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核心IgM抗体(抗-HBc-IgM)检测在乙型肝炎(乙肝)患者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234例乙肝患者血清中的抗-HBc-IgM。结果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e抗原(HBeAg)和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阳性患者组抗-HBc-IgM阳性率为31.0%(31/100),HBsAg、乙肝病毒e抗体(抗-HBe)和抗-HBc阳性患者组抗-HBc-IgM阳性率为17.0%(17/100),其他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患者组抗-HBc-IgM阳性率为5.9%(2/34)。结论抗-HBc-IgM检测对于明确乙肝患者的感染病程以及患者的病情、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与相关生化指标和HBV‐DNA定量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采用DNA芯片技术,对216例HBV感染患者进行HBV基因型分型检测,同时检测血清HBV‐DNA和肝功能指标。结果216例患者中,HBV‐B型138例(占63.89%,138/216),HBV‐C型68例(占31.48%,68/216),HBV‐B+HBV‐C型混合感染8例(占3.70%,8/216),HBV‐D型2例(占0.93%,2/216)。各基因型HBV感染者之间比较,HBV‐DNA水平和肝功能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院患者HBV感染以HBV‐B型为主,HBV‐C型次之。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拉米夫定(LAM)治疗期间,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与乙型肝炎病毒(HBV)重叠基因突变的相关性。方法:利用酶免疫法检测血清HBV标志物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表面抗体(抗-HBs);e抗原(HBeAg)和e抗体(抗-HBe);利用杂交捕获法检测HBVDNA;利用测序法检测HBV前S区和S区核苷酸序列。评估a决定簇突变对S蛋白抗原性的影响,同时评估HBVYMDD变异情况。结果:LAM治疗前HBsAg、HBeAg和HBVDNA都呈阳性,治疗36个月后HBsAg阴转,而HBeAg和HBVDNA仍呈阳性;将野生型HBV与突变型HBV的s区核苷酸序列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前S2基因第23~55位核苷酸序列缺失。S基因区a决定簇发生氨基酸替代突变。HBV聚合酶测序分析显示rtM204位的蛋氨酸为异亮氨酸所替代,提示YIDD突变(rtM204I)。结论:LAM治疗期间HBV重叠基因突变可致HBsAg假阴性,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与乙肝病毒重叠基因突变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后耐药情况,了解清远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突变流行情况。方法采集1152例乙型肝炎病毒耐药高危患者血清,采用硅胶柱体法提取HBV核酸,用PCR技术扩增DNA,使用反向斑点杂交技术检测突变位点并分析结果。结果1152例CHB患者中,检测出基因突变患者271例,突变率为23.52%(271/1152);271例基因突变患者中,rt204突变率为14.67%,rt180位点突变率为12.07%,rt236位点突变率为7.38%,rt181位点突变率为7.64%,rt184位点突变率为2.43%,rt202位点突变率为0.95%,rt250位点突变率为1.48%;LAM总耐药率为19.62%(226/1152),ADV总耐药率为9.46%(109/1152),ETV总耐药率为18.58%。结论清远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存在较高的耐药基因突变率,定时监测CHB患者体内是否出现耐药基因突变,有利于判断抗病毒药物治疗的疗效,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抗病毒药物,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实现个体化诊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基因不同位点变异及基因型对干扰素疗效的影响。方法:研究17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临床表现、生化、血清学和病毒学指标,并分析这些病人干扰素治疗(IFN-α2b 3MU,每周三次,疗程6个月)前血清标本中的病毒X基因和前c/c基因的DNA序列。结果:所有发生T^1762-A^1764突变的5例病人对干扰素治疗均有应答,而其余12例病人中仅2例有应答。在5例既有前c区A^1896变异又有c区抗原决定簇aa107—118变异的病人中,4例无应答,1例有应答。其他3例有A^1896位点变异的病人中,2例同时伴有1~2处淋巴细胞表位变异的病人有应答,而1例伴有5处淋巴细胞表位变异的病人无应答。应答的血清HBV DNA复制水平低而抗HBc—IgM滴度高。所有病人的血清HBV DNA基因型均为B型或C型。结论:提示HBV基因变异、血清病毒载量和抗HBc—IgM滴度等可能是干扰素治疗效果的预测指标,但有待临床和实验室研究的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1抗原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一步法对314例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患者血清进行HBV"两对半"、HBV前S1抗原检测。结果前S1抗原在乙肝e抗原(HBeAg)阳性组的检出率为82.6%,显著高于HBeAg阴性组的检出率(36.7%),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前S1抗原测定可作为HBV感染、活动性复制、预后及药物疗效的有意义指标,在基层医院可作为常规项目开展。  相似文献   

8.
乙型肝炎病毒(HBV)核心抗原(HBcAg)具有很强的免疫原性,针对其产生的HBV核心抗体(Anti-HBc)出现时间早、持续时间长,是HBV感染的经典标志。Anti-HBc定性检测在临床上已应用多年,IgG型Anti-HBc用于识别既往HBV感染,IgM型Anti-HBc用于区分急性HBV感染和慢性乙型肝炎(CHB)急性加重[1]。但是Anti-HBc定量检测(qAnti-HBc)的意义一直未受重视,直到新型双抗原夹心法定量检测Anti-HBc技术的出现,提高了Anti-HBc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开启了一系列对qAnti-HBc临床意义的研究,已经发现qAnti-HBc与肝脏炎症活动、药物治疗的应答、停药后复发、免疫抑制治疗后HBV再激活等相关,有望成为启动抗病毒治疗、预测疗效、判断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具有临床应用潜力,本文对qAnti-HBc最新研究进展和临床意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核心基因启动子(HBV BCP)变异与细胞因子及肝损害的关系。方法176例HBV慢性感染者,包括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轻、中、重度,肝炎肝硬化,慢性重型肝炎和原发性肝癌。①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微板核酸杂交结合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显示技术,对患者血清进行HBV BCP区核苷酸(nt)1762碱基A→T和1764G→A联合突变检测;②采用PCR结合荧光探针检测技术,检测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③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技术,检测患者血清细胞因子,其中包括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2(IL-1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干扰素-γ(IFN-γ)水平;④采用Beckman-Coulter CX9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其提供的全套检测试剂,对患者血清进行肝功能,包括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白蛋白(ALB)检测。结果在176例HBV慢性感染者中检出HBV BCP区T1762A1764变异者73例,HBV BCP变异的阳性率41.5%。HBV BCP变异阳性组、阴性组间血清IL-10(80.96±30.86)mg/L vs(72.11±24.19)mg/L、IL-12(41.33±15.10)mg/L vs(35.98±14.47 mg/L、TNF-α(56.04±27.05)mg/L vs(38.01±10.49)mg/L和IFN-γ(19.81±12.29)mg/L vs(16.55±8.99)mg/L,BCP变异阳性组上述各项指标明显高于BCP变异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BV BCP变异阳性组对肝功能(TBiL、ALB、ALT、AST)的损害明显高于BCP变异阴性组(均P=0.000)。结论HBV BCP变异可导致血清IL-10、IL-12、TNF-α和IFN-γ水平增高,肝损害加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血清免疫学标志物乙型肝炎病毒外膜大蛋白(HBV-LP)、HBV-DNA及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的相关性,探讨HBV-LP对反映体内HBV复制的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9月深圳市龙岗区中医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感染患者540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患者的血清HBVDNA,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HBV-LP及HBV-M,对HBV-LP、HBV-M及HBV-DNA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患者的HBV-LP阳性率为96.39%,而HBV-DNA的阳性率为93.3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LP水平与HBV-DNA的拷贝数对数值呈正相关;而HBeAg阴性患者的HBV-LP阳性率为63.33%,HBV-DNA的阳性率为51.1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外膜大蛋白能够有效反映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HBV复制情况,其灵敏度高于HBeAg,对于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而言,HBV-LP更能反映患者体内病毒的复制状态。  相似文献   

11.
刘新钰  张汉荣  孙梅  曹利  谈国蕾 《临床荟萃》2005,20(16):905-907
目的 为了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核心启动子(BCP)区和前核心(前C)区基因变异后的临床转归及其预后。方法 采用DNA序列分析法检测123例HBV DNA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BCP区(nt1762、nt1764)和前C区(nt1896)基因序列,并同步进行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定量及肝功能检测。结果 123例患者HBV BCP区(A1762T、G1764A)和前C区(G1896A)基因变异检出率为76.42%;其中肝炎肝硬化(HLC)患者双变异(A1762T、G1764A)和联合变异(A1762T、G1764A、G1896A)率最高(52.94%与29.41%);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终止变异(G1896A)率最高(42.86%);HBeAg/抗HBe转换率分别为:双变异组23.91%,终止变异组75.00%,联合变异组84.00%,无变异组13.79%。结论 HBV BCP双变异、前C终止变异和联合变异均可引起慢性乙型肝炎病情加重及肝硬化的发生,但严重肝损伤与这3种变异之间可能无因果关系,只是HBV减少病毒蛋白的产生,逃避免疫监视的一种方式;推测BCP双变异和联合变异可能是引起HLC的重要病因之一;BCP区变异患者时干扰素治疗敏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与肝炎后肝硬化的相关性。方法用PCR荧光基因型分型方法对甘肃地区HBV感染者中148例肝硬化(LC)患者的血清标本进行分型。结果基因型在LC患者中的分布:B基因型39.86%(59/148),C基因型57.43%(85/14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9,P=0.036);C基因型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明显高于B基因型患者(t=1.99,P<0.05);C基因型患者血清HBeAg阳性率明显高于B基因型患者(χ2=13.33,P=0.000)。结论甘肃地区LC患者主要有B、C两种基因型,以C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C基因型与肝病的严重性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掌握新入校大学生乙型肝炎携带者大三阳、小三阳的情况,做好学生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工作。方法我院连续5年在为新生体检中,检查肝功能、乙肝二项,采用酶联免疫法[上海华泰生物工程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诊断试剂盒,结果判断:样品孔OD值大于或等于判断值为阳性,小于判断值为阴性]。结果5年来新入校大学生乙型肺炎病毒感染阳性率呈波动式逐年上升趋势。结论继续加强大学生乙型肝炎预防工作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Pre—S1Ag)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乙型肝炎患者766例,其中HBeAg(+)者(HBeAg阳性组)264例,HBeAg(-)者(HBeAg阴性组)502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2组Pre—S1Ag,同时用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扩增(FQ—PCR)技术定量检测2组HBV—DNA。结果HBeAg阳性组Pre—S1Ag、HBV—DNA阳性率均明显高于HBeAg阴性组(均P〈0.01),HBeAg阴性组Pre—S1Ag阳性率与HBV—DNA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eAg阳性组Pre—S1Ag阳性率与HBV—DNA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re—S1Ag和HBV—DNA都是协助诊断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有用指标,对临床判断乙型肝炎病情及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高中生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中国是乙型肝炎(下称乙肝)的高发地区,为了解高中生乙肝病毒(HBV)感染情况,防止乙肝在学生之间传播,对在校学生进行了肝功能和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检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检测本校学生共1 138例,其中男生639例,女生499例. 1.2 方法每个受检者均抽取静脉血,分离血清后检验总胆红素(T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HBsAg.HBsAg阳性者进一步检测乙肝病毒e抗原(HBeAg).ALT采用改良赖氏法;HBsAg和HBeAg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所用试剂均由上海科华实业有限公司生产,有效期内使用.  相似文献   

17.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耐药基因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与耐药病毒株产生的相关性。方法收集85例接受拉米夫定治疗1年以上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血样经离心分离血浆,进行HBVDNA定量检测,再进行基因测序和基因分型。结果基因测序和基因型分析结果为A型4例(4.7%),B型28例(32.9%),C型37例(43.5%),D型11例(12.9%),B/C混合型5例(5.9%)。其中发生YMDD耐药突变的基因型突变率分别是A型1例(25.0%),B型5例(17.9%),C型16例(43.2%),D型2例(18.2%),B/C混合型1例(20.0%)。结论 HBV基因型C型发生YMDD耐药突变的频率较高,HBV基因型与YM-DD突变可能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肝组织乙型肝炎病毒共价闭合环状DNA(HBV CccDNA)水平与病毒复制、肝组织损伤的关系.方法 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4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HBV CccDNA水平,同时检测肝组织和血清中HBV DNA、肝细胞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表达及肝功能.结果 将肝组织中HBVCccDNA定量水平分为低(<104copies/mg)、中(104~106copies/mg)、高(>106 copies/mg)3组,3组中HBsAg阳性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105~106copies/mg和>107copies/mg组HBcAg阳性表达高于<104 copies/mg组,分别为105~106copies/mg组HBcAg表达14例(63.6%)和>107copies/mg组7例(77.8%)vs<104copies/mg组2例(13.3%)(P<0.01);HBeAg阳性组肝组织中HBV CccDNA和肝组织总HBV DNA均显著高于HBeAg阴性组,分别为肝组织中HBV CccDNAHBeAg阳性组(8.72±1.94)log10 copies/mg vs HBeAg阴性组(6.54±1.56)log10 copies/mg;肝组织中HBV DNAHBeAg阳性组(7.45±1.82)1og10 copies/mg vs HBeAg阴性组(5.27±1.48)log10 copies/mg(均P<0.01);肝组织中HBV CccDNA与肝组织总HBV DNA、血清HBV DNA呈正相关(均P<0.05);而与肝组织炎症程度、肝纤维化程度、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无相关性.结论 肝组织中HBV CccDNA定量能准确反映病毒复制水平,但不能将其视为肝组织损伤的标志.  相似文献   

19.
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和基本核心启动子区变异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型肝炎病毒(HBV)逆转录酶缺乏校正功能,免疫逃避等因素常引起HBV变异。目前研究发现HBV前C区G1896A突变可使HBeAg表达停止。本文重点介绍HBV前C区和基本核心启动子区(BCP)的变异对HBeAg的表达、病毒复制状态及肝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主要亲水区(MHR)外变异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本院2019年3月至2019年12月门诊或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54例,分为非活动性HBsAg携带状态组(n=55)与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组(n=99).使用基因测序法进行MHR外与MHR区基因序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