方联合缬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用缬沙坦,能有效降低患者的尿蛋白,改善肾脏微循环及肾功能,同时能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5.
6.
痛风性肾病为脾肾亏虚,兼夹湿浊、瘀血的虚实夹杂证,在急性期以湿热瘀血为主,稳定期以脾肾气虚为主。益肾泄浊方是我院著名肾病专家陈以平教授治疗痛风性肾病的临床验方,其根据痛风性肾病的病因病机而组方,以达益肾健脾、活血通络、化湿泄浊之效,从而有效防治痛风性肾病,提高生活质量。附现阶段临床研究结果及验案3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益肾泄浊活血方联合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肾病(DK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DKD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益肾泄浊活血方联合前列地尔治疗,共治疗8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 (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 (TIMP-1)水平。结果:治疗后,2组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 hPRO)、微量蛋白尿(mAlb)、β2-微球蛋白(β2-MG)及胱抑素C (CysC)水平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全血高切黏度(ηbH)、全血低切黏度(ηbL)、血浆黏度(ηp)、红细胞聚集指数(AI)水平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MMP-9、MMP-9/TIMP-1均升高(P<0.05),TIMP-1下降(P<0.05),且观察组血清MMP-9、MMP-9/TIMP-1均高于对照组(P<0.05),TIMP-1低于对照组(P&l... 相似文献
8.
9.
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简称慢性肾衰)属中医学“癃闭”、“关格”、“水肿”、“虚劳”等范畴。其病机多为正虚邪实,脾肾衰败,湿浊毒邪潴留,故笔者采用益肾健脾、活血泄浊方治疗脾肾气虚、湿浊瘀阻型慢性肾功能衰竭,且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诊断标准: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尿毒症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文献[1]。1.2一般资料:观察病例共45例,按照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2组。治疗组23例,男13例,女10例;年龄32~65岁,平均年龄(44.83±12.10)岁;病程(3.82±1.39)年;对照组22例,男10例,女12例,年龄30~65岁…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活血养阴类中药治疗IgA肾病(IgAN)及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的影响。方法: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活血养阴方(生地黄、茜草、赤芍、玄参、丹参、川芎)治疗本病22例,并设对照组观察。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血肌酐(Scr)下降,24h尿蛋白定量(UTP)下降,血TGF-β1水平下降(P<0.01)。治疗前血TGF-β1水平与UTP、Scr呈正相关。结论:本方法对本病有抑制TGF-β1的分泌和表达,从而延缓肾小球硬化和间质纤维化进程可能是其治疗IgAN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益肾泄浊汤治疗慢性尿酸性肾病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益肾泄浊汤治疗慢性尿酸性肾病的疗效。方法:观察70例慢性尿酸性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对照组34例。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口服益肾泄浊汤,观察治疗2个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血尿酸(UA)、24h尿蛋白定量、尿β2微球蛋白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的水平(P〈0.05)。结论:益肾泄浊汤能改善慢性尿酸性肾病患者的症状,降低血尿酸,保护肾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健脾益肾泄浊活血方对糖尿病肾病Ⅳ期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血肌酐(SCr)、血清胱抑素C (Cys-C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2型糖尿病肾病Ⅳ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健脾益肾泄浊活血方治疗,2组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血白蛋白、SCr、Cys-C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2组血白蛋白治疗前后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40~49岁、50~59岁患者治疗后SCr及Cys-C均有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组60~70岁患者SCr及Cys-C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40~49岁、50~59岁、60~70岁患者SCr及Cys-C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13.
益肾泻浊方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100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益肾泻浊类中药治疗慢性肾衰中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益肾泻浊方(黄芪、生地、仙灵脾、太子参、制黄精、红花、炙水蛭、制大黄等)治疗本病100例,并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肾功能、电解质及血脂等相关指标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患者肾功能明显改善,血钾、血磷显著下降,血脂及血钙、铁变化不显著,失代偿期与衰竭期疗效无差别,疗效与引起CRF主要原发病病种无关。结论:本方法对本病有益肾泻浊的功效。 相似文献
14.
益肾活血汤配合西药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48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益气温阳、活血降浊类中药配合西药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方法:采用益肾活血汤(菟丝子、枸杞子、山萸肉、生山药、芡实、黄芪、丹参等)配合西药治疗本病48例,并设对照组对比。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2β微球蛋白(μ2β-MG),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 c)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明显改善。提示:本方法对本病具有益气温阳、活血降浊的功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健脾益肾宣肺、利湿泄浊活血方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DN)水肿30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DN水肿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自拟健脾益肾宣肺、利湿泄浊活血方治疗,疗程均为2周。观察2组综合疗效、水肿积分、体质量、尿量、血白蛋白、24 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血尿素氮、血尿酸、血电解质及利尿剂平均每天剂量。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 0%(27/30),高于对照组的66. 7%(20/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水肿积分、体质量及尿量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组利尿剂平均每天剂量少于对照组(P <0. 05); 2组血尿素氮及血尿酸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对照组较治疗组更易发生电解质紊乱、痛风急性发作等不良反应。结论:健脾益肾宣肺、利湿泄浊活血方可明显减轻患者水肿程度,利尿剂用量更少,可控制血尿酸、血尿素氮的升高,不良反应少,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糖尿病肾病Ⅲ期患者在经过益肾活血泄浊方联合陆氏针灸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中炎性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血糖控制稳定的糖尿病肾病Ⅲ期(CKD1~3期;脾肾气虚、湿浊瘀阻型)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A、B、C3组,每组30例。A组给予西药常规治疗;B组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益气活血泄浊方口服;C组在中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上针灸治疗。3组都以2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分别跟踪测量3组对象外周血中的血糖FBG、2hPG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血糖指标和炎性细胞因子(MCP-1、TGF-β1、TNF-α)。结果:治疗后3个疗程后,3组患者的血糖FBG、2hPG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血糖指标均有所改善,炎性细胞因子(MCP-1、TGF-β1、TNF-α)表达水平均有所降低。C组的改善效果较其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均有一定程度降低,C组患者的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水平降低最多,体内炎性反应改善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泄浊益肾方治疗湿浊中阻型慢性肾脏病的疗效及对中医证候与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湿浊中阻型慢性肾脏病3~4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联合泄浊益肾方治疗.疗程均为4周.评估两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及血清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血尿酸(... 相似文献
18.
益肾泄浊方治疗气阴两虚型IgA肾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益肾泄浊方治疗气阴两虚型IgA肾病的疗效及其作用机理。方法:对确诊为IgA肾病且辩证为气阴两虚型患者136例进行随机分组,治疗组68例,给予益肾泄浊方、雷公藤多甙片、洛丁新等治疗,对照组68例,给予雷公藤多苷片、洛丁新等治疗,总疗程6个月,观察两组的疗效及药物副作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2%,对照组总有效率64.6%,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蛋白尿、血尿水平均有下降,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升高血清白蛋白及降低血清肌酐方面,治疗组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肾泄浊方是治疗气阴两虚型IgA肾病的有效方剂,能明显减少患者蛋白尿、血尿,稳定患者肾功能。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评价益肾泄浊方治疗慢性肾脏病伴高尿酸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将52例患者分为治疗组(27例)和对照组(25例),分别予益肾泄浊方和别嘌呤醇片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血清肌酐(Scr)、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清尿酸(UA)及尿素氮(BUN)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Scr、UA水平显著下降(P0.05),eGFR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UA水平显著下降(P0.05),但Scr及eGFR未见明显改善(P0.05);组间治疗前后差值比较,Scr、eGF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肾泄浊方能够显著改善慢性肾脏病伴高尿酸血症患者的肾功能,其升高eGFR的作用并非依赖UA的降低;对于GFR下降的患者,单独应用别嘌呤醇虽能降低UA水平,但并不能使患者的肾功能受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