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探讨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因素 ,分析了 1 2 2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造影 )证实有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冠心病患者 (有侧支循环组 )及 1 31例至少有一支冠状动脉闭塞而无侧支循环形成的冠心病患者 (无侧支循环组 )的冠状动脉造影及临床资料。结果发现 :有侧支循环组 98.36 %的患者有一支冠状动脉完全闭塞或次全闭塞 ;与无侧支循环组相比 ,有侧支循环组患者中多支冠状动脉闭塞率及完全闭塞率明显增高 (分别为 30 .0 0 %比 1 1 .4 5 % ,P <0 .0 0 1 ;75 .77%比 6 0 .2 7% ,P <0 .0 5 )。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也证实 :闭塞血管数及闭塞程度与侧支循环形成间存在有意义的回归关系。此外 ,无侧支循环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及甘油三酯异常率较有侧支循环组明显增高 (5 .0 3± 1 .38mmol L比 4 .6 8± 1 .0 6mmol L ,P <0 .0 5 ;4 5 .80 %比 32 .78% ,P <0 .0 5 )。提示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是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高脂血症不利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声门上型喉癌颈淋巴结转移特点,探讨其颈淋巴结清除范围.方法对行颈淋巴结清除术的117例声门上型喉癌患者颈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17例患者中,共行颈淋巴结清除术139侧,其中137侧有淋巴结转移,包括Ⅱ区淋巴结内癌转移112侧、Ⅲ区68侧、Ⅳ区24侧、Ⅵ区3侧、Ⅴ区1侧、Ⅰ区1侧,另2侧未见淋巴结转移.淋巴结内癌生长情况分别为Ⅰ期17例、Ⅱ期29例、Ⅲ期34例、Ⅳ期37例.结论声门上型喉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率高,尤多见Ⅱ、Ⅲ区,淋巴结转移癌以Ⅲ、Ⅳ期多见.术中应以清除Ⅱ、Ⅲ、Ⅳ区颈淋巴结为重点.  相似文献   

3.
侧支循环可能是缺血性卒中的潜在治疗靶点,但针对改善侧支循环的治疗目前尚未得到可靠地临床验证.因此,首先在慢性脑低灌注动物模型中开展侧支循环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对大鼠慢性脑低灌注模型制作方法、神经行为评价、脑灌注评定、侧支循环途径以及改善侧支循环的实验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F波、H反射变化特征,为脑卒中后肌张力评估提供依据。方法符合入选标准的41例脑卒中患者,检测双侧正中、尺、胫神经F波,双侧正中、胫神经H反射。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如性别、年龄、病程、病灶位置、脑卒中类型、既往史等。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评估偏瘫侧桡侧腕屈肌、小腿三头肌肌张力。分析健、患侧肢体神经及肌肉的神经电生理指标差异及其与肌张力的相关性。结论 (1)F波:与健侧比较,偏瘫侧正中、尺神经F波平均波幅增高、传导速度减慢(P0. 05);偏瘫侧各神经F波平均潜伏期较健侧均显著延长(P0. 05);偏瘫侧正中、胫神经F波平均波幅与桡侧腕屈肌、小腿三头肌肌张力呈正相关(P0. 05)。(2)H反射:与健侧比较,偏瘫侧正中神经Hmax/Mmax增加,但两侧胫神经Hmax/M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偏瘫侧正中神经Hmax与桡侧腕屈肌肌张力呈正相关(r=0. 666,P0. 01);偏瘫侧胫神经Hmax与小腿三头肌肌张力呈正相关(r=0. 643,P=0. 000)。结论脑卒中患者H反射、F波波幅可为肌张力评估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5.
分析19例患者闭塞冠状动脉(冠脉)的影象特点和球囊扩张治疗结果.发现16例并存非闭塞冠脉狭窄,其中12例表现为70%以上的重度狭窄.所有闭塞冠脉均有良好的侧支循环,左前降支和右冠脉闭塞均表现为对侧侧支循环,左旋支闭塞者3例为同侧侧支循环,1例为对侧侧支循环.13例闭塞血管经球羹扩张后再通,6例失败,其主要原因为导丝不能通过闭塞部位(5例)和球囊不能跨过闭塞部位(1例).  相似文献   

6.
体肺侧支介入封堵联合根治术治疗法洛四联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体肺侧支封堵联合根治术治疗法洛四联症的应用价值. 方法:造影证实存在大的体肺侧支的17例重症法洛四联症患儿,在杂交手术室先行侧支封堵术,之后行传统根治手术. 结果:17例患者中,共发现大的体肺侧支51支,封堵41支,未发生造影及封堵相关并发症,早期死亡2例,其余均痊愈出院.结论:体肺侧支封堵联合传统根治术治疗重症法洛四联症安全、简便、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患者不同侧支循环与对早期神经功能及临床转归的影响,同时探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子项目评分与侧支循环状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12月至2019年4月入诊于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静脉溶栓的大脑中动脉M1段重度狭窄及闭塞的73例患者,根据头部CT血管成像(CTA)-CT灌注(CTP)成像检查选择目标患者,并评估静脉溶栓前的侧支循环状态,据此分为侧支循环良好组与侧支循环不良组。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NIHSS评分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发病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估预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侧支循环状态与入院时NIHSS评分子项目的关系,同时探讨静脉溶栓前的侧支循环状态与溶栓后患者临床转归[主要结局:发病90 d时m RS评分0~1分;次要结局:早期神经功能显著改善(治疗后72 h NIHSS评分为0~1分,或较基线NIHSS评分降低8分)及发病后90 d时m RS评分为0~2分;安全性结局:脑出血转化及发病后90d死亡]的关系。结果 73例患者中,侧支循环良好组43例,侧支循环不良组30例。侧支循环良好组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及治疗后72 h 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侧支循环不良组[分别为2. 00(1. 00,5. 00)分比7. 00 (3. 75,10. 00)分,1. 00 (0. 00,3. 00)分比5. 00 (1. 75,6. 25)分; Z值分别为-3. 793、3. 447,均P 0. 0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侧支循环不良组面瘫、上肢运动、下肢运动、构音障碍评分均明显高于侧支循环良好组[OR值及95%CI分别为5. 058 (2. 249~11. 372)、1. 465 (1. 024~2. 094)、1. 633 (1. 069~2. 495)、2. 669(1. 072~6. 647),均P 0. 05]。在主要结局中,侧支循环良好组67. 4%(29/43)患者和侧支循环不良组40. 0%(12/30)患者m RS评分为0~1分(OR=1. 686,95%CI:1. 068~3. 105,P=0. 020)。对于次要结局,侧支循环良好组53. 5%(23/43)患者和侧支循环不良组20. 0%(6/30)患者获得早期神经功能改善(OR=2. 672,95%CI:1. 241~5. 765,P=0. 004);侧支循环良好组86. 0%(37/43)患者和侧支循环不良组63. 3%(19/30)患者m RS评分为0~2分(OR=1. 359,95%CI:1. 009~1. 830,P=0. 024)。在安全结局中,侧支循环良好组及侧支循环不良组的患者中分别有2例和7例出现了出血转化(OR=0. 199,95%CI:0. 044~0. 894,P=0. 043);死亡风险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 698,95%CI:0. 104~4. 682,P=1. 000)。结论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及闭塞患者,良好的侧支循环与较轻的临床症状有关,NIHSS评分子项目中的面瘫、上肢运动、下肢运动及构音障碍评分增加可反映侧支循环不良;良好的侧支循环有利于静脉溶栓患者获得早期神经功能改善及良好的预后,可能降低出血转化风险,但不降低患者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伴有体肺侧支血管的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镶嵌治疗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伴有体肺侧支血管的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镶嵌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全组患者于手术当天在导管室行主动脉造影和选择性体肺侧支血管造影,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弹簧圈对体肺侧支血管进行栓塞,随后立即移至外科手术室行外科矫治手术.结果 7例患者共发现体肺侧支血管15支,除其中的1支使用ev3公司可控性弹簧圈2枚栓塞外,其余均使用COOK公司非可控弹簧圈共20枚达到完全栓塞,顺利完成外科矫治手术.未出现介入治疗并发症,未发生体肺侧支栓塞后严重低氧血症,无矫治术后脱离体外循环机困难,外科根治术后未出现灌注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术后无需行补救性体肺侧支栓塞.结论 伴有体肺侧支血管的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镶嵌治疗是可行、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10~20岁健康志愿者30名骶髂关节的CT表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10~20岁健康志愿者骶髂关节的CT表现.方法随机选择30名10~20岁无脊柱关节病症状的志愿者,行骶髂关节的CT扫描,在CT后处理工作站上测量关节间隙宽度及皮质厚度.结果67%的关节内见真空现象.50%的女性志愿者髂骨内后侧见长条形压迹.骶骨侧关节面:33%在骶骨分节处轻微凹陷,3%在骶骨前上缘有局限性凹陷,15%出现骨骺,7%见小的类似侵蚀样表现.髂骨侧关节面:8%见囊样改变,3%见局限性凹陷.骶髂关节滑膜部关节间隙90%为2~5 mm,<2 mm的占10%.髂骨侧皮质厚度83%为1~2 mm,骶骨侧皮质厚度45%为<1 mm,53%为1~2 mm.结论10~20岁健康志愿者骶髂关节可见真空现象,骶骨侧关节面可出现骨骺及局限性凹陷.女性骶髂关节髂骨侧可见长条形压迹.少数骶骨侧关节面可有类似侵蚀样表现;少数髂骨侧关节面可见囊样改变及局限性凹陷.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一侧颈内动脉狭窄与无症状性脑梗死(silent brain infarction,SBI)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4月~2017年8月辽宁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患者111例,根据头颅MRI结果及临床表现分为SBI组51例和非SBI组60例(症状性脑梗死58例及无脑梗死2例)。比较2组一般临床资料,分析SBI组双侧大脑半球的影像资料。结果 SBI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低于非SBI组[14. 91(12. 89,20. 35)μmol/L vs 18. 06(14. 20,24. 70)μmol/L,P 0. 05)]。颈内动脉狭窄侧皮质下脑白质高信号(WMH)和脑室周围WMH与对侧比较,均无明显差异,但SBI组颈内动脉狭窄侧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率明显多于对侧(58. 8%vs 45. 1%,P=0. 039)。对白质进一步评分后,颈内动脉狭窄侧皮质下WMH评分和脑室周围WMH评分明显高于对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内动脉狭窄侧脑室周围WMH评分明显高于对侧WMH评分(OR=0. 496,95%CI:0. 248~0.994,P=0. 048)。结论颈内动脉狭窄与SBI有密切的关系,颈内动脉狭窄增加了前循环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率,颈内动脉狭窄同侧皮质下和脑室周围WMH重于对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侧群细胞的致瘤特性及其在胃癌细胞株和胃癌组织中的分布.方法 用荧光激活细胞分选法分析SGC-7901、MKN28和BGC-823三种胃癌细胞株中的侧群细胞.取36只裸鼠,分为6组,将SOC-7901分离出的侧群细胞和非侧群细胞分别以每只500、5000、50 000的数量接种到裸鼠皮下,8周后观察成瘤情况.实时定量PCR检测胃癌组织和胃癌细胞株中三磷酸腺苷结合转运蛋白超家族成员G2(ABCG2)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癌组织中ABCG2蛋白的表达.结果 SGC-7901细胞株中侧群细胞比例为1.0%,BGC-823为1.3%,MKN28则为阴性.从SGC-7901中分离的侧群细胞最少可成瘤细胞数是500/只,非侧群细胞为50000/只.胃癌细胞株SGC-7901和BGC-823的ABCG2 mRNA相对量高于MKN28(分别为0.162、0.096和0.005).ABCG2 mRNA和蛋白在胃癌和胃炎组织中有不同程度的表达.结论 胃癌细胞株侧群细胞的致瘤能力明显强于非侧群细胞.在胃癌组织和部分胃炎组织中检测到ABCG2的表达,在胃癌细胞株中侧群细胞比例高的细胞株ABCG2表达高.  相似文献   

12.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是心肌缺血后心肌供血的一种方式,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可能成为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有潜力的治疗方法.该文介绍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生理机制、评估方式,重点介绍通过药物、康复、手术等方法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内、外科联合治疗对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伴体肺动脉侧支循环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经内、外科联合治疗的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伴体肺动脉侧支循环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侧支血管栓堵方法 、外科手术方法 、治疗结果 及并发症.结果 24例存活,3例死亡,病死率11.1%(3/27),死因分别为心室颤动1例、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例、呼吸衰竭1例.66支侧支血管为完全阻断,11支血管为部分阻断.栓堵相关并发症:2例缺氧发作:3支侧支血管渗漏,放置弹簧圈后侧支循环均达完全阻断.结论 内、外科联合治疗伴有体肺动脉侧支循环的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序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用同一根静脉)分别供血给几支心肌缺血区冠状动脉的方法,尚存有某些争议.主要问题在于端-侧吻合与侧-侧吻合两者的通畅率不同.作者以渥太华国防医学中心等的资料,从长期随访结果来说明这种不同.自1971年11月至1984年10月,共施行1,161例(次)冠脉旁路术.在3,868个主要以静脉为旁路移植材料者中,有用224条静脉作的461个远侧序列吻合(11.9%).本文主要总结189例、190次手术中的212支序列双吻合(即一个侧-侧吻合和一个端-侧吻合)者,包括22例一次手术做2个这种双吻合,和1例两次手术各做2个双吻合者.大多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重度颈动脉狭窄(CS)患者脑血管侧支循环开放途径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78例重度CS患者,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评估CS程度及侧支循环开放途径.结果 在78例重度CS患者中,0级侧支循环开放患者8例、初级侧支循环开放患者41例、次级侧支循环开放患者29例;侧支循环开放途径与CS程度显著相关(x2=6.203,P=0.045).随访12个月,0级、初级及次级侧支循环开放患者临床事件发生率分别为62.5%、29.3%、27.6%,不同分级侧支循环开放途径患者临床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40,P=0.691).结论 重度CS患者侧支循环开放途径与CS程度相关,但与临床结局不相关.  相似文献   

16.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与冠心病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与冠心病 (CHD)预后的关系。方法 :依据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结果将 98例SCA患者分为正常对照组 (非CHD组 )、CHD无侧支循环组、CHD有侧支循环组 ,分析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CHD组与非CHD组相比 ,除糖尿病发病率 (无论有无侧支循环 )较高外 (P <0 .0 1) ,其他CHD易患因素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有侧支循环患者与无侧支循环患者相比 ,主要CHD易患因素、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的发生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但无侧支循环患者心功能不全、心肌梗死、室壁瘤的发生率显著增加 (P <0 .0 1) ;次全闭塞、完全闭塞主要见于有侧支循环者 ;有侧支循环患者以左前降支病变为主 ,无侧支循环患者以右冠状动脉病变为主。结论 :侧支循环存在与否与CHD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冠脉)侧支血管出现与发展的影响因素.方法:经冠脉造影观察180例冠心病患者的侧支血管出现情况,对比其发展程度与心肌缺血病程、冠脉闭塞部位、冠脉病变程度及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合并症的关系.结果:侧支血管仅见于冠脉次全闭塞或完全闭塞的冠脉,心肌缺血病程长、右冠脉闭塞、无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合并症者侧支血管发展良好(P<0.01),闭塞或次全闭塞冠脉外血管的病变程度则与侧支血管的发展关系不大(P>0.05).结论:侧支血管出现提示有严重冠脉病变,慢性长期的心肌缺血可促进侧支血管的发展,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合并症是侧支血管发展的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前循环慢性闭塞患者颅内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单侧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慢性闭塞的住院患者181例,均经DSA明确诊断。根据美国介入和治疗神经放射学会/介入放射学会(ASITN/SIR)侧支循环分级系统,将181例患者分为侧支循环不良(0~2级)组68例和侧支循环良好(3~4级)组113例。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检验,包括血常规、血尿酸、血脂及DSA检查,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既往缺血性卒中史)及烟酒史。以侧支循环形成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P 0. 05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侧支循环不良组患者年龄大于侧支循环良好组[(61±9)岁比(56±12)岁],高脂血症比例高于侧支循环良好组[26. 5%(18/68)比13. 3%(15/11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两组患者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缺血性卒中、烟酒史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2)侧支循环不良组患者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低于侧支循环良好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 0±0. 2) mmol/L比(1. 1±0. 3) mmol/L,P 0. 05];两组患者血尿酸、三酰甘油、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血小板计数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3)经变量筛选,将年龄(由低到高)、HDL(由低到高)为自变量,以侧支循环形成为因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加使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的风险增加(OR=1. 053,95%CI:1. 021~1. 085,P 0. 05); HDL水平升高是侧支循环形成的保护因素(OR=0. 265,95%CI:0. 085~0. 825,P 0. 05)。结论随着年龄增长,颅内侧支形成不良的风险增加,HDL水平升高有利于侧支循环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对于严重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再血管化治疗是其主要治疗方式.在冠状动脉造影中发现,某些患者存在自身形成的侧支循环,而某些人却未见侧支循环形成.侧支循环的形成对于冠心病患者症状和预后的改善有明确的益处,但这其中出现差异的原因目前尚无定论.现有的研究提示,冠脉侧支循环的形成可能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细胞因子和药物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食管癌切除术中行颈部食管胃器械侧侧吻合的临床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为41例行食管癌切除术患者,均于术中肿瘤切除后应用Endo GIA60-3.5自动切割缝合器行食管侧壁和胃前壁侧侧吻合,前壁行传统手法吻合.观察手术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41例手术均顺利,术后38例进食通畅;余3例中发生单纯吻合口瘘、单纯吻合口狭窄、吻合口瘘并吻合口狭窄各1例,吻合口瘘均经换药后愈合,吻合口狭窄均需行扩张治疗.结论 食管癌切除术中行颈部食管胃器械侧侧吻合有利于减少术后吻合口并发症的发生,且操作简便、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